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媳妇终须见家翁
2012/08/11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谢请发
董总根据所掌握的资讯,断定于727获得批文的“关丹中华中学”(Sekolah Menengah Chong Hwa Kuantan)不是一所“华文独立中学”;这意味著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在短短的两个月內,为华社爭取到的“新模式独中”,其实不折不扣是一所“变种独中”。
马华领袖,包括副教育部长魏家祥,纷纷高调见证教育部总监阿都嘉化(魏之下属)移交批文予吉隆坡中华独中副董事长林耀仁,不过,却只公佈7页批文的首页,而引起疑虑。
根据报导,那份批文是经过魏家祥召集高官磋商研究后草擬的,因此他最清楚批文內容。于是,董总要求教育部公佈批文,可是向来反应敏捷的魏家祥,却一反常態地“无声胜有声”。而“BTC”(闽南话没读书之意)的华团领导人,却大加反对公佈批文,並衝出来说“我看过批文,保证没有问题”,大有“令伯说了算”之势。
他忘了50年前的一段惨痛历史,当年贵为马华国会议员的李三春和李孝友,为了诱使华文中学接受改制,而上电台保证这个又保证那个,最终却矇骗了华社。所以,董总主席叶新田说“我宁可相信我的眼睛,而不会接受什么保证”。
有关批文引发诸多乱象,例如关丹华社欲通过隆中华申请分校,却意外地获得一所崭新的“独中”,但是校名却没註明是独中。既然不是隆中华分校,而是“新独中”,为何还要根据隆中华的所谓“双轨制”办学,並强制学生必读必考SPM?隆中华提呈申请书时,为何註明强制学生报考统考和政考,使到董事会自动放弃自主权?显然是政治人物“揣摩圣意”,为了討好主子,而引导校方作出足以危害独中权益的错误之举。
该放手时就放手?
有人辞去“顾问”一职,而影响其“独中召集人”地位,是导致上週二的新闻发佈会临时取消的原因。不过,那个华团领导人却要干涉其他组织的內部事务,“劝请”该组织必须挽留那个人,因为那个人曾经扬言“宁作民族罪人,也要那所新独中!”既然有人要被千夫指,並揹上千古骂名,那么华团领导人可以在危急时闪开或遁逃及全身而退,何乐而不为?
“丑媳妇终须见家翁”,批文迟早要公佈,而接到“烫手山芋”批文的隆中华,是不是“该放手时就放手”?干脆把批文交给民族罪人吧!
郁达夫谈华教
2012/08/11 星洲日报/言路版
~作者:安焕然
70多年前,一位浪漫不可节制的文学家来到新马,他就是郁达夫。1938年底,郁达夫担任星洲日报《晨星》等副刊主编,写了很多政论时评,扶掖青年写作人,改革社会,并积极投入抗战救亡活动。
偶读《郁达夫抗战论集》,该书收载了一篇郁达夫在1939年5月27日,原刊於《星洲日报.晨星》的文章:〈教师待遇问题〉。对於当时的新马华教问题,郁达夫说:“从诸友人的口中,及记录的叙述,与在国内所见到的一切情形综合起来,总无时不觉得精神劳动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在20世纪社会裡,所受到的虐待确乎超出在任何职业之上。"
