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4日星期六

不救微小 独中灭种


2017/02/04 南洋商报/全国版





在大马股市,Chua Ma Yu是一个掷地有声的名字,一个指标,甚至是一个品牌。

他就是CMY资本集团董事长丹斯里蔡傌友。他纵横股海40年,几近点石成金的本事,他讲股,你要听;但他最近接受《南洋商报》专访,不谈财经、股票,却大谈华文教育,尤其是华小和独中前景,令人堪忧的前景。

他断言,华小好比一棵大树的根,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一旦学生来源不继,独中新生也将出现断层,全国60间独中将告灭种。

这位新加坡南洋大学会计系高材生,多年来关注和心系华文教育发展,近年头上更增添了“公益金主席”这顶帽子,让他与华小有了更多的直接接触与互动,产生强烈的忧华小忧华教之慨。

他主动找教总主席拿督王超群,从教总资料库挖取所有的华小相关资料,加上本身搜罗的教育部资料,从日理万机的百忙中,亲自细细咀嚼,融汇贯通,希望抽丝剥茧,把华小当下种种奇难杂症摊开,理出一些方案,进谏当局,也让热心华教人士参考,希望对华小的未来发展有所助益。

砂柔最多 不搬则关 455微小步步揪心

全国华小共有1298所,学生少过150人的列为微型华小,竟有455所,占了35%

分布于砂拉越和柔佛郊区的微型华小居多,各占89所和80所;接下来是霹雳、吉打、森美兰、彭亨及沙巴等。

时代发展的洪流,令人口从郊区迁至城市,而郊区的微型华小新生来源难免买少见少。在无可逆转的城市化冲击下,学生来源无以为继的微型华小,选择只有:迁校,或关闭!

蔡傌友每每看到小猫三两只,或无新生来源的微型华小濒临关闭,尤其最近有间学校纯靠一个学生来孤独的支撑着,特感揪心,日益不安。

国小激增1595 华小骤减51

1970年至2015年间,国小从4277所增至5873所,学生则从1046513名增至2213686名。再看看华小,从1970年至2000年,华小逐年从1346所减至1284所;2010年至2015年略有起色,从1291所增至1295所。

不过总括而言,在45年间减少了51所华小。

学生方面,华小人数从1970年的439681逐年增加至2010年的6120642015年的人数减少至56274。但历年来的学生人数依然增加了12593名。同时,淡小从657所减至524所,学生人数则从79278名增至9204名。

蔡傌友指出:“相较于华裔人口增长率,华小学生人数在45年间的增幅非常小,这是一个非常不理想的数字。

他斩钉截铁:问题的主轴,就在于微型华小。

公益金资助吉隆坡三育华小建一座四层楼的新校舍。

公益金100%资援迁校

教育部副部长拿督张盛闻不久前曾提醒微型华小董事会,迁校极耗费时日,欲迁校须提早申请,莫待学校自动关闭。

华小要搬迁,确是耗心耗力的大工程,而且没有人敢写包单,能够顺利行事;蔡傌友具体指出了一些条件,着实太多、太难、太复杂。

不管怎样,蔡傌友承诺,微型华小要迁校,公益金在资援方面,愿给予100%的全力支持。

15%华小生选读独中

普遍上,我国人民在5岁以前开始接受学前教育;6岁至11岁接受小学教育;12岁至16/17岁(预备班)接受中学教育;17岁或18岁以后接受中六或高等教育。而华小毕业生方面,每年约有9万至10万人,选择前往国中升学的有65%70%;国民型中学有18%20%;独立中学有12%15%;私立学校/国际学校有逐年增加的情况,其他如技职学院则是少数。

针对小学教育建制,结构是由政府小学、私立学校、国际学校和在家自学组成。在政府小学的架构里,涵盖了国民小学、华小、淡米尔小学、宗教学校。

应设专业信托单位 转割校地解民忧

我国的学校类型分为政府学校(全津)和政府资助学校(半津);虽然教育法令没有规定,但教育部以校地拥有权作为区分政府学校和资助学校的准则。全国1295所华小当中(2015年数据),有884所华小属于政府资助学校,占68.26%

学校水电费属于行政开销拨款,不过教育部通过中央付款制度来支付“政府学校”的所有水电费,但“政府资助学校”却没这份福气,须由校方自行承担。这当中,许多华小因为政府行政拨款不够支付水电费,使得董事会或家协被迫协助缴付学校的水电费。

蔡傌友指出:“大部分华小(半津)的校地都是由社会人士捐献的,尽管政府给予行政开销和教师薪金拨款,然而校方依然须自行缴付水电费和硬体建设费用。只有全津学校是由政府负责所有的经费。

“如果半津华小的校地转为政府名下,该校就属于全津学校,所有经费将由政府支付。可是,大部分学校董事都不愿意交出土地,原因是对政府的不信任,同时也担心自身权利被夺走。”

因此他建议教育部设立一个信托单位,才能专业的处理校地转到政府名下的交易,从而解除华社的种种顾虑。


(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