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4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229 辑


有生之年长悠悠

2013-03-01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梁国忠

承认统考,成了朝野政党討好选民的政策,华裔子民总算盼到这一天的到来;但首相纳吉出席董总的团拜活动,却“粒声唔出"的拍拍屁股走人了,让在场的华教人士留下不少疑惑。

反观民联最近推出的“竞选宣言",明文写下执政中央后,將承认统考文凭。若拿朝野政党的表现比较的话,选民自有分晓。

有人说,国阵是要等时机到时,才正式宣佈承认统考,让华裔选民开心投选国阵,殊不知民联却率先公佈了这项政策,反倒让国阵的如意算盘敲不响。

结果承认统考的议题,还在燃烧时,魏家祥却插上一脚说,有生之年必定看到政府承认统考。这句话,真可让人细细咀嚼,有生之年,难道就要这样苦苦的等待吗?

他说,从首相纳吉宣佈接纳独中统考文凭进入师训学院,到会见华总和出席董总团拜,他相信国立大学和公职很快就会接纳统考文凭。“我是乐见其成,並相信必定会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的。"

翻开字典,有生之年意指,一生之中最后的年月,也就是晚年的意思。好比说,一名被拋弃的女子说,我有生之年一定会让那个男的后悔.....(省略1万字),又或是爷爷对孙女说,真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喝到你的喜酒....

结果堂堂一个教育部副部长,却要统考等到晚年的时候,才能获得承认,这叫独中学生情何以堪呢?將“统考"和“有生之年"放在一起,总让人觉得承认统考之路,好像还有漫漫长路等著呢!

若是一名普通老百姓说出有生之年就算了,但却是出自一名副教育部长的口中,承认统考与否,难不成不是一项有进度,有规划性的作业吗?为何没有一个时限,反而要用到“有生之年"来形容呢?

既然魏家祥不知道统考甚么时候可以获得首相承认,倒不如还是不要说好了,如今说了一句“有生之年",然后再看看民联的执政后就承认,岂不是“倒米"之举吗?
(光明日报/好评文:梁国忠)

 

承认统考与免费教育

2013/03/04 光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谢诗坚

民联于225日隆重其事地公布“人民宣言”显然是向国阵做出挑战,而且不隐瞒它的教育政策似乎比国阵的跨前一步。我们注意到民联有两个重大议题是冲着国阵而来,以促使或逼使国阵给予回应。

其一是民联将“承认独中统考”,又似乎比起国阵正在研究统考如何赋予法定的地位更加的干脆利落。这就是说,统考已成为当下大选的其中一个重大的课题;尤其是对华社而言。

众所周知,统考是在1975年由董总推行的考试制度,以有别于政府的教育文凭考试(SPM)。主要是因为独立中学是用华文为媒介语,而政府控制的中学,如国民中学及国民型中学是用马来文为媒介语。

为了顺应独中生的需求和为独中生谋求出路,董总是在独中挣扎生存13年后(独中是在1962年被确定其不接受津贴的地位)才推出了本身的考试。

但也无可否认的是,不论是在1975年前或1975年后,仍有独中生参加SPM考试的,他们可以在高中二参加政府考试,而在高中三时参加统考。

因为这样,许多的独中都表明它们是走双轨路线的,既考SPM也考统考。可是这里头的问题就少人公开提及了。

所谓的问题是独中生原本就斗不过国民型中学的学生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北马区和霹雳区),因为在小学UPSR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都进了著名的国民型中学,而独中所能吸收的学生大多是一般性的,乃至有考试成绩不理想的。

这就是说,优秀生进入了国民型中学只考一种SPM考试,在考获优良成绩后又留校考STPM考试,然后凭着好成绩进入了国立大学成为专业人士。他们不需要考统考,也因为是实施中学5年制,统考是不向国中生及国民型生开放的。这对他们也没有损失,毕竟他们可以顺着国家的考试制度完成个人的愿望。当然在这里头也有学生因考试成绩或固打制进不了理想的国立大学,而不得不进入本地的私立大学或大专院校或到外国深造。他们也是凭SPMSTPM的考试成绩进入非公立的大学,统考对他们来说是奢侈的。

双轨制适得其反

但统考对独中生来说不但是不奢侈的,而且是重要的。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大多数的独中生是参加统考的,有些学校则挑选成绩较好的学生在高中二参加SPM考试,并不是每位独中生都参加SPM的。因此我们所说的独中生是既参加SPM考试,又是参加统考的双轨制人才是有些“自我膨胀”的。

