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7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九十三)


捍卫华小主权的资產

2012/08/28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汤毅

先梳理一下头绪。

201145日,吉隆坡增江区华小现任董事向吉隆坡教育局提呈新的註册表格。提呈以后就如石沉大海。同年约5月,另一批分裂性人士通过校长向教育局提呈表格申请註册。现任董事部于526日会见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要求解决,魏指需要咨询教育部法律顾问。

两个月以后,魏家祥在接见董总新任常务委员时,朗读法律顾问的意见书,表明该华小原有董事会没有违规及符合程序,就是合法的。

但是,就是不批准该校提呈的董事部的註册。

2011109日,魏家祥针对柔佛州215所华小董事註册无下文一事说,「只要校方提呈董事註册给教育局即自动生效」。他还说他已针对此问题回应达6次之多。言下有烦厌之意。

官老爷这样说了,小民只得等待。但,准证还是没有来!

另一边厢,20128月,分裂性董事部的註册却静静地批准了下来!到此,「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就是偷。

以叶新田为首的原董事部为学校的利益/福利刚刚筹得了30多万元的义款放在银行户头,可是分裂董事部组织却神通广大,竟能勾结有关方面將用户户头原董事部签名人改换为分裂董事部的人员。这样,刚夺权成功的分裂组织就「无端端发达」,多了30多万元供大家「二一添作五」!

此即为抢!

不过,真能袋袋平安吗?捐款人已经发声:快將义款还给我!我相信正义行动应会跟著来。

这些动作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吗?我想有的。打垮叶新田、邹寿汉这两位董总的主席和署理主席,是当前反华教集团的「共同任务」。除掉他们,马华这些政客在仕途上就好走得多。他们为此走了几十年的「路」——今日,乘著董总遭外来阴谋打击元气尚未恢復之际强力出击,以图一举击毁他们(董总),解除心头大患,从此前途无量!

但这些动作也提醒了所有华校董事部:好好看著你们学校的几百万几千万的大眾產业,不好让它们被人家「有样学样」在一夜之间成为政客的飞来横財。

正当华教组织在应付「关丹独中」被政客和单元主义者愚弄的攻势时,特製的所谓「双胞」董事部事件是新的高危险的攻击。

董总说:这是政客与华教败类通过教育局对付华小董事的一步,因此董总认为全国华小已岌岌可危,全国华小董事部必须团结一致面对挑战,否则华小主权不保和將变质。

请打醒精神防著啊,各校董事部同道!

董总对魏家祥划红线

2012/08/28 光华日报/社论


董总常务委员会取得一致议决,要求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引咎辞职。

配合这项决议,董总将在9月展开两项抗议行动,包括号召全国华教人士,“拉大队”前往魏家祥位于布城的办公室抗议,还有前往首相署向首相纳吉投诉魏家祥“言而无信及有失道德操守”的行为。

而引起董总人士不满的主因,却是魏家祥曾在国会下议院表示,根据《1961年教育法令》第151条文阐明,华文独中的数目须维持现状,即只能达60所。

事实上,该法令条文只有到第140条文,根本没有所谓的第151条文,这显示魏家祥在国会误导国会议员。

众所周知,华社办华文独中,皆是因《1961年教育法令》实行后,自动丧失合法教育权益后的保护母语教学行动。

在该法令下,华文中学被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以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到了70年代再被改以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不接受改制的中学则成为独立中学,办学经费全由华社承担。

为了延续母语教育,“津贴金可以不要,华文中学不可不办”的坚毅行动,就是当年先贤们的果敢行动,才保留了60所成功抵御威迫利诱,没有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

华文独中提倡母语教学,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多数教育家提倡的教育原理为依归,强调孩子应尽可能在学习阶段以母语授课,让占大多数中上、中等、中下、学习有障碍的孩子,接受最能吸收的教育,而非突出少数的优秀考试成绩的群体,因此,华文独中不是为办学校而办学校,更不是以考试成绩为考量。

今天,华社只要求在东海岸设立一所纯华文独中,做法没有不妥,又无损害各方利益;教育乃是千秋大业,为国家未来制造栋梁,普及教育扫除文盲,更是百利无一害,为何争议总是不断?

