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中统一课程40年研究”系列】
早期独中统一课程的基本理念——基于文献的分析
~ 林国安
~
【摘要】“独中统一课程”和“独中统一考试”建制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目的是为贯彻《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提出的独中办学的“四大使命”与“六大方针”。为了有组织、有系统地规划落实“独中统一课程”与“独中统一考试”,1973年底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成立了“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并于1974年初发布《全国发展华文独立中学运动工作委员会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报告书》,报告书在体认《华文独中建议书》提出的独中办学“四大使命”与“六大方针”,以及独中统一课程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提陈独中统一课程的理念,对统一课程的设置、教材编纂、教学实施,以及统一考试的实施等提出了具体建议。这是华文独中教育发展史上第一部课程(含考试)文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献价值。本文是在研读这份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分析独中统一课程建制初期的课程理念,惊觉前人的胆识与智慧,一些观点理念对今天华文独中课程改革与发展,仍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华文独中,独中统一课程,课程理念
一、《华文独中建议书》倡立“独中统一课程”
1973年11月,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成立,发布《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下面简称《华文独中建议书》)。《华文独中建议书》主要为“谋求完善统一步骤”,“积极使独中能完成巩固及发扬母语教育的地位及功能”[1],提出了独中办学的“四大使命”与“六大方针”,并建议以统一课程和统一考试来贯彻有关办学使命与方针。
《华文独中建议书》的目的包括了变革教育学的明显意图,同时伴有相对强烈的理智的和实践的基础,堪称一部统领独中复兴运动的教育改革文献。对于华文独中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它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作用的战略部署,即确立“独中统一课程”与“独中统一考试”体系。
关于“独中统一课程”的建制,《华文独中建议书》开宗明义:“华文独立中学既有统一办学方针,课程亦须统一。”[2]
对“独中统一课程”的基本要求,也做了规定:“统一课程必须以华文为主要媒介,为了配合客观环境之需要,适当加强国语教学,以便能够掌握沟通各民族思想感情所需的共同语文;同时为了适合全世界客观环境的需要,亦须加强英文教学。”[3]
体现统一课程坚持本体特性,兼顾国内外客观环境需要的“独立性”与“包容性”。
对于“独中统一课程”的性质特点,《华文独中建议书》做了明确的界定:
“统一课程应以我国客观环境之需要为原则,更应尽量保留和发扬华族的文化遗产,配合当前国家原则的意识,进而创造多元种族的文化,同时亦应达到全世界中等教育之一般水平,亦符合发展中国家多元种族的共同利益,而且具备最富时代精神之知识。”[4]
这段说明也可以看作独中统一课程的哲学基础,它基于“胸怀本土,放眼世界”,“弘扬民族文化,尊重多元社稷”的情怀,展现统一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放之今日,这一价值取向仍有其重大现实意义。
至于“独中统一课程”的实施,《华文独中建议书》注重的是“组织化”,即组织一个成员包括董总、教总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独中校长、教师,热心华文教育人士的“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课程编委会”,负责编订统一课程和编纂学科统一课本。
二、《统一课程及考试报告书》的教育意义
为了有组织、有系统地规划落实“独中统一课程”与“独中统一考试”,1973年12月30日,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成立了“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负责研拟独中统一课程与考试的落实方案。这一小组成员包括黄润岳(召集人)、白纯瑜、张业隆、谢荣珍、宋世猷。
1974年2月24日,“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完成《全国发展华文独立中学运动工作委员会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报告书》(下文简称《统一课程及考试报告书》)。这是华文独中教育发展史上第一部课程(含考试)文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献价值。
《统一课程及考试报告书》在体认《华文独中建议书》提出的独中办学“四大使命”与“六大方针”,以及独中统一课程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提陈独中统一课程的理念,对统一课程的设置、教材编纂、教学实施,以及统一考试的实施等提出了具体建议。下文分项对这些内容略加评述。
