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不足,关掉独中
2017-08-09 11:03 星洲日报/观点
~作者:詹雪梅
独中为甚麽要年年筹款?因为独中严缺办学经费,入不敷出,诗巫5所独中─公教中学丶黄乃裳中学,公民中学丶光民中学丶建兴中学,都在倒贴办学。微薄学费根本不足以支付学校日常开销和老师薪金。光有钱不足以办教育,但要办好教育终究得靠钱,添加先进教育器材和设备丶优化硬体设施丶聘用优秀老师丶体育运动训练丶进行各项课外活动……都需金钱运作。
年年为华文独中募款,已经募成了华教长征的主题曲。全国60所独中,没有一所不需要华社资助。然而近年来向社会大众募款的种种慈善活动和团体越来越多,被广为宣传,也大受关注。当捐款有了新流向,支持华教的献金或多或少得被重新分配,加上经年累月的捐款麻木和倦怠,募款减少是难免的。独中为甚麽要年年筹款?因为独中严缺办学经费,入不敷出,诗巫5所独中─公教中学丶黄乃裳中学,公民中学丶光民中学丶建兴中学,都在倒贴办学。微薄学费根本不足以支付学校日常开销和老师薪金。光有钱不足以办教育,但要办好教育终究得靠钱,添加先进教育器材和设备丶优化硬体设施丶聘用优秀老师丶体育运动训练丶进行各项课外活动……都需金钱运作。
曾有人说,既然独中办学如此辛苦,何必硬撑丶乞讨求存?不如关闭算了!
砂拉越泗里街民立中学是一所微型独中,目前全校学生人数仅89。这还不是民立学生人数最少的纪录,这所已成立50年的独中一度因为学生人数才30人而在关闭边缘徘徊。2014年4月,吴翠美从沙巴来到萎靡,几乎让人看不到希望的民立,开启了她“学生就是学校最大希望”的栽种希望之旅。
民立看似将关闭,但却坚持了下来。在吴翠美掌校下,今年11月,民立将迎来“跃立五十,知命乐学”50周年校庆,并定下筹募100万令吉的目标。除了在东马募款,吴翠美还带领4名学生到西马向各独中求援,为民立汲取更多的阳光丶水源和营养。筹款还在进行中,是否能达标仍未知,但民立已从关闭的边缘跨上了绿意盎然的小径。
努力在微弱气息中求存的独中校长不只吴翠美一位,每位坚持守卫独中的校长其实都有类似的信念,以及把孩子教育好的使命。
独中为甚麽要年年筹款?因为独中严缺办学经费,入不敷出,诗巫5所独中─公教中学丶黄乃裳中学,公民中学丶光民中学丶建兴中学,都在倒贴办学。微薄学费根本不足以支付学校日常开销和老师薪金。光有钱不足以办教育,但要办好教育终究得靠钱,添加先进教育器材和设备丶优化硬体设施丶聘用优秀老师丶体育运动训练丶进行各项课外活动……都需金钱运作。
曾有人说,既然独中办学如此辛苦,何必硬撑丶乞讨求存?不如关闭算了!
砂拉越泗里街民立中学是一所微型独中,目前全校学生人数仅89。这还不是民立学生人数最少的纪录,这所已成立50年的独中一度因为学生人数才30人而在关闭边缘徘徊。2014年4月,吴翠美从沙巴来到萎靡,几乎让人看不到希望的民立,开启了她“学生就是学校最大希望”的栽种希望之旅。
民立看似将关闭,但却坚持了下来。在吴翠美掌校下,今年11月,民立将迎来“跃立五十,知命乐学”50周年校庆,并定下筹募100万令吉的目标。除了在东马募款,吴翠美还带领4名学生到西马向各独中求援,为民立汲取更多的阳光丶水源和营养。筹款还在进行中,是否能达标仍未知,但民立已从关闭的边缘跨上了绿意盎然的小径。
努力在微弱气息中求存的独中校长不只吴翠美一位,每位坚持守卫独中的校长其实都有类似的信念,以及把孩子教育好的使命。
单源流教育的政治正确
2017/08/10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吴嘉豪
政客不时表明废除多源流教育制度,为官者却问谁有此政治胆量?倘若问无法纠正华文师资数据的政党,该党走过一甲子只能告诉华社,变种独中和承认统考,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仍存有技术问题。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后,小镇的中六华文班一年比一年少;在许多地区城市化后,镇内的国中华文班纳入正课遥遥无期。这证明搬迁华小需一里路,增建华小要十里路,为了下一代的政党依然走回旧路。
华小的功课量很多,到了中学阶段华文课却不多,多么想问自诩捍卫华教的政党领袖,在政府将成立强化伊斯兰法庭委员会之际,是不是将个人得失放在首位,进而在华社大课题方面畏首畏尾、僵化保守,最后导致华社人才外流?
