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4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580




统考文凭含金量



2016/06/03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许万忠



1960年代,独中生深造之路唯有新加坡南洋大学和台湾各大院校。1980年,南洋大学被李光耀扼杀之后,升学途径只剩下台湾。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20世纪末期,马来西亚政府採取开放式教育,允许私立学院的成立,方便有意到外国深造的中学毕业生。


我国政府虽然没有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私立学院雨后春笋般成立之后,为了爭取更多学生,开始向独中生招手,並与外国大学联办双联课程,让修完课程的学生直接进入该大学考取学士文凭。


外国大学乐于接受独中生,原因有二:早期,一些凭自己能力到外国大学就读的独中生,取得非常优越成绩,令人刮目相看;之后,修完双联课程到国外大学深造的独中生,也都交出亮丽成绩,统考文凭含金量飆升。


政府不承认统考文凭,外国大学却对统考文凭趋之若鶩,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一大讽刺。


一些外国大学也以「独招」方式,允准统考成绩优异的独中生无需通过入学考试,直接进入大一就读。中国、台湾和新加坡一些顶尖大学甚至主动与董总联繫,希望董总保送统考成绩名列前茅者到校深造,还提供奖学金优惠。


升学之路广阔,台湾不再是独中生唯一选择。台湾目前生育率只有1.07%,几乎是全球最低;台湾共有171所大专院校,低生育率使学生来源成了大问题。


这些年,台湾无不尽力爭取独中生到台深造。新上任的侨务委员长吴新兴日前表明:侨委会將加强与我国独中、国民型中学、国中交流,以鼓励及邀请更多大马学生到台湾升学。他也表示,希望在台就读的独中生人数,能增加到2.5万人。


侨委会是官方机构,委员长的话,足以代表台湾政府旨意。


不应炒作捞取选票


台湾以什么优惠条件爭取独中生,非本文探討课题。政府无视统考文凭在国外的价值,坚拒承认统考文凭、政客不断炒作,以承认统考文凭为饵,捞取选票或者爭取华社信任与好感,才是核心所在。


多位正副部长先后阐明政府拒绝承认统考文凭的立场,教育部副部长还在国会读出內阁议决案,教育部长最近又在国会解说不能承认统考文凭的原因。事实昭彰,华裔政治人物依然舌灿莲花,以「只欠东风」、「还差一步」、「还有一里路」话语討好华社,令人扼腕。


我们必须认清:政府承认统考文凭,是独中得回认可,是统考文凭获得肯定;不愿承认,无损于统考文凭含金量。


政府寧可眼睁睁看著独中栽培的人才外流,也不愿及时纠正,还衍生一批附和者以及利用统考文凭捞取廉价政治资本的政客,真是情何以堪!


无需探討东风何时到来,不必追究一步的距离多远,更没必要知道一里路多长,当前务必慎防的,是代表性团体领导人急功近利,做出有悖先贤歷经艰辛,设立统考机制的宗旨和目標的行为,成为民族罪人,顶个千古骂名,子孙蒙羞。





华侨校友探华校 众人慷慨献爱心



2016/06/03 (印度尼西亚) 国际日报 /印华论坛


在学园来个大合照

日前在《侨友网》上读到一则新闻——华侨校友探华校,众人慷慨献爱心,尤其是文中的一段文字:世界上所有传承,都不是在人们的想象中产生,而是需要人们不断的身体力行,才可发扬光大。读后深为感触,也受到启发。报道中的另一个看点,不是指哪一点捐款,而是要告诉人们,那经历了二十几年战争摧残的柬埔寨边远地区(距离越南才两公里),仍然有热爱和执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华人群体,战争结束之后,他们的生活刚刚恢复稳定,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恢复华校建设。想当今我国各地前华校校友或校友会的活动,常见在报上头条新闻报导,热闹非凡,倘若能仿效上述华侨校友的做法,那该多么有意义啊!现将该则新闻,全文录下,并征得总编支持给予发表:


日前,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侨老校友在柬埔寨旅游访友期间,参观访问了唝吥省禄山华文学校,并共同捐献8350美元帮助该校改善办学条件,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脉相承添砖加瓦,其仁风善举,令人钦佩!


