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1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八十三)

·

隆中华的侠义精神

2012/08/20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谢请发

在董总质疑关丹中华中学並非“真正华文独中”声中,吉隆坡中华独中基于批文跟申请书“有出入”,已交回教育部要求“纠正及调整”,包括董事会主权、学校名堂、统一考试等;这反映面对马华当权领袖傲慢声討及华团某领导逞强领功,两面夹攻下“孤军作战”的董总,终于证明迟迟没有公佈的批文,並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回BTC(闽南话没读书之意)而又领功心切的华团某领导人可说自讨苦吃了!因为他曾经多次重申“已看过批文,保证没有问题!”他麾下的两个博士级秘书长,免不了会被人指指点点,因为人们会认为是他们俩向顶头上司提供“错误的资讯”,而导致该领导人面临骑虎难下且顏面尽失的窘境。

 一些声称看过批文,也认为没有问题的评论人,应该为他们的冒失举动,包括对董总领导人作出胡乱批评的不当言词,作出道歉。毕竟没有经过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显示他们没有达到严谨撰文的要求。

  死不认错

 这起事件证明了“很多人都这么认为,好多人都这么说”就是“正确的道理,而被刻意边缘化的组织及领导所说的则是“错误的言论”,终究似是而非。人们从中可以看到弄权政客正死命抱着这支“似是而非”的稻草,看到他们“死不认错”及继续“误导蒙骗”华社的丑陋行径,也看清楚他们如何狡猾地拉拢某些短视商贾去为单元主义教育政策效犬马之劳。

 当然人们更欣赏隆中华在申办关丹独中过程中,淋漓尽致发挥的侠义精神。在获得首相纳吉的祝福,並从柔佛宽柔独中开办分校的经验中得到启示后,董总基于关丹华社对于1964年停办的“关丹中华独中”怀有的“情意结”,而邀请隆中华以开办“分校”的名义,协助申办“关丹中华独中分校”,后者欣然接受,董总因而被誉为“媒人”。可是后来却有高官指示收到批文的校方,勿让“媒人”过目批文,显然神秘兮兮的批文是大有问题的;令人惊奇的是,有个非校方人士竟露脸叫喊“不惜寧做民族罪人”,也要接受有问题的批文云云,真何苦来也!

 隆中华適时“该出手时就出手”,同意以开设分校之模式玉成斯举,终于在“7.27"获得教育部发给批文。如今校方发觉批文有异,为免获批准的是一所“不伦不类”的学校,当机立断“该放手时就放手”,将该批文交回教育部要求纠正及调整。

 此举被董总形容为“正確的行动”,显示隆中华董事会仍然坚持不懈地开办华文独中,而其副董事长兼校友会主席林耀仁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却不隨波逐流,其见识与胆识令人讚赏和敬佩不已。



重新团结,争取“调整"

2012-08-21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明华

申办关丹华文独中事件从万眾一心到出现争论,兜兜转转,批文内容,成為最大的争执点。最新的发展是:吉隆坡中华独中副董事长林耀仁承认,教育部批准申办的“关丹中华中学"批文,与申请文件内容有出入,目前正在争取纠正,包括清楚阐明董事部主权、学校名堂、统一考试等。

一切好像又回到了原点,相信全国华社都希望各造重新团结,争取有关批文获得教育部的“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华社的意愿。

想当初,教育部批准关丹华文独中的申请的时候,全国华社是多麼的雀跃鼓舞;不料,随之却引发了诸如单轨和双轨、变种和纯种,以及董事部是否拥有办学主权之争,各造语气之重,分歧之大,诚是始料不及。

争论不是一定不好,但前提是目标一致,理路清晰,简单的说,就是存异求同,理性辩论,而不是一再突出差异,扩大内部矛盾,以致撕破脸皮,形同陌路。

创立关丹华文独中,既是关丹华社所望,也是全国华社所愿。就这一点而言,各造的立场和愿望是一致的。至於单轨和双轨、纯种与变种之争,这些问题其实和高中理科班应否同时採用英文课本教学一样,早前就已出现过所谓的“独中路线"之争,后来的结论是:各地独中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社会实际需求,决定自己的办学路线。

