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的昨日与今日(上篇)
2014-02-03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麦翔
这里说的历史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期,距今百多年。这个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从封建主义跨入资本主义的时代。
在我国,新时代的推手是胶锡经济,而点燃这一转折的则是亚洲大陆第一个民主革命(中国辛亥革命)的火炬。所谓“辛亥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近代华校”,是当时历史背景非常形象的描述。
新旧斗争中诞生华校
在发展迅速、繁荣的新社会里,简陋的旧书塾已不符需要,新的学校应时而生。
1906年,尊孔学堂,即今日尊孔独中的母体,在吉隆坡创立。尊孔是近代华校三只领头羊的老大,其他两个为1907年怡保育才独中(修订的创立年份现已获得证实),1908年吉隆坡坤成独中。嗣后,华校蓬勃发展,掀开了华教灿烂耀眼的路程。
华校是在新旧斗争中诞生,在波澜起伏的系列社会运动的激荡中发展壮大的。三卷《百年育才》对新旧斗争有典型性的叙述。期间,以新学校诞生为起点,差不多每10年或多一点的时间就有一次大浪潮的冲击:1920年反对英殖民政府《学校注册条例》,奠定了华教运动的基础;1930年新型社会文化思潮鹊起与1938年汹涌的抗日群众运动与战争,大大壮大和提升了华校的建设;1957年独立,侨校转变为公民学校;1974年复兴运动恢复了被腰斩的华文中学,确保华文体系的完整性。
民主是华校第—要义
如果我们站在1960年代的时序高点,回望来路,人们会发现,改制之前的华校是一顶峰:它在高中、高师的高阶上,间数与生员人数,与其历练的复杂与动荡也是首屈一指的,独领各民族学校之风骚。这就打造了历尽风桑的华校的价值观:
(1)抱持反帝、反殖、反封建、反种族主义的华校董事会,是华语为媒介,传授中华文化的华校的保姆与捍卫者;
(2)团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包括期间最严重的、致使华校停滞不前的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3)经受住了一个又一个历史节点或转折的考验,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连续不断,与时并进。
(4)新型社会思潮不仅在质与量力方面充实了华校,而且产生爱国主义思想,即由初期的“抗日援华”到“抗日卫马”的转变,为战后马来亚化华校提供条件。
(5)息息相生的强大生命力由此造成,它创造了一个奇迹:粉碎种族主义覆灭华校的企图,1970年代独中复兴运动以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写入华教光辉的史篇。民主是华校的第一要义。所有这些构建了华校独特的传统,今天仍然有无可取代的战略意义。
华教的昨日与今日(下篇)
2014-02-04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麦翔
但也应当承认,在英、日、马来单元主义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华校,不可免的也有所损折,时至今日,损折似乎有越来越显著的趋势。
笔者用“变奏曲”概括这种种负面的变化。它可回溯至改制的1960年代。其表现为:(1)“国民型华文中学”
本来是用以消灭华校的过渡工具,今日它已是历史名词,但很吊诡的是,却有人争取恢复它的历史地位。不应非议这些人的出发点,但在单元主义设计者眼里,这是“回光返照”的努力。
(2)同样的,复兴时期为求存权宜之计的“双轨制”,因为缺乏恰当的控制与机制,今日已沦落为一些人作为开办“山寨版”独中的掩饰物。
已完成围堵华教部署
当局炮制的废除“21条(2)”为标榜的《1996年教育法令》,其单元其内、“多元”其外的伪装,使“变奏思维”似乎益发泛滥。当局或者认为,时下单元与多元5:1巨大的差距下,单元体系远远超越以华教为代表的多元教育体系,围堵华教的部署已基本完成,隐性单元比大张旗鼓的显性单元,可以更好的为其同化政策服务之故吧。看来不无道理。
但是,3‧08大选种族主义走下坡,5‧05大选深化了这个趋势。当前经济的发展加剧社会两级分化,特别是乡镇“定存区”的分化,友族(尤其是友族年轻一代)左右政坛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巫统再不能轻易的从种族主义得到好处;要求民主、多元、民族团结是大势所趋。
团结马印族文教团体
纵观全局,种族主义走下坡是主流,上述华教“变奏曲”及由此产生的华教分裂现象则为次流。
无论如何,种族压迫说到底是社会压迫,马来(西)亚中华文化的民主之根的基干,其生机依然蓬勃,维护与建设华教仍然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最大公约数,仍然是带动华社向上的强大号召。关键在我们的主观努力,包括民主精神与群众结合,务实华教的社会基础;正确的政策以及实现这一政策必要的策略,加上华教机构营运的体制化,防止蜕化变质之风吹到内部来。
此外,加大与马印族文教团体团结的力度,特别是新生代,也很重要。
我们相信,华教仍然是“试看天下谁能敌”的金字招牌。
用KPI解决师资短缺?