眼见目前仅剩23%人口的政治力量,已让口头上一直讲捍卫多源流教育制度的政党,迫切想实践开放党籍给非华裔的想法。然而,华裔选民想问该党在历史课本改了又改后,为何只见越来越多单元主义的内容,却不见多元主义的叙述?
推广终身学习运动的政党现在应该破除逃离政治、因循守旧的思想意识,总不能太过迷信主干政党的权威,在大课题上噤若寒蝉。
设立使用华文教学的政府技职教育学校,需要的不仅是先进国家的技职教育教材,更需要多语翻译人才。这又回到了重复性的话题:华文师资何处寻?
要以标准作业程序来聘请专业的技职教育导师,才能够塑造华文技职学校的形象。如果以聘请外籍导师来解决师资问题,这是治标不治本的。要留住本地人才,最理想的情况是由本地人栽培本地人,不但创造就业机会,而且长期而言也能降低华裔子弟的辍学率。
华中华裔教师在校内的比率低过50%,因为教育部没设立华文改制中学部门,在调派中学组教师方面忽略了华中。以华裔政治力量立足的政党要负起极大的责任。有关政党除了要思考如何逃过关门大吉的政治利益,也要思忖怎样成为华教的良心政党,毕竟只有正确地应对因人口结构变化衍生的挑战,才是政治正确。
学生募捐对不对?
2017/08/09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陈绣郿
某间政府中学家协日前发卡要求学生对外募捐,口头上虽没规定募捐款额,但卡里注明每张卡必须募捐到50令吉。
学生对外募捐并非新鲜事,相信不获政府补贴及拨款协助发展的独中学生最为清楚,尤其某独中更在每年中元节,让学生出外售卖大马彩募捐学校发展基金,作为校友的我何尝不清楚?
有些家长反对学生对外募捐,原因是担忧学生安全,尤其害怕女学生碰到歹徒,遇劫或非礼等;有的担心孩子在外面跑会遭遇车祸等意外,也有家长认为学生的任务是读书,不该去负家协等应负的责任如募捐教育基金等。
众说纷纭,各有利弊。若是站在独中一方,我个人不反对募捐,一是学校本来收入有限,一间独立中学每年需要的发展基金非常庞大,本就少了中央政府拨款支持,所以需华裔社会热心人士伸出援手。
若从另一角度看,危机就是转机,走出学校去募捐,可锻炼学生的口才及胆量,更可激发商业创意去兜售,这可是很多家长乐见其成的事。
换作那被投诉的中学家协,却犯了家长不能认同的错,就是硬性规定每张卡要募捐到50令吉,试问,捐款是自由乐意的事,谁愿意“乐捐”还要被强迫捐多少?这还是“乐”捐吗?若孩子没达到50令吉,搞不好还要自己倒贴钱,谁家在这经济不景气时期,被“逼着”拿出一笔钱做“乐捐”?再说,该中学还是政府中学,本来就该由政府承担教育发展基金,筹款何时变成学生的工作?反弹声音可想而知,当然,这也是大多数家长反对的理由。
每间学校发展一路走来都不容易,若非情况不一般,大家都不会轻易去破坏,希望该校家协主席能与该会成员,重新商量採用其他方式筹款,譬如音乐会等,毕竟该校过去也常办音乐会筹款,更有大众热烈支持,何乐不为?也希望对方发起活动前,慎重考虑每件事的利弊,勿贸贸然决定,搞到家长、学生溷乱烦恼,岂不更影响计划的进程?