22日上午,唝吥省禄山华侨学校来了一群年过花甲的不速之客,他们拜访了当地柬华理事会,参观了华文学校。他们一行30多人,来自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马来西亚、沙劳越、印尼、印度及美国、法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


据了解,这一群老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东南亚各国华侨子弟前往中国就读广州华侨補校校友,也共同经历过“上山下乡”的锤炼,尽管后来各奔东西,但是在特殊时代、特殊环境建立起来的同窗之情,那是一辈子的牵挂,尤其是当人们年龄渐入夕阳红的时候,友情历久弥馨香。


这次30多位同窗校友结伴来柬埔寨旅游,领略了柬埔寨的山水古迹,也体验了柬埔寨的人文风情,当他们来到唝吥禄山市时,“天下华文,一脉相承”的民族情怀让他们不由自主的来到当地华校——华侨学校,禄山柬华理事会谢理坤会长和理事们热情接待这帮侨友,带领侨友们参观当地的华侨学校,介绍当地华人白手起家、任劳任怨、建校办学的情况。


华侨老校友们为当地华人华侨对弘扬华文教育中华文化的执着所感动,也为当地华校办学条件的艰苦而感慨,于是纷纷解囊相助,奉献爱心,共同为禄山华侨学校赞助8350.美元,希望能够帮助该校改善教学环境。


世界上所有的传承,都不是在人们想象中产生,而是需要人们不断的身体力行,才可以发扬光大,柬埔寨的华文教育也正如此。今天,因为这一群侨友同窗的到来,他们的爱心让一间华校的办学环境得到改善了,莘莘学子得到了实惠,事实上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得到助力!明天呢?我们希望明天有更多的“侨友”,延续着今天的故事!


注:文及图片来自《侨友网》·棉兰人




母语.父语.新加坡



2016/06/04  《新加坡文献馆》



2016417日,我以「在场.推理.汉字」为三个关键词,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我的《南洋风华:艺文.广告.跨界新加坡》的新书发布会上致词。新加坡建国至今,进入第五十一年,而我的「在场」是最近的十年。十年磨一剑,我磨出了三本书──书写在新加坡生活与教学的散文集《北纬一度新加坡》(台北尔雅出版社出版);学者的职涯人生访谈录《学术金针度与人》;以及运用「文图学」视角,探析晚清至21世纪新加坡艺文与广告的《南洋风华》,后二书皆由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出版。《南洋风华》还获得了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的肯定,惠予赞助支持。


十年的耕耘,我带着好奇的眼睛、推理的心态,用汉字叙写,交出成绩。新书发布会后,有读友告诉我,这是一场不多见,「群贤辈至,少长咸集」的聚会,犹如我的书的标题──「跨界」。在座(和无座站立)的来宾,跨越了世代,有高龄八十多岁耆老,前上海书局的主人陈蒙志先生夫妇;也有青年大学生。有新加坡本地人;也有跨海来自台湾、大陆、马来西亚的新居民。我想:这就是理想的华文阅读环境,不分护照国籍,一起享受汉字表达的情思与乐趣,这样的景况,已经在亚洲有逾千年的历史,千年前的「国际化」,和现今的「西方化」,不遑多让。


仅以新加坡为例,我的新书发布会盛况,令人联想起1980年代,新加坡还未将华语视为第二语言,绝大多数的华人还能自如使用华语,甚至方言还能流通的辉煌。那时,主要汲取于台湾的文学和校园歌曲的养分,滋长了属于新加坡本土的新华文学和新谣,书写创作有发表的空间园地和广大的受众。岛国的文化风景,使得甫出狱,受邀出访的柏杨,主导编辑了《新加坡共和国华文文学选集》(1982年时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相较于先前方修、李廷辉等人以「马华」、「新马华文」为题,编纂文学大系,这是第一部纯粹摘选新加坡作家的作品集,研究的学者不多,我曾经在〈柏杨给新加坡的献礼〉一文中特别介绍过。(见于我在二鱼文化出版的《感观东亚》)