教师所受到的待遇竟是“虐待",郁达夫一针见血的说出了华校老师的窝囊处境。审视当下,我们的华校老师处境改善了多少?如今,一位华文独中老师,甚或一些所谓的华社民办大专高等学府,即使是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讲师,他们在学校的工作量多得让人“早衰",可悲的是,其薪资不仅不能与国中老师相比,甚至连小学教师都不及。这不是光凭颁几个“林连玉精神奖"就能安抚人心的。
当然,华校老师并不是穷酸到凡事得要斤斤计较。郁达夫指说,老师所受到的“虐待",更大的问题还出在华校董教学裡所面对的公平、合理与尊重的问题。郁达夫严正的指出:华校老师“工作的劳苦,与给养的菲薄,还是餘事,而在马华的教育界一个最大的缺点,是教师地位的没有保障。"
郁达夫继说:“对於负这样重大责任教师们,当局者却在视為豢养走卒,可以任意招来与驱走。"在这种不受尊重和人性压抑的工作环境下,一些教师也就放弃了最初的热诚。在“教师们自己,也起反射作用,只以失业為中心思想,有抱做一日和尚吃一日斋之心,也有出卖人格,唯祈保全地位之事。"郁达夫感嘆:“在这一种局面之下,要想谋教育的进步,自然要比缘木求鱼,更加难了。"
如果说大马华教精神的活水源头来自於“毁家兴学"的陈嘉庚。很早以前,这位赤诚办学的华社儒商就曾说过:“学校能否出成绩,第一当问教师如何"。办学“独是师资一项,最為无上第一要切",“聘好师资,刻不容缓"。而若要认真办学,聘请优良师资,不仅要“以优俸酬其劳",陈嘉庚更强调要诚恳对待老师,尤其是对校内那些长期以来任劳任怨,贡献尤著的教师,陈嘉庚很严肃地指出,学校管理层必须从精神和物质上,“给教龄长、贡献大的教师以优厚的奖励"。
审视当今民办华校,不论是大专还是华文独中,陈嘉庚的办学理念,我们董教学界落实了多少?如今,南院将升格大学,关丹获办独中,昔加末也要復办独中,一连串感谢、邀功、声援,华教政治化的聚焦已远远盖过其教育素质提昇的本质。在喧哗声中,我们嘲讽的眼睛,吶喊的嘴巴,声嘶力竭地,一直是往外放话的。华教问题一箩筐,但可否也“内窥"一下,检视我们的华教问题,董教自己又向内净化、提昇、改进了多少?
一些问题,不是不懂,只是一直不受正视。73年前,郁达夫就指出,“关於教师待遇改善初步,我以為不必张大其词,多举条款。第一,只从严格詮选有真才实学,与有经验与人品的教师,而给以保障,就可以奠定教育的初步基础了。"然而郁达夫竟也感嘆的指出,当年华校的“教育事业,既成了由几位侨领出资的私人事业,则一切的措置规划,自然要由这些出资者的私人好恶来决定了;华侨教育的变成目下这一种状态,谁能说不是必然的结果。"人说70可以“从心欲"了。把根留住,华教本应有梦,然而73年前郁达夫的观察,郁达夫的感嘆,在这些年来,在一直是硝烟峰火的华教堡垒内部,仍是那样的滞后。长期以来,有爱心有育人热诚的华校老师,有时也不得不延续著郁达夫那长长的太息,哀民生之多艰。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安焕然‧南方学院中文系主任)
董总是沙文主义?