1.朴素的课程观
作为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文件,宜有一定学术规范。独中教育教学工作者如何看待“课程”?以什么作为独中统一课程的学理基础?这是独中统一课程建制需要思考的理论问题。
关于“课程”的定义,《统一课程及考试报告书》引述《辞海》(“课程者,功课之进程也。”)和《朱子全书学》(“宽著期限,紧著课程”)的传统提法,也引述现代西方教育学者的观点,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说,鲍比特的“课程是人生的活动”说,以及雷德对课程的定义:“在学校指导下,一切学生所参加的活动和经验,藉此达成学校目标的,都是课程。”综合这些古今中外经典课程学说,《统一课程及考试报告书》得出如下独中课程观:[5]
◆ 课程是教师辅导学生的活动,而不是学生随意的胡乱活动;
◆ 课程是学生乐意参加而且可能参加的活动,而不是超越学生的能力和经验范围以外,纯由教师主动的活动;
◆ 课程是有目标、有计划和有方法的活动,而不是无组织的盲目活动;
◆ 学校的设施应随社会演化而有所变动;学校的课程也因社会的需要而有所改革。
20世纪70年代中期,独中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够融会中国传统课程理念与当时代西方课程学说,结合华文独中实际,提出独中课程理念,作为建制独中统一课程的理论依据。这是进步的表现。尽管今天隨着教育科学的深化发展,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演进,不同课程学派的涌现,课程理念纷陈,丰富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上述朴素的课程观反映了当时代独中教育教学工作者对基础教育课程本质的认识,也为日后深化探索独中课程发展奠定基础。
2.教学赋予学生发展天赋
“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察觉传统教学实施局限:“重视课堂讲授,且以课本为依据,教师致力于把前代的学术、思想与制度全盘传授,过分注重形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盲目的延长上课时间和加强课外补习,徒然增加教师的疲乏和学生的厌倦。”[6]
这说的不就是长期笼罩课堂教学的“填鸭式教育”方式?《统一课程及考试报告书》对症下药:课程教学要能“帮助各个学生使自己的天赋得到最好的发展”[7]。因为“我们不应该以我们自己的形象为模型去塑造一个人”[8]。这是今天所谓教育要“适性扬才”的雏型见解。
关于教与学的关系,《统一课程及考试报告书》也有新颖的观点,那就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该报告书认为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的问题,教科书又提供了足够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考虑“如何教”,才能让学生“学会”与“会学”。[9]
原来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独中教育教学工作者即思考独中课程教学从“教”向“学”转移的方向,积极关注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今天我们继承了多少?
3. 独中统一课程设置
《统一课程及考试报告书》开篇强调统一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因为“华文独立中学既有其独特之使命,又有总的办学方针,为了达到共同之教学目的,统一课程是必要的”[10]。不过,又认为“统一课程应有伸缩性,以适应各地及各校之特殊环境和需要”[11]。既强调了“统一性”,又保留“因地制宜”,让全国独中按其学校实际与需要灵活实施统一课程。例如:“高中,有分文科理科者,更有专门之商科者。在科学方面,初中有教动物及植物两科者,亦有只教生物者;高中一年级教生物,高中二年级教化学,高中三年级教物理;亦有高一教生物或普通科学,高二高三同时教物理及化学。在数学方面,近来更有新数学。如做硬性规定,则难顺应环境及潮流。”[12]
《统一课程及考试报告书》认为华文独中应维持现行三三学制,即初中三年课程,高中亦为三年课程;同时,每周上课6天。此外,该报告书建议,在可能范围内,高中最好分科或是分组,如设商科和工艺科。这以后发展为高中理、文、商、工分流教育,适应学生升学、就业、为生活做准备的不同需要,展现独中教育社会功能的优势。
《统一课程及考试报告书》说明独中统一课程范畴包括教学科目,各科每周之授课时间,各科教材纲要及教学要点。对于课程设置,该报告书建议,除了一般科目之外,还应包括课外活动和课外运动,以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培养工作能力,促进身心健康”[13]。同时传统的班会周会之类,亦须列入课程。这些就是今天基础教育课程结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课程”的要素。可见,当年独中教育工作者规划统一课程的前瞻意义。
