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星期六

《第九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专页》 (一)

·

叶新田:中国崛起营造有利条件 捉紧契机发展华教

2012/06/29 南洋商报/ 全国版

何国忠(右六)为第九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主持开幕礼。左起为许月兰、杜瑞通、陈玉兰、李祖清、左志强、苏强;右起为梁冰、林玉唐、颜长城、王超群及叶新田。
(加影29日讯)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指出,中国崛起后,为本区域华教的蓬勃发展营造有利条件,惟鉴于历史与环境因素而遗留下来的不公平政策和偏颇措施与人为障碍,仍然阻挠着华教的发展。

他说,为此,华教工作者必须继续抖擞精神及努力奋斗,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以实现发扬光大华教的目标。

冀落实多元教育政策

“当前的国内外形势确实有利于华教的发展,可以预见华教的未来前途是光明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捉紧契机及把握局势,以达到建设、推广和发展华文教学的目标。”

叶新田今日在第九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致词时说,董总的目标是希望国家教育政策能抛弃单元教育的理念,真正落实多元教育政策,让华教在有保障的情况下发展。

期待中国支援

他指出,东南亚10国的华文教学都经历过艰苦的斗争,才突破各种枷锁而开始发展,惟仍须自力更生去克服。

“我们期待中国方面本着对海外华文教学发展的支援,关注及协助东南亚的师资培训,安排华文教学工作者到中国考察教学工程,及赞助学生参加夏令营和冬令营。”

叶新田说,基于发展本区域华教的宗旨,不断加强东南亚华教工作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

“鉴于东南亚各国的不同国情与差异,以取长补短的学习态度,优势互补、互相支援及携手合作。”



被指似政党 叶新田另有妙喻 董总自嘲像教育部

2012/06/29 南洋商报/ 全国版

叶新田(右)赠送纪念品予左志强。
(加影29日讯)虽然某政党指责董教总越来越像政党,不过,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今日却自我调侃,反认为董教总其实更像教育部。

 他说,董教总是基于教育部没能为华社做到事情,他们唯有告知教育部应该去执行。

叶新田今日出席第九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主讲“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当前奋斗目标与策略”时这么说。

华小有4奋斗目标

他说,华小共有4项奋斗目标:

1)制度化拨款拨地增建华小,废除不合理建校规定;(2)制度化公平拨款华小,要求政府承担全国华文小学的一切行政和发展开销;(3)制度化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明确规定华小高职行政人员和教师必须具有华文资格及(4)捍卫华文小学董事会管理学校的主权。

他也说,董教总希望政府全面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作为申请就读国立大学、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及在政府机构服务的录取资格,无需政府考试文凭的附带条件。

“最近,我们也发起了复办华文独中运动,目前已取得进展。”

7S”加强华教组织

叶新田说,为了达致华教目标,董教总坚持“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的原则,以华教最大的利益为依归,争取华团、各族群和朝野政党对母语教育的认同与支持。

他说,董教总在加强华教组织时,采取华教斗争的“7S”架构。

“为使华教运动发展更全面,必须将奋斗目标或共识、领导风格、人员、组织结构、制度、策略、方式与技巧层面,整体的连贯起来。”


 

何国忠:分4块各扮角色 华社各领域为华教奋斗

2012/06/29 南洋商报/ 全国版

何国忠(左三起)、苏强和王超群欣赏华乐表演;
叶新田(左)与左志强则交流华教课题。
(加影29日讯)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拿督何国忠博士说,关心我国华文教育的各领域人士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多年以来秉持华教不能断根的信念以及为华教不停的奋斗。

他说,大马关心华教的人士共分为4块,即政治工作者、华教工作者、商人以及华教团体,四者之间都在各自的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如果没有老师、学者发表言论及持续工作、若非华教团体在适当的时候挑出各种弊端、若华商没有出钱出力及拥有大我的情怀,今日的华教不会有此面貌。”