2014/01/04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 麦翔
什么是KPI?即绩效制,纳吉政府对改革实行监督的机制,保证改革落实到位。实行以来,证明这机制有一定的效果。华小师资年年解决,却年年短缺,独立以来一直如此,已成了常態。其中原因不是因为华小发展太快,师资培训追不上,也不是全国各源流学校普遍如此,原因显然是单元化政策使然。对此,首相及副首相兼教育部长应当瞭然于心。
现在开学差不多一个月了,华小缺少千余名教师,而且华文老师配置去技职学校;主修商业的老师派去华校教语文,一句话:错乱、离谱、乱七八糟、一塌糊涂。
首相在今年元旦献辞中称,政府重视物价高涨给人民带来的负担,宣佈设立机制以解决人民的诉求。
近日,受委领导內阁减低生活成本委员会的副首相慕尤丁,宣佈成立「实验室」,研究寻求达到此目的的方案与落实的机制。这些举措,特別是快速反应,受到人民的欢迎,期待著具体的成果。
说到这里,人们的思想很自然地转向华小师资短缺解决的问题上来,何不將「实验室」+方案+机制化+KPI监督这一整套方案移到教育领域上来?果能如此,则立竿见影。华小师资在两年內將大大改善,以致最终解决。
副首相慕尤丁兼教育部长,近日在伦敦「2014年世界教育论坛」上,对著出席论坛的100名各国教育部长说,应確保教育政策「更平等、更包容及拥有更优良素质」;使学子拥有「全球思维、创意」;全球国民教育的要点应涵盖「促进共同谅解、肃贪、更民主化的应用在新科技工艺、歷史学、各国文化知识及尊重他人的信仰」。更有意思的是,慕尤丁拿出《2013-2025教育大蓝图》宣扬一番,指出大蓝图的推行,就是確保我国教育在上述概念基础上的「持续转型」。
政府首长贵在坐言起行。我们十分欢迎慕尤丁「开放、包容」的说辞。问题在落实。如果慕尤丁的言论是认真的,不是出于为宣传而宣传的,我们华教界及华社將一字不改地接纳慕尤丁这些宽容的阐述,就看他能否下定决心,改造《大蓝图》有违这些漂亮词句的地方。比如,根据华小的实际需要培训和提供足够的师资;尊重华小的实际情况配置国语教学时间;以多元化取代单元化政策;培养具有多元化和全球化思维以及尊重他人信仰的学子。
关键所在是確立慕尤丁口中的「平等、包容」的教育体系,取代片面倾向的单元化政策。不仅如此,设立容纳华教代表在內的KPI机制,保证其落实,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若能如此,则將省下可观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週而復始的爭议上,那么,各族友好共处,团结一致,全力拼经济,哪怕宏远之梦不能实现?
教育忧患
2014/01/04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廖朝吉
大年初一及初二与亲戚共聚,我们这群6字辈7字辈的中生代共聚一堂,敘旧拜年共欢聚外,大家不约而同都谈起了子女的教育。大年初三同学聚会,本来说著旧日老笑话,话题逗逗转转,又回到了教育。这个过年的话题焦点就是教育。
我们这些坐三望四或是已经进入知天命的中生代,仕途或是职场的升迁进入稳定期,无论是还在水中不断浮沉又或是已经上岸,对于未来的发展,已拥有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开始忧虑,面对自己孩子可能遇到的未来,大家各自做了不同的教育选择。
在华教企业工作的朋友,身在华教体系,把三个小孩华小毕业后送进去目前热门的Home School,学习美国或英国的中学教程,每月多开支3000令吉。他说把孩子送进华小,也算是尽了“华人义务”,不能再继续往华文独中,使小孩的语言学习单元化。多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得落实在学校的教育中。他选择了先华后英。至于马来语,他也坦承,就顺其自然吧!
华语不会断
城市中產的亲戚,华小出身,国中毕业,本地大学毕业。两个小孩由华小读完后,接续读独中。小孩早上5点就得出门,赶校车到40公里远的独中上课。他看中独中数理化的程度高,课余时间小孩补习英文及国文。他对国中教学没有信心。他目前生意做得大,小孩高等教育的经费已经有著落了。他选择了纯华语路线。马来语就听天由命了。
我们这一班都是华小独中毕业。其中有一友人,把小孩送进国小。大家都很惊讶。他的如意算盘是华语当成母语,在家里说,自己教。让小孩进入国小,至少马来语英语都不需要补习了,小学的过程中,充分学习马来语,广交各族朋友。至于以后要在国內念大学还是出国念,就看到时候的经济状况如何。
他选择了纯马来语的路线,至于大家担心的华语失根问题,他一句话就堵住我们了,我们是华人家庭,这里有华文报,有华语频道,华语不会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