“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并没有为各学科拟订课程标准。《统一课程及考试报告书》认为各学科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早经制定,并由元首批准颁布施行”[14],独中学科课程可以依据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标准。因此,早期独中学科课程研制,主要是以宏观教育目的和学科内容、社会经验为依据,先有课程内容,再根据提纲编写出课本。隨着独中教育教学的深化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编纂第二代独中统一教材,各学科始有本身的课程标准(课程纲要),而且这些课程标准还是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课程标准为蓝本,再参照国外学科课程标准草拟的。
《统一课程及考试报告书》亦为各学科课时分配做了基本规划:马来西亚文4节,华文和英文各8节;历史和地理各2节;数学5至7节;物理、化学和生物各2节或3节,另加实验课;植物和动物各2节;技能科每科1至2节。每节以45分钟计。
4.举办独中统一考试的建议
《华文独中建议书》阐明:“配合统一课程,除校内定期考试外,华文独中必须有一个‘统一考试制度’”,其目的在于“统一衡量各华文独中之学生水平,以免参差不齐,为毕业生之升学与就业制造有利条件,为国内外大学提供一项招生准绳,为社会人士提供一项征聘的依据”。[15]
因此,《统一课程及考试报告书》建议:尽早成立“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委员会”,负责每年主办高中三及初中三统一考试,包括命题、阅卷及监考等有关事宜;同时制定考试及格标准,颁发统一考试及格证明书。
关于华文独中统一考试的实施原则,“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也有开明、独到的见解:鉴于“华文独立中学有使命,有方针,不以参加政府考试及格为目标”,“也不应该以应付统一考试为唯一目标。考试只是方法,不是目的。”[16]
因此,独中统一考试成绩的核发,采用的是“开放文凭”制;学科成绩只分“及格”和“不及格”;及格者发给证明书,不及格者以后可以重考;统一考试委员会亦不发表各校及格率,使及格证明书对于考生有实用之价值,而不致使各校以此为争取名誉之手段。这些提法在当时可谓“开风气之先”。
“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也拟定了高初中统一考试各学科命题范围,作为实施独中统一考试的参考。
值得关注的是,《统一课程及考试报告书》认同以华文为统一考试媒介语,“亦容许以马来西亚文及英文作答,以示兼重三种语文”[17]。的确,独中统一考试草创时期,数理科和史地科的命题与作答是包含三种语文形式的。这主要是考虑到独中所处地域及其社会、历史因素。其后80年代中期,隨着独中教育的腾飞发展,以及统考文凭价值的提升,全国独中工委会为贯彻《华文独中建议书》的办学使命与方针,提议废除独中统考多语命题与作答形式,但引发激烈争议。至今,高中统考数理科仍以中英双语命题与作答。
三、“原则”与“权宜”:统一课本媒介语论争
《统一课程及考试报告书》有言:“在全国独中工委会本身尚未编印课本之前,实行统一课本是不切实际的,也可以说是不可能的。”[18]
原来全国独中工委会编印统一课本考量的是课本媒介语原则与实用性的问题。还有一个现实性的问题须要面对与解决:上世纪60、70年代间,由于办学理念不同、社会需求差异、地域历史因素,全国各独中课本使用差异,特别是课本媒介语使用混乱,归纳起来约有4种情况:[19]
其一,沿袭华校传统,坚持采用中文本;
其二,适应学生参加政府考试,采用马来西亚文本;
其三,追随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准备升学,采用英文本;
其四,为适应以上三方面需要,混合采用两三种语文课本。
尽管采用不同语文课本,但大多数独中是使用华语为教学媒介语。
至于采用不同语文课本媒介的理据,更呈分歧,主要有两种争锋相对的观点:坚持采用中文版课本者,主要基于母语教学的便利与有效性,有利于贯彻华文教育使命、承传民族文化;主张采用英文或马来西亚文版课本者,则出于客观环境需要、便于参加政府考试、为国外升学做好语文转换的准备。
为了收集独中办学者的意见,以为编纂独中统一课本的参考,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先后于1976年和1979年召开两届全国华文独中行政人员研讨会,设立专题深入讨论独中教学媒介语问题。上述两种分歧观点仍无法调和,只达成初步结论和折衷看法,求同存异。
1.1976年初步结论
1976年11月“第一届马来西亚华文独中行政人员研讨会”专设座谈会讨论“华文独中之课本与媒介语问题”。与会者发言热烈,经过归纳各方意见,得出如下初步结论:[20]
①走华文独中路线,采用华文本,以华语为教学媒介的,能发扬中华文化,遵循华文独中的办学方针。而应付公共考试可能有一些方面需要辅助。
②循国中路线,采用英巫文本者,应付公共考试可能比较直接。但是,它有下列缺点:A
大部分的学生难以吸收课本内容;B
不足以发扬中华文化;C
没有遵循华文独中办学方针。
③以母语作为教学媒介效果佳良,容易吸收知识,所以课本应该是华文本,教学媒介语是华语。
④考试媒介是可以训练的,不必改换课本。改换课本学生不容易吸收,考试成绩也会受影响。考试与教学是二回事,处理的方式应先用母语教学,使学生充分吸收知识,再训练考试媒介,就可以将上述二种不同的意见统一起来,且可以达致更好的效果。
⑤课本编辑方针即循此路线。目的包括发扬中华文化;创造多样化的出路,包括辅助学生参加公共考试。除了英巫文以外,都以华文编写,附加英巫文名词、例题、练习和学习纲要。
2.1979年折衷看法
1979年4月“第二届马来西亚华文独中行政人员研讨会”,邀请5位独中办学者发表“对华文独中高中数理科课本语文之我见”。综合归纳发言者观点如下:[21]
①华文完全可以成为科技语文。世界科学先进国家,如日本、苏联、德国、法国等都是以母语母文为教学媒介语。在大学阶段转换学习语文,困难相对小;数理使用华语华文教学不会阻碍学生升学,不能牺牲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迁就少数升学者的需要。
