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瞒非好事好事不隐瞒
2012/08/30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黄福地
受到各方质疑与争论的关丹中华独中批文,终于通过非正式的私人网络渠道曝光!由于批文不符合华社所要申办的“独中”,实际上可说是一所新式的“民办国中”而引起哗然。
俗语说:“隐瞒非好事,好事不隐瞒。”从这次申办关丹独中事件,作为华教保母的董总,秉承林连玉的爱我华教精神,对批文内容的质疑是正确的!批文尚未公布之前,董总即被边缘化,董总的质疑更受到有心人的无情抨击,领导人受到恶毒的人身攻击,令人深觉遗憾!
维护华教吃力不讨好
独立五十多年来,当初华巫印三大民族携手建国,而华教却受到诸多限制与打压,各种不公平的政策与偏差,令华教的发展困难重重,甚至要面对单元化教育政策的威胁;各种不利华教的措施接踵而至,令董教总要作长期的抗争,疲于奔命。不过,当华教面临重大危机课题时,朝野各派系都能以大义为重,凝聚力量,团结一致,共渡时艰,“茅草行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连马华也要声称与华小共存亡。
这次关丹独中的申办,就是大家所共同关心的,绝非个别事件或私人产物!
从中学改制到华小长期师资不足,派不具华文资格老师到华小执教,也是一项会导致华小变质的隐忧,董总的忧虑是不无道理的,所以才发起325抗议大会,也号召520关丹申办独中及729昔加末申办独中大集会,一切都是以维护华教为己任。维护华教的热诚与关爱,要勇敢面对各种挑战,不能摧眉折腰,可能还要得罪权贵,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却受到别有居心者和个人利益集团所不容。董总领导人为华教反而遭到这些人流言恶语的攻击,描黑中伤;一些评论者带有私心与偏见,企图模糊焦点,混淆视听,误导社会大众,打击董总形象,居心何在?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说:一个最好的果实,往往最先受到鸟兽的啄食。美国至今排名还是第一的总统林肯,也是受到小人的暗杀;主张非暴力的印度圣雄甘地,却死于暴力;精忠爱国的岳飞,也死于奸臣秦桧之手……。
历史上许多忠臣好人都曾被诽谤或陷害。白居易曾写下一首〈放言诗〉: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道远知骥 世伪知贤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像周公这样的忠臣好人,当他在辅佐成王的时期,也被流言中伤,被人怀疑要篡权;王莽这种乱臣贼子,未篡位时伪装成谦恭好人,而被人迷惑称赞。
假如这个时候他们死了,古今天下忠奸真假,不就没人分得清了么?
这首诗教导大家:道远知骥,世伪知贤。也就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看人不要看一时,而要长期观察看一世。很多好人都会被人误会与诬陷,而坏人却会被人蒙蔽而误当好人,就像大汉奸汪精卫,至今仍然有人替他申辩,说他投敌是为了挽救中国百姓。真是:公有公理,婆有婆理,邪人也有歪道理!不过,邪理万千条,真理只一条!
