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学生数据的含义
2016-06-09 14:4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庞宣
教总公佈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华小非华裔学生8万7千463人,佔全国华小生总数15.31%。非华裔生从2010年7万2千443人增至2014年8万7千463人,4年內增加了1万5千020人(20.73%)。其中土著学生增加1万0671人(19.06%),印裔2千407人(23.6%),其他族群1千942人(30.98%)。反观华裔学生,2014年4万8千3852人对比2010年5万3千9621人,减少了5万5千769人(10.33%)之多。
上述数据反映两个事实:一,华裔生逐年减少与华裔生育率降低攸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华裔生育率从2000年的平均每名妇女生2.6个孩子,2010年降至1.5个,更於2014年跌至1.4个。其次,较有经济能力的华裔家长,將子女送入私立学校或是国际学校就读,也是造成华小华裔生减少的部份原因。
二,非华裔生报读华小快速增长,原因是华小教师教学认真,学生纪律好,家长放心让孩子到华小就读;其次,近年来中国崛起,华语华文具备强大的经济价值,年轻一代尤其是马来人,未来要瞭解和评估中国崛起的趋势,或是在竞爭激烈的国际社会分一杯羹,掌握好华文才能处於有利的地位。
从华小华裔生与非华裔生此消彼长的增减趋势看来,意料不出5年的时间,非华裔生就可达到华小学生总数的20%。届时將会有更多的小型华小变成微型华小,而微型华小非华裔生过半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但这也反映出微型华小需要靠他们来支持,才避免被关闭的命运。
笔者以为在短时间內,华小无需为各族学生人数的增减作出调整,继续维持其良好的办学模式,如老师教学认真、学生纪律严明以及较好的校园文化,吸引各族群学生的报读。在加强学校竞爭力和多元办学特色的同时,亦可缓衝华裔家长把子女送入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造成学生减少的趋势。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教育部要確保华小师资充足,不会每年开学后老师短缺或未能及时到校上课的情况继续发生,影响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素质。
华小非华裔生继续增长,学校將逐渐形成多元种族在同个校园受教育的局面。华社因此有理由向政府爭取更多的固定教育拨款,尤其是在硬体建设方面,政府需制定制度化的机制,避免华社延续数十年来从不间断地为华小筹款的“传统”,以弥补学校发展经费之不足。其实,华小乃政府远流学校,理应受到与国小的同等待遇。何况现今她所栽培的学生已不限於单一族群,政府应摒弃单元教育政策用务实的態度来看待华小的持续发展。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庞宣)
假期,培养阅读兴趣好时期!
2016-06-09 13:03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文:罗康凯
父母们在长达两星期的学校假期,是否已为孩子安排了有意义的假期生活?是不是让孩子早晚都对著冰冷电脑,打电玩或看些缺乏教育意义的连续剧?父母何不借著长假良机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也许,一些父母会认为孩子平日在学校已大量阅读课本与参考书,假期应该暂时把书放下。其实,孩子在学校阅读的参考书多是学术性,往往生硬也引不起孩子阅读的兴趣。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爱看书、爱阅读的好习惯呢?
首先,父母可以带孩子到书局逛逛,不需规定孩子阅读哪一类的书籍,而让孩子自由选择要翻阅与购买的书籍。如果孩子喜欢看漫画书报,就让孩子在书局里全情阅读吧!唯有选择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被培养起来,而隨著年龄的增长孩子自然会选择更富內涵的书籍阅读。
此外,社区里也设有各类图书馆可以让父母与孩子度过美好的阅读时光。现今,许多孩子都未曾到过公共图书馆,他们甚至不知道公共图书馆的所在地或开放时间。为此,父母们何不趁著长假安排一趟“图书馆之旅”?让孩子在安静、舒適也人人都在阅读的环境里看书,再为孩子申请成为图书馆会员並鼓励孩子借书回家继续阅读。
另外,社区里也有许多团体设有图书馆,如居鑾德教会与佛光山居鑾分会都拥有自己的图书馆也开放给大眾阅读,父母应该多多携带孩子前往阅读、借书以提升知识。此外,一些学校也在假期里开放图书馆,父母可以带孩子回校阅读。
“知识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就让孩子在漫漫长假大量阅读,也爱上阅读吧!
(星洲日报‧大柔佛‧柔佛透视‧文:罗康凯)
如何教育孩子
——梭罗客联《客家之窗》 编辑部文章
2016/06/10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最近常发生对儿童的暴力和性侵犯行为。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是缘由家庭环境,还是教育制度?
