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637


「统考对话」须实质內容


2017/01/31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陈锦松


独中统考的课题在大选前经常被关注,但在大选后又恢復常態,承认不承认已经无关重要。大选与统考似乎存在千丝万缕的关係。

华人社会总有一种情结,统考是一个象征,四十年来代表著华人社会在教育上的坚持而奠定华文教育发展的基石。

统考文凭的学术地位基本无需置疑,问题是等待国家承认却滯碍难行,政治因素远大于学术因素是主因。

197512月第一届独中统考的举行,標誌著华文独中突破万难,走自己的路,以抗拒政府打压。

民政党將在27日联同巫统宣传主任丹斯里安努亚慕沙,拜访董总探討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课题。对于这类新闻,华社看不出有太大的「兴奋」,毕竟这种政党的动作,看不出其重点,「秀场」多过「亮点」。

海外数百大学认可

独中统考的文凭价值,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已经获得海外上百所知名大学的认可,事实胜于雄辩,政府的是否承认本来无关紧要,但国家能够承认,肯定是「红利」,今天独中生的出路与升学不是问题,不能与40年前的困难重重相比擬。

董教总如果进行调查,或许可以瞭解到会有多少独中毕业生选择国立大学或將来有意从事公务员的意愿。当教育的多元开放成为世界的大趋势时,学术成就与学生表现才是决定其未来前途的关键。政府是否承认「一纸文凭」,只是寻求国家认同的「过场」,不承认並无碍他们的发展与出路。新加坡国立大学爭取优秀统考生的报读,是其具有远见的人才吸收计划,本国马来亚大学不接受而邻国新大接受统考生,去看看世界大学排名,难道马大会比新大强吗?

政府放任国际学校

独中的存在,是我国教育体制外的「怪胎」,对于国际学校,政府基本「放任」,其英语的媒介语不成为问题,但独中標榜的华文华语,却成为敏感的议题。华文教育与国家教育產生的「对立」,是政府骨子里「单元文化教育」在作祟,还是马来文主义的还魂,这里华社可以深思。

今天,討论承认独中统考的问题,离不开独中的马来文水平,歷史与地理是否符合国情。换言之,语文、歷史、地理是关键。

从技术层面而言,董总是否需要全面的更动其马来文、歷史、地理的教学內容与课程大纲,以便符合政府的「橄欖枝」要求。

另一个问题是独中如果全面根据政府的课纲,又要兼顾本身原定的课纲,学生是否能得心应手,还是最终「两头不到岸」。

董总在接待巫统领袖来访时,尽量避免太多「表面的客套」,而应有一种態度,展现独中课纲与政府课纲在同一个基础上的比较,如果缺乏这样精细的比对,任何的对话都將沦为「空洞的」与「不著边际的」政治谈话。

今天独中的课本与政府中学的课本在內容及教学上谁更领先?

2016年香港教育局课本委员会就提出其优质课程要求,强调全面均衡发展学生不同层次的认知技能,例如搜集资料、记忆、掌握重点、组织、综合、分析和创意等。其中在教与学的要点就涵盖:按学生的能力及成长需要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例如分析、评鉴和判断,而不仅是背诵和理解事实。

多设开放式的、不设既定答案的问题及提供进一步参考资料,以启发学生深入探究,批判和创新的思考。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例如鼓励学生从不同来源自行搜寻资料。发展学生的后设认知能力,让学生分析、检討和调控自己的思考过程,及策划自己行动。

提供学习策略,可在简介课本的指南或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建议。

政客喊话大选造势

独中的课本与考试与政府中学的课程与考试任何的对话必须建基于学术层面的辩论、置疑、纠正,也才能在彼此课程编撰的优劣上见真章,才能以理服人。

如果双方学术人员在这个基础上的討论都还没有踏出第一步,政治人物承认统考的「喊话」,只是在为大选造势?而號称承认统考「只有一里路」更像是在「忽悠」华人社会的「统考情结」罢了。



累坏爱华教人士


2017/01/26 中国报/评论版

普通组记者:和碧君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名声好,华校生学术成绩标青而名扬国际,本来可以成为激励更多人读华校、考华文的推动力,但是,由政治人物管教育,以政治手法处理教育课题及拟订教育措施,令许多原本有意读华文、考华文的学生打退堂鼓。

政客会赞许华文教育,但仅限于特定时候,尤其是需要选票时,但其实华文教育这条路不好走,不论华文小学、国民型华文中学或独立中学,从独立之前到现在,一波三折,大多数时候要看政治领袖的脸色,特别是教育部门不是由教育专才掌管时,难免会有被为难、刁难的时候,因为政治人物会在非常时期采用非常手段,把教育专业与发展放两旁。

华文科与华文课,在这里是一个头痛的问题,从早年没有被列入正课,到后来终于列入正课,读华文与报考华文,一直困扰著学生与华文老师;学生很想修好华文科,老师也全力以赴取得最好的教学成果,期盼学生能考取好成绩,但偏偏有一些学校,以华文科成绩可能拉低学校在政府考试中的总成绩为由,阻止学生报考华文。

教育措施须延续性

华文科成绩拉低学校的总成绩表现,归根究底是华文考题太难了,看看大马教育文凭的华文考题,甭说大部分考生会飙冷汗,连华文造诣高的人,也未必能作答;深奥的考题会考倒学生,以及切分点标准太高,只会令后来的学生,不敢报考华文,若班主任不时“提醒”学生勿成为拉低学校总成绩的“祸首”,会令更多学生放弃考华文,这对华文教育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包括未来的华文师资培训。

