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1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七十六)

·

批文是秘密文件吗?

2012/08/11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胡万鐸

关丹中华独中申办成功,我认为彭亨董联会、隆中华中学、华总及关丹復办独中工委会应记首功,是他们主导了整个申办的过程。他们的辛劳付出与努力,今日可说开花结果。批准函终于交给申办单位,华社一片雀喜。

美中不足的是,公布的只有批准函,批文则当作秘密文件没有公布,而且这份文件只有申办者拥有,于是引起华社疑虑;由於此事攸关董总职责,因此该组织要求教育部公布批文详情,以了解「关丹独中」是否有其他附加条件或不合理的条文限制,特別是独中的自主权问题。这是因为董总怕重蹈覆辙,被条文约束而典当华教前途。我们捍卫华教发展,有关独中的权益寸土必爭,不容有任何闪失,是绝不能妥协的。

华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对于公开批文的要求却说:「华社无需了解批文的內容」,还发出:「见好就收」的言论。这些谈话更引起董总及华社人士的疑虑与担心,认为批文將会影响全国的独中体制。这是华教生死存亡的大关,华社不得不慎重其事。

在纷爭过程中提到的是「双轨制」,即强制性考SPM及统考文凭。董总主席叶新田表明「董总没有反对『双轨制』,但是反对教育部『强制』独中生必须报考政府考试。」董总这么做只是为了保护独中应有的主权。方天兴也承认政府批文只阐明依据隆中华独中办学方针建校,但並没有清楚列明是由政府规定或由董事部决定双轨制的「政府考试」。

我们要知道吉隆坡中华独中的成功,在于它招收的学生经过严格的筛选、再筛选,是素质优秀的精英。他们不论统考或政府考试,一般上都能应付自如。但其他地区的独中,不能与隆中华独中相提並论。学生的素质有优劣,各区的需求也不同。

所以我们不能以隆中华独中的办学模式作为標准。我们要办的是因材施教的普及教育。

独立中学绝不是他人所说的华人沙文主义者,它的办学理念虽是让华人子弟接受母语教育,培养有中华文化修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它没忘记我国是个多元种族与文化的国家,因此在教学上三语並重;事实上也证明了今天独中为国家培养许多杰出人才。它的办学理念也获得许多友族的支持,並让自己的子女进入华校就读,统考文凭也获得全世界多个大学的承认。升学就业路途比其他源流学生更广阔,是不爭的事实。

今天,大家为关丹独中的办学体制提出了爭论,正是体现大家正视该独中的未来。我们首先要问教育部的批文是否能对外公开,让所有的社会人士了解其內容详情?本来还期待能通过新闻发布会知道一些蛛丝马跡,但该新闻发佈会却临时取消。至于其基于何种原因取消也不得而知。

我们是局外人,不知道隆中华独中、关丹復办独中工委会及华总卖的是什么药?根据方天兴所说:「主要是受到最近被挑起的课题,以及內部因素的影响。」指的是什么?为何不公开,令人丈八金刚摸不著头脑。这只会使人更加怀疑批文有问题,引起更多的猜测与言论,把关丹独中復办课题更复杂化、政治化。

近日对于关丹独中的开办,各方互相指责,让人难以分辨黑白是非。在此我呼吁各造应停止互相隔空喊话,应彼此理智,冷静地开陈布公地以协商精神討论各造的歧见,才是上策。彼此若坚持各自立场,伤害的不止是关丹独中,而是全国的独中、国中,甚至波及整个华教。

华教人士需要大团结,才能凝聚力量爭取华教的权益啊!决不能让有心人趁虚而入,助紂为虐蚕食华教!



华教十年怕井绳

2012/08/11 光明日报/ 评论版
~作者; 西狂阿辉

芙蓉振华中学可算是花城顶瓜瓜的名校之一,每年许多家长挤破头要把孩子送进振中,年年爆满,经过长达13年的努力,终於在2005年建成份校及开课。华社迎来这个好消息之后,分校在这些年来所面对的问题,可用“嘆为观止"来形容。

这间历史背景特殊的华校,从改制为国民型中学、申办分校、申请转为独立的“二校",都一一暴露教育行政制度的偏差,是研究华教坎坷史“经典中的经典"。

1957年,继檳州钟灵之后,芙蓉振华成为全国第二间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隨后掀起骨牌效应,各校都经不起政党领袖种种承诺的“诱惑"和压力,接受改制,说好將有三分之一教授中文的时间、经费全部由政府负责等。

路遥知马力,国民型中学的处境,大家都知道,以中文科为例,不但从来没有三分一的时间,甚至一星期只有90分钟或120分钟。只有行政津贴,但水电费都不敷,种种苦处,眾所週知。

1991年董家教及校友会建议申办振中分校,一波三折终於在13年后成事。如果依据行动党不久前揭发的1957年改制协议,振中有权建分校,而且由政府出钱兴建,但是,600万令吉的建校舍费用,100万令吉是政府拨款,500万令吉是向华社筹到的。

开课过后,新的问题出现了。总校和分校只有一位校长,一人兼顾两校,而且政府津贴依然只有一份,分校分文未获,原本不够用的钱,更加不够用。董家教及校友会一直力爭將分校发展成为二校,另委校长掌校。去年教育部长金口答应了,今年副教长说,明年才能成事。

