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592




行走在路上

——记峇厘岛文桥三语学校的实习时光


2016/09/10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谈及在峇厘岛文桥三语实习的时光,我想用一句话形容: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半如海水般沉静,一半如火焰般热情;一半想念,一半不舍;一半记忆,一半忘记;一半感恩,一半成长。
行走在路上,第一次远离家乡,背起行囊,远离熟悉的家人挚友,远离熟悉的家常味道,远离熟悉的语言与文字,来到了峇厘岛文桥三语学校,也为24岁的我重新开启了一扇人生之门。习惯去记录自己的生活,每次记录生活都是一次擦亮,对遥远时空的擦亮,对心灵记忆的擦亮,在多重擦亮中,生活的意义绽然浮现。对远行者而言,行走过程中积攒的毅力,勇气以及奇妙的见闻,或许就是最好的回报。
“慢”下来的生活
对峇厘岛生活的感受,用一个“慢”字来总结是再贴切不过了。我总在想,每一个国家的文化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国土风光,历史人文,景致美食,还有每一个劳作在烈日星辰下的芸芸众生,每一个栖息在国旗之下热土之上的人们。
行走在路上,总是不难发现刚刚结束完一上午工作的峇厘岛人,他们就地休息,有时候趁着阴凉和微风,稍稍打盹,享受着难得的惬意。走在路上,总是听到他们用我不懂的语言在交谈,也许说着自己刚遇到的一件有趣的事情,也许在分享刚听到的笑话,虽然听不懂,但是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总是让一个身处异国他乡的人感觉分外亲切。
习惯了国内快节奏的生活,穿梭在来去匆匆的人们中间,行走在高楼大厦间,我已经忘了去观察简单生活的美好。不曾注意清晨和煦的阳光,不曾注意缀满枝头的繁花,不曾注意每个善意的微笑,甚至忽略了太多的爱与关怀。因为来到文桥三语学校实习,面对的每一个人总是从容淡定,任何时候脸上总是浮现着微笑,我开始慢慢接受这种“慢生活”,放慢步调,用心享受生活的美好,一杯水,一本书,一段路;亦或是伫足观察来往的人们,用心体会他们的微笑,足以过完一整天。慢下来,你总能找到前所未有的美好。
慢下来,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慢下来,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也是一种幸福。我想,“慢”下来,是峇厘岛人给我上的第一课,也应当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
汉语之花盛开
谈及实习生活,不得不提到我可爱的学生们。也曾因为第一次面对真正的外国学生而紧张不已;也曾因为没能找到合适的方法而伤心落泪;也曾因为学生简单的问候感到欣慰;也曾因为学生的一句肯定而感动。在我的汉语课堂上我的学生学会的第一个汉字是“爱”,我想任何事情有爱就有希望,有爱就会变得有意义,有爱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后来,我的学生学会了“我爱爸爸妈妈”,“我爱同学”,“我爱老师”,“我爱国家”,一个简单的“爱”字串连了太多难以名状的情愫。也许有一天我的学生会忘了我的姓名,忘了我的样子,唯有“爱”会常驻心间。
汉语难学,难在汉字。学生刚开始会觉得很难,我教学生写“一”,写“人”,后来学会了“大”,再后来学会了“太”,学会了“犬”,汉字在他们心中变得越来越神奇,现在很多学生都可以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了。
行走在路上,很多时候我觉得不是我教学生,而是学生教会了我更多珍贵的东西。他们教会我快乐,教会我感恩,教会我耐心,也教会我改变,而这些也将成为我一辈子宝贵的财富,受用终生。
友谊之树常青
我们为了同一个梦想,携手并肩远走他乡,我们短暂相聚就别离,也曾在孤独时刻流泪。在文桥三语学校,在峇厘岛,在印度尼西亚,我们不再只是来自河北、广东、重庆的汉语老师,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那便是“中国”。人在异乡,这种情谊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在文桥三语学校的日子,也将成为我们一辈子最温暖的回忆之一。
伤心难过时,总有他们的问候与安慰;生病时,总有他们的关怀与照顾;开心快乐时,总有他们一路陪伴。岁月如海,友情如歌,流走的只是时光,留下的,便成了回忆。
行走在路上,感谢这段时光,终将成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记忆。

(峇厘岛文桥三语学校中国教师 赵维维)