事实是:独中生不是天才生,他们能应付一种考试已是不错,硬要他们做双轨制的学生是把他们当天才来看待(北马地区多数的高材生是在国民型),而结果是适得其反。平心而论,独中生在SPM考试中有强过国民型中学吗?答案是心知肚明的。

因此承认统考而让独中生与国中生一样只参加一种考试是比较公平的,我们不认为独中走双轨只是“长久之计”,也不是教育之本。一旦承认统考,那就是多年悬而未解的问题都解决了。

在这方面,国阵早前也释放讯息要独中在课程上作适度的调整,比如国语科可与国中采取同样的课本而在SPM或统考中都具有水准;还有在历史课业上也可以着重本国的历史,但也不应如同国民型的历史课本,偏向宗教历史。

只要政府针对统考作多少的调整与重新评估,它肯定能与国家的考试齐驱并驾。因此民联宣言中的承认统考对华教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预料国阵也会不落人后的有所回应。

我们认为承认统考的最大意义是让独中生有机会进入国立大学深造,也就是把独中也纳入教育体系中为国作英才,何乐而不为呢?

其二是民联提出的免费教育,这是一个比统考更大的课题,所涉及的款项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基本上是免费教育,这里头涉及小学生300余万名及中学生200余万名,也就是说有超过500万名的学生是获得国家的培养,而家长是不必付费的。

固然学校会在每年开学时列出清单让家长付一些费用,比如电脑费、附加作业费;也有的参加制服团体也要付费的。一般上大约是在百元至二百元之间。有些家长对此有微言。近年政府对所有的中小学生发放百元援助购书金后,让家长拿来弥补开学的费用,也就不大争议了。

免费教育从长计议

就家长来说,所谓的免费教育是一概不收钱的,一切都得由政府承担。

可是我们对民联提出的宗教学校、华小、淡小等的资助就语焉不详了。它说国内1854间这类的学校将会依据学生人数获得每年每名学生津贴300元,而总额将高达2亿2000万令吉。

我们不知道这个数目是否把当下的1291华小也算在内?既然华小属政府的学校,又何来“民办学校”?民联有必要解释清楚。再者,既是免费教育,又提供300元津贴是做什么的?

倒是独立中学没有提及,我们不知道民联是否将把独中纳入教育体系而享有如同国中或国民型中学的地位?老师的薪水由政府支付?学校的经费也由政府承担?若是,独中生就是免交学费,因为民联提倡的免费教育是不可能遗漏独中的。

此外,严重的是,我国当下有这么多国际学校(已将近百间),它们在被允许招收100%本地生后,是否也享免费教育?政府是否把他们归纳为“国有”学校?

不得不提的是,我国自1997年针对大专生提供大专院校贷学金(PTPTN)以来,已超逾200万学生受惠,贷出的数目高达400多亿元。同时政府从2005年起,也批准考获荣誉学位的受贷生转成奖学金而不必摊还。无形中政府也承担了相当部分的学费。如果按照民联的建议,取消PTPTN,它是否意味着贷出的巨款从此一笔勾销?而向公积金等机构借来的钱,看来是由政府买单了!

平心而论,我国的国立大学的收费是相当低廉的,因为政府承担了98%的费用,而私立大学则由有关学校向学生收费。在此我们也不要遗忘,有400多间私立学院也是在自力更生下向学生收费的,一旦全国实施教育免费,不知政府是否要承担这些私立院校的开销?不然谁来提供免费教育?所有这一切都是要从长计议的,如果来个全民免费教育,则我国一年的教育经费又是多少呢?这些都需要厘清。

因此我们支持成立皇委会来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检讨。而事实上,目前的政府在教育上已作了很多的调整,我们也在等待国阵的宣言出炉,以便作出比较。

 

细水长流论教育

2013/03/03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王增文

偶然接到一通电话,原来是一位中学毕业多年的青年,才知道曾经担任过他的班导师,许多回忆就在几天后重逢的喜悦中召唤回来。尤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位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学有所成,並且在事业上有了很好的发展。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曾经担任过班导师,瞭解班导师的工作负担是非常繁重的,尤其在独中,班导师更是一支非常重要的教育团队,学生和老师关係融洽,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教育风范,从而形成独中其中一项重要的校园文化標誌。