当年这场争论平息之后,我们看到的是,全国独中不断革新求进,单轨双轨,各有所需,也各自精彩,或者兼容并蓄,相辅相成。当然,这当中,有者停滞不前,苦苦支撑;有者稳健发展,茁壮成长。那是因為条件不同,环境不一样所產生出来的不同结果,与谁的路线强谁的路线弱,并没有太大的直接关係。

关丹中华独中既是依据吉隆坡中华独中的模式办学,也就理所当然採用双轨制。但她是否甚麼都得办得和吉隆坡中华独中“一模一样",还是须因地制宜,仅“复制"适合自己的部份,例如不强迫学生参加政府考试,而是根据关丹的特殊条件和环境,依学生的能力和要求,採取更加灵活的模式,显然应是须慎重考虑的重点。

就这点而言,我觉得,确保董事部保有自主权,让董事部拥有办学方针和路线的最终决定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没有所谓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合关丹的模式。而最适合的模式,除了要符合关丹家长所愿,也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万一实践的结果证明此路不通,还有回头路可走!(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探讨独中的招生措施

2012/08/19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庞萱

近年来,独中的发展朝向积极的轨道,学生人数近23年来大幅度的增长,今年已突破7万人数的大关!真是可喜的现象。

在独中学生人数增长的当儿,我们要如何看待学生的量与质具体问题呢?。笔者就独中学生的现况,尤其是招生措施,提出两点看法与大家分享。

招生质重于量

第一点,招生质重于量的考量。这是对哪些目前已限制招生人数的独中而言。据笔者所知,具有此条件的独中,包括中、南马及东马约有10余所。比例上虽不算多,但多半是中、大型独中,学生人数都在千名以上的名校。

这类独中,它们基于校舍、设备、师资及经费等多方面的考量,实施限额招生制度,每年录取一定名额的学生。虽然如此,报读的学生仍源源不绝,大大超出限额人数!

此类独中由于学生素质佳,底子好,该校实施质重于量的政策乃办学所需,无可厚非。换言之,学校施政方针应摆在质的提升,如学生品德思想及学术表现,多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营造人文校园环境等。长期努力发展下去,学校才能达致量与质兼顾,甚至并重地步,受惠的是莘莘学子!

先抓好量才求发展

第二点,量重于质的需要,尤其是一些偏远而人口少的地区的独中,它们在学生的量方面苦苦求存,数十年如一日,不弃不懈,对当地的居民和独中教育已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值得赞扬与鼓励。

不论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独中学生人数有欠理想,但其求存求发展,始终站稳独中教育岗位的精神和毅力,是值得钦敬的。眼前问题是,如何把学生的“量”提高起来。我们或许没有一个万全办法适合所有独中,但量的提升应是它们办学施教重点,成为全体董教学及当地社区人民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只有把量搞起来,学校达致一定的学生人数,学校才能在无经济匮乏及设备不足情况下,有效有规划去施展独中教育,培育学生成人成才,满足当地人民需求,独中才有发展茁壮成长的美景。

总括而言,全国60+1所独中的办学重点或有不同,但学生质与量的提升毕竟是一个核心的关键指标。对第一类型的独中,相较而言质重于量;第二类型的独中恰好相反,应先“抓”好量的提高。

无论如何,独中办学质量并重,量重于质或质重于量,虽存在不同的客观因素,但对独中办学者,其目标和苦心皆为学生谋前途和发展,希冀培育学生成才。



马华才开始痛苦呢!