母语班老师的温度



2016/9/13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吴嘉豪


每一年悬而未决的华文师资问题,导致华文班因为“有学生、没老师”而难产。
教育部多年来以母语班的机制来填补华文师资的空缺,另外发放母语班津贴来聘请教师,然而,随着天气的酷热,教育部的母语班津贴竟然也“缺水”!
今年初母语班津贴闹得沸沸扬扬之后,某党领袖保证母语班津贴将会在今年全数发放。
然而,巴西古当县教育局自6月份伊始,就拖欠了全县母语班老师的津贴,难道在近日“华文师资乱派、再扮演救世主”之后,又想在巴西古当县上演救世主戏码?
有些母语班老师感慨,新的中文教育系毕业的老师被派到巴西古当县后,自己就少了外快。
母语班老师就像代课老师,当正式的老师被派来后,就得自动辞职,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巴西古当县教育局在师资调派方面,多年来引人诟病,因为批准教师回乡的标准,也和中央的一样,随着官员的心情而定。现在,难道又要看官员的心情来决定母语班老师何时才能拿到津贴吗?
母语班始终是华教的重大课题,有些母语班老师的确是以“赚外快”为目的,但这不能一概而论,毕竟仍然有许多母语班老师是为了教育华裔子弟学习母语,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到匮乏华文老师的学校,执行传承母语的使命。
某党口口声声说今年的母语班津贴已经没有问题时,巴西古当县教育局拖欠母语班老师的津贴。
母语班教师虽然不是正式的华文老师,但他们需要教育部给予更多的温度。
他们为华教所做的努力,或许不能与正式的华文老师相提并论,在这个高喊“感恩论”的国度里,恳请教育部的官员,给他们一份尊重,不要忽略他们,更不要拖欠他们的母语班津贴。





微型华小并不差!

2016/09/09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吴燕萍


国内不少园坵仍存在许多微型华小,而这些华小五六十年代,曾经是孕育许多农民孩子的学校,随着国家发展,农业领域越来越少华裔涉足,也令园坵华人锐减,导致微型华小产生。
昔加末哥马里园坵内的中央华小,就是一所微型华小,它因当地华裔人口减少,而沦为学生人数只剩下5人的微型华小。
随着今年唯一的六年级学生毕业后,五年级学生明年也将随父母搬迁到城市区唸书,令该校预计明年学生人数只剩下3人,并且明年也没有六年级学生应考小六检定考试。
校方与董事会一早便担心学生人数不达标,恐曾经培育许多莘莘学子的学府,将面对被政府关闭命运,所以为吸引学生就读,董事部还每月津贴车资给学校10公里外的丹苑花园家长。
其实,很多家长不愿将孩子送到微型华小求学,主因是觉得微型华小设施不如大型华小优越,并且师资人力也没有大型华小多,因而嫌弃微型华小。
可是,每年的小六检定考试成绩出炉时,国内总有一些微型华小的学生成绩考得很好,举例中央华小去年的小六检定考试,就有一名女考生考获6A1B佳绩。
微型华小的孩子虽没有精明课室、大型礼堂、图书馆等设施陪伴成长,但他们都有百分百用心的老师伴他们学习增知识。
由于学校人数不多,微型华小的老师更易掌握孩子学习问题,并加以纠正和专注指导,对孩子学习绝对有利。
希望居住在微型华小附近的居民,若有机会请别嫌弃微型华小,让孩子到微型华小享受单纯的学习环境,快乐成长,也避免微型华小遭遇关闭命运。





风声雨声读书声



2016/09/09 星洲日报/观点

~作者:兰花草


教育局推行双语计划(DLP),符合资格的学校将使用英语来教导科学、数学、信息及通讯工艺,百变不理其宗,这与政府当年强制推行,并已证明失败的英语教数理科政策没两样,都是换汤不换药。
教育局推行双语计划(DLP),符合资格的学校将使用英语来教导科学、数学、信息及通讯工艺,百变不理其宗,这与政府当年强制推行,并已证明失败的英语教数理科政策没两样,都是换汤不换药。
根据数学理论,在小学阶段以母语来学习数理具更好成效,华小生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就是最好证明。
这就说明,沿用母语教学,学生明白易懂,学习进度不成问题,改用英语教数理,学生似懂非懂,学习成绩不进则退。
根据教育理念,教育局要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应该直接从英语课目、课程内容、学习时间、以及老师的教学法着手,而不是通过早年的英语教数理科和现今双语课程来提升学生英语水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华小朗朗读书声,声声入耳,华小是华社的根,必须以华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课程内容以华文为主,才不至于失去华小特质。
教总主席指出:“教总不反对在中学落实双语教学,但它不适合在小学阶段,虽然宪法给予华小和淡小保障,但国家教育政策不断朝单元化迈进,有意让华小国小化,因此,教总反对在华小落实双语教学,因此举将影响母语教学性质。”
我国教育政策变化多端,华社担心在华小推行双语课程,将减少华文授课时间,温水煮青蛙间接使到华小变质。
华小暗流汹涌,在华文崛起时代,华小已不再只是华裔孩子报读的学校,有越来越多友族家长乐意把小孩送往华小。
华小有友族学生,教育局顺其自然调派宗教老师来执教,友族学生逐年增加,教育局理所当然调派更多友族老师来华小。
华小隐忧剪不断理还乱,教育拨款不足是家常便饭,今年全津学校的复印费都得由董事部买单。
回顾8090年代,华小师资不足要聘请临教,到了今时今日,许多华小仍然缺乏老师,董家教无奈自掏腰包聘请代课老师,师资不足就像老人风湿病,难以根治。
勤奋好学的孩子考获好成绩,进不到本地大学的新闻常见诸报端,华人子弟外流,毕业后在国外就业,兜兜转转,大马成为培育人才保姆,最后挥挥手将英才外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国家庆祝独立59年,国庆主题“一心一意”,但愿政府能公平对待各源流小学,一心一意体恤民情,毕竟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