2024年3月2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510

再谈华文困境

2024/02/29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陈金阙

远在吉兰丹的教师朋友在新年闲聊时大吐苦水。

他说,随着该校最后一名华文老师调走以后,学校只剩下他一位华人老师。因此,校方不得已,委派他来教华文。

他说,他主修的是数学,并不懂得教华文;如果因为他是华人,在蜀中无大将的情况之下,要他来教华文,根本就是赶鸭子上架,因为不是每位华人老师都会教华文。

事实上,许多华人老师并不懂得华文,但是他们爱国,并且身为马来西亚公民,懂得马来文才是必然的,教育部误会了这些老师。

笔者很好奇,是什么原因让教育部公然宣布华文老师足够,是以华人老师的比例为准吗?如果是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不但如此,笔者也认为,其实未来的华文教师足不足够,并不难统计,只要把原任的华文老师(不是华人老师)数目统计起来,减掉每年退休的,加上从师范学院毕业出来教华文的,这个数字是上升还是下降,就可以知道每年的华文师资,是否足够。

这种连小学生都会计算的数学,笔者在这里提出来,也有点不好意思,似乎是看扁了教育部官员的专业。况且,随着人口的增加,中国崛起,华文的功能性逐渐加强,华文课应该越来越多家长有兴趣让他们的子女学习,这也包括逐年增加就读华文的非华裔学生。

华文教师 华文老师

所谓学以致用,华文在未来的世界,是重要的,因此才会引起学习华文的兴趣。如果认为这将威胁到马来文的存在,未免过于担忧。

作为务实民族的华人,不会因为学华文等于忠于中国祖先而学习。他们将华文当作未来的竞争优势之一,同时能够兼顾英文和马来文,一点也不过分。而且,母语教学被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

薪火恐难持续

问题是,教育部的潜规则,在每年培训新华文老师那边不增反减,长久下来,师资减少,薪火恐怕难以持续下来。

再者,鱼目混珠,从朋友学校的作风看来,将师资以不合理的方式搪塞过去,以为可以自欺欺人。真正受害的是莘莘学子,以及感到力有不逮,非常内疚的教师,如我的友人。

此外,教育部今年强制要华中开最少一班数理班,以马来文教学,也是无理取闹的行为。试想想,如果十班里只是开一班,试问谁家要他孩子去马来文教学班呢?而且以什么标准遴选学生呢?这不是团结学生,反而从内部分裂了他们。

毕竟,学生已经有许多其他科目包括马来文主科和历史地理等,是以马来文教导了。数理科以双语进行,学生完全可以同时参考和学习巫英双语,同时自己决定以哪一种语文选答,无须削足适履。

 

母语教育官司落幕

2024-02-26  光明日报/好评

~作者:王楨文

轰动我国教育界的华淡小违宪官司,经历了长达4年余的诉讼过程,在前几天联邦法院拒绝发出上诉淮令给大马伊斯兰教育发展理事会和马来作家联盟之后,这场被讥为荒唐闹剧的官司终于宣告落幕。

根据董总和教总的代表律师黄觥发表示,联邦法院拒绝发出上诉淮令之后,表示上诉方不能就此案再次提出上诉。他也进一步表示,日后其他非政府组织也不能以同样的条款提出挑战,因为法院已将此案裁决为“既判案”。

母语教学本就无违宪

对华社而言,这起无聊的官司已经走进历史,华小和淡小使用华文和淡米尔文来进行教学,原本就没有违宪,却不幸被有心人士胡搞瞎弄。而联邦法院拒发上诉淮令,也为华社捎来大好消息,实在值得庆贺一番。今年拜天公的那一晚,我还燃放了特长鞭炮,以示庆贺。

从早期所了解的我国华文教育历史,我就知道我国华教抗争的理据,除了秉承《世界人权宣言》和《马来西亚联邦宪法》的精神,就是华社基于传承民族文化的决心。这麽多年来,华社敢向各种不合理教育政策进行抗辩,多少华教斗士的故事,不仅在华社广传,也感动了不少国外人士。因此,马来西亚华教的奋斗与抗争,已经成为广受世人讚赏的教育壮举。

