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冤枉殖民地政府
2016/09/27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罗汉洲
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说,他对于“政府不允许增建华小?”这个问题感到愕然,因为这是过时的、停留在国家独立前的想法。
我觉得有必要为国家独立前的殖民地政府讲点公道话,因为殖民地政府从来就不曾“不允许增建华小”,而且在殖民地时代,华人还开办了七十多所华文中学,反而是在独立后,政府不再允许建立新的华文中学呢。
说回华文小学,1957年,也就是国家独立哪年,马来半岛共有1347所华小(教总出版《华小建校、迁校和微型华小资料集》第10页),证明国家独立前,殖民地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
尽管在哪个时代,“共产党利用华文传播共产思想”之说甚嚣尘上,但殖民地政府尊重华人的母语教育权利,任由华人建立华文中小学。殖民地政府不但没有利用“反共”借口剥夺华人的母语教育权,反而在全国新村兴建上百所华小。不好像今天,因为有人无中生有说华小不利团结就对华教诸多限制,甚至还有人建议推翻立国契约,实行单元教育。所以“不允许增建华小”并不是国家独立前的想法,华人在独立前要开办华文中小学都不是问题。
华小数量少过独立前
那么,政府到底有没有不允许增建华小这回事?毋庸讳言,当然有,否则华小数目不会逐年减少,以至如今包括砂沙在内的全国华小数目比1957年的半岛还少。
1998年4月25日,时任教育部长的纳吉(今首相)接受《中国报》专访时坦然说:“政府无意增建华小”(见上述资料集第45页)。这证明至少到1998年,政府是不允许增建华小的,张盛闻对“政府不允许增建华小”有何可愕然?
进入21世纪,政府才开始批准建立新华文小学,数目虽然不多,比殖民地政府兴建的华小差太远,但总算是一个开明的改变,希望华社再接再厉,向政府争取更多新华小。
教育政策勿开倒车
2016/09/26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小青蛙
大马多元文化族群社会,许多人都羡慕大马各族,依然能在文化不同的因素下在同一个环境生活依然相安无事,的确,这是大马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然而,在现今科技进步的社会,依然有人认为各源流教育是导致民族分裂的因素,并提倡全民教育。
在一些单一族群占大部分的国家,的确是有如此的事,但大马除了华巫印3大族群,还包括卡达山、伊班族等文化丰富的原住民,要实行单一源流教育,还必须顾及各族感受,从中取得平衡是极为困难的事。
民族学习母语、接受母语文化教育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我国社会中小学皆以母语教学,升上中学后则使用国语为媒介语,除了数理科。
无奈近期森州教育局指明年开始,州内的国中及国民型中学,必须在符合条件下才能全面开办英语数理教学的班级,其中一项为小学接受英语数理教学,因此,使用母语教学的多源流小学便不符合条件。
这不禁让人感到政府有着开倒车,及逐渐让多源流小学走向单一元流教育的方向,政府似乎在打压多元流教育。
可能有的人认为,政府如此的决定是加强学生的国语水平,但站在现今的国际舞台,英语有着相同甚至更大于国语的地位。
要加强中学生的国语水平有许多方法,但绝不是建立在打压其他源流教育或牺牲及转换其他原有科目的教学方式,毕竟最后吃亏的还是学生。
国中也筹款
2016/09/27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杨承炎
全国独中,因为是民办的学府,没有获得政府资助,长期经济来源,依赖华社和各阶层人士支援,才能永续发展,故独中通过各种管道筹款,已是常态。
銮中是大型的华文独中,今年有学生3100多人,每年财政都不敷,须通过筹款来弥补不足,方能达到收支平衡。
銮中有幸每两年举行一次的校庆嘉年华义卖会,已制度化由各届校友轮值承办,都能为母校筹得六七十万令吉款项,让校务能顺利推展。
虽不是最佳的办法,但社会民众对独中展开的各项筹款活动,都会给予认同和支持。
曾几何时,风水轮流转,独中向社会筹款已非专利,连长期由政府资助的国中,在经济支援上似乎缩了水,一些发展因缩减资金 ,需要开始向社会大众筹款了。
居銮的明吉摩国中,向来以华裔学生居多,历任校长甚至由华裔担任,是最先向社会民众筹款兴建有盖大礼堂的国中,且取得成功。
筹款方式也是通过举办嘉年华进行,并获得家长和学生配合,完成任务。
