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228 辑



承认统考吧!

2013/03/01 星洲日报/地方版


~作者:邱偲峰

志在迈向布城的民联,抢在国会解散前就公佈全国大选竞选宣言,向国內逾1千万选民显示他们的信心满满。

以“人民宣言”为主题的民联竞选宣言中,最叫华社为之侧目其中一项是承认独中统考。

我国华社在过去50年来,在国家推行的教育政策中,受到当局与官员给予何等不公平的慢待遭遇,大家都心知肚明,且人心中都各蕴有一把怒火。

视教育可改变未来生活的华裔族群,过去半世纪都抱著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精神,力撑华教的存亡,一再面对极端政客与教育高官的层层阻扰或为难下,华社唯有自力更生,出钱出力修建或扩建校舍,或为一纸建校或迁校准证,即使奔波数年而不懈怠,为的是下一代的孩子未来。

我国有60所民办的华文独中,是由董教总全国发展华文独立中学工作委员会所领导。这60所中学,是在1961年教育法令下,因为拒绝改制而將被定义为“独立中学”,失去政府的经济资助。

基於大马华社坚守母语教育的精神,这60所拒绝改制的中学,也成为现今以华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独中,但同时也把马来语和英语列为必修且必考科目,从而提倡“三文三语”的教育方针。

在教材方面,独中採用的是董总独中委员会擬订的课程纲要,及配合马来西亚教育部所颁发的课程纲要而所编纂的高初中统一课本。所以,独中生在初中三和高中三时,都会分別报考“初中统考”和“高中统考”。

由於拒绝国阵政府的改制,所以,国內60独中的统考文凭,50年来也被教育部的拒绝承认,即使是美欧澳港台中新等国家的著名大学,都能录取独中统考生了,但我国大学及政府,倔强地把它拒於门外。

数十年来,60所独中的统考生,大多数都是离开国土,到台湾及新加坡为主的大学深造,也让许多华裔精英人才外流为他国贡献,这种事实一直被当局和国家领袖视而不见。

据董总数据,从2005年至2012年,全国独中学生人数增加了约32%2012年的学生总数就逾7万人,而在2013新学年,各地独中报读新生人数持续增加,许多独中的学额均爆满,未能进入独中升学的问题,年愈严重,也说明国民家长对独中的倚重程度。

长期以来,华社不断要求国阵政府批准增建华文独中或设立华文独中分校,但当局迄今都没有正视,也不想满足人民接受母语教育的权益及需求。

在国家宪法所阐明各民族拥有学习和使用母语的权利下,当局这种忽视和压制,形如推卸责任。

在国际教育开放的需求趋势下,当局仍不承认统考文凭的立场,对爱教育而劳心劳力的华社而言,当局是在不落实和不支持各民族母语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也不发挥我国多元文化社会的优势,这种不造福全民的做法,就会久积成怨。

而今,60间独中在50年所培育出来的数百万国民与家庭成员之眼中,承认统考文凭与否?经形成一个重要的国家课题,洞悉民心所向的民联领袖看到了,难道执政国家的领袖还要假装不知吗?(星洲日报/大北马笔笔皆是作者:邱偲峰)

 

以学生为主体

2013/03/01 (砂拉越)联合日报在线/自由言论


~作者:郭史光宏

“为了让儿童自由发展,我们放弃了所有管训、指导、约束和一切道德训练与宗教教育。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即儿童的天性是善良而非邪恶的。他们天生是聪明和现实的,只要成年人不去约束他们,他们便会尽其可能去发展自己。”

——夏山学校创始人A.S尼尔

近年谈到教育改革,都绕不掉一个核心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不只备“课”,更要备“学生”,任何教学的设计都得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换句话说,教育的质量,不在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究竟学了多少。

然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该如何体现?大家也许有各自的诠释。

有者说,应投其所好,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有者说,应让学生多发言、多参与活动;有者说,应激发学生思考,产生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这些说法都各有价值,然而它们都仅停留在课堂教学的层面。坦诚地说,这些细节上的转变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教师在“讨好”学生,学生其实并未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走笔至此,我不禁想起两本有关教育的书:《窗边的小豆豆》和《夏山学校》。

