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0日星期六

人间自有 “痴”情者


——记新中校友基金会何文金先生

2017/06/10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台湾“情歌王子”姜育恒有首传唱良久的情歌《梅花三弄》,歌词尤为打动人:“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每每听到这首歌,我不禁感叹:人间自有这样的“痴”情者!今天这篇文章要说的就是这么一位“情痴”,他就是新中校友基金会领导何文金先生。
鞠躬尽瘁为新中  肯将晚照印华章
在印尼,提起何文金的名字,应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他是数一数二的“金饰大王”,同时又是一位德高望重、誉满华界的侨贤领袖。“金饰大王”何文金是印尼第一个从意大利直接引进现代化制金机器的企业家。他所引进的机器,不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产品的质量也大大提高。在后来风云突起、变幻莫测的国际金饰市场中稳操胜券。现在,他的工厂已发展成为拥有2000多名工人的现代化金厂。他的“哈多诺”黄金、铂金不但在印尼本土赫赫有名,而且远销海外,已经占有中国、新加坡、美国、香港、阿拉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部分市场。然而聊起生意场上的辉煌,何文金先生很不以为然。他得意自己人生的杰作不是“财富金工厂”,而是“美丽新学校”。2004年始,他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复兴华文教育、兴办三语学校上了。
在新中三语学校,提起校董何文金先生,大家都肃然起敬,“肃然起敬”是采用褒义词的说法,真实的情况是他定的工作目标高,对大家要求严。不认真做事的,他可以完全不讲情面。然而学校领导阶层都很清楚他是如何为新中倾情付出,可以说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所以无不对他恭敬有加。
众所周知的原因,印尼华教在经过长达32年的断层后举步维艰。好在有一大批华社精英,有一大批有志之士,在最艰难的时候毅然扛起传承中华文化的大旗,开始复兴华文教育之路。在众多华社精英中,何文金、曾瑞琮、吴德辉、林德明、陈庆麒、林文辉、廖彩珍等闪光的名字常被人提起。在这些杰出校友的积极努力下,2000年,新中校友基金会正式成立。2004年,新中三语学校正式开办,7月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入学读书。到了2010年,学校根据不断发展的需要,开始建立新的校舍。作为基金会主要负责人何文金把他“金工厂”放在一边,认真履行基金会副主席的职责。一心扑在了“建校”这个伟大的工程上。每日到工地巡查,督促施工的进度。炎天暑热,工人们怕热,干活儿不敢出大力气。何主席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担心不能如期完工,影响开学。于是,每到工地,他就私人掏腰包,给工人们发钱:“大家要加油干啊,工期只能提前,不能推迟!”以至于后来,何主席一到现场,工人们就很兴奋:“老板来了!”据在现场看到的人说,何主席一掏就是一叠红票子,每天如此,这些钱可算是何主席私人为新中三语学校的筹建“暗地里”付出。有何主席发的“鼓劲儿费”,新中三语学校终于如期竣工,何主席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也露出欣慰满足的笑容。
筹建新中时,有个别的因资金周转不便没能及时到位,何主席怕影响开工,又把自己的钱填补进来。后来分给他三十多亿印尼盾利息时,他既没有增加新中的股份额,也没有将钱回收到自己囊中,全部无偿赠送给了新中,用于新中的扩建。他说:“看到新中不断发展壮大,觉得这些钱用得其所,用得有价值,有意义!”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何主席特别爱才惜才。在创立新中三语学校之初,他就以海外华人的身份跟广东海外交流协会、广州市教育局加强联系,聘请了广东省中学特级教师、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担任教务处、培训部主任的彭则翔老师来新中担任副校长,协助建校及负责华语教学工作。2004年这一年的时间里,彭老师没日没夜、加班加点、争分夺秒的忘我工作的态度,给何主席等校董们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一年援教结束,何主席极力挽留彭老师留下来,继续支持新中工作。然而,彭老师在国内工作也难以放下,直到2010年彭老师退休后,再一次来到泗水新中,开始了以“新中学校为家”的生活,至今已有7年。其实彭老师在国内退休后,很多教育培训公司已经为她安排好了高职高薪的岗位,然而最终能让彭老师拒绝高薪,远涉重洋,远离家人,扎根新中,完全是被何主席对华文教育的“痴情”所感动,共同的目标,忘我的工作中,他们也缔结了深厚的友情。不仅如此,何主席对于教学人才,非常器重。他经常私人请客,赠送礼物,奖励他们为新中做出的贡献。刚刚听说何主席请新中高中第一届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吃饭,祝贺他们顺利毕业,感谢家长们对于新中的信赖和支持,晚宴上他居然一人派发一条项链留作纪念。大家都说:“何主席不仅多金,更是多情!”这是这份对中华文化的痴情,让他为新中华文教育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地付出。
