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7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664


请公平对待独中那群孩子


 2017/04/17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王介英


天下父母心,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他们长大后成为“有用的人”。宪法明文规定,马来文是官方语文,但各族人民有权保存与发展各自的语文、文化与宗教,家长可以为子女自由选择就读的学校。从培育英才的角度来看,各族弟子虽进入不同源流的学校,却是殊途同归。

华文独中在大马历史演进的进程中形成。为了让在独中受教育的这群学子成长后,具备职场竞争能力与适应大马环境能力,独中三语并重,列马来文为必修科,课程纲要以国家课程纲要为蓝本,再参考其他国家的课程纲要,进行“优化”。

统考文凭得到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统考机制,获得一批留学欧美大学的学者、专家的咨询、指导,严格遵守国际评估原则,在出题、审题、批改、划定等级的作业上,讲求学术质量,遵照评分规律,以确保统考文凭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因此,统考文凭获得世界顶尖大学认可,可直接进入这些大学深造。

但是,日前有一批不了解独中的人士,在土权组织主办的“承认统考文凭争议”圆座会议上,发表诋毁独中、诬蔑独中生家长、贬低独中统考文凭学术水平,乱扣帽子等一系列与事实不符的“负面”言论。笔者认为这些言论对在独中受教育的那群孩子十分“不公平”。这些人理应在对外发表“高论”之前,先到独中去看一看,亲自到董教总教育中心去了解统考的运作机制。

其实,承认一种文凭,关键着眼点在于文凭所代表的学术“含金量”,其他问题属于次要,不应将它政治化。考试是不是由国家考试局主持、课程纲要是不是与政府学校的课程纲要完全相同,都不应成为“不承认”的理由。因为英、澳、纽的A Level教育文凭,难道是大马考试局主办的吗?他们的课程纲要与大马的课程纲要完全相同吗?

国产私立教育机构

独中是大马私立学府的一个品牌。有人把大马“大型独中”比作“中学版”的大马哈佛与长春籐大学群。它们是主流以外的奇葩,是道道地地的大马国产私立教育机构,值得我们去珍惜、去爱护、去扶持。

肯定独中办学理念,意味着政府肯定民间兴办教育的精神与努力;承认独中统考文凭,标志着政府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华教,以公正的态度接受“利惠国家社会”的多元人才。这也是大马迈向现代化先进国应具备的胸襟与气度,更是培养中文人才以充当“一带一路东南亚枢纽”的一个重要环节。

已故砂州前首长阿德南看清这一切,所以他不理会那些没有“统观全局”视野的保守分子阿吱阿?,坚持砂州承认统考文凭。

其实大马中央政府理应向阿德南看齐,承认统考文凭。这样做,既合情、合理,也突显政府真正照顾各族人民,公平对待在独中受教育的那群孩子。



遵从遗愿传华教薪火


 2017/04/16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苗翠花


吉打司南马育强华小因为其中一名地主入禀法庭索回校地及索偿案,亚罗士打高庭裁决地主获胜诉,育强小学必须在3个月内搬迁及拆除校舍,这项消息震惊了教育界。

在我国办华文教育绝对不是容易的事,华教在这数十年来面对许多风雨,但是庆幸的是有一群热心华教的人士,默默地在为华教争取及付出,才让华教可以继续走下去。

我国的华教对外要面对政府各方面的管制,对内也要面对一连串的问题,包括校地、师资等,这都是牵制我国华教发展的绊脚石。

现在爆出华小校地问题,地主起诉及索偿也就显示问题至今无法解决。

当初华小的校地很多时候都是由一些热心教育的地主所捐献,如果当初华小董事部与地主尽快完成校地过户手续,问题就可很快解决,但是一些却因董事部注册问题,迄今还搁置一旁。

全国不少华人校地仍属于私人地,但是董事部却没积极处理,如果再发生一宗地主入禀法庭索回校地及索偿问题,我国的华教发展前景会更堪虞。

董联会在此时应该发挥重要的角色,召集全国各华小董事部坐下商讨,大家寻求对策解决问题。

董联会应监督华小董事部注册的问题,在从这方面着手解决校地属于仍属私人的问题,千万要尽快处理,不要一再拖延。

在育强华小校地案件,希望地主能与董事部坐下商讨及解决问题,遵从先人遗愿,让华教薪火不灭。



育强华小校地的启示


2017/04/17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庞萱


吉打州司南马育强小学,由于学校地主的后人入禀法庭索回校地及索偿,亚罗士打高庭判决地主获胜,育强小学须于3个月内搬迁及拆除校舍。消息传出后,举国华社震惊!这是华小先贤“口头献地”引起争产风波后,首个不利华小的判决。

