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6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680


我们不要“马化”华小


2017/06/14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穗昕


日前,首相纳吉在“2050年国家转型计划对话会”上提出通过学校教育强化国民团结的构想,即“挑选一所国民小学,以国文作为教学媒介,强化英文,并加强华文、淡米尔文或阿拉伯文选修科的学习”。

其实,纳吉首相的构思并没有新意,它只是凸显政府推行一元化国民统合教育政策、落实“一种语文,一种源流”教育目标的一贯思路,也是《2013-2025年教育发展蓝图》“巩固国文强化英文”,发展国民学校成为首选学校,弱化国民型华文小学和淡米尔文小学的策略,更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菲化”华校、泰国“泰化”华校、印尼“印化”华校的翻版。

听不懂,怎能学会?

姑且不去评论“通过学校教育强化国民团结”的论调,那只是一个幌子而已!仅从教育教学的视角剖析纳吉的构思。

纳吉应该没有否定民族语文的教育教学功能,只肯定的是马来语文教育教学功能而已,忽视了其他民族语文教育源流的存在。

实质上,民族母语教学已被教育学界公认是最直接、最利便、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母语教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学科的学习,它还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是本民族开发族群智力、造就民族文化繁荣进步的最普遍、最灵便、最有效的手段与途径;母语习得为人们所提供的,远非单纯交流的媒介,而是一种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文化归属意识”,乃至正确价值观构建的媒介。2014年《世界语言大会苏州共识》更进一步确认母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使用学习者的母语开展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身分认同的重要基础,母语教育应该应用在初期教育阶段……各民族和土著民为使他们的语言世代相传所付出的努力,对一个公正和富有成效的世界亦很重要。”

另一方面,根据2016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篇题为《听不懂,怎能学会?》的“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全世界多达40%的人口没有得到以他们所讲或所懂语言提供的教育;所讲语言不是课堂语言这一问题常常阻碍儿童学习;需要至少6年母语教学,方能缩小少数语言者的学习差距;在多民族社会,通过学校系统推行一种语言常常是人们对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不平等问题不满的根源。

权威国际共识,科学调研论证,确确凿凿,我国教育政策应该承认各民族母语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公平对待、扶持各语文源流学校教育的发展,达成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同化非主流教育体制

纳吉的构思让华社担忧之处,在于“马化”华小!这是当政者改制、同化非主流教育体制学校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可以从周边东南亚国家找到典型的例子。

上世纪70年代,菲律宾政府开始“菲化”华文学校。1973年马可斯总统颁布第176号法令,对菲律宾侨校教育体制一体化处理,除了规定办学主体必须是菲公民、外侨学生不得超过全校学生人数三分之一之外,还对华校开设的华文课程作了诸多限制:华文只能作为选修课程,而且不再是教学第一语言,只能采第二语言教学模式;华文课时每天不得超过120分钟,中学华文课程由原来的高初中六年制改为四年制;课本只能用本国编写的,华文任课教师只能在本国聘请。

“菲化”华校虽然获得法定地位,纳入国家主流教育体制,华文课程的开设也有了法律保障,但这却是以牺牲华校本质特色为代价的!

华小办学成就可资楷模

华校“菲化”,自有其国情政治和社会背景因素,但华校转型后却也陷入定位不清、功能模糊的窘境,以及秉承民族教育任务抑或为国民教育服务的两难。“菲化”华校的遭遇足为殷鉴。我们须慎防当局“马化”华小,侵蚀华文小学的民族教育功能。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近200年历史,有着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是世界民族语文教育体系的奇葩。华文小学更是“留根工程”,是华裔族群进行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承传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开发族群智慧的根基。长时期以来,华文小学春风化雨,作育英才,为深化跨文化教育交流,丰富国家多元文化教育内涵,作出了卓越贡献。华文小学已实现其教育社会功能的“本土化”,其办学经验和教育成果堪以推介给国家其他主流教育机构。

年前,不是有国家领袖表示华文小学是其他源流学校学习的榜样吗?

我国华裔族群学习与使用母语,是宪法保障的权益;华文小学早已纳入国家主流教育体制。国家政府必须充分尊重华文小学的办学体制与本质,肯定华文小学的教育贡献,积极支持与保障华文小学的发展,而不是蓄意弱化其教育功能,非要其“同化”不可!

