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4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582




教育须兼顾知识与素质


2016/06/22 光华日报/社论

自古以来,教育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因为教育可以把所有提高人类文明和素质的知识,系统性地输送给下一代,这是所有文明和先进国家的基础。不过,也因为教育在传播知识上需要系统化,所以就会让一些人觉得被约束,产生了“教育叛逆” 的心理,从而做出了一些愚蠢的举动来显示自己不受拘束,与众不同。


日前,两名来自新加坡的18岁少女在曼谷偷衣服被逮,因为毫无悔意,并拿着衣服嬉皮笑脸地拍档案照,所以遭窃的店主在社交网站公开此事,瞬间引起国际的关注,不仅个人资料被公开,网民也谴责两人不知廉耻。两人这时候才觉得事态严重,其中一人回国后通过报章道歉,表示当时根本没经过思考,才会做出这么愚蠢的事情,并对所造成的麻烦感到抱歉。


据了解,两人刚从初级学院毕业,目前在等大学开学,属于高等教育群,所以偷窃的行径仅属于寻求刺激或想挑战法律。这种思想对现代年轻人来说是极度危险的。很多年轻人就是受到错误的自由思想荼毒,认为遵守规则的人就是木头、世人认为正常的就是古板、或认为法律是陷害人民的工具。因此,他们就会视违反法律为刺激的行径,或者认为不对教育妥协是酷的行径。这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断地挑战法律,直到面对法律制裁时才感到后悔害怕,但为时已晚。


新加坡两所大学刚在今年的亚洲200名大学排行榜中包办前二的位置,可是这两名受高等教育少女的行径,却给新加坡教育打了一记耳光。没有人会质疑新加坡教育的成功,可是在出色教育成绩单的另一面,那些错误诠释西方自由思想的年轻人,是当局更迫切需要对症下药的问题。当然,我国一样面对类似的问题,如何兼顾课业成绩和正确思想,让年轻人在知识与人格素质上都表现良好,这就是我国教育必须重视与严正探讨的课题。 




毕生华教,一条心灵的路 ——记柬埔寨崇正学校校长周洁明



(2015 05 26 (星期二) 发布) 高棉日报

作者  黄汉碧

校门口的金链花开了,在似火的骄阳下显得格外艳丽,一簇簇小花如金色灯笼般随风摆动,一串串金黄的花仓像是饱藏了历史的记忆,沉甸甸的。每每站在校园门口,她总是驻足仰望,在和花对望的视线里,似诉着沧沧往事,诉说她那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那是一条毕生奉献华教之路。她是柬埔寨崇正学校校长周洁明。


一生奉献  一路感恩 


由柬华理事总会、潮州会馆和端华学校举办的“百年端华”系列活动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答谢和奖励部分,八方校友不忘母校培育之情,慷慨回报,回报为华教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资助贫困教师,名单上,崇正学校周洁明校长的名字列在其中,她甚为激动!感谢柬华理事总会及潮州会馆的关心厚爱!感谢杨启秋勋爵的关爱!感谢潮州会馆、客属会馆多年来的支持。千言万语道不尽感激之情!


多少次困难面前,她勇往直前,是柬华理事总会及潮州会馆、客属会馆给她勇气,是杨启秋勋爵的肯定和鼓舞让她信心十足。春华秋实,她一路走来,毫无畏惧。周洁明说:“奖励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那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更坚定了我所选择的这条路是走对了,我无悔这一生,无悔走这条心灵之路。”


把事情做好,再小的事业也会漾起波澜。周洁明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华教事业上,她的辛勤付出也让她获得数不胜数的荣誉。19999月,周洁明以崇正学校训导主任身份获得中国国务院侨办授予的“海外优秀华教工作者”称号;2008年,时任中国驻柬埔寨大使张金凤女士亲自向她颁发的由中国国务院侨办评选的“华文教育终身成就奖”荣誉证书。当时,张金凤大使说:“中国国务院侨办肯定柬埔寨华文教育的突出贡献和成绩,表彰和鼓励柬华文教师献身华文教育事业的精神,鼓励更多的华教工作者努力弘扬中华文化,发出更大的光芒……”。