新中已从2004年创建新中三语国民学校的唱游班和幼儿班,到今天已形成一校两区,三语并进,幼、小、中三位一体的教育框架。这样茁壮的发展依然满足不了他的追求,2017520日,新中三语学校第一届高中毕业典礼后,学生拥到何主席身边:“何爷爷,您咋不建新中大学呢?如果新中建有大学,那我还在新中上大学,不离开呢!”他笑着说:“建大学的条件还不充足,但我还真有个愿望,那就是抓紧时间再建一所新中。1994年,我心肌梗塞动了搭桥手术,2016年元月,第二次做心脏搭桥手术。剩下时间也许是五年、也许是十年,所以我得加紧才行!”看来有生之年,何主席注定要为新中“鞠躬尽瘁”了,夕阳哪怕晚照也要辉映华教篇章啊!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若非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如果没有像何主席这样一大批的华社精英们排除万难,运筹帷幄,哪有新中今天的辉煌?“新中人”谈起何主席奉献华文教育的“痴情”,都不禁点赞。然而赞美敬佩他的同时,最感念叹服的还有他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态度,是一位重情重义的 “情痴”。
何主席的太太陈翠云女士,是个很贤良温恭的女人,他们伉俪情深,感情笃厚。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五年前何太太突发疾病,脑血管爆裂出血,陷入深度昏迷,生命危在旦夕。泗水难治,何主席马上转院送到新加坡,找最好的医生救治。但医生却告诉他一个残酷的结果:“恐怕难以救回,即使救回来,可能永远是植物人!”主治的三名医生认为毫无希望,准备放弃治疗。何主席拉住医生的手不放,哽咽道:“你一定要救回她,哪怕是植物人我也要,我要她活着!活着时,我可以看到她的人,摸着她的手还是温暖的,如果你们放手了,我只能看她冰冷的照片。”医生被何主席的话感动了,把何太太推进手术室抢救。可是22天重症病室的特护,何太太毫无起色,血压只落到56/36。医生对何主席愧疚地说:“对不起,我们尽力了!”何主席心中那希望的火苗被无情地扑灭了,他整个人几乎陷入了绝境。就在万念俱灰时,无意间得到一个消息,中国北京宣武医院脑神经外科主任医生凌锋的“神来之刀”医治过类似毫无希望的病人。于是何主席利用各方关系寻找到了这位“神医”的信息,得到他的同意,立即包机到北京。经过检查,主治医生郑重地告诉何主席:“我是被您的痴情执着感动了,说真话,您夫人的大脑就像是被汶川大地震的泥石流全部摧毁了,只在脑部某一处还残存着一两株枯黄的小草。”也许是这份爱心、这份痴情感动了上天,何太太终于从死神那里被抢了回来。在北京坚持医治了13个月,奇迹再一次发生了,何太太睁开眼睛醒过来了,何主席激动得热泪长流,长期陪护的护士们也都流泪了。何主席这份执着的爱和坚定的守候终于感动了天地,发生奇迹,也感动了身边每一个人。
大喜过望的何主席把太太从北京接回印尼,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太太,何主席聘请了8位护士,一天24小时,分3班,每个班2名护士,工作时间为8个小时。夜班之后,有两名护士顶岗照看。除了这常年看护的8位护士外,每天还有一名看护医师在看护。尽管有这么多医护人员全天看护,51800个日日夜夜,何主席没有一天中断过和太太的交流,虽然只是单向的。在泗水的日子,他每天忙完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太太,坐在床边,拉着太太的手,和她说说话,即使她不能回答他半个字。遇到有事不得不离开泗水的日子,他每晚都要打电话回来,哪怕是国际长途,哪怕再晚。他让护士把手机拿到太太耳旁,向她“汇报”一天的行程。也许是做了51年夫妻形成的默契,他们之间似乎有心灵感应,何主席不在泗水时,何太太好像等着他打电话回来。虽然现在他们之间已经无法用言语双向交流,但他们心中爱的电波依旧在传递。彭奶奶跟我描述过一次看望何太太的情景:何主席走到太太的床前,用手摸摸、捏捏她的手和胳膊,按摩按摩腿脚,还把脸贴到太太的脸颊上摩挲,亲吻她。何主席说:“年轻时,我们都没有在人前这样亲昵过,但是现在每天我都会这样做,帮她活动活动手脚,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亲她是希望‘爱的疗法’能将她从沉睡中唤醒。”说者自然,闻者动容。何太太不能进食,完全靠“管饲”保证身体营养。每天护士把所有营养配好,按剂量打进身体里。但这样一个长期卧床的病人,却面色润泽,肌肤光滑细腻,身上没一处褥疮。除了8位护士照看细致,一定是何主席给予的“爱的营养液”产生了效果。采访时我特意问过何主席:“像您这样有钱有地位的人,很多人敬佩您,也愿意亲近您,是什么让您对太太用情至深,不离不弃呢?”他想了一会儿,说:“我太太是个很好的女人,年轻时我们共同创业,艰难困苦一起度过,从‘鸡叫’做到‘鬼叫’,从早上5点做到凌晨2点。有时我回家晚,可是再晚她都等我回来才能安睡。我性子急,遇事不冷静时,她总在身边温和地劝慰我,给我很大的精神慰藉。后来我们事业发展了,我每次做慈善公益,她都很支持,从未反对。有时候我问她‘很多女人巴不得丈夫的钱都归自己用,你的丈夫做慈善,你为什么不反对?’她说‘只要你认为是对的,你高兴,你就去做好了!’而现在她这样了,我怎么可以丢下她不管呢?做人的良心、男人的责任感,还有我们夫妻情意都不允许我这么做!” 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爱情让何主席舍不下重病的妻子。“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妻如何不丈夫?”何主席,你是专一痴情的伟丈夫!