家庭是儿童品格形成和心灵成长的基础。儿童心灵的成长需要来自父母的示范和实例。如果家庭的作用消失,他们将从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媒体无约束地获得信息。
这一切是不能忽视的“家务”。我们不能给孩子做好榜样,那是我们的错。家庭不和谐,特别是离婚,是破坏孩子心灵和精神的最大因素,使他们在心灵受创伤的情况下成长。
环境因素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如果是积极的影响,这将是非常有益的,否则,孩子将变坏。
教育和学校的范围也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目前的教育体制也使得孩子越来越感到压抑。成就的标杆是成绩单,而实际上孩子的行为取决于教育理念。
有两种教育制度,一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智能动物,二是打造孩子成为能干动物。也就是说,学校只能教学生许多知识,学校不能让学生懂得要做什么。孩子只能成长为有知识的,只知道垃圾桶是放垃圾的,但他们仍然乱抛垃圾。
学校通常教很多科目,且常常使学生压抑,有的辍学。各种各样的知识都教授和考试,但学生没有去实践。
教育系统理应打造不仅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而且愿意做正确的事的人才。
学校对于孩子品德和思想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只是认证,并发给孩子文凭的机构。
品性、行为和诚实是培养文明学子的基础,不只是反映在学校成绩单上的分数。
诚信和道德是重中之重,而智慧是随后可以培养出来的,因为孩子一生下来就是聪明的,教育本身是一个发展过程。所以要关心孩子是不是诚实和道德良好。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因为教育就是生活。
请听流传在社交媒体上的文章警句。
在澳大利亚的一位老师说:“我们不担心小学生数学学不好,我们更担心他们不懂得排队等候。”
因为我们只需要连续3个月就能教会孩子数学,而我们要12年或以上培养一个孩子懂得排队,并永远记住排队的意义。
因为不是所有的孩子未来都用数学,除了加,减,乘,除。他们中的大多数成舞蹈者,运动员,音乐家,画家等。
因为所有的学生更需要培养道德与掌握成年后与其他人分享的学科。
“排队文化背后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孩子要学会管理时间,尊重他人,遵守纪律,公平处事,坦然,具有实现目标的毅力,进行社交和他人沟通。
在印尼仍然有很多家长竟然教儿子插队,实际上是强占其他人的权利。
孩子在错误的教育环境中长大是多么可悲的事。教育系统只追逐排名和高分,为实现这些目标,父母通过提供各种补习增加孩子的负担,让他们失去了生长在孩子的世界里的机会。
许多父母沉醉于在媒体上展示他们孩子所取得的成就。不知不觉间,其中一些人后来成长为好强和忘记合作的人。他认为左右的人都是对手,自己必须是最好的。
我们需要教给孩子明智。聪明常使孩子变得自大,感觉才智出众,产生自高自大念头,终于难以接受别人的存在,尤其是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富有的社会里。
看看下面的故事:
一个聪明孩子手里揣着蚂蚱行走。途中遇见明智的朋友(智者)刚从树林挑着木柴回来。瞬间聪孩闪出诡计向智者挑战说,若智者能猜对他手中的蚂蚱是死或是活,他愿意为智者挑木柴。如果猜错,木柴就归属聪孩。
智者说,蚂蚱是死的。聪孩打开他的手,蚂蚱马上飞走,木柴就归聪孩。智者知道,如果他回答蚂蚱活着,聪孩就捏死蚂蚱。智者情愿再回到树林,以保留蚂蚱的性命。
在教育孩子时,需要向他们传授真理和明智,让他们不生活在自我世界里,不利用他们的聪慧损人利己。
再看另一个故事:
一个爱下棋的将军,在他为处理重要任务出差途中,看见一间小屋的墙上挂着“天下棋王”招牌,就好奇地进屋挑战小屋的主人下棋。
结果,将军连续三次赢棋。因此,他满怀自豪地向对方说“你必须立即除下此招牌。”然后满心欢喜地继续他的旅程。
完成任务回家的路上,将军看到“天下棋王”招牌并没有被除下。他又好奇地与小屋主人再次下棋。但是,这一次的结果是非常令人吃惊,一连三局他败下阵来。
将军大惊,问为什么?小屋主人说:“如果上次将军连续失败,肯定心里郁闷,会影响完成任务,定会受到惩罚。”
真正的高手,能够取胜,但不一定必须要赢,需要时可以明智地让步。能赢而不赢,展现高尚的人格。记住,聪明不一定明智,但明智的肯定聪明!聪明的人首先考虑的是得失,明智的人愿意奉献和相互分享。
一个小孩,就像抱在怀里的小鸽。抱在怀里可经常抚摸和喂养,并逐步训练它。当鸽子已长大成熟,在任何地方放飞,都会努力找到回家的路。但是,如果鸽子尚未成熟,我们就放手让它飞,它就飞不回来了。(小玉译)
报考华文,我的责任
2016-06-10 13:20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文:吴嘉豪
华社对于人口比例逐年下滑的趋势感到担忧,因为人口比例与话语权挂鉤。然而,我国华裔人口的数量是逐年增加的。当华社忧虑报考华文的考生逐年递降时,不得不思忖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华文科“有学生,没考生”的窘境。
许多弃考华文科的学生皆表示,担忧拿不到政府奖学金、怕华文科拿不到特优成绩及华文科程度高等功利性的因素。在当前这个升学主义盛行的社会,要学生不以升学目的来报考华文,似乎有点困难,毕竟家长都会说考试就是为了孩子的“钱”途啊。
华文师资匱乏及华文不被纳入正课都降低了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由于成为政府学校的华裔老师也逐年减少下,华社呼吁现今的中学生报考华文,是一种迫切的需要。要成为政府学府的华文老师,到目前为止,只有报考了大马教育文凭华文科,以后才有资格申请华文师训组及中文教育系。
有些学生认为,报考华文科就是为了考获佳绩。虽然一时间很难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但只要华裔家长告知孩子报考华文科是为了传承母语的责任,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学生报考华文科。撇开了功利主义和升学主义,纯粹以传承文化的心態去学习华文,才是马来西亚华裔在中华圈內独树一帜的主因。
母语是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了灵魂的民族,岂能活得有自信?倘若连华文都学不好,华社还敢期盼下一代学好方言吗?华文已经拥有至少5千年的歷史,学习母语就该以大局为重。明乎此,向华裔子弟灌输“报考华文,我的责任”观念,是提醒他们別认为报考华文是为了分数,而是唤醒他们报考华文是为了承担民族的责任!
(星洲日报‧大柔佛‧柔佛透视‧文:吴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