育强华小董事长表明将上诉到底,并申请暂缓执行判决。他呼吁师生及家长无需惊慌,学校暂时不必拆除及搬迁。

私人校地分4

根据2008年马华全国华小校地调查报告表数据,在879所半津贴华小校地中,属于私人校地的约可分为四类,即一,有口头承诺、没有证实文件(31所);二,没有献地承诺(18所);三,没有文件证实地契捐献给学校(16所);四,私人拥有(2所)。

411所全津贴华小校地中,有口头献地承诺,没有证实文件的有2所。

换言之,全国1290所华小中,校地属于私人拥有者至少多达69所。

至于其他校地拥有权不明确者亦不在少数。有关学校领导人实有必要进行深入检讨校地主权的归属问题,使其明朗化以便后续跟进工作。不然,这些华小一旦校地主权改变,或是献地口头承诺变卦,学校随时就有可能面对育强华小的同样命运!

华社当务之急是支持育强学校的上诉及申请暂缓执行判决。无论是在人力、物力及财力方面均需给予最大的支援协助,以冀这所于1926创办,1957年才搬迁到现今校园,目前拥有46名学生和12名教职员的华小能如常上课,不至于让学生陷入无校可读或跨境就读的厄运,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厘清校地拥有权

其次,育强华小董事部、家协、家长及校友等,尽可能动用当地的人脉关系和社团的协助,进行说服学校献地后人的工作。动之以情,晓以民族道义,为建设华校最乐的情怀及精神,重新看待校地问题,进而一改初衷让校地拥有权有转圜的机会,学校得以继续维持下去。

哪些华小校地主权不明确或属于私人拥有者,学校董事部应立即展开积极行动,厘清校地的归属及拥有权的问题,好让华小校地得到合法地位的明确保障,不至于有后顾之忧的悬念。

最好的做法,便是将校地拥有权转到董事部或信托人名下,确保学校的永续经营和发展,造福莘莘学子。



校地启示录


2017.04.17星洲日报/观点

~作者:锺传颖


笔者认为,华文教育要走向更好的未来,就必须从现有的“人治”走向制度化的管理,如果连独立前后所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都无法获得解决,甚至连学校最基本的校地所有权问题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又如何谈未来的发展大计呢?

吉打司南马育强华小校地问题曝光以来,笔者才赫然发现,原来全国仍然有许多华小的校地问题仍处于模糊不清的状况。

找不到地主、只有口头承诺、地主已经逝世、一片校地上有多名地主、侵占土地等各种情况,都是不确定的因素,让相关华小处在计时炸弹上,不知道何时会面对如育强华小一般的窘境。

马华曾在2008年针对全国华小校地状况做过调查,当时的调查针对1290所全津贴和半津贴华小,得出的结果显示有69所华小的校地仍属于私人地段,即尚未从私人或公司名下转到董事部、校方或教育部的名下。

2008年走到2017年,这已经是接近10年的时间,这段时间相关华小在土地主权上的进展并不大,到目前为止,单在霹雳州和吉打州就还有约40所华小的校地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在和相关人士进行访问时,受访者都会强调,个别学校的情况都不同,无法用同一套标准放在每一所学校来解决问题。

纵观马来西亚历史,华文教育本就不在政府主导下发展,几乎每一所华小的成立都是在乡亲们的支持、热心教育人士的成全下成立的,华小的行政管理虽然是隶属于教育部管理,但实际上,华小更多的是采用“人治”,因应每一个董事部的不同管理方式和模式,在面对各种问题或课题时,总需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笔者认为,华文教育要走向更好的未来,就必须从现有的“人治”走向制度化的管理,如果连独立前后所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都无法获得解决,甚至连学校最基本的校地所有权问题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又如何谈未来的发展大计呢?

华文教育存在的隐忧从来不曾抹去,三不五时总会有人跳出来质疑母语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华文教育本身的复杂性更是让这一条路走来荆棘和地雷不断。

但如果不正视问题,将问题扫入地毯,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是让华文教育走向更远未来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