2012/08/20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罗汉洲

关丹独中接到准许开办批文后,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终于鬆一口气说:最苦的时候已过去了。果真如此吗?魏副部长恐怕高兴得早一点了吧。

 先说一个故事: 一名產妇生下宝宝后就问接生妇,最痛苦的时候应该已过去了吧。接生妇对她说:根据我养大2名孩子的经验,此后的18年才是你最痛苦的时候。

 凡是为人母者,对接生妇的话必能深切体会。

 关丹独中获准开办后,魏副部长须知马英九说的,开心一分钟就好,因为他(或他的继任者)最痛苦的时候才开始,此后令他头痛的时候多著呢,除非他高昇或调任,否则就必定没完没了地当“夹心人”。

 可不是吗?正在盛传关丹独中批文即將到手的时候,昔加末人已“打铁趁热”,旧事重提要求復办独中,或办华仁分校,且申诉他们在26年前已开始申请,他们都在问:“奚为后我”?

 此外,加影和八打灵居民也曾要求设立独中,因一直不得要领而暂时偃旗息鼓,惟此心仍在,现在看到政府允许在关丹设立一所全新独中,不是分校,也不是復办,真的是要5毛,给1块,国阵政府真的转型了,于是这两地居民必然见猎心喜,旧事重提,重新要求设立独中,此所以说魏副长痛苦的时候才刚刚开始。

 换言之,国阵的教育政策注定是马华教育部副部长痛苦的根源,魏家祥岂能免除?除非国阵政府的教育政策果真转型了,政治思维也转型了,转型到尊重各族的母语教育,就像以前的英国殖民地政府的教育政策般,你们(华人)要办华文中学吗?好,有求必应,答应你们的要求。

 唯有这样,魏家祥(或以后的马华副教长)最痛苦的时候才会过去。



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2012-08-21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瑞源

关丹中华独中课题眾说纷紜,让民众极為混淆。

吉隆坡中华独中副董事长林耀仁承认,教育部的批文与申请文件内容有出入,目前正争取纠正;关丹复办独中工委会执行顾问方天兴则说,批文与申请书有出入是因為政府仍未承认统考,工委会将继续向教育部争取将“统考"字眼纳入批文中。

然而,董总却指申请函也有问题,包括申办的是中学而不是分校、未明确说明是否依据隆中华模式办学及华文非“核心科目"。

不管是林耀仁所说的,批文与申请书有多处不同,还是只有少部份不妥当,都应该致力向教育部争取修正,以免分歧继续扩大,也避免日后出现法律问题。

关丹独中的争议追根究底是处理不够谨慎,在拟定申请书时,应邀请各主要团体参与,除了集思广益之外,也能够提高透明度,但是矛盾和沟通不良,造成各方面不能合作。这是华社的悲哀,也是从此多事的伏线。

既然大家之前的原意是以隆中华分校的形式,復办关丹独中,申办文件是否有参考新山宽柔中学古来分校的模式?

另一个疑问是,教育部在726日移交批文给吉隆坡中华独中董事部和工委会时,為何当时没有发现不妥,以致批文不能公佈,喧喧闹闹了近一个月?

现在出现问题,也不是互相指责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解决问题。工委会受到关丹华社的委託,外界肯定会指指点点,但也不应泄气,应该坚定不移的完成工作。

而作為代表华人的执政党,马华也有责任协助纠正申请书和批文的疏忽之处,早日平息风波,否则“关丹独中"不只无法為马华加分,还将成為大选课题。

最近阅报得知,宽柔中学今年入学试考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6174人,即新山总校3674人,古来分校2500人。宽中两校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这是对宽中的肯定,也反映新山人多做事,少讲话,办好教育的优点。

古来分校在1998年开始申办时,获得许多政党人士的协助,特别是马华领袖,当时新山中华公会、五帮会馆、宽中中华校友会等7个华团组织联名提呈备忘录给教育部,中华公会会长张文强也宣佈拨出振林山一块25英亩的校地。1999年大选前夕,宽中董事部就接到教育局的批准信,分校於2005年开课。

申请宽中分校捉住了政治时机,分校只花5年建成,关键是大家没有争议,团结一致投入建校工作。

关丹独中的批建也是政治时机促成,但一开始就争议不休,让华教支持者何其沉重,何时华社才能找回和谐的氛围?(星洲日报/一心不乱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总编辑)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