追忆童年  艰辛成长路


周洁明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华人家庭,奶奶告诉她,她是喝柬埔寨奶妈的奶长大的。她出生不久,母亲因产后忧郁症离开了人世,是奶奶和姑母把她抚养长大。奶奶、姑母和父亲的家在同一条街道,但是周洁明童年大多时间是在姑母家渡过,虽然没有母亲的呵护,童年却并不孤单。她说自己有三个妈妈:一个是不认识的生母,一个是用乳汁喂养她的柬埔寨奶妈,一个是疼爱她把她视如己出的姑母。


14岁那年,周洁明有了一个后母,但是后母并没有给她关爱,却经常搬弄是非,甚至不让她多读书,认为女孩子读书没有用。心中的苦闷,让周洁明十分想念母亲,17岁那年,因时常感怀不幸的身世,长年积压在心里的怨恨和委屈无从宣泄,她写成诗歌《想亲娘》发表在《工商日报》上,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想念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没想到,这一举动直接导致周洁明与父亲关系的恶化。


 在残酷的亲情面前,周洁明没有退缩,他坚强的面对生活,从此走上了自己选择的道路。


不畏艰难  路在脚下


当周洁明离家独自谋生时,姑母送别时的叮嘱犹在耳边:“你要坚强的活着,要自爱、要争气。”在工商日报的编辑的帮助下,周洁明选择了当一名老师。很快,她成为了马德望省吾哥比里市中华学校的一名华文教师。


 18岁那年,周洁明凭借的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师资格证考核,自此将一生奉献给了华文教育事业。


 现实总是很残酷,在教了十多年的书后,柬埔寨的时局变得动荡不安,1970年朗诺政变后学校被迫关闭,连华文报刊也被停办了。周洁明只好回到金边给华裔的孩子们辅导华文勉强生活。1975年,红色高棉入城后,周洁明一家人被赶到了农村,当时在农村艰苦的生活,大多数华人被红色高棉抓走,有的从此音讯全无。周洁明的一个儿子也是那个时候失去音讯的。在她的村子里,最后只剩下三个华人家庭,两个家庭的丈夫病死了,而她的丈夫也失踪了。痛失爱子,爱人失踪,所有不幸的事情都发生在她的身上。她心痛如刀绞,在恐怖的空气里每一秒钟都显得那么漫长,那段日子是她最痛苦的经历。


要活着!遭遇的不幸没有把周洁明击垮。有一次,人们一起劳作时,幸存的三个华人妇女偷偷的聊起来:“我们能走出红色高棉吗?如果走出去了能做什么?还能不能回金边?”有的说回不了金边了,有的说如果能回金边只想做些小买卖维持生计就好。大家都期盼快点走出这黑暗的“无墙的监狱”。当时,周洁明心里想:“我们一定能回金边!压力越大,皮球反弹得越高,越是残酷的统治越会激起更强烈的反抗……”


性格和无比坚韧的毅力,让周洁明在动乱的年月里练就了坚不可摧的信念,她的梦想依旧是回到金边从事她喜爱的教书工作。路在脚下,再长再远也要走下去。


勇敢追梦  走过漫漫长路 


 就这样,在艰苦的岁月里摸爬滚打一路前行,1993年,柬埔寨慢慢走上和平。昔日的同事李自奋校长(已故)引荐周洁明到崇正学校任教,担任教导处主任。刚开始,学校只有幼儿班到四年级,共700多名学生。经过周洁明等人的努力,在华社的帮助下,崇正学校的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逐渐的多起来。


周洁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方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困难她总能想到解决的办法。周洁明赢得了老师们的尊重,赢得了孩子们的心,孩子们亲切的叫她“周妈妈”!


