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承认统考是“朝野共识”
2017年4月22日中国报/大讲堂
《读者来函》猪哥
国阵政府不做某些事情,原因可以分为“不想做”,或是“不能做”。
前者如废除恶法、改革选举制度、开放媒体,政府只是“不想做”,因为做了会限制政府的权力。少了恶法就无法打压在野党或民间开放力量;改革选举就减低了国阵政府连任的机会;开放媒体会导致贪官对国家资源上下其手时,会有被曝光的风险。
“不能做”的领域,就是国家的“潜规则”,做了,政府会有倒台的风险,比如公平对待华小或承诺统考文凭。
在505大选几乎失去全部华人票的巫统,为何不索性承认统考、公平拨款给华小,来挽回华社的支持?当中原因,就只是巫统种族主义、打压华教那么简单而已吗?
不,华小和独中被打压,其实关乎著马来人在教育领域“独尊”的心理。
要马来社会承认统考,等于承认国家有两条平行的教育体系,把现有的以马来文为核心国民教育体系的“独尊”地位,分享给华文教育体系。让华小、独中,甚至独大和马来文教育体系一起“共享天下”,这是不可能的。
你如果认为,要马来人自我放弃土著地位是不可能,那么承认统考也是不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到了今天,以民主行动党等为主的在野党,只能一直攻击马华如何无能,却不敢在政纲里承诺,执政后立刻承认统考。
说到承诺,很多人或许已经忘记505时,民联推出的《橙皮书》,在第27页有提到民联对华小等其他源流学校的立场,原文如下:
“Menjadikan sekolah kebangsaan sebagai peneraju sistem
pendidikan negara. Memastikan sokongan dan pembiayaan secara adil kepada
sekolah-sekolah agama rakyat, sekolah kebangsaan Cina dan Tamil, sekolah
mubaligh, sekolah vokasional dalam usaha bersama untuk meningkatkan taraf
pendidikan negara.”
原文意思是:国小将会是国家教育的主流,但其他源流学校,如宗教学校、华/淡小等都会得到“公平”的支援和资助,以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
魔鬼藏在细节里,这里的关键字是“公平”?何谓公平?
根据董总网上的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华小生人数占了20.21%;但在第9大马计划里,华小只得到3%左右的拨款。这也是在野党时常批评国阵对华小不公平的地方。
打开火眼金睛
既然华小得到3%的拨款算不公平,要拿多少才算公平?可是我看完整本《橙皮书》,也没有找到民联说明自己执政后将如何公平拨款给华小。
笔者的意见,在野党应该提出以学生人数比例来分配教育拨款的承诺,如华小人数占2成,就应该分到2成的教育拨款,才能算公平。
大选即将来临,“稀土”联盟也会推出《橙皮书2.0》,各位关心华教发展的看官,投票前请务必打开火眼金睛,除了看政纲有没有说承认统考,也要求你们的在野党YB,解释清楚将如何公平对待华小拨款,是否根据学生人数,还是有其他方程式。不要被一句“我们比国阵公平”,就被骗过去了。
我的印尼文老师林凤梅
2017/04/22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作者:张雅各
西加孟加影中华公学是我的母校,在1950年间印尼教育部规定,所有的华校除了以华语授课外,每星期要增加印尼语四个钟头,从三年级至六年级必须上印尼文,当时学校方面邀请天主学校老师在下午来学校教印尼文。不久学校请到Suparma,N老师担任印尼文的老师,任教两年后离开学校,1953年间星期一周会上校长向同学们介绍说:林凤梅老师从今天开始是担任印尼文的老师,当时我们觉得奇怪她好像不是华人,为什么她的名字叫林凤梅。
林凤梅老师原名是Farida,父亲是达雅族、母亲是万鸦佬人,以前她父亲在西哇黎乡下天主教小学校作老师,在她附近很多华族居住,从小与华族孩子一起玩耍,她从小会讲客家话。小学毕业以后她去山口洋天主教修女主办的贞德女子中学念书,在修女女子宿舍寄宿、该宿舍全部是华族子女,她会讲一口流利的客家话。在孟加影华校任教时用客家话解释印尼文课内容、使学生容易了解印尼文课的意思。
1957年她与同族人结婚后离开学校、到山口洋天主教修女学校任教、几年后在山口洋新喃国立小学任教直到退休。
九卅事件发生后当时的环境、不敢用客家话与人交谈,所以很少人知道她会讲客家话。有一次,我在朋友的店里刚好她去买东西,我用客家话对她说,林老师你好!要买什么东西?多年没有见面她还认识我,我朋友问我她会讲客家话,是华人吗?她不是华人,是以前我的印尼文老师,她会讲客家话,以前在孟加影中华公学教印尼文的老师。离开学校到今天已经六十三年的时间,留下美好的回忆了。
重新开办复级班
2017/04/22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郑佩琴
为了整合师资和节省开销重新开办复级班,而微型华校所面对的问题和处境,真正了解和明白人又有几人?