当华语做为英语之外的民族语言,被称为「母语」(Mother Tongue),和台湾以方言、族群语言为「母语」的说法恰恰相反。经常有在新加坡演说的外地学者没能区别,高谈阔论「母语」之型塑,弄得听众一头雾水。教育、考试制度,以及社会职场的实际效能,造成英语的强势,连带华语的被边缘化,新加坡的华文文学写作直接受到冲击,几乎断层。一位新加坡媒体界的朋友说:「新加坡有『文学社团』,没有『文坛』。」这固然是一己之见,但也反映了对文学交流、作品对话的渴望。


1990年代,乃至新世纪以后,移居新加坡的华人加入了文学的场域,提供了来自各方的观点。城市化的国家,艺文的消费趋势,造成冷热两极的现象。华语文阅读人口的老化和流失,使得一些活动场合只见白髮苍苍的长者。我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学习,亲自带他们出席,结果竟发现讲者和演出的工作人员比观众还多的萧条尴尬场面。


于是,自从接任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的职务之后,我便以「为新加坡培养华文的读者、作者和学者」为目标。举办华文书展,设立华文创意写作副修课程,邀请国际和本地的作家驻校,传授写作方法,为爱好文艺的大学生指点迷津。并且推动研究新加坡华文和美术,《南洋风华》一书,算是我的某种「以身作则」吧。


长期被压抑的方言,去年(2015)由几位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的学生发起了"My Father Tongue" (我的父语)的社会运动,希望拾回快要失传的方言,目前以使用人口较多的福建话、潮州话和粤语为主。有意思的是,热烈响应的,大多是精通英语的「精英」份子──这是试图和精通华语的「精华」人士沟通?还是另闢蹊径?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做为「2001-2015华文长篇小说评选」的新加坡观察委员,我以个人的经验为例,期待我的新书发布会盛况,是新加坡华文阅读与写作复甦的前兆。英培安先生的新着《戏服》裡,描写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承和没落,大量的粤语对白,可说就是「母语」和「父语」在新加坡结合的极好示范。

《文讯》368 期, 20166月号




培群向阳花盛开时



2016-06-01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吴联发



培群新建的食堂、表演所、图书馆综合新大楼,命名林清祥综合楼,铁定611开幕。届时席开三百桌,三千人齐聚一堂,盛况必定空前。


之前,董事长对我说,要种向阳花应节庆热闹,因为时间紧逼,我心中估计着是否还来得及,隨口应道:“我看一下。”董事长坚决的对我说:“要就种,不要看一下。”时间不等人,当天下午我就开始动锄翻地,整地。追着时间跑。唯恐误了时,暂时搁下辅导工作,全程全心力种向阳花。


从三月中旬开始,经过十来天整治花圃,终于可以下种了。正是炎热天气,艳阳高挂,在艳阳威逼下大锄大锄使劲的翻地,汗水淋漓。确实有点难熬,可是在心中展现出到时人们观赏花儿,穿梭花间的欢乐兴致时,心中可倒是乐乎乎的,而劳累已经消解了许多,就更加起劲的工作起来。从种子下地到如今,已经开始进入盛放期。


两个多月下来,天天浇灌、补缺、拔草、施肥、精心照料,付出的心血已经结成果。即可不负使命放下心来。同时,亦可眾乐乐,自乐矣。


既然自乐乐,免不了心中有话要吐诉,说几句与大家共鸣而眾乐乐:


 6.11庆典真热闹,


 大厦宏伟成眾志,


 培群健步展新姿,


 校园添新装,


 向阳花开,


 朵朵昂首放光彩,


 一片丹心向阳开。


但愿:培中人宏图大展;老师们的心情愉悦,心花像向阳花一样怒放。任教称心。同学们的“心灵”像向阳花一样豪放,趁着青春年华好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星洲日报大柔佛柔佛透视文:吴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