2009年,周妈妈退休了。当时她还获得了刘明勤勋爵夫妇颁发的退休金,心中无比兴奋和感激。在她退休离开学校后3年时间,崇正学校曾经一度走下滑路,生源流失,当时许多老师志气低靡,学校又想起了周洁明,希望她能回来带领大家工作。当时已经71岁高龄的周洁明欣然答应返校,毅然结束在法国的探亲休假。她心想:崇正学校是大家辛辛苦苦用血汗种出的一片“庄稼”,不能让它荒芜了!


2011年,周洁明重新回到离别三年的工作岗位上,老师们深受鼓舞,学校又焕发出盎然生机!同年,崇正学校获得了中国国务院颁发的“海外优秀华文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走过了漫漫长路,周洁明执着的追求和忘我的工作终于有了回报,走到今天,崇正学校已经有91个班级3300多名学生,成为继端华学校后柬埔寨的第二大华校!


热血沸腾  幸福回家路


1999年,中国开始重视柬埔寨华教,组织学生去中国参加夏令营活动。柬华理事总会推选了三所学校的20名学生前往中国广州参加“寻根之路”夏令营。周洁明担任团长,那是她第一次回到祖籍国。第一次回家,周洁明热血沸腾,心情无比激动、兴奋。祖籍国的亲切感,祖籍国的美,祖籍国的富强让人感叹和无比的震撼。


大家都十分珍惜短短的10天时间,团员们被安排在广州华侨中专学习历史、地理、舞蹈、音乐等,安排到侨乡参观,每到一个城市都得到市领导亲切接见,勉励大家努力学习,为侨乡多做贡献。周洁明此行感受到祖籍国人民的关怀和巨大变化,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回到柬埔寨后,她将10天的经历见闻以游记的形式在华商日报上发表,报纸上整版的刊登了她的文章,人们从文章中得以了解祖籍国的变化。


回国是何等荣耀,中国让她魂牵梦绕。


2000年,周洁明再次参加了去北京的夏令营,此次时间长达15天。她有幸登上了长城,参观故宫,游杭州西湖,领略繁华都市上海,祖籍国的大好河山是她眷恋和永远向往的地方。从此,每到假期,一有机会她都会回中国看看。


2005年,周洁明受柬华理事总会委派参加暨南大学“最高层培训班”;2011年,代表学校参加在云南昆明举办的“华校校长访华团暨外派教师工作培训班”。


周洁明说,祖籍国亲人的热情让她深受感动,每次到中国都是幸福的回家之旅。所有这些与柬华理事总会和客属会馆的支持分不开的,是他们给予了参加学习和到中国培训的机会。正是他们的肯定,更坚定了自己一生所走的路是正确的,是有价值的。虽然一路走来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是都挺过来了,如果不是走这条路,也许都没有机会回到祖籍国看看。


路,一直伸向远方


金链花开灿烂,在风中翩翩起舞,那是喜悦的欢笑,笑迎每一个孩子高高兴兴的来学校上课。


每天,周妈妈总是准时的出现在学校礼堂,一个个乖巧懂事的孩子走到她面前向她鞠躬问好,她都逐一回应,她很欣慰一路有孩子们欢声笑语的陪伴。


周洁明坚定的要走完这条路,走完这条一直伸向远方的心灵之路。





优秀生的出路



2016.06.20 星洲日报/大都会
~文:山中雨


小时候的家教严,身为幼教教师的母亲很看重我们的学业,为了让我们的成绩可以保持中上,在我们小学四年级时便请了家教给我们补习。 


小时候的家教严,身为幼教教师的母亲很看重我们的学业,为了让我们的成绩可以保持中上,在我们小学四年级时便请了家教给我们补习。 


那时候,给小学的孩子上补习课还不算盛行,学校的课业也没特别繁重,我们上补习课也不过是为了恶补成绩比较弱的科目而已。父母希望孩子能学业成绩优异,主要是因为那是一个成绩至上的时代,成绩好便有机会继续升学至大学,未来的出路更广。