教育是重要的一环,对华社而话更有着一句“再穷都不能穷教育”的格言。
但随着人口外流、生育率降低,近几年来几乎每间华校都出现学生人数逐年减少的趋势。尤其是乡区华校也受到大趋势影响,面对缺乏学生来源的问题。一些乡区华校目前剩下的学生人数仅有区区10余人,一些甚至须靠友族学生“续命”。
这些仅有区区几人或非华裔生居多的微型华校除了面对学生来源问题外,也面对缺乏活动基金、设备残旧和社会关怀等问题。在微小面对缺乏学生来源之际,教育部计划重新推出复级班计划,对微小来说是项好坏参半的消息。
把两个年级的学生集合在同一班上课,无疑可以有效削减开销。目前也有微小进行一些科目复级上课,如美术、体育和音乐课,不过主科仍分班进行,因为毕竟每个年级的教学课程和水平都不一样。
如果全面进行复级班,把两个不同学习程度和水平的学生集合在一起上课,恐怕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根据校工职工会主席王仕发向媒体表示,从师生比例来看,比起大型学校的一名教师对四五十名学生,微型教师的工作量可能更少。在理论上,这说法是正确的,但可否知道学生并非机器或电脑,不容易受他人控制。若在复级教学时,教师离开学生视线范围,教导另一个年级学生时,前者可能就会分心或离开座位,届时的场面可能会比一班上相同课程的30、40人的课室还要难控制。
再者,根据教育大蓝图,政府致力拉近乡区和城市的教育水平距离,但是一旦复级班进行后,恐怕只会把城乡教育水平越拉越远,与教育大蓝图目标背道而驰。
如今,为了整合师资和节省开销重新开办复级班,而微型华校所面对的问题和处境,真正了解和明白人又有几人?难道“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也只是个口号?
学好华语
2017/04/21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吴荣顺
网上视频流传马来同学以华语进行辩论。
大马华人以能说三语而自豪,是许多中国华人对于大马华人的盛赞。而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友族同胞能够学习和掌握好华语,甚至能以一口流利的中文进行辩论,那是值得令我们衷心敬佩和感动!
而我们却不能够只是单单的敬佩和感动而已,相反的我们应该给予我们马来同胞以及其他的大马同胞支持,进而激励大马华族更加好的掌握我们自己的语言。
笔者所在的龙运的华人幼儿院,考获第一名的学生居然都是马来同胞,确实是让我们觉得敬服的。在赞扬这些马来同学的华文程度,需要关注的是否担心是否会把华裔学生都给比下去吗?这样的一种比较是没有必要的。在鼓励外族学生学习华语的时候,我们绝对不可以又希望他人学得好,又担忧他人把我们比下去。这样患得患失的态度是要不得的。相反的,我们应该要的是鼓励我们的华人子弟更加诚恳和用心的学好华语。而不是抱着一种恶性的比较态度。对于对外汉语的发展是不善的。而且这样的态度也是负面的。
非华裔掌握好华语绝对不会为华裔子弟敲响警钟。语言学习是很个人的事情,也关乎语言的发展。应该开展的是广泛地学习,而不是恶性的竞争与比较。好好努力地学习并掌握中文,是为了我们热爱华语或是拥护华语,但是绝对不是担心在未来,被友族给迎头赶上。在语言应用和掌握,可以并驾齐驱,百花齐放。唐元稹《叙诗寄乐天书》:“全盛之气,注射语言,杂糅精粗,遂成多大。”语言可以成其大,所以可以精深,是因为使用者的重视和精修,不计族群和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