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4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八十九)

`

教育部应厘清批文疑点

2012/08/24 南洋商报/社论


华文独立中学属于私立学校,既然是私立学校,学校的董事部拥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权,决定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纲要、教学媒介语及行政语言。这是华文独立中学的最重要特征,也可说是独中的教育本质。

自从关丹中华中学于727日获得教育部批准兴办以来,以董总为首的华教组织、非政府组织及各界人士均议论纷纷。董总更质疑关丹中华中学是一所“变种独中”,并要求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公布批文内容。

董总及各界人士也围绕关丹独中的单轨制及双轨制课题争论不休,并认为不应强制关丹独中学生参与政府考试,并一再坚持有关当局公布批文详情。

最终,在新闻界锲而不舍的追踪挖掘之下,关丹中华中学的批文内容终于曝光。

根据批文内容显示,关丹中华中学实施双轨制,校方必须采用政府中学的课程,同时也获批准采用政府课程以外的体制办学。收费与上课时间与独中类似,不同于国中及国民型中学。

不过,批文中注明教学媒介语是国语,没有提及“统考”及“独中”等字眼。还有一个争议点是,批文没有清楚列明董事会的权限,确实引起各方关注。

有关批文由教育总监丹斯理阿都嘉化签发,作为官方的正式文件,批文的遣词用字应该清楚明确,语义精准。一份语焉不详的批文,一旦出现争议,批文中的灰色地带将会引起更大的争论。

教育部的消息人士则表示,由于政府至今尚未承认统考文凭,因此教育部发给关丹中华中学的批文中,不能提及“独中”或“统考”的字眼,以免遭有心人诠释为政府承认独中或统考。

教育部的这种解释未免杞人忧天,而且非常牵强。既然教育部已经决定批准关丹中华中学复办,应该在批文中清楚列明学校的基本性质、课程纲要、办学模式及考试方式及类别。这是批文中最基本的要素。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教育部应列明董事会的权限,因为这涉及独中的自主权。

我们认为,独中与国中及国民型中学最关键及最本质的区别是,董事会的自主权。独中的董事会必须拥有绝对自主权,决定一所学校的办学模式及教学媒介语。只要董事会拥有自主权,其它如双轨制、课程纲要或教学媒介语等均是枝节问题。

据吉隆坡中华独中校长方成披露,关丹中华中学的批文确实与申请文件有出入,并已交回教育部纠正,相信很快会有结果。

我们希望教育部尽速厘清批文中具争议性的部分,同时确保关丹中华中学董事会具有自主权,决定学校的教学媒介语及考试模式,成为一所“货真价实”的华文独中。

 

董总,对不起

2012/08/23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何汉宾

对不起。

 光看文字,可能感觉不出小记的诚恳,可是小记真的很诚摰的要对董总说出这三个字。

 过去一个月,董总一直针对关丹独中课题,向马华穷追猛打,小记不讳言,当时心理非常厌恶,不是对董总爱华教之態度厌恶,而是认为董总的言行可能含有政治隱议程,也认为董总和关丹復办独中工委会起衝突,对建校並无帮助。

 结果前天批文一公开,证明董总的担心不是多余,之前说的双轨制最后变成“变种国中”,之前一直和董总抬扛的马华和执政党各领袖,被刷下仅有的一点面子,诚信破產。

 在此事上,仅有两种可能性,一就是该些领袖看过批文后,蓄意隱瞒,死鸡撑饭盖,如果这是事实,相信很多人都想向该些领袖吐口水。

 第二种就是该些领袖没看过批文就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拿鞭炮庆祝,被人质疑后,开坛作法变“炮仙”,胡言乱语,如果是这样,该些领袖还欠关丹人一个道歉。

 小时妈妈说,不知道就说不知道,那可能还免过被藤条追打的可能性;不知道却胡说八道,百分之百吃定“芦笋炒辣椒”

 或许,我们现在不应该围绕著该些诚信破產的领袖再继续追究责任,而是要另寻管道,再继续努力,把全彭市民渴望许久的中华独中建立起来。

 

独中增建华社不能省心

2012-08-24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陈嵩杰

获准开办的关丹华文独中,万事起头难,建设工作还未展开,為了办学路线各造争吵不休,争论还没有结果,批文内容不是理想中的独中办学模式,预料掀起新一波的争论。

教育部的批文引发“私营国中"和“华文独中"的争议,华总会长方天兴再加提醒“关丹中华独中的命运是掌握在关丹华社手中,而非由外界人士来左右",这番似与董总划清界线的言论,让好不容易盼来的教育部批文,產生更多的党团互相批评的争执,争论有结果固然是好事,恐怕造成华社出现更多的歧异和纷争。