教育需长时期耕耘

回想多年前接触过中国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育理论,他曾说过一句令人激赏的话,他说作为教师,如果不当班导师,那真是一种遗憾。这句话在我心中迴盪了很多年,也从学校许多的生活故事中获得了印证。

独中教师的薪金待遇其实並不理想,然而我们却看到独中的教师团队越来越庞大。根据统计,全国將近四千名独中教师,许多年轻人投入了这个教育行列,愿意在校园內奉献宝贵的青春岁月,这是独中校园文化中非常精彩的环节。

有人说,薪水可以留住老师,然而处在一个功利社会,不排除一部份教师在经济重担的压迫之下,最终忍痛离开教育行列。事业也可以留住老师,因为在教师群体中,毕竟只有那些肯把教育当作人生事业的人,才能长久守在教学岗位上,並扮演好教师的角色。

其实,能够留住老师的,並不仅仅是薪水,也不仅仅是伟大的教育理想而已,真正影响老师留下来的关键因素,就是学生而已。

教育是百年树人之计,需要长时期的耕耘,我从来不相信世间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尤其是从小学到中学这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对一名儿童来说,是他们走向成长、迈向成熟的黄金时期。

很多人错过了这个成长时期应有的教育机会,却换来了一辈子的遗憾,这是屡见不鲜之事。

陪伴孩子走向成长,让孩子好好享受人生仅有一次的青春期,除了父母,另一个能够影响他的人,就是学校的老师,而学校的老师当中,班导师所发挥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如果您是学校的班导师,有一天,一位彬彬有礼的青年来到面前,与您漫谈他在中学毕业后的成长经歷,並听他娓娓敘说老师当年在课堂上的教育风采,这就是一种教育验收,当然只能发生在多年以后。教育工作,就是这样的细水长流啊!(光明日报/好评文:王增文)

 

大学毕业犹如下雪

2013/03/04 (砂拉越)联合日报在线


~作者:吴嘉豪

几乎所有的朋友,在大学毕业当天,都满怀着兴奋的心情,参加毕业典礼。毕竟寒窗苦读了那么多年,终于可以亲自拿到一纸文凭、戴四方帽,是许多家长欣慰的事。

可惜,物换星移,毕业即失业已是常态。毕业典礼已经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当你毕业的那一天还没找到工作,参加毕业典礼,有何高兴?除非你家境富裕,否则,要靠自己去打拚的年轻人,是没有心情去庆祝自己的毕业。

现今就业前景严峻。有些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因为家里经济能力不错,父母资助攻读硕士,加上目前政府有津贴研究所学费,这群人都纷纷报读各式各样的硕士学位。依据有经验的讲师所言,最好是毕业后工作一段日子,才报读硕士课程,会比较妥当。由于目前各大专院校有学生就收,未来极有可能是硕士生满街都是的现象。

有些更积极的年轻人,是一口气读到博士毕业,才出来找工作。可是,在讲求速度的时代,许多公司都不愿聘请毫无工作经验的博士毕业生,毕竟公司在乎的是实际运用,不是高谈理论而已。

以目前的趋势来观察,我国还不需要很多博士生。假若要当讲师,才考虑修读博士,否则,多一顶博士帽,不代表自己比人高一等。大部分就业人士是因为工作需要,才跑去充实自己,并不是为了一张文凭,抑或为了考获好成绩而读书。

今年的经济,并不如我国政府高官们所说那般,一切都美好。经济专家忧虑,国际金融危机随时会爆发,要世人做好过“经济严冬”的准备。虽然有人会认为经济学家说的话未必是对的,但假若有去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董事的薪金,可以发现,有一部分公司董事的薪金,一年比一年少。

连公司董事的薪水都减少了,政府还要执行最低薪金制,这是在短时间内强迫国内的公司转型。这种急就章的政策,虽然理论上是对的,可是实际运用上却是错的。容或政府部门内,有太多理论家却缺乏行动家。

假若家庭环境不允许自己继续升学,何必自己一定要随波逐流,学别人出国留学呢?在商业化的社会,空有学识但不懂得灵活运用知识,学历再高,也仅仅表示受教育的程度。大学毕业犹如下雪,还未找到工作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要做好度过“经济严冬”的准备。

吴嘉豪●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