2012/08/11 (砂拉越)联合日报/自由言论
~作者:杨审远
国家语文出版局总监阿旺沙里日前指董总要求政府实施多元开放教育政策为“沙文主义”的言论,引起华教界的强烈非议。阿旺沙里在指责别人为“沙文主义”时,其实他本身才是真正的沙文主义者。在全球文化趋于多元化,以及国内教育氛围日趋开放的今天,阿旺沙里仍然死抱着早已过时的单元主义教育政策,试图将多源流学校改变为单一源流学校制度,可说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并在为国阵政府帮倒忙。
大马是由多个民族、多种文化、语言及宗教所组成的国家,实施多元教育政策,完全符合我国国情,也才会带来各族融洽相处,社会和谐及国家繁荣和进步。1996年教育法令明确规定,国民型学校是华语或淡米尔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国语及英语则为必修科,可见以母语母文为各源流小学主要教学媒介语和行政语文已是不容争议的我国教育政策,也完全符合联邦宪法保障多元语文与多元教育的权益。阿旺沙里的言论,不仅不符合教育法令的规定,也违背了联邦宪法,同时也藐视联合国决议和人权宣言。
董总坚定要求政府顺应多元开放与民主人权的世界潮流,尊重各族语言、教育和文化的平等地位,实施多元化教育政策,其实也是呼应首相纳吉近期所推崇的“一个马来西亚”精神。其核心思想就是否定单元种族主义路线,反之是采取多元开放的政策,允许教育百花齐放,让各语文教育自由发展。
阿旺沙里指董总的上述主张是“沙文主义”,不仅是对董总的无理,也是在跟首相唱反调。在政府部门内,类似阿旺沙里这种不懂政策、固步自封及思想狭隘的“小拿破仑”其实很多。政府若有决心与诚实意贯彻“一马政策”,这些部门高官应进行再教育,否则应坚决将它撤换,以免影响政府政策的落实。
从目前的国内外大环境看,华教的处境和前景显然是比过去好很多。然而,我们还是不要过多期待他人的“善心”和“施舍”,华教前途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华社本身去努力争取。正如董总主席叶新田所说的,华教工作者除了搞好学校建设外,也应时刻关注华教动态与华教发展课题,凡有损华教的言论,应站出来坚决给予驳斥,对不利于华教生存与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应大胆提出本身的看法和诉求,只有通过华社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确保华教的永续生存和发展。
独中妨碍国民团结?
2012-08-11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叶斌
曾连任多届我国首相的马哈迪医生,在卸任多年后,最近竟然大放厥词,说什么“设立更多华文独中以及承认统考文凭,将为国民团结制造更多障碍”;更说“不同语言难一起生活”。
这些言论一出其口,就引起舆论及各界哗然,莫不质疑其言论所潜藏动机和意蕴,甚至加以挞伐。
不仅如此,事实上,马哈迪还认为,我国一开始就允许不同的族群,设立各语文源流学校,已造成年轻一代不要与他族相处,并成为人民团结的障碍。
他说,如果政府承认华文教育以及它的文凭,意味着3个不同的人在一起时,在讲3种不同语言,我们就不能在一起生活。
各族聚居相互扶持
他的这种说法,既片面也太言过其实了。事实上,君不见构成我国社会的华巫印三大种族聚居一起的现实,并非始于今时今日,而是在几百年前就已开始了。
多少年来,我国各族不是都在互相扶持、互相爱护、互相尊重;同甘共苦、共赴时艰中,团结在一起,和睦相处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一路走过来了吗?
固然,期间也曾发生过这样那样的矛盾、纠纷乃至碰撞冲突;尤其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由某些别有居心者教唆下所曾发生的“悲剧状况”,显然那是叫人痛心疾首的。但这和不同语言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和连系。
另一方面,马哈迪还强调,每个国家的国语,是源自所在地的居民和语言;其他移民要在这个国家成为国民的一分子,就须接受原来的文化和语言。真是太扯了!事实是:根据史实,在我国,华印族裔固然是移民,但马来族裔何尝不是?
异族学生进入华校
其实,打从我国独立之前,马来语早已是各族人民之间日常沟通和交流的通用语了,这无需置喙。何况在独立后,政府更规定了马来语是国语。
我国各源流学校,尤其是华、淡小学,除了依据宪法赋予的各族享有权利自由学习和发扬本民族的母语母文,各源流学校也都响应政府号召,积极认真地教导学生学习国语;甚至有民间团体组织也纷纷设立国语学习班,一时蔚为风气。大家都认定语言毕竟是有利于各族之间在思想和感情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和媒介。
退一步而言,如果马哈迪所说的“不同语言难在一起生活”是“正确的”,那么当他在卸任首相前,更突然倡导及强制我国各源流学校应以英语作为数理科的教学媒介语,这岂不是在添乱?岂不是扩大了各族团结的另一障碍?
还有,目前有数以千百计的巫、印裔同胞的子女纷纷选择进入华小乃至华文独中就读,那又雄辩地说明了什么?
事实是:语言是民族的灵魂!而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叶斌)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