②高中是英才教育,为升大学做准备。为配合升学需要,课本应以国文、英文为主,而教学媒介语则使用华语,培养学生多种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③在文科方面,母语教学已有长足发展空间,数理科应采用英文课本,因为英文是国际语文,数理参考书多以英文书写。采用英文课本,增加学习第二语文机会,符合独中三语并重的原则,学生出国深造也增加信心,消除自卑感。
④为奠定华文独中教育基础,完成数理教学目标,独中数理科应用华文课本,教学媒介语应该用华语。若为照顾学生之升学与考试需要,而须兼顾有关语文的训练,则其教学目标应分出先后与主次。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能,次要目标是训练语文。先传授知能,后训练语文。主次要明,先后要分。不能反客为主,先后颠倒,把数理科当作语文来训练,抹杀了数理科的功能。
⑤高中数理科课本的编写,可以一如独中工委会所出版的初中数理课本,用华文编写,每章节之后附加国、英语文摘要及三语名词对照。
⑥独中数理教学语文应该是华语华文,即用中文课本,以华语讲解。若要兼顾非华语文训练,才以国、英语文辅助,用补充教学或加时补习方式进行。
⑦数理科所采用语文媒介并不能用以判断学校的性质,若用英语教学媒介,未必意味不正统。
⑧政府意图利用考试媒介使华文独中自我变质。若为迁就考试路线而改用国、英文课本,则自乱阵脚,乖离华文独中办学路线。
⑨我们应坚持以华语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拟参加政府考试者可按实际需要加以课余辅导,而转换语文应该是在基本知识掌握到相当程度之后方宜进行。
3.统一课本编纂方针:“原则第一,权宜第二”
关于华文独中统一课本编纂方针,华文独中统一课程与统一考试咨询委员郭洙镇认为:华文独中统一课程,是为贯彻华文独中“总的办学方针”而进行的,主要遵循“原则第一,权宜第二”的办事原则。“原则”就是华文独中坚持维护母语教育的宗旨,“权宜”则是在不损害原则的前提下,适应客观环境的需要。“但这不只是适应眼前的环境,也不是采取实用主义的做法,而是为了一个长远的目标。我们深信总有一天,局势会好转,民族教育会得到应有的公平待遇,所以现阶段一切权宜之计,必须是为更好地维护原则服务,而且是当作‘第二重要’来处理”。[22]
至于“原则第一,权宜第二”的具体措施,即“统一课本的正文,以华文编写,也要求以华语教学,因为大家认为教授知识,母语教学效果最大。至于适应环境的权宜之计,大家认为只要知识已经掌握了,再训练学生掌握考试媒介语,是比较有效率而实际的做法,所以统一课本的每一章节正文之后,附有三种语文的名词对照表、学习摘要、习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要参加政府公共考试,是可以应付的。但是,这种有关考试媒介语训练的‘权宜’,是为那些有能力条件应付考试的学生而设的”[23]。
尽管母语母文教学的最有效性是世界公认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新加坡吴庆瑞教育报告书也揭示华文小学改用英文教导数理学科,不仅科学成绩下降,英文表现水平也没有显著提升。20世纪70、80年代间,独中课本媒介争议始终是办学思想与办学路线最突出的矛盾,也是独中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历史问题之一。
因为这牵涉民族母语教育方针和办学使命的贯彻问题。有独中办学者认为独中办学路线属于意识形态问题,应淡化论争或交由历史去解决。其实,办学思想与办学路线的论争,属于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不能简单等同意识形态,刻意回避,或者归因历史问题,留待历史去解决。当然,母语教学优越性不能流于感情形式或口号,经验宜总结,提升为理论,以理服人。特别是当前英语价值回潮,政府推行双语教学,动摇一些办学者对母语教学的信念,更要防微杜渐,深化对母语教育教学理论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
201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政府在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世界语言大会”所达成的《世界语言大会苏州共识》,对母语教学的重要意义,有这样的表述:“使用学习者的母语开展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母语教育应该应用在初期教育阶段。家庭和社区在母语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民族和土著民为使他们的语言世代相传所付出的努力,对一个公正和富有成效的世界亦很重要。”[24]
这或许可以赋予独中教育教学工作者坚持民族语文教育信念深刻的启迪。
四、结语
大凡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要求处理好继承发展、借鉴创新之间的基本关系。四十多年来,独中课程改革走的是稳定与发展的途径,在改革进程中扬弃旧有模式,探寻统一课程发展的优化模式,提升课程研制和教材编纂的质量。然而,近有论者把改革理想化,把传统或现实妖魔化。说什么“独中教育改革近十年来处于停摆的状态”[25],甚而讥贬“独中课程发展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26]
这些论者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就是狂妄自大、别有意图之流;蓄意抹去近十年独中课程发展一页,以“另起炉灶,以我为始”!