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在她那本著名的《窗边的小豆豆》里,回顾了自己的校园生活,也为我们描述了一所别具特色的学校——巴学园。在巴学园,各个班级并没有统一的上课时间表,没人规定现在是什么节,待会儿又是什么节。只要你能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你想从任何科目开始都行。

于是,当上课铃声响起,你会见到一些同学在做科学实验,一些在解数学题,一些则在阅读语文读本。然而不管是谁,都能从自己最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而老师呢,则游走于学生之间,静静地观察,适时地指点。巴学园的小林校长深信,如此安排除了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老师也能从学生的表现中,慢慢发现他们的兴趣与天赋。

来到英国的夏山学校,情况就更有趣了。夏山学校的创办人尼尔说过,“不应该让儿童来适应学校,而应该让学校去适应学生。”对于是否上课,夏山的学生拥有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上课,也可以选择不上课,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课。在这里,上课时间表主要是让教师知道自己何时该进班教学,对学生来说只是个参考。这门课,你想上就去,不想上也可不去。

乍看之下,这似乎有点荒谬,有点不负责任。怎能让孩子不上课?长久下去,不会落得一事无成吗?若你读过《夏山学校》,相信会深深折服于尼尔校长的教育智慧。尼尔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若一个人无心向学,即使身处教室,学习效率也不会高。许多时候,他们还会试图以干扰教学为乐,影响他人学习。与其如此,不如让无心向学的他们到教室外尽情玩乐,尽情发泄。再说,夏山学校有辽阔的草场、设备齐全的木工房与图书丰富的阅览室等,不想上课的你无论到何处,都有学习的机会与空间。

而当你终于玩得厌倦,开始想尝试去上一堂数学课,去听一堂文学课时,课室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无人威吓,无人强迫,此时踏入课室的你,将是主动而兴致勃勃的。不妨想象一下,整间教室都是主动进来学习的人,那时还会有所谓的“纪律问题”吗?教师还需要进行所谓的“课堂控制”吗?

创办于1921年的夏山学校,以独树一帜的办学理念打开了世人的想象框架,以数十年的历史证明了此一教育理念的合理与进步。这一边厢,无数的“问题学生”走进了夏山;那一边厢,无数的杰出人才从夏山走出。尼尔校长“让学校适应儿童”的理念是否符合实际?一批批热情、创新、乐观、积极的夏山毕业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自由教育,要求的是对儿童天性的绝对信任,对儿童成长的无比耐心,对儿童教育的透彻理解。马来西亚没有巴学园,也没有夏山学校,但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从这两本书中得到相当的收益。它能让我们重新看待儿童,重新思考教育,重新检讨自己。
郭史光宏●教育工作者

 

勿让学校变成压力场所

2013/03/01 韩视新闻中心


作者:吴嘉豪

环顾全球的就业趋势,以目前经济还未完全复苏的情形来看,失业率高企是在所难免的。然而,升学主义并没因为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而有所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家长争先恐后地为孩子报名学额有限的名校就读。

考试,是大部分学生的恶梦。大多数学生都对考试避之唯恐不及呀!可惜,如今我国虽然推行了校本评估制度,但其本质乃是变相的考试制度,有家长批评说教育部换汤不换药啊!知乎此,学生在学习的路上,还是得面对考试的“制裁”。

每当政府考试放榜时,各大报章就会大篇幅报道某某学校的及格率与成绩优秀的学生人数。这种现象虽然有教育工作者抨击为不良的炫耀行为,但由于虚荣心作怪,学校还是乐意把成绩公告天下。

读者们在那段时间,就会阅读到哪个学生如何刻苦耐劳地读书,抑或是某个学生用了正确的读书方法,轻松地就能获得好成绩。为了安慰成绩不好的学生,记者们就会写一些勉励的话,劝勉名落孙山的学生们别太在意成绩。

这些报道,年复一年都是大同小异的。虽然有辅导师认为这些报道有助于激励学生们积极学习,但别忘了,现在的大部分学校里,有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有厌学的心理。人们通常仅看到风光的一面,那些藏在角落的无助小孩,其实才是人们真正要关心的重点。

校是学习的场所,是众所周知的。随着时代巨轮的推移,学校却演变成学习压力的场所。几乎每个家长都强调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点,每当考试来临时,都会催 促孩子读书,还出尽法宝,说只要孩子能够在考试获取高分,就会奖赏孩子。然而,有没有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孩子有时要的并不是物质上的享受,他们或许只是要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没有太大的压力而已。

有些家长在孩子放学后,都把学生送去补习中心,从早上读书到夜晚,这种生活,实在很难想象,到底有多少个孩子会喜欢。校方为了提升本身的排名,给学生各种各样的课业辅导班,拉长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看似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了,但在学校的时间长并不代表学习得多呀!