紧接着居銮康文女中过去未曾对外界筹款,目前因扩建食堂工程缺乏经费,已公开向社会民众和团体呼吁捐款。
居銮的高级中学是各国中的领头羊,也不例外在缺乏经费支援下,竟主办别开生面的茶会,向社会民众筹款,这猜想是政府各部门削减开支,连教育部管辖的国中都受波及。
故学校筹款,已不再是独中专美了。
想像力与生命
2016/09/24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白幼珮
作为语文教师,我常常惊奇的发现,现在的学生可以轻易的考好课內古文,却无法考好白话文理解。原因很简单,课內文言文可以背,而白话文理解却是必须建立在理解力和想象力相连贯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明白或理解的。
阅读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因为这些符號背后的意义,常常需要靠学生的想像力做连结,除了明白字面上的意思,还需要深入至字面背后,隱藏著的含义。我们常听见这样的说法,说现在的世代是想像力爆发的世代。但是在我的教学经验里,所接触到的孩子,却发现大部分的他们,想像力却是匱乏的。
想像力丰富阅读
电子时代的孩子,生活里没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他们能接触到的无论是电视、平板电脑、甚至于是玩具,很多都是很直接仿真的。所有的这些游戏,或者是玩具,都极儘可能的贴近现实,越仿真越好。但是这样的事物,却在某方面上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这些游戏背后不需要孩子们具备更深层的连结,一旦孩子习惯了这样的模式,想像力自然会匱乏。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阅读上,总是每一个字都认识,却读不懂文章的真实含义。
在那一个物质匱乏的年代,孩子们没有太多的玩具,于是每个孩子都深知,要让自己不无聊,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在仅有的物质条件下,自己创造出能玩的东西。大自然,就是我们最好的玩具。
我记得小时候在乡下的生活,一根木棍,一根塑胶圈,就能製造一把能把人射疼的「手枪」。树下捡来的种子,就能是子弹。一片叶子,一个废弃的轮胎,路上捡来的石头就可以製造出几种不一样的游戏。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能在阅读上,更加容易理解。我后来才明白,阅读、想像力与生命,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几件事情,实际上关係却是紧密相关的。有想像力的孩子,能更好的阅读;能阅读的孩子,可以有更好的想像力;而阅读与想像力,能让我们的孩子有更好的生命体验,无论是困境重重的情况,亦或者是一路平坦的顺境。
想像力的匱乏,会让我们的小孩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在无助的驱使下,做出惊人的选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个学生,考试的时候,把水倒在水壶的瓶盖上喝,一不小心,水几乎洒了,他及时用手盛住了水,却无助的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我当时並没有出手相助,我想看看他打算怎么处理这样的困局,结果他选择了放弃,直接放开手,让水洒在了试卷上,整张卷子都湿透了。这样的结局,让我惊讶了好久。我轻易的就可以想到很多种解决的方法,包括把手上的水喝下,走出去倒掉或者其他的解决方式,就是没想到如此决裂的「放弃」。
想象力最惊人的力量是,它让我们在看似绝境中,能突发奇想,找到改变困局的方法。我一直认为那是上天给予人类最棒的礼物。如果有人问我,如何让孩子找回想像力?我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带孩子多亲近大自然。想像力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佳礼物,在感受大自然的过程里,想像力自然就会出现。
在具备想像力的基础下,阅读就会是无比顺畅和愉悦的经验,而这种经验,或者在短时间內不会见到什么特別的益处,但是在生命的长河里,它,绝对是无比重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