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2日星期三

校地不足1英亩 学生逾2千 九支华小努力申办分校



2014-02-12 星洲日报/大都会

 
蕉赖九支华小近年来不断提升硬体设备,包括增建遮雨棚,以免学生
受热晒雨淋之苦。(图:星洲日报)    

一间校地不到1英亩大的华小,在成立80逾年的光阴里培育出无数栋樑,在有限的空间內持续不断地推动华教事业。

位于蕉赖9哩新村內的蕉赖九支华小仅有0.9英亩,多年来的学生人数却一再高达2千逾人。

虽然蕉赖九支华小於1953年成立,然而该校的歷史却可追溯到1932年。该校的前身为中华小学及培植华小,两校在日战后的紧急状態下进行合併,才演变成目前的蕉赖九支华小。

爭取开办分校不获批

据悉,多年前的蕉赖九支华小因学生人数少,1英亩的校地也足以应付学生的需求,但隨着时代的改变,该校目前收取的学生还包括附近多个住宅花园,因此学生人数也在逐年飆升,而今年的学生人数为2千余人,教职人员则达百余名。该校分为上下午班,其中上午班有31班,下午班则有27班,共有58班。

由于面对校地饱和问题,校园內没有任何地段可作扩建及发展,甚至连学校的绿色地带及篮球场也被牺牲,用作发展教学校舍,因此蕉赖九支华小自80年代开始积极爭取开办分校,无奈多年却不获教育部批准,然而该校四机构没有因此放弃,为了解决该校过於拥挤的问题,目前仍持续申请开办分校。

叶建宏:校地空间虽不足  四机构积极提升设备

蕉赖九支华小校友会主席叶建宏指出,虽然蕉赖九支华小校园没有空间让学生作运动,体育课也只能利用校內的小礼堂进行,但让学校欣慰的是,在环境不理想情况下,该校的乒乓队多年屡次获得出色的成绩,七八十年代时更曾出过乒乓国手。”

他表示,虽然校地空间已不敷应用,但该校四机构仍持续发展该校软硬体设备。

吁政府关注学校需求

“学校於去年的校庆筹获30万令吉,校方则利用这笔钱为学校进行各项提升,包括扩建礼堂舞臺、重建厕所、將小型礼堂开闢一所会议室、增建一所阅读室、更换校內老旧水管等。

他也透露,在实达集团捐助及四机构所筹款下,成功为该校的11间课室更换新的桌椅,而该校另一半的课室则等待足够的款项进行更换。

另一方面,该校虽然是全津贴华小,惟学校后期的任何建设及扩建,全赖社会人士的支持下,筹款进行,因此陈建华与其他四机构成员也呼吁政府关注该校的需求,给予该校在发展上的协助。

陈建华:曾因二战停办  日军投降后两校再復课

蕉赖九支华小董事兼蕉赖9哩新村村长陈建华透露,中华小学建校於1932年,当时的校址目前已成为新村其中一间茶室,而培植小学则在1934年,由当地一名地方领袖陈石相捐出一块地所建起。

“当时的学校与地缘有着密切的关係,中华小学的学生以客家及广东籍贯为主,而培植小学的学生则以福建人居多。”

新村与华校密不可分

他说,两校则在二战时相继停课,并於1946年时日军投降,两校再度復课并继续发展。1949年,中华小学的校长因故停办,学生也全数搬到培植小学就读。

新村与华校的关系密不可分,不少华小更是因为新村而建起,蕉赖九支华小就是其中之一。

陈建华指出,由于紧急法令下,住在郊外的居民被迫迁居於当地,也因此组成现今的蕉赖9哩新村,在英政府的协助及当地热爱华教人士的推动下,得以在这块不足1英亩的土地上建设蕉赖九支华小。

他说,初期的蕉赖九支华小为E字形,分別有8间课室、3间教师宿舍、1所礼堂、篮球场等。上述建筑物皆以锌片屋顶、木板及铁线网所打造,课室內也没有风扇。

“学校当时的环境四面环山,围绕着一片橡胶园,环境及空气相当好,非常凉爽。”

苦无地可再发展

陈建华指出,该校於1979年宣佈进行重建,当时政府拨款27万余令吉,加上善心人士的捐助下,顺利將面向道路的A座校舍重建为3层楼的钢骨水泥教室。

他说,该校分別在1990199720002010年扩建B座、C座、D座及E座校舍,前后共进行多达5次的重建工程,让该校拥有现今的面貌,同时也出现发展饱和的情况,虽然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却苦于无地可再发展。

陈建华指出,依照政府所规定,每一班的学生人数应为30人,惟该校每班却约有50名学生,超出理想的学生人数。

他强调,过於拥挤的教学环境,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素质。

(星洲日报大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