我们期待马来西亚教育体制“百花齐放春满园”,因为“一枝独秀不是春”。



印尼华文教育之爱无国界


2017/06/16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作者:(泗水新中三语学校湖北省外派教师)周静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文化交流使者”,因为这个使者所肩负的责任甚大,不是一般人所能承担的。但是,去年的7月我被湖北省侨办外派到印尼泗水新中三语幼儿园执教,加入外派教师这支队伍后,在众人的眼里,我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印尼文化交流使者”,从此便走进了异国华文教育领域。

中国作为世界强国之一,他的语言——汉语已经在世界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华文教育作为特色教育在突破。印尼虽然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但是印尼华文教育在一批年迈的华人的努力下,一直坚持着、蹒跚着往前走,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努力,才迎来了我们国内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在这样一个市级、省级、国家级优秀教师信手拈来的队伍里,我是如此的渺小,我不能肯定没有任何头衔的自己来了以后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但是,我坚信:任何教育,爱是无国界的!只要我心中有爱:爱孩子,爱学前教育,就一定能胜任此项工作。

初来乍到,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原以为印尼孩子的相貌会和国内的孩子有明显的区别,见了才知道就是活脱脱的中国娃。没进班之前,我的两个班主任就向我介绍了班里孩子们的情况,因为孩子们都是英文名字,班主任说的孩子我一个都不记得,但是有一个孩子的名字我记住了——云云,记住她不是因为她的名字好记、好听,而是班主任说:“她来幼儿园两年了,从来都没有主动跟老师说过一句话,老师跟她说话她也是没有声音。她有个姐姐在大班,也是从来不说话的。”确定她不是先天性哑巴后,我对她充满了好奇,让我有点冲动想迅速见到她。

云云是一个很清秀的女孩子,齐耳的短发,黑得透亮的葡萄眼珠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同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张没有任何表情的面孔和课堂上昏昏欲睡的、睁不开的眼。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么清秀的孩子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一丝属于孩子的天性——活泼。三个月,我来印尼三个月,与她相处三个月真的没有听到她说一句话;没有看到她有过一丝笑意;没有哪一天上课她不打瞌睡。每天早上她的妈妈匆匆的吻别她就转身而去,从来都没有看清楚她是否有情绪,是否乐于来园,似乎把她送到幼儿园就完成了任务。而她总是无奈的走进教室,无奈的坐在那里,无奈的接受来自大家的却与她无关的快乐的笑声。虽然,从见到她的第一天起,我就想引起她的注意,可是因为语言的障碍我只能远远的看着她。每次看着这个与年纪极不相符的女孩我就会莫名的心痛,看到她灿烂的笑容成了我最大的期盼。无独有偶,在一次放学等待家长的时候,因为妈妈们没有如期而至,孩子们都坐在大厅里相互取闹,相互说笑,只有云云选择了一个人坐在楼梯口,或许是因为等待的过程有点累,她从自己的书包里拿出了一个娃娃,这个娃娃是动画片《芭比与飞马魔幻之旅》的主角——飞马。捧着飞马的云云似乎一下子充满了力量,望着手中的飞马,嘴角居然稍稍向上扬了杨,那个浅浅的笑容虽然稍纵即逝,但是让我对她另眼相看,原来冷漠的她也会笑,而且笑得时候是如此的让人心动。悄悄地我来到她的身边,静静的陪着她,抚摸着她的最爱——飞马,“好漂亮啊,这是什么?”我轻轻地问她,她警惕的看了看我,转过头去给我留下了一个冷漠的背影。为了赢得云云的信赖,我从网上查找动画片的《芭比与飞马魔幻之旅》的信息,熟悉里面每一个角色的名字和特点,甚至在玩具店买了几个飞马回来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飞马真的帮我赢得了云云的信任,她不再排斥我,每次放学的时候我就陪在她的身边和她一起玩飞马,当我很正确的说出她最爱的飞马名字时,她就会低着头笑一笑,虽然她还是不会看我,但我真的很满足,也不管她乐意与否,在她笑得时候我都会捧着她的脸蛋狠狠的亲一口,“你笑的好漂亮,周老师喜欢爱笑的你!”随着对飞马的进一步认识,我和云云越走越近,她不再将冷漠的背影留给我,偶尔也会对我的问题点点头,早上入园的时候从她妈妈手中接过她,她也会紧紧地牵着我的手跟着我一起进教室,虽然只是一些细微的改变,但是却给了我足够的信心。一学期过去了,虽然还没有听到她的声音,但是常常可以看到云云的笑容,这就让我很满足,也让我看到了希望。有希望就会有动力,有动力就能让梦想成真,既然我能能够让云云笑,我相信我也一定能让她开口说话。