国阵执政逾半个世纪,政策可谓墨守成规,既不能增加独中,也不会增建华小,只有在大选来临时,才依需要批准一两所。当政者常问华社要什么,其实身为副教长的魏家祥最清楚不过,更无须在国会误导他人。

对隆中华改制的一点澄清

2012-08-27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黄福地

教育前辈林怀龙先生于822日,在《南洋商报》言论版的大作《独中目前会变种吗?》文中谈到“吉隆坡中华独中是当年没有接受改制的独立中学”是一个谬误。吉隆坡中华中学的改制,我本人是中华校友,是亲身经历中华改制的老校友,对此不能保持沉默。

1961年掀起华文中学改制的浪潮,年杪学年结束时,董事长已故刘甫秀先生站在讲台上,大声疾呼中华绝不接受改制而获得如雷掌声。谁知在假期当中,中华中学没有经过董事会议,突然静悄悄接受改制,成为“中华国民型中学”,这点在中华校史特刊中都有记载,毋庸置辩。

当时中华已设立下午班,下午班的开设主要是收留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让他们继续求学。由于学校突然改制,1962年开学,我就读高中二,全体学生成了“中华国民型中学”的学生,而高中三的学生,因为没有MCE文凭,却必须转入下午班,成为中华独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同理,1963年我们全体高三学生也必须转入下午班,成为中华独中的第2届毕业生。

苦心经营才成名校

中华独中苦心经营,最低迷的时候,才剩下百多学生,1980年代迁校至怡保路之后,中华独中才崭露头角,渐渐成为名校。

争办关丹独中经过二十多年漫长且曲折崎岖道路,终获批文,允建校,本应皆大欢喜,但批文内容引起争议,令人遗憾。

俗语说:隐瞒非好事,好事不隐瞒。这次争论的主要关键在于这所独中是依照吉隆坡中华独中的办校模式:“双轨独中”或是“强制”的双轨独中?

所谓“双轨独中”是指学生除了参加独中统考,也重视政府的PMRSPM考试;若是强制的“双轨独中”,则须依循政府指示,学生一定要参与政府的考试,这也是董总所说的“变种”独中了,或“国民型”的独中!

其实董总并非反对关丹独中的双轨制,而是反对强制的双轨制,华教长期以来受到不公平对待,当局千方百计要令华小变质,以贯彻单元化教育政策,董总的忧虑是不无道理的。

双轨制须学生优秀

吉隆坡中华独中今天成为首屈一指的名校,所吸收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当然有资格施行双轨制,但也并非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加政府考试。中华独中水准高,苛求也严,每年有数百名学生挤不进去,若成绩未臻理想,可能留级或被令停学。

由此可见,独中教育并非所谓单轨或双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有教无类,让大家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1962年中学改制惨痛教训,导至前副教育部长李孝友在临终前向华社道歉,大家应该紧记。

前车可鉴,关丹独中虽然依循吉隆坡中华独中的版本,但仍然须要循序渐进,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来源与素质,而不是生装硬套,这方面董事部应有取舍权,假如要强制学生参加政府考试,这种的双轨制当然违反创办独中的原意,与国民型中学何异?所以大家所要关注的焦点就在这里,要以大局为重,千万不要节外生枝,掉以轻心。(文:黄福地)


 关丹中华中学的争议

  2012-08-27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谢诗坚

关丹中华中学批文曝光后引发新争议,焦点集中在这所全新的中学是“私立国中”抑或是“独立中学”?除了董教界大辩论之外,也引发党政针锋相对。支持者认为华社好不容易争取到一所“华文中学”,就别咬文嚼字或鸡蛋里挑骨头,反对者认为是变种独中,不是“纯粹的独中”,除非政府修改条文,否则不应接受。第三种声音则是将申请文与批文一起解读,就不会“产生误会”;而对于批文模糊地带,可由教育部再修定。言下之意是不必太过介怀,见好就收。

这个大课题,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也不是让三种不同的意见“刀光剑影”即可解决,毕竟还得从源头看问题。

林连玉疾呼保留独中

独立中学是1960年达立教育报告书的产物。当它在1961年成为教育法令后,政府就规定所有的华文中学必须在1962年抉择,结果有54间接受改制成国民型中学,另16间不接受改制而成为独立中学。这就是说,共有70间华文中学在那一年之后分成两半,而独中的数目显然少过国中,未达三分之一。

如果不是当年教总主席林连玉据理力争和疾呼华社力保独中以传承华文教育的话,恐怕不会有后来的独中“在严冬中如梅花绽放”。林连玉也因此付出了代价,被褫夺公民权和吊销教师证。

60年代,独立中学在夹缝中探出头来,接受改制的国民型中学董事会有鉴于超龄生未得其门而入,乃在国民型中学内开设下午班以收容所谓不合格进入国民型中学的学生。这些下午班也变成独立班,后来因有需求而申请发展成“私立中学”。又在经济条件允许下,这些私中有的脱离了国民型中学的局限自建校舍。

中南马学生出类拔萃

70年代这些衍生出来的私立中学堂而皇之称之为独立中学了,与不接受改制的16间独立中学“齐驱并驾”。因此我们不必惊讶为何有许多独中是与国民型中学同一校名的。这些个“后期” 的独中共有21间,这样一来在西马共有37间独立中学。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