看完振中分校的故事,你就会明白为何已获批文的关丹中华独中,为何不能太早庆祝和轻言变种。

董总说,双轨与否应由独中董事部决定。这个坚持並不是多余的,如果关丹独中並不是完全独立,就有重蹈国民型中学覆辙之虞,一旦这所新独中的运作方式上了轨道,其他的独中可能也得就范变型,变种过后,轻舟已过万重山。

华教人士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他们和政府交手多年获得的经验,牢牢记住不敢忘。(光明日报/泼墨文:西狂阿辉)

               

探讨速成班利弊

201289日(砂拉越)国际时报言论

我国教育部可说是最喜欢动脑筋的部门,一年到头总是有新点子出炉,但可惜的是,并非全部有用,许多新措施往往在公布之后,因为反应不好最后被逼腰斩,然后他们又继续去构思别的计划。

对于这种周而复始的作业模式,国人已经习以为常,特别是惨被当白老鼠的莘莘学子,历经千锤百炼之后,早就学会时时做好准备,应付随时可能出台的新措施,然后见证其无疾而终的闹剧。

教育部早前提出让五岁孩童提早入读小学,因为遭到各界反对,结果草草收兵,这是一例;接着又心血来潮,打算解除学校使用手机禁令,还批准学生带平板电脑等科技产品去学校,新闻发布后又是见光死。

其实更早以前,这类例子多不胜数,英文教数理折腾多年最后还是废除告终,最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教育部的"创意"并没有被打倒,反而屡败屡战,越战越勇,现在又有新作品献世。

根据报道,当局将在明年于全国廿八所高表现学校,推行"速成班计划",让资质较佳的学生在五年内完成小学教育。教育部也探讨是否进一步扩大至所有学校推行,以迎合教改大蓝图。

速成班令人想起以前推行的跳班制,两者都是用五年时间完成六年学业,但本质上有些不同,速成班是将六年的课程浓缩成五年,让资优生节省一年学习时间,跳班制则是让学生跳过一年的课程,直接进入高班。

相对而言,速成班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一方面是课程衔接的冲击较小,一方面是学生有选择权,而跳班制因为漏掉一年的课业,即使后来恶补,也不容易赶上。所以,速成班概念令人产生莫大兴趣。

当局推行速成班的理由,是当今小学生因为在幼稚园已开始学习一年级的功课,所以进入小学时觉得很多东西已学过而感乏味,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和不浪费时间,遂为他们量身订做了速成班。

不可否认,当今一些学生相当聪明,领悟力高学习能力强,尤其生逢资讯发达时代,使他们能善用科技产品,很快掌握新知识,以致传统教学模式已跟不上他们旺盛的求知欲,不过,这些资优生毕竟属于少数,更何况,许多学校办有精英班,足以培养他们成材,这也是一些家长质疑是否有必要设立速成班的原因。

实际上,学校推行速成班计划也面对一些阻碍,即使每校只开一班,免不了要面对师资和课室不足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克服,速成班必然难以开办,就算办得成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此外,当局以何种标准来鉴定资优生,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拔苗助长是教育工作的大忌,速成班有增加学生压力和竞争的隐患,按部就班较适合多数学子,因此,与其大费周章专门设计速成教材,不如改革正统课程,以活泼有趣、增强互动的方式教学,相信可以产生较佳效果。我们认为,教育部还需就速成班利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切勿仓促实行。



华校的未来

2012/08/10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利亮时

日前在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蔡细历医生与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主持下,柔州126所政府华小与改制中学今日获颁总值高达1410万令吉教育发展基金,这次政府拨款,让柔州成为近期内获教育部拨款额最高的州属。

这次拨款透露两个讯息,首先是柔州应该是国阵要固守的重镇,因此资源不断贯入该州。

对国阵来说,柔州是不可失去的重要州属,因为该州是巫统的根基所在,亦是国阵执政以来的堡垒州。其次是要让蔡细历在华人面前得分,以挽救马华日渐流失的票源。简言之,华校问题在我国永远是一个与政治有关系的议题,而华文学校要在选举期间才会得到关注。

拨款学校杯水车薪

对华校来说,华小纳归公立是我国建国之前政治妥协下的产物,这对华小教师们是一大保障,问题在于学校的经费并不充裕。

改制的华文中学,是在1960年初期教育政策下的产物,当时采用各种策略让这些学校接受改制,然而改制之后这些学校与华小的命运是相同的。这些被纳入政府体制下的华校,大部分仍需华人社会的支持,政府的额外拨款通常都只会在“关键的时候”发放。

1410万令吉看起来是个大数目,也是来自中央的“恩泽”,不知是否要感激落涕?还是要感谢一直宣称代表华人的马华?笔者是一介草民,实在是不太清楚。

从实际面来看,每所学校平均只得11万令吉左右的款项,这对学校来说是杯水车薪,只足够添购一些教材或仪器而已。

应该公平分配资源

马华为华校争取拨款应该给予一些些的肯定,若马华真的要为华人社会做事,就应该争取常态性的资助款项,而非不定时的小额拨款。公立华校要有未来,绝非只靠政府的小恩小惠,或者华人社会的支持。重要的是政府要对各源流学校一视同仁,公平分配资源,这样公立华校方能茁壮的成长。

笔者相信马华诸公相当清楚问题之所在,他们只是需要时间来争取。华人社会其实已经相当有耐心的等待了半个世纪,现在的华人选民已非昔日1940-1950年代出生的人,有不少是1960-1990年代出生,受过相对较高教育的人们。旧的选举策略可能无法奏效,大家要看到的是一个政党的远程计划,其中包括华校应该一个光明的未来。
(利亮时 台湾高雄师大副教授)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