教育可以不一样
2017.08.10星洲日报/砂拉越
~作者:何俐萍
音乐话剧在砂拉越是少见的,更何况是由学校全权策划,从台前到幕后,总动员学生参与。
集体的创作,结合了师长的灵感和巧思,鼓励学生主动报名。谁说,学习只能安安静静坐在课室,手捧课本聆听教师的讲解,再死背硬记?谁说,学习就只能是不断地写作业,应付如马拉松式,接连不断的小考和大考?
曾几何时,学习已和沉闷、枯燥、乏味、压力划上等号。问问身边的孩子,有哪个不是每天清晨得三催四请,极不情愿离开被窝,揉着惺忪的眼睛揹起书包上学?毫无笑容的表情,无神的目光都在告诉你,孩子们学习得不快乐。
上周六出席古晋圣约瑟私立学校筹办的《砂拉越白人拉惹》(White Rajah of Sarawak)音乐话剧,长达3小时的演出,不但毫无冷场,观众掌声连连,情绪随剧情的高潮起伏所牵引。原本还担心3小时难熬的我,观后感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连续3晚的演出,场场爆满。没有事前高调宣传,也没有劳师动众四处募款,更没有花钱邀来专人指导演唱,从写剧本、词曲创作、遴选演员、佈景和道具、现场演奏音乐和演唱、演员的服装设计,还有整个活动的流程设计,会场内外的工作人员,从化妆师、引位员到交通指挥,这一场无需外力介入,由师生全权负责,让我由衷讚叹:教育真的可以不一样!不是因为私立学校的教师素质非一般,也不是因为学生特别灵巧,有机会和参与筹划的教师一席谈,顿然对于教师们花费逾半年的时间策划,每天花费十馀小时在校构思和训练,且教师在学生演员间还得分饰黑脸和白脸的角色,间中付出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劳力和心力,为他们这股真正活出教育的精神而肃然起敬。
演绎《砂拉越白人拉惹》的史迹并不轻松,事前除了须大量搜罗相关的史料,还必须认真鑽研资料,从揣摩当年的情境再透过剧本重现当年,唤醒已渐被砂拉越人遗忘的历史。音乐话剧的成功不但在于让师生上了一堂印象鲜明,活泼生动又有趣的历史课,深植在学生心中认可砂拉越人身份,全心拥护砂拉越的幼苗,这不是靠一般死背历史书所能做到。
剧中穿插多首由教师词曲创作的英语和马来语歌曲,当中一首《Kamek Orang Sarawak》,以砂拉越的甘榜马来语,朴实道地法描绘砂拉越人日常生活的面貌,“我们同桌吃饭”(Makan'kat
satu meja)、如何能被分离(Gineh dapat dipisah),我们是同一种族(Kamek
sigeh bangsa)……,唱入人心。
音乐剧结束后,孩子们没有因为3小时的演出而流露倦容,他们踩着轻快的脚步,轻摆身躯,口中愉快哼唱“Kamek
orang Sarawak……”,我知道砂拉越的情怀已在他们的脑海、心裡生根发芽。
谢幕时,幕后的工作人员在音乐和掌声中挥手绕场,一张张年轻充满活力的脸孔打从我身边经过,自信和神彩飞扬感染了我。这才是学生,也是国家未来主人翁应该展现的特质。
什麽是教育?教育是生活,是文化,是人格的塑造,应该带给人希望。
遗憾的是,大马的教育还挣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泥沼,KPI(关键指标)如挂在驴子面前的那根红萝卜,让老师追得气喘吁吁,学生累垮趴地。当教育的目的只剩下考试,这场音乐话剧带给我至深的触动是,教育不是窄缩在那本看似轻薄,却让学生拿起有说不出沉重的课本;教育更不是囿守在课室,在朗朗诵读声中揣想课
文中的意境,教育应该做到迈出课室走入生活,让教育跃然于纸上,教会孩子以不同的视野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