冀望教育部能够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别给他们过多的学习压力。年幼的心灵,需要的不是功利主义下的数字,如分数和排名;学生需要的,是不能计算的名词,如快乐与自由。 

 

从民联《宣言》谈到国阵

2013/03/02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胡万铎

首相纳吉参加董总癸巳年团拜,被喻为是一项歷史性的破冰之旅。他是董总成立58年来,首位出席这个华教最高组织的新春团拜的首相。华教人士对他的出席都带著期待,希望他宣布承认统考文凭的好消息。 虽然首相过去曾称讚华教的办学,也答应考虑承认统考文凭,但是却对来自內部的压力顾虑太多,不敢贸贸然宣布,而主动地献议留待春节过后安排日期及时间再会面商討华教的问题。

首相的迟疑,无异送给民联一个大选的「大礼」。在全国大选跫音逼近,朝野力爭民心,彼此较劲升温,大家无所不用其极。民联趁此于226日的率先推出《人民联盟全民希望》的竞选宣言,爭取人民的支持。

它以人民为主体的宣言涵盖4部分,即同胞互助、人民经济、人民福利,和人民政府。姑且不论其內容,但其中却宣布「一旦执政中央將承认统考文凭,並且为独中、华小、泰小、人民宗教学校、伊班文、卡达山文、教会学校等民办学校根据学生人数(每人每年300令吉)获得额外拨款,以示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阐明了他们对华教的立场。

民联抢先出炉《宣言》,无异地为它的政党加分,取得各民族的心,而国阵却缺乏信心,虽然首相到处走透透,也口头上做出承诺,也对华社释出前所未有的善意,但是华社还不能感受到。

民联宣言刚发表,教育副部长魏家祥即刻说:「民联看见首相在近期会见董总,就华社课题,包括全面承认统考文凭做出討论,因此抢先承认统考文凭,但內容並没有解释如何承认统考文凭。」他个人认为承认统考文凭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也肯定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而且不会太久。

「有生之年看到」还不知要等多久,华社一等就是数十年,政策也没有改变。如今民联首先发出承认统考文凭,就是一种有诚意保证。国阵现在也可以发表宣言立刻承认统考,我相信也会获得大部分的华社人士的欢迎与支持。

可惜国阵在大选近在眉睫却又搞出一系列的负面新闻,这对国阵的大选不利。

(一)日前魏家祥曾欣然宣称华小师资问题已获得解决,该问题已成为歷史,可是他的言论却受到董总的质疑。董总指出今年华小师资短缺问题依然存在。各地华小需要聘请临教,而且不具华文资格教师仍派到华小。魏家祥至今还是从技术和个案层面兜圈子来处理华教师资问题。

根据报导,雪隆仍缺逾百名教师,教育界人士认为,表面观察,雪州的师资短缺问题,纵然有所改善,但所获分派的老师若不諳华文,无法根治问题。魏副部长的原意是表示,他已完成师资的使命,想不到却节外生枝。

(二)人资部旗下的全国薪金諮询理事会,在227日召见国內工商公会代表会面协商最低薪金制课题时,岂料不及20分钟,双方破口大骂,导致中华总商会等工商业者愤而离席,更遭理事会成员吆喝「滚出去」。如此「强逼」认同政策,將会引起中小型的工商业者不满。这对国阵的大选也是不利的。

(三)最近首相在227日又推介拨款300万令吉组建的「一个马来西亚流动巴剎」列队,將以一辆巴士改装而成的「迷你杂店」为首,全国跑动特选地区,出售价廉物美的干粮杂货予中下层收入的人民,只求紓解人民生活压力。

本来这是很好概念,但是深入一层思考,它將带给一些杂货零售有什么影响?会否打击他们的生意?无形中会引起业者不满,也会影响他们投票情绪。

我认为这些言论与措施是不理智的!將导致让选民的心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