这么多年过去了,成绩至上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在大多数人的心里。我们的教育制度很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这可从每一次政府考试成绩公布之后,各大报章大肆报道各校的及格率、各科目的成绩上升下滑率、获全A的学生人数等等窥知一二。之后,便是优秀生们上报哭诉入大学心属科系不果、申请奖学金不被批、无法到国外名校深造等这些“后续”报道。


每每看到这些新闻,我虽很同情优秀生们的处境,但另一方面心里也感到纳闷:为什么我国优秀生的出路那么狭窄呢?难道苦读书拚考试只为了当专业人士、出国深造?还有,为什么要哭?


有人笑话“成绩好的同学会给成绩差的同学打工”,但这句话不全对,事实上现在有很多成功人士都曾是学校的成绩优异生。但这句话也确实说明普遍优秀生心态上只求安逸地按“正统思想教育”做事,缺乏冒险精神。


美国著名企业家比尔盖茨与中国大陆企业家马云有明显的学历差异,前者是哈佛大学数理优异生,后者参加高考两次皆落榜;然而他们两人创造成功事业的共同点却是拥有前瞻性的冒险精神。


虽然目前学校成绩依然备受看重,可这已是一个“成绩不代表一切”的时代。优秀生都很聪明好学,若无法顺利升学无疑是一重大打击,但还是希望优秀生们可以收起眼泪学习更坚强去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跳出框架去为自己寻找更广的未来出路。


 

帷幕将降,此生难忘

——千岛之国支教随感



2016611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作者:马吉朗培德三语国民学校教师   梁玉清


再过几天,我的外派任务——在千岛之国的教育教学工作即将圆满地划上句号。看着相处了一载的人和物,可谓感慨良多,颇有点“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伤感。


刚踏上这片神秘国土时的激动心情同今天的游子思故国的心情虽是两种格调,但却都同属于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梦……


印尼有着浓重的穆斯林色彩,所到之处,无不闪现着伊斯兰教徒的身影。身在中国,每每遇见这类教徒时我都是诚惶诚恐地“逃之夭夭”;但在印尼,特别是在我所生活的马吉朗这个小城市里,却觉得非常坦然,原因是这里的“穆斯林”带给人的是一种淳朴、有礼、亲切的感觉,即使是素昧平生的路人,在对视之时也会点头微笑。贫穷、落后并没有削弱他们对宗教信仰的坚定信念,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


印尼的城市建设设施,特别是交通道路的建设相对落后,但是在人来车往的马路上,人们都比较遵守交通秩序,红绿灯上的电子监控设备投放得很少,但极少出现违章情形,而礼让的情景随处可见,这也许同印尼人并不浮躁的性格密切相关。


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也正是这些文化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印尼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相对缓慢,尤其是经历了几十年断层以后华文教育的发展更是滞后。但在马吉朗培德三语国民学校的工作经历当中,让我看到了华文教育的光明前景。学校的校董虽然年事已高,但非常热衷于推动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不辞劳苦,身体力行,出钱出力,为打造学校良好的华文教育氛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段外派经历当中,让我了解到华文教育在印尼艰难前行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在印尼华文学校的家长中,会说华语的一般都是年龄偏大的祖父母,年轻的家长当中鲜有会说华语会写汉字的。由于缺乏日常交流的语言环境,学生们学习华语的热情也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其次是由于汉语和汉字可谓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和最难写的文字,学习的困难也大大地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纵然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有着根深蒂固的中华情结的华裔同胞带领之下,华文教育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一直绵延下去。


印尼外派之旅即将落下帷幕,在这片土地上体验到的风土人情,教学历程甚至是思乡之苦,都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学习吴德疆校长办学精神,早日圆开明办学梦