白居易赠诗辨真伪,赐法决狐疑,让大家不用问神都知道,当局所批的独中是一所怎样形式的独中。吃一堑,长一智,故我们绝不能对申办关丹独中的批文掉以轻心,这种慎重,绝不是鸡蛋里挑骨头,也绝不能饥不择食,有奶便是娘!(文:黄福地)
全民一起搞华教
2012-08-29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廖宏强
全民(当然是指华裔)一起搞华教,最后就会像笔者的〈林老师的雕像〉(收录在《皮影》,2012,大将出版社)这篇短篇小说所影射的一样,搞到最后,华教即使不残不废,也是精神分裂,只好关进精神病院等老病死。关丹独中的批文一摊出来,争议不但没止,反而越演越烈,没有共识。这充份说明了华教问题错综复杂,如果绑在一起来讨论绝对不会有结果,还是得像解剖一样一一分离,个别讨论,一一辩解,如此才能替各方解套。
第一、华教最高的领导机构是董总,任何企图绕过董总开后门的华教课题行不通。董总的华教最终目标(就中等教育来说)就是国家政府承认统考文凭,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斗争"目标,目前来看就是独中的增建。就关丹独中此事,董总领导层与华基执政党不同调已是事实,两者领导层都可以透过合法的途径替换,而非搞小动作透过教育部架空董总领导人的合法身份,或是关起门来拒绝协商等著换政府,两造应各打屁股50大板。然而因為董总被矇,批文硬是绕过董总,不知情之下放炮情有可言,马华即然是执政党团之一,只好完全概括承受这100大板。
第二、华社需要新的独中,这是共识,也是独中办学成功的证明。為了唸独中,关丹的华裔子弟必须跨州越乡就读,因此,关丹要独中。独中的办学方向不是铁板一块,董事会有主权自行调整修改,不管单轨、双轨、纯种,还是变种,当地华社买单与否是独中存亡的关键。因此,关丹需要甚麼样的独中,关丹华社绝对有主导的权力,而在现实的侷限之下,宽中增建的古来分校是个可行的模式,关丹独中就以隆中华独中办学的模式申请。
但是申办独中毕竟是华社的大事,公佈批文是必须的,其他华团可以建议,但是应尊重关丹华社与隆中华独中自行定夺的能力与智慧,隆中华拖到现在,华总会长兼关丹复办独中工委会执行顾问方天兴拍胸脯说没问题,最后批文被部落客林放公佈搞得华社疑虑重重,两造应各打屁股50大板。然而隆中华退回批文,请教育部说清楚讲明白,方天兴积极要求教育部在批文中加入“统考"及“独中"字眼,不能不说没Guts。所以这100大板只好再由认知与华社有点落差的马华概括承受,因為马华当官,是责任,不是光宗耀祖的事,是出气筒。
〈林老师的雕像〉的结构与叙述有点像是后设小说,又带点后现代主义的技巧,混起来就变得很复杂,不管怎麼样,还是一篇小说,小说的结局是全民(小镇的居民)合作一起抓了破坏林老师雕像的破坏王,大家普天同庆,皆大欢喜。可见团结一条心的重要性。
搞华教,不仅身段要软,也要有创意,笔者赞成教总主席王超群的呼吁,不要在媒体上隔空放炮讨论了。请执政华基党团,华总及关丹复办独中工委会,董总及隆中华诸公一起到居鑾小弟家乡喝Kopi吃Roti,拟好批文的内容交给教育部盖章,因為教育部那搞得清楚这麼多种“独中",华社谈好就好了,少来闹,200大板留给那些在旁边看热闹起哄、唯恐天下不乱,号召全民一起搞华教,最终必定搞得华教精神分裂的人。(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廖宏强‧旅台医生作家)
高调和低调
2012/08/30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郑庭河
在关丹独中事件上,原本高调的乃「在野」的民间人士,包括一些压力团体,当政者明显处于被动位置,尽可能保持低调(若非曾试图迴避的话)。后来或许在各方协调、斡旋、摊牌之下,出现转机,不仅在野者,连当政者也高调起来,事因有了「积极进展」,「新独中」有望成立。
乐观而言,这似乎是官方长久以来围堵独中教育的铜墙铁壁又出现了个裂缝,诚属可喜可贺。甭多说,此乃当政者值得高调宣佈、邀功的moment,没理由保持低调。说实话,一阵子间,不少人还为之兴奋、安慰,感觉大选前的春风实在令人舒爽。然偏偏就是有一批「老薑」的华教人士发出警惕讯號:別高兴得太早,为免有诈,且等公佈详情再说!理由著实很简单:华教诉求被当透明已太久,被忽悠也不是第一次了,是以警讯才能立即產生普遍迴响。