当联邦法院拒发上诉淮令的消息传出而成为报纸头条新闻时,我立马分享给香港的友人,毕竟这起事件具有鲜明的象徵意义,华文教育和淡米尔文教育作为我国母语教育的重要部分,并没有走向像东南亚其他国家当年的下场,即在政治高压下被连根拔起,这些时代悲剧和民族悲情也没有複製到马来西亚的教育版图上。

接纳跨族群交融是正道

如今面对国内一些思想格局狭隘的非政府组织不时的挑衅,他们企图通过法律途径来袭击各民族的母语教育,然而在明镜高悬的公堂上,他们抬不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最终唯有自讨无趣而已。

农曆新年刚刚结束,希望龙年带来吉祥如意,我国各民族母语教育经历了数十年的偏差政策的纠葛,也面对各种狭隘思想的衝击,早已练就一身铜皮铁骨,加上当前国际形势已经改变,网络科技也颠覆了传统生活方式,各族人民唯有接纳跨族群交融,让国家文化在和平中缔造精彩,才能打破思想僵局,这才是国之大幸!

 

让友族认识正确华人文化

2024/02/29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东之盈

华人在大马生活已经有70多年,文化可说根深柢固,除了保持原有的文化气质,尚开拓了更多新的文化,使华人文化持续获得传承,变得多姿多彩。

肉骨茶申请列入国家遗产闹得沸沸扬扬,猪肉所煮成的肉骨茶演变成种族课题,使肉骨茶申遗面对困难。

但经过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长拿督斯里张庆信一番努力争取,终于有了实际的成果,肉骨茶成为国家遗产之一。

华人文化不断的演变,在大马发扬踔厉,是政治人物愿意尝试争取的成果。只要部长努力不懈,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张庆信勇往直前,把大拿破仑那么一降,立马就把肉骨茶美食文化纳入申遗事项。

其实华人新村申遗也是值得拼搏的文化,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高瞻远瞩,若像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形容张庆信的“凶”样,那么新村申遗将可能成形。

每位华人部长都有个别的杰出文化代表作,经过交通部长陆兆福一番推介,才让马来人也惊讶,农历新年可以请友族同胞吃月饼。明年的中秋节,华人可以派柑或礼篮,甚至粽子。

农历新年准备一盒一盒的月饼派送友族同胞,然后告诉他们华人庆祝元宵节吃月饼。部长把华人文化那么一融合,让友族同胞也诧异与混淆,原来元宵节也有月饼吃,这些月饼似乎还很新鲜。

华人部长须保持尊严

今年青年及体育部长杨巧双没有特别呈现节目,但以英语发表新年贺词,引起网民促请她认真学习华语。农历新年以华语说:“恭喜发财”,还须表现出华人部长的样子,才能让友族同胞瞧得起华人。首相安华都懂得说:“大家新年好。”,华人部长还须保持华人的尊严。

大马华人文化已经取得友族同胞的认同,有些马来同胞甚至在商业广场大唱华人新年歌曲,有些通过视频播放他们一起欢唱新年歌曲,大家同欢共庆,喜乐融融。

马来人结婚甚至邀请舞狮参与其盛,增添热闹气氛。马来人在商业广场观赏舞龙舞狮,虽然锣鼓喧天,但他们也站着观赏节目,显得一片喜气洋洋。

华人文化是值得被推动的,即使是伊斯兰党的吉打州务大臣拿督斯里莫哈末沙努西,甚至穿上唐装向华人拜年,因此马来人对华人文化完全不顾忌,而华人部长推动华人文化还须不遗余力。

 

学生们的“阿嬷”

2024/03/0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宝珠

被我教过的学生都知道,我的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就是我亲爱的妈妈。妈妈年轻时操劳过度,老年就常被病魔缠身。所以,我的教学生活,带班生活,都得以妈妈的身体状况作为考量。而学生们也会很敬重及敬爱这位可爱的“婆婆”,校友们在聚会时,都不忘问候亲爱的阿嬷。