可是何主席年龄一天比一天大,他的工厂、学校,还有他的社会职务,都需要他到处奔忙,尤其是前年自己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之后,为自己和妻子夙夜忧叹。有几次他晚上做梦,从床上翻滚下来,摔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很多朋友听闻这事儿,都替他着急:万一哪天摔伤了,连个呼救的人都没有,不是要出大事了?也有朋友真心为他考虑,劝他再找一个人,好在身边照顾陪伴他,也帮着照看何太太的,可是他总是纠结放不下。为了太太,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负责看护的护士们看着何主席几年如一日的温情举动,不禁落泪,都“羡慕”这个躺在床上的女人:因为她有一位多么细心爱护她、忠心守护她的不离不弃的爱人啊!这就是爱情的最高境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现实版故事啊!我们也只能长声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心念故土情不了    造福桑梓善举频
“痴文”、“痴情”的何文金先生对他的家乡和祖籍国也充满“痴乡”情结,如同游子之于故土,孩子之于母亲,满怀深爱和眷念。
何文金先生是出生在印尼的第二代华裔,他的家乡是中国福建福清,在他的家乡,他的名字也和印尼一样大名鼎鼎。2005年、2006年他先后两次受到福建省人民政府的表彰,授予他“福建省兴办公益事业突出贡献金奖”,是福清市的“荣誉市民”。
1983年,何文金夫妇随岳父岳母回广东兴宁老家参加岳祖母的90岁寿辰。1990年,何文金先生随母亲首次回到自己家乡福清市东张镇华石村。两次回乡看到家乡土路崎岖不平,下雨道路泥泞,乡亲举步维艰,他分别在太太和自己的家乡修建两条水泥路。
1995年,何文金先生在父亲曾经就读过的华石村小学的校址上,独资建造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3层楼教学楼,购置教学设备、钢琴、电脑、添置幼儿园各种设备、更新课桌椅等等。如今的华石小学不仅有福清全市最好的幼儿园、校车、塑胶跑道,还实现了班班多媒体化教学。
2004年,捐资家乡建造了第二所学校,动建了1511平方米的东张华石小学综合楼,紧接着又创办了一所幼儿园;2007年底,捐资兴建东张中心小学礼堂及多功能厅。
除此之外,多年来何文金先生先后参与捐建了东张镇政府司法大楼、计划生育服务所办公楼、东张中学综合楼、塑胶跑道、华石村老人会等项目,并设立中小学奖学金、资助多名贫困大学生。这就是何文金先生,善良大气的“慈善家”。
最近的一次捐资得从“三个枇杷”的故事讲起。2017年回家乡,在南少林寺和家乡领导饮茶的过程中,得知福清市政府有意将福清南少林文化发扬光大。谈话间三个枇杷刚吃完,何文金先生马上答应投资,发展南少林文化旅游项目,这就是家乡商界传为美谈的“三个枇杷”的故事。朋友们调侃他:“这可真是天价枇杷啊!”何文金先生但笑不语,这是一个一掷千金致力公益的企业家!
何文金先生并不善于说,“痴乡”情结从他捐资助学、兴办公益、造福桑梓的频频善举中,才略见一斑。不仅如此,他对祖籍国的发展同样关注,哪里有难,他的援手就伸到哪里。
中国汶川地震发生后,何文金先生响应中国侨联扶贫助学的号召,前往汶川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地区捐献100万元人民币给中国侨联,用于重建学校。后又对云南丽江少数民族学校进行爱心捐献。有一年除夕夜,何文金先生和凌峰主任为云南丽江少数民族学校的孤儿送上礼品与压岁钱,陪孤儿们度过难忘的年夜。
此外,他还是印尼和中国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使者。2008年,何文金当选为印尼东爪哇福清公会理事会主席后,每年都组织大批乡亲回乡观光、访问、省亲、考察。尤其是组织第二、三代华裔参加“寻根之旅”活动,重走父辈生活过的地方,感受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鼓励华裔青少年继承父辈爱乡恋土的优良传统,将浓浓的乡情铭记在心。
20174月,何文金先生出钱资助23位穆斯林长老到中国旅游,和中国的穆斯林长老一起进行交流,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像这样有利于中印尼两国人民之间友好往来的事,在有些人看来,也许事不关己,但在何先生看来这是很有意义的事,他对此乐此不疲,他爱中国故乡,他爱印尼祖国,何文金先生心中有博爱,有痴爱,大爱无疆!
“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歌词演绎了这世间痴情人的痴情怀,但这世间不也因了这些“痴”情人,变得情深义重,变得善良美好,使人向往,让人留恋?谨以此文送给“三痴”何文金先生,祝福您未来的日子平安吉祥,祝愿您所有的心愿都能实现!

(新中三语学校中国教师: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