他说,政治工作者在多元社会与各族群沟通、协商及施压,大前提是大家的共同点都是认为华教绝对不能断根。

何国忠今日在第九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致开幕词时这么说;出席者包括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教总主席王超群、中国驻马大使馆领事参赞苏强、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左志强及华总永久名誉顾问丹斯里林玉唐等。

改变思维扩视野 化解分歧

何国忠说,祖辈于19世纪从中国南来,当时英文教育比华教更受民间欢迎,从族群纠纷至今日的华教经历很多改变,惟大马华人相对其他地区的华人比较,绝对对得起自己的祖宗。

“尽管近期政府与华教团体意见分歧,但我们可将眼光放远,因有好多事情可以做,而非一定要纠缠在某些课题上。”

他强调,在全球化的转变下,教育在国际视野也不得不改变,通过改变思维,如果将视野放得更大,才能化解分歧。

将承认其他大学文凭

何国忠说,随着我国已承认820所中国的大学学位之后,接着也将承认其他国家大学的文凭。

其他来自东南亚的学者包括汶莱中华中学校长许月兰、柬埔寨柬华理事会代表杜瑞通、印尼东方语言文化中心代表陈玉兰博士、缅甸曼德勒福庆学校代表李祖清、菲律宾华教中心代表颜长城、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副理事长唐金华以及泰国华文民校协会主席梁冰等。




柬华教缺资金师资——柬埔寨柬华理事会代表··杜瑞通

2012/06/29 南洋商报/ 全国版 

(加影29日讯)杜瑞通指出,柬埔寨华教发展几经磨难,尽管基本上已进入轨道,华小基本能维持运作,惟基于资金缺乏,许多学校的硬体设施还是非常简陋,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华小,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素质。

他说,柬埔寨的华文教育断层二十余年,随着柬政府的开放政策有利于柬华教,同时,华教也获得各方尤其是社团组织的支持及推动,惟目前华校面对缺乏资金和师资等问题。

“但可确定的是,华文教育近几年来对柬埔寨战后承建方面取得建设性的作用,同时也造就了许多人才。”

杜瑞通主讲题为“柬埔寨华教近况与前程”时表示,他希望能获得东南亚各国尤其是大马董教总的协助,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改革柬埔寨华文教育,以让该国华教稳定和健康地发展。




汶莱华教寻找突破点——汶莱中华中学校长··许月兰

2012/06/29 南洋商报/ 全国版 

(加影29日讯)许月兰指出,汶莱华文教育水平在面对种种困难时期逐渐下滑,因此,必须寻找突破点,提升学生的学习环境、改变学校课程、政府考试以及解决教材问题及生源竞争等问题。

她说,调查显示,许多当地中学毕业生仍看不懂华文报章,在华文会考中的成绩也不理想,这些问题都是阻碍华教发展的主因之一。“面对这种种困难,华文教学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并发现‘图式五步识字法’可从本质提升学生的华文水平,解决华校今后的发展和生存问题。”

许月兰今日发表“实践中显精彩,精彩中求实在”演讲时说,为了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该国使用“图式五步识字法”。

她说,过去一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新加坡教材一年级识读字总数是310个,“五步识字”教材一年级识读字的总数是545个。





印尼华教百花齐放 ——印尼东方语言文化中心代表··陈玉兰

2012/06/29 南洋商报/ 全国版

(加影29日讯)陈玉兰博士指出,中国国力强大,大大提升了华文的经济价值,也使印尼华文教育在这大气候中百花齐放。

她说,虽然印尼华人众多,但华教却屡受打击,直到1999年,当时政府才对华人政策进行大幅度调整,实行民族平等和多元化政策,允许学校开设华文选修课及民间可开办华文学校。

陈玉兰今日主讲“浅谈对印尼华文教育的展望”时说,印尼与中国教育部在2001年签署汉语水平考试协议,并在雅加达等4城市举办汉语水平考试,大大推动印尼华教发展。