“下个星期四我没来上课,要带妈妈到医院复诊”,这是每隔两三个月就得处理一次的问题。孩子们的第一个反应是,“yes,不必上数学! ”我就会教他们,应该说,“oh no,又没得上数学了。”老师无奈的请假,若时间允许,我会和其他老师调节,若课表太满,则只好请教务处的主任们安排代课。毕竟,我是带妈妈复诊,不是去玩乐,所以,没得上数学是很无奈的。

为了让同学们明白,我是很珍惜和在乎每一堂数学课,没上到的课,我会请校方在有科任请假时安排我去代课。我,还是得赶上进度。

“同学们,最近我妈妈的情况有点不理想,我担心他需要留院治疗。为了避免赶不上进度,希望大家好好配合,让我顺利把课赶完。”这是近三年,最常出现的状况。妈妈截肢后,伤口愈合问题,血液的细菌感染问题,尿道因长期用尿袋而带来的并发症,都会需要我带她住院。若妈妈住院,我得寸步不离的陪床,住在医院。

毕竟,妈妈已双脚截肢,缺乏安全感。非常感谢各班学生的的配合让我在缺席整个星期后,依然顺利把课教完,赶上进度。这是因为同学们的同理心,让一切顺利完成。

我带的班级,会有另一种体验。除了上课得因特别状况而加以配合,办活动也不例外。2022年的理三仁,从校庆布置的筹备工作期间直到校庆当天,我都不在他们身边。所以总策划会在每一天收工后上传照片及视频,让我了解进度,我也会在群组里留言,交代及提醒该注意事项,偶而拍视频为他们打气。我竟然是从医院遥控一切。

班级篮球赛、班级合唱、运动会,我都多次无法陪伴,只好常常线上寄意。我的好友同事则会帮我安排点心,水果鼓励他们。而我的学生们,特别是各项目的负责同学都会想尽各种法子,让我安心陪“阿嬷”。

毕旅行程

2008年开始,妈妈遇到车祸,腿脚受伤后,我就不方便带毕业班参加毕业旅行。所以,我会为他们安排我觉得好玩又省钱而他们也觉得满意的毕旅行程。非常感谢旅行社负责人,都会帮我妥善处理每一次的毕业旅行。曾经带过的四个毕业班,都有著非常高的配合度,三位班长也会发挥领导者风范,协助处理所有旅途中发生的状况。

所以每次毕旅,都大获导游的好评。路途中,他们都会发在各个景点拍摄班级大合照过来报平安,让无法随团,又满心牵挂的我安心。

新冠疫情行动管制令(MCO)前,每年农历新年,妈妈会让我去银行讨红包封。而她则会换很多零钱,包整百个红包,她要发给来拜年的学生及校友。她期待可以把红包都发完。所以,新年期间,看到校友们,特别是已有孩子的校友们到来,最开心的就是妈妈了。而校友们工作后,也会包红包给阿嬷,祝福阿嬷平安健康。

要照顾妈妈,陪伴妈妈的我,很多时候都感觉,我不孤单,因为我有学生的陪伴和鼓励。妈妈住院期间,当我在为妈妈的病情烦心时,学生或校友的一声问候,就有如强心剂,温暖著我。

我常在班上分享照顾妈妈的心得及感受,希望这是身教,把善的种子埋在他们的心里。同学们的同理心,高配合度都是让我感动。学生们在这十多年里,都陪著我照顾妈妈,而我带的班级,就犹如我最亲的人,得听很多故事甚至牢骚。不过,那份爱的种子应该也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甚至发芽了,希望这样的生命教育会比不断说教有效。

202312月,妈妈走了,学生、家长、老师们都来了,妈妈一定很开心,这么多孙子来看她,送她。妈妈常说,要我当个有良心及有爱心的老师,妈妈,希望我没有让您失望。

感谢所有的学生,我觉得,有你们,我和妈妈都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