2016/06/14 (印度尼西亚) 千岛日报


~作者:李伟辉


吴德疆老校长离开我们了,我们怀念他,特别是他的办学精神。吴校长在印尼的几十年,为办好华校殚精竭虑,做出杰出贡献。我在1956-1960年在开明教书,这个时期是吴德疆长校的时期。原来的开明中小学校舍破旧、规模小、设备少、教学质量差强人意。在吴校长的领导下,经过四年的努力,建成了两层教学楼礼堂及办公楼和理、化、生三个实验室,建成了幼儿园、小学(下午班)、初高中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学体系,在教学质量上有较大的提高,成为泗水华校的一匹黑马。


开明中小学之所以取得快速的进步,这是由于吴德疆校长有远见、有决心、有魄力、有措施。


开办学校是吴德疆校长首先在延陵公会1952年祭祖大会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继承先祖弘扬华夏文化的精神,需培养适应时代变化的华侨新一代。延陵公会同意他的建议,经过筹备,1953年开学,取名开明学校。1954年应延陵公会请求,他开始到开明长校。长校后他从几个方面改变学校落后的面貌:


1.加快校舍建设:他说服校董,多方筹资,建立新的教室和礼堂、校办公室、灯光球场,以后还建立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这在当时的华校还是少有的。学校的面貌为之一新。


2.重用青年教师:除了聘请有名望的老师如蔡贤德、吕茂棠等来校任教外,特别是重用青年教师,当时就委任了李国荣(后来是我)为教务主任、吴子清(后来是张尚健)为生活指导。后来又吸收了陈完璧等老师到校工作。他放手让青年教师工作,他们发挥新理念和干劲,实施了许多改革的措施,使校风有较快的好转。


3.面向印尼的教学改革:他认为华侨日后必定在印尼安居乐业,逐步融入主流社会。因此他加强了印尼文的教学,增加印尼历史地理知识的教学,聘请印尼文化界名流到学校任教。


4.重视文体活动。他积极支持在学校开展舞蹈活动,认为这是增强学生的全面发展、传承中华优秀艺术的好途径。他的支持鼓励下,学校舞蹈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培育了洪聪辉、吴清泉两位优秀的舞蹈老师,成为华校的一朵奇葩。


930”事件后,全印尼的华校遭到封闭,华文教育被窒息。1999年年底,苏哈托倒台后,印尼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华文教育恢复开了绿灯。为适应现代印尼社会的需要,各地开始开办含华语在内的三语学校。开明联谊会的创始人张明开老师和许多理事,认为开明也要办学校。考虑到泗水已有几间三语学校,何不考虑发扬开明的特色:办一间传播中华艺术的舞蹈学校。这个建议,得到开明联谊会理事会的支持,也得到广东省侨办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开明联谊会与广东舞蹈学校(现在改为广东省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达成协议,在泗水先开办《东方舞蹈培训中心》,再办成正规的学校。培训中心在20126月开学,四年来已培养了百余名舞蹈员,他们受到较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在舞蹈学校专业老师的教导下,舞蹈技巧纯熟,演出的节目受到华社的欢迎,传播了中华文化,在当地享有良好的声誉。


经过四年的调研,在华社办正规的舞蹈学校,生源难以保证。但办好培训中心,培训东方舞蹈的业余爱好者和各类型三语学校的舞蹈老师,还是大有作为的。在此同时,开办一个有舞蹈特色的三语幼儿园,让幼儿学习华语和东方舞蹈,也为培训中心培养预备学员。对于这个设想,得到新一任理事会的认可。


新的一届理事监事会(第五届)出现了大团结的态势,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在就职典礼以后几次座谈会上,理事对办好培训中心和幼儿园都表示了很大的决心。活跃在商业界的校友吴家丰、张兆恩、游继志、张清国、陈玉琳、刘松源、林丽雪等,表示将出资建校。也同意将采取多项措施办好培训中心,如聘请专业人士担任管理与教学工作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新的一届理事会在吴家丰主席的带领下,学习吴德疆校长的办学精神,敢于担当,发动各方力量,团结合作,早日实现开明的办学梦,为华人后代传承中华文化,将是功德无量,永世传颂。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