“六”在中国代表着吉利、顺畅,同时,“六”也是我的幸运数。来到新中三语幼儿园已经六个月了,在想家的落寞之时,我和孩子们的感情也迅速升温,当然也包括云云。在过了一个年后,孩子们似乎都长大了,懂事了,那个上课爱打瞌睡的云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居然不再摇头晃脑的做梦了,玩字宝宝游戏的时候常常会给我很多的惊喜,变化总是在不经意间。印尼的天空总是晴空万里,它的雨总是来的很突然,没有任何迹象,就像我的云云开口说话一样。那天早上,我站在门口等候我可爱的小天使们,远远的就看到云云和妈妈一起走过来,妈妈还是和以往一样在远处就匆匆和云云吻别,我走过去牵着她的手,轻轻的对着她说:“早上好,云云”“早上好,周老师!”那个问候的声音虽然极其的细微,但我真实的听到了,为了证实我的耳朵,我立马蹲下来看着云云的眼睛又说了一句:“早上好,云云”。没有回应只有微笑,我不放弃,又对着她说了一句“早上好,云云”。腼腆的她笑着动了动嘴唇,“老师想听到你好听的声音哟!”在我的鼓励下,终于我又一次听到了她的问候“早上好,周老师!”虽然声音真的很细,细得我必须将耳朵贴近她的嘴巴才能听到,但是对我而言,这句问候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响亮,那么的让我感动。走进了,就能够更近,从那以后,每天早上都能听到云云的问候,每天的点名也能听到她的声音:“到,我叫云云” ……这些变化让班主任都惊讶,她抱着云云说“你真的很棒!”

或许是因为要离开了,我想要留下点什么,所以今天请孩子们一起来画周老师,孩子们很兴奋,拿起笔在画纸上肆意的涂鸦起来。虽然没有范画,但是孩子们却画得有模有样,孩子们拿着自己的画纷纷跑到我的面前大声的说:“这是周老师,这是周老师。”我一看真的惊呆了:爱爱的周老师有着五彩缤纷的长头发,漫天飞舞;莉莉的周老师居然是一头的红色卷发;还有玲玲的周老师穿的居然是高跟鞋;婉仪的周老师竟然还有两只粉色的兔耳朵;慧怡的周老师有着长长的,弯弯的睫毛,那可是我从小到大的梦想啊;增宜的周老师还梳着两个小辫子,像两个羊角冲向天空;那个最调皮的孟孟居然带着我坐在他的小汽车里去兜风……看着孩子们的画,真的很感叹孩子们的想象力,也没想到自己在他们的心中会是如此的可爱。孩子们拿着自己的画围绕在我的身边七嘴八舌的说着,只有云云一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动不动,我将孩子们的画收齐放到了桌子上来到了她的身边,一栋外七八扭的彩色房子旁边有一个手拿冰激凌的红衣女,我轻轻地问她:“这是谁啊?”云云望了望我低下头说:“妈妈”我点了点头如有所思的追问了一句:“那周老师在哪里啊?”她低头不语,半天不说话,我又问:“周老师呢?”她又看了看我,慢慢地将手指指向画中的“妈妈”,这一刻我无语,轻轻的揽过她拥在怀里,看着画面中那个手拿冰激凌的红衣女瞬间泪水溢满眼眶。

回想起初来咋地孩子们看我那陌生好奇的眼神,我就问过自己“这里的孩子会像国内的孩子那样爱我吗?会吗?”这一刻我想说,真的,爱无国界!

如今,不经意间,我在印尼外派一年任期即将结束,马上就要踏上回国的飞机,在这板着手指过的日子里,心中却总有些许失落,总会在不经意间呆呆的、莫名的泪流满面。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常常在脑海里翻滚,耳边常常回荡的都是孩子们甜甜的、清脆的声音“周老师,我喜欢周老师!”“周老师,我爱你!”……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将会是我永远的牵挂!



整顿华教的第一里路


2017/06/14 光华日报/言论

~文:董恪宁


这个国家的华教发展,从1819年开办的槟城五福书院算起,前后已有两个世纪的光景。200年以来,跌宕起伏,曲曲折折的故事很多。长话短说,总而言之,这条筚路蓝缕之长征,耐人寻味,举步维艰。

时至今日,华校之未来,是否已经处在存亡的线上,自然尚待御用专家和民间学者一起评估。但是,不论华小,还是独中,如今皆不再是华社家长唯一和必然的选项,迨无异议。 

一间间国际学校和私塾院校,陆陆续续大开门户之后,犹是如此。教育部的统计显示,2010年的57所国际学校,到了2016年极速翻了翻,已有116所;六年前的2万名学生,也激增至2016年的54千多人。