坦白说,这確是信任度的问题,毕竟当政者的公信力贬值,已非一朝半夕的事了。公信力低迷者要于短时间內贏取众人全心全意的信任,乃至委託,即使端出的是真的「牛肉」,恐怕也要被怀疑里头是否充斥瘦肉精,甚至根本是假牛肉。于是乎,就算指示或拉拢眾多舆论高手帮忙转移、搅浑、打散、顛倒问题焦点,或者先下手为强地强棒出击,猛攻发佈警讯者之要害,甚至为其乱套罪名(有者功力堪比「网络暴民」了),也难以为本身添加多少分。
面对「高期望」的华社,有名缺权的当政者显然不易为,往往只能在体制內低调办事。有者在外人看来,甚至根本办不了事,只能一味敷衍、拖延、推搪、忽悠。尤令人喷饭的是:情急之际,还经常拿在野党,甚至非政府组织来作比较,企图突显其低调姿態和路线的合理性及价值,或至少能博点同情。问题是:如此诚属「比烂」,只要证明对方更烂、更弱、更软,自己就胜利,或者正当了?政治品质沦落至此,实在没什么可高调比较,否则更自暴其短。
且不论增建独中是否算「高期望」还是「基本期望」,惟有在不断端出真牛肉的情况下,当政者的公信力才能逐渐恢復,乃至攀升。一味高调自捧、博同情、带人们游花园,或者对竞爭对手及压力团体火力全开,实乃务虚之策。实际上,大方、沉稳、睿智地面对竞爭对手及压力团体,借力打力,或许更有助于体制內的低调爭取。失算和失准的高调,损人不利己,反而更令人倒胃。
华教100年
2012/08/30 星洲日报/言论版
~作者:陈绍安
100是一个整数。100年,是一个圆满。大马华教100年,圆满吗?想来,没人同意。
近年,全国各州华教单位,陆续传出100年校庆欢呼声,这是歷史的必然。
因為,华教的蓬勃发展始於1911前后,有其历史渊源。再接下来,就是独立前后制定国家教育政策,把华教引入风声鹤唳的年代。回头一想,这股怨气持续至今50餘年,整整佔据半部100年华教史,怨声至今未平。
有时也纳闷,怨声中载著的100年校庆是如何推进的?就是一庆一筹款,一筹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永远建不完的校舍、礼堂、视听室、宿舍楼等。
当然,少不了追踪历史人物,出版校史特刊等,动轧也要10万令吉以上。大家都明瞭,歷史是血脉,尤其艰辛奋斗史,而且要特别提醒孩子,要督促他们追读过去100年的歷史。大家都很刻意的强调:血泪史!
这些都是应该的,合理的,感人的。
但是,大家好像都忘了,华教之所以屹立不倒,是因為先贤的前瞻性,以及开阔的视野和坦荡的勇气。
走了100年,如果还只沉浸在被打压、被欺辱的悲情中,而且还要借用100校庆指引新一代华教子弟去承继悲情,恐就缺了先贤的前瞻性,以及勇於向前冲的气魄了。
因為,环境真的不一样了。悲情,已非这个年代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一个年代先贤有远见,缺教育因此乏知识,唯有悲愤可抒己情,进而牵动整个社会的悲情,借此凝聚低知识群眾的力量,掀起一场又一场群众运动,因而造就一个又一个华教奇蹟。
这一个年代,是泛知识、全球化的年代,华校生也未必情倾华教,崇敬华教的年代,原因就在於把自己摆在世界舞台当儿,终日讲歷史、讲悲情的华教氛围,未免太怀旧,太故步自封,太自卑了。
今日世界论教育,都已朝向论政策、方针、内容是否切合时局,然后讨论如何借重新思维、新技术强化内容和效益,要教出知识性强、机动性高、智慧性宽的新生代、接班人,而不是讲了100年,还要再讲100年的悲情史。
人说后顾、前瞻。后顾是省思,前瞻是智慧和勇气。
100年了。走了100年,先贤如果復活,看到子孙原来还活在100年前一个模样的愤世悲情中,想像百年人瑞的不解和混惑吧!
更甚的是,再讲100年的历史,发现子孙根本不想听,听不进,那可更悲了。
欢庆100年,就用欢庆100年的心情。除了歷史,也让孩子看到憧憬。除了追溯辛酸,也让孩子看到未来的希望吧!(星洲日报/情在人间‧作者:陈绍安‧《星洲日报》吉打州採访主任‧言论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