教育措施必须有延续性,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是依教育部长的政治立场来管理;如果要实现2050年国家转型计划的目标,政府须让掌握教育发展需求的贤能掌管教育部,而不是一年复一年的,通过政治管道解决华教问题,累坏爱华教人士。



华小精神和优点不可失


2017/01/26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庞萱


近几年,华小新生人数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不但出现在微型华小,连大型或特大型华小亦面对新生流失的现象。

微型华小面对新生日益减少,由来已久,近几年有恶化趋势。2017年新学年伊始,就有微型华小因无新生来源而面对关闭危机。根据报道,今年没有新生的华小有7所,只有12名新生的华小分别为13所。至于大型华小新生转学现象,亦颇为严重,值得关注。

新山宽柔一、二、五小学,今年报名新生为410人、362人及640人。唯开学日报到人数分别为360人、269人及600人,合计少了183人,占三校报名新生总数12.86% 。根据校方的说法,学生大多转学到当地国际学校及私立小学,有一小部分转读狮城小学。华小新生转学的现象,同样也发生在其他州属的城市地区华小,并非只是个别的特殊情况。由此可知,不论是大型华小抑或微型华小均面对新生逐渐减少的趋势。华社应特别关注,集思广益寻求对策,加以改善才是。

绝不屈服

微型华小和大型华小面对的问题各不相同,具体问题要用具体办法处理解决才有效。但,不论解决之道如何,有一点不可忘记及忽略的是,华小的优点和精神必须保存下来,甚至加以发扬光大,华小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华小精神简约言之,就是华教精神,包含进取、坚毅、奋斗及永不放弃的特质。这种精神让华教得以在先天不足,后天营养欠缺的极度艰苦恶劣环境下,在贫瘠的土壤中生存并成长起来。目前1290所华小、60+1所独中以及3所民办大专学府,就是靠这种精神建设起来的。有人说这是我国华社用泪水和血汗耕耘浇灌出来的甜美果实。

话虽不错,却也道尽了华社200百年来集体奋斗的的辛酸苦楚。这种卓绝不屈服的精神要维护和保存下来。

华小优点,如学习三种语文、教师勤奋教学及爱护学生、学生努力不懈学习等,都是华校的优良传统。除了这些,华小最令人激赏的优点是,校园内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都得到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人文校园文化。

此外,华小注重学生品德和人格教育,减少学生的越轨行为。这是许多非华裔家长乐意将孩子送到华小受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当华社在想方设法解决华小面对的困境时,不论有何对策或良方,都应紧记华小精神和优点。这是华教的根本,也是华教的优良传统。它是让华小生存发展并发扬光大的活水源头,让华教生生不息,焕发蓬勃的生机。



变与不变的智慧


2017/01/25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庞萱


一般人常以为不变比变容易。事实上,坚守不变的原则往往比作出改变更为艰难。在现实社会里,不变守的是一个原则和精神,比如说诚信,不论在什么社会和阶层,人们都重视它,华人在为人处事方面尤为讲求,所谓人无信不立。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追逐利益是正道,讲求诚信仍占有其重要的地位。曾有亚洲糖王称号的我国首富郭鹤年先生就曾说过,他经商致富之道,诚信排在第一位,没有它,人难以立足社会。

华文教育数十年来历经无数风雨,面对种种主客观的挑战仍继续茁壮成长。究其因,乃出于爱护华教坚守华教精神所致,体现出华社不分党团、阶层和信仰,大家齐心协力捍卫华教,创造多元教育的学习环境,丰富我国的教育景观。华教领导团体如董总和教总,不仅站稳立场争取华裔在文教方面应有的权益,还时时为华教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发声;在很多不利于华教的课题上,董教总立场一致,并肩作战,誓必达致目标才罢休。

此种不畏强权众志成城的精神,让华教跨越了无数的难关及险阻,华小、独中和民办大专学府才能成就今日的局面。唯近年来,华教精神出现稀释和流失的现象,究其因乃董总年前内部纷争所导致,将华社撕裂成两个对抗的集团,各为其权益而坚持不下。虽说目前问题已淡化下来,但华社内部仍潜伏着不满的分子,不时寻找机会制造事端,以谋出路。这说明了有些自诩为爱护华教的人,他们忘记了斗争的目标,是为了争取政府公平对待华文源流学校,在国内正常健康的发展。

须坚守建国契约

在斗争的过程中,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抛弃成见及私欲,以华教发展的大局为重,这个不变的原则和精神必须坚守而保留下来。

建国契约是先贤为了争取马来亚的独立而制定的。它体现出我国是一个多元族群的独立国家,在宗教、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各种族都受到应有的照顾及对待。政府的施政及措施,皆应基于此种精神而制定,才能体现立国的精神;这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种族团结合作、和睦共处,国家朝向健康发展的重要元素。

但,看一看近两三年来发生的社会乱象,如极端种族、宗教分子的肆意叫嚣,政治人物鲜廉寡耻的自私行径,以及朝野政党罔顾政治底线而争权夺利的脱序表现,在在威胁着建国契约的精神。如何矢志坚守此种精神不变,并发挥其最大效用,考验着全民的决心、信心和智慧。

变与不变之间,恒存着一种胶着的状态,它能维持多久,在于变与不变两者的力量倾向于何方。唯可确定的是,人的思想、意志及行动力主导其变化方向的发展。在主观意识上,人总希望它朝着好的方面发展,社会、国家和人民均受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