前不久国际学校咨询机构(ISC)的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首季,国內国际学校已有170所,招得的学生多达71589人。年增速度之不可思议,一目了然,迨无异议。

显然的是,不管黑猫白猫,成人成才的教育,总能获得民众的认可。认识这点,自可明白何以不论英国、美国、澳洲和加拿大的课程,因此深受家长欢迎。反之,中文教学,市场日渐狭窄,每况愈下。

晚近独中的逐步微型化,正是佐证。董总的记录显示:介于2013年至2016年,共有15间独中的学生人数,少于300人。当中,十大微型独中的学生,总计上来,仅有1,306人,平均而言,每校只有区区130人。

按照经济的标准,教育130位学生的成本和效益,显然不成比率,甚至不如补习学院的学生。纵然学校的董事愿意出钱出力,维系这一脉民族的香火;经年累月,总有一天,捉襟见肘,油灯干枯了。

何况,如前所述,内忧如此,外患犹多。可惜,华校一(大)部分“拍照坐前面,捐钱去小便”的董事,仍然沉溺在一带一路的洋洋洒洒,似乎没有察觉晚近教育工程之微妙转变,好景不比当年。

因为雪隆董联会眼下的选举,身为州董联会领导之一的邹寿汉,乃至坦然承认,他不清楚学校的董事过去是如何填写提名表格之资料。不过一纸表格尚且如此,何况千秋之规划乎?

不但这样,黄金之十年,关键的十年,内戕之乱纷沓而至,排队上演。华教的时间,全用在重蹈覆辙,自乱阵脚。加影山的一幕幕的歹戏拖棚,正是佐证。雪隆董联会,也是这样,抽拉顶磨,顶触揉搓,变本加厉。

如坐针毡之中,既见眼下的满目疮痍,整合团队因此决心提交结合45人的名单,组成团队联袂角逐617日的雪隆董联会改选;希望一举锄孬戡乱,修立纲纪,胥享华教之升平。

团队之壮举可佳,自不待言,唯需补充,着手整合领导,只是维新华教的第一里路。摆在华校同道眼前的挑战,是急待全方位地整顿华小和独中的教学之道,重新赢得广大家长的信心。

身在前线,痛定思痛之后,雪隆董事理当带头思虑组织之沉痾,认认真真着手修正教育的宿疾,而不是旨在夺下领导权。唯有这样,南中国海两岸的华教才能还有下一个的一百年、一千年和一万年。



同学情,无处不在


2017/06/13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作者:(三马林达) 小岛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年复一年,转眼间我们离开母校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在这夕阳西下的一霎那,我们前达华校友非常注重、珍惜这宝贵时间,把同学情放在最前头,时时在设法让大家可以欢聚一堂,同享这美好的时光。我相信这情景在各个地方都一样,“同学情,无处不在”。

62日,卢国权、黄捷昌、刘春良三位同学邀约前达华第2526届同学,在张德乐同学开设的“皇冠餐馆”为梁春莲同学(由美国回乡)接风洗尘。他们三人慷慨解囊,做东道主,在此我代表同学们再次说声谢谢。

是晚7时许,同学们陆续到来,有几位同学已有好几年没见,大家说说笑笑,多么热闹。原本统计有67名同学可以到,由于各种原因最后到场的只有26位同学。开餐之前,卢国权同学说:“很感谢同学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到场,今天集会目的是为梁春莲同学接风洗尘。而且想想我们都老了,以后应该经常相聚,快快乐乐。”

随后,他请大家起立,先为已故同学默哀半分钟,希望他们在天之灵过得好。大家坐定后,就开始享用张德乐同学做的拿手好菜,大家边谈边吃,津津有味。                                                                                                                                 

晚餐结束后,黄捷昌同学安排我们拍全体照,以作留念。之后大家又坐下来和远道而来的梁春莲同学聊天。有几位同学提议星期天到基金会唱卡拉OK,也邀请韵海歌咏组会员参加。9时许,聚餐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64日晚630分,负责基金会卡拉OK的翁文昌同学早就准备就绪,同学们姗姗来到,不久陈素丽同学也来了,与梁春莲同学同座,好像有谈不完的话。

韵海歌咏组准备了供开斋的糕点及绿豆汤,在悠扬的歌声中,吃着甜甜的点心,谈着别后思念的话语,感觉甜滋滋的,这幸福温馨的氛围笼罩着每个人心里,希望来日有更多机会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