近年,笔者着手“独中统一课程40年研究”,调研四十年来独中课程发展进程的方方面面,尝试厘清其中发展脉络,并择其具有重大意义者,形成课题,深入探讨。本文是在重新研读早期独中发展文献的基础上,发掘独中统一课程建制初期的课程理念。研读文献,惊觉前人的胆识与智慧,一些观点理念对今天独中课程改革与发展,仍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毕竟,像《华文独中建议书》《统一课程及考试报告书》之类文献,产生于特定的时代环境,自有其应合当时代需要的意义和作用。对这些文献的评价要采取科学的历史观点,即不能以今天的价值标准来看待,对它们提出片面的要求和评价,说它们缺这少那的,甚至“过时了”!
2016年03月22日 稿
2016年06月15日修订
【本文提交第11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发表,印尼日惹市,2016年9月】
注释:
[1]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 1973. 1.
[2][3]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
1973. 2.
[4]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 1973. 2-3.
[5]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 全国发展华文独立中学运动工作委员会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报告书. 1974. 13-14.
[6]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 全国发展华文独立中学运动工作委员会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报告书. 1974. 15.
[7][8]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 全国发展华文独立中学运动工作委员会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报告书. 1974. 16.
[9]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 全国发展华文独立中学运动工作委员会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报告书. 1974. 16. 18.
[10][11][14]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 全国发展华文独立中学运动工作委员会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报告书. 1974. 2.
[12][17]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 全国发展华文独立中学运动工作委员会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报告书. 1974. 11.
[13][18]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 全国发展华文独立中学运动工作委员会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报告书. 1974. 9.
[15][16]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 全国发展华文独立中学运动工作委员会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报告书. 1974. 10.
[19][20]第一届马来西亚华文独中行政人员研讨会汇报. 教师杂志,1976(38):22-47.
[21] 第二届马来西亚华文独中行政人员研讨会资料集(打印本). 1979.
[22][23]郭洙镇. 办学方针与统一课程.
董总出版组.
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课程组简介.
董总30年.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
1987. 249-252.
[24] 世界语言大会官网. 世界语言大会苏州共识. 2014.
取自 http://icl.jsjyt.gov.cn/downloads/
suzhou_conclusions.pdf. (2016-02-02)
.
[25]詹缘端. 代序:华文教育的挑战与革新. 挑战与革新——2014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林连玉基金,
2015.
[26]庄俊隆. 依据八九十年代基础 独中教育模式落伍.
星洲日报,2015-06-07.
释义:
1.华文独中: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简称,又称“独中”。是马来西亚教育系统内的民办中等教育学府,它由华人创办并管理,以汉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肩负发展民族母语教育,承传民族文化,培育民族子女,为国储才的教育任务。目前马来西亚共有60所华文独中,在校学生8万余人,教师近5000人。华文独中学制为“三三”制,即初中三年普通基础教育,高中三年分流(理、文、商、工)教育;是为华文小学的延续,上则衔接国内外大专院校。华文独中实施由马来西亚董教总独中工委会统筹办理的统一课程教材体系和统一考试体系。
2.华文独中办学“四大使命”:
(1)中小学十二年的教育是基本教育,华文独立中学即为完成此种基本教育的母语教育。
(2)华文独中下则延续华文小学,上则衔接大专院校,实为一必需之桥梁。
(3)华文小学六年不足以维护及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必须以华文独中为堡垒,方能达致目标。
(4)华文独中兼授三种语文,吸纳国内外的文化精华,融会贯通,实为塑造马来西亚文化的重要熔炉。
3.华文独中办学“六大方针”:
(1)坚持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传授与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为创造我国多元种族社会新文化而做出贡献。
(2)在不妨碍母语教育的原则下,加强对国文和英文的教学,以配合国内外客观条件的需求。
(3)坚决保持华文独立中学一路来数理科目之优越性。
(4)课程必须符合我国多元民族的共同利益,且应具备时代精神。
(5)华文独立中学不能以政府考试为主要办学目标,若某部分学生主动要求参加,可以补习方式进行辅导。
(6)技术和职业课程可按个别学校的需要而增设,但华文独立中学绝不应变为技术或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