本来办独中,华社很难省心,要办一所自力更生的华文独中,不比一般的华团组织,它牵连师资和学生的来源、学习风气、教学内容、学术水平能否衔接时局需要、考试门槛会否过高等;董事会领导的素质和前瞻性,也一样应该受到检验,很多独中是因為内部纷争,或董事会之间没共识,而影响独中前进的步伐。

董总是华校董事会最高的领导机构,其渊源深厚的组织根基,以及歷届领导人為华教斗争的史实,大家毋庸置疑,但支撑各地独中发展的董事会,也未必走董总纯华文教育的路线,个别独中董事会因地制宜,都有本身的一套,这未必是坐镇中央的董总,能轻易规范得来的。

把问题摊开来讲,无非要告诉大家,几经争取,关丹华文独中终於获得復办,但华社还是不能省心,不是因為争端四起,让大家烦厌;而是让人担心这所新生的“独中",以后怎样排除万难,大步走下去。

不管是走双轨,还是单轨路线,这所“独中"有足够的师资教育下一代吗?能找到一位愿意為华教事业牺牲的校长领军吗?这些都是大家关心,但很多时候又爱莫能助,现实上往往董事会和校长才是成败的关键。

很多独中都在有能力的董事会领导人带头下,一次又一次成功完成校园建设计划,但软体方面的建设却乏善可陈,有的可能交出考试佳绩,满足董事会的要求,至於学生是否具备领导能力,具备人文关怀的精神,有无获适当的指引,新步入社会的独中生与华社紧密结合在一起,似乎是其次的问题。

有的董事会领导人,只取信校长一人,只要校长能好好“配合",老师团队即使没发挥作用,董事会不是懒得管,也可能有心无力,就让校长应对算了;董事会任内有硬体建设交差,可昭告华社,我们出钱又出力,至於师资和士气等软体工程,就留待来届董事会去面对。

董总不能一直把焦点放在关丹新华教伙伴,是否属於“变种"独中,更应该关注属下考试局如何配合时局要求,进行迎合全球化的教改,著手研究学科内容和考试范围,是否与时代脱节,才能继续赢得各地独中董事会的支持,以及强化家长把子女送进独中求学的信心,这是董总赢取华社信心的重要环节。

各地独中忙於求存,有时真的只能各自為政,董总要有领导群伦的威信,本身也必须不断进行改变,拉拢更多新血和学术资源加入组织。

教育部批文的正当性和灰色地带,我们还是继续争论不休,但不好忘了不断变革的教育环境,绝不会放慢脚步等著你迎头追上。(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陈嵩杰)

 

宽柔模式背后的力量

2012-08-24 星洲日报/言论版

~作者:林明华

在关丹中华中学批文引发质疑声中,宽柔中学模式,也成了各方热衷讨论的一个话题。

把一所独中当作一个模式来讨论,首先必须建立在一个共识上,即这所独中的办学模式,是可取的,是成功的,是可以仿效的。

宽中也曾歷经改制的压力、罢课学潮的冲击,以及学生人数跌至最低点的考验。庆幸的是,她撑过了风雨,顶住了压力和冲击,从七十年代开始,即进入飞跃成长的阶段。1999年,更获准在古来扩建校舍;2005年,宽中古来分校正式啟用,前后只花了5年的时间。

宽中新山校本部和宽中古来分校如今合有约1万名学生,从规模上看,她是成功的;从学业成绩(统考及SPM)看,她也是可圈可点的。

但宽中的成功,不意味著她的“模式"就是一个典范,也不等於其他独中只要“复制"宽中的模式,就一定可以成功。

成功的背后,往往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宽中现任董事长陈伟雄所说的“不因小小矛盾就不能合作"是其一,前任董事长林俊民所说的“少说话、多做事"也是其一。而新山华社这种合作无间的表现,又和新山华社长久以来所建立的特殊人文精神和文化现象息息相关。

新山华社一直都有“一山、一校、一庙"的说法。早在一百多年前,新山华人就不分籍贯和帮派,建立了五帮(潮州、海南、广肇、福建、客家)神明共处的一庙(柔佛古庙),以及五帮共用的一山(中华义山),后来又共同创设了一校(宽柔学校)。你说这是“古庙精神"也好,说是“五帮共和"也可以,总之,这种突破籍贯帮派藩蘺的团结精神,在新山华社确实已蔚為传统,也為宽柔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共识"基础。

新山5所宽柔小学与宽中血脉相连,唇齿相依,加上“新加坡因素"给新山带来了大批“外州移民",使新山市郊华小学生人数也随之激增,為宽中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学生来源。1979年,宽中开始实施入学考试,择优而录,校风严格,也使宽中的成绩,有了更好的保障。

客观的说,宽中的办学方针是务实的,也可说是“保守"的。新山华社今天之所以能开创出从小学乃至大专(5所宽小、2所宽中、1所南方大学学院)的“宽柔学村"格局,它所展示的,是先贤植树、后人耕耘的百年历程,并非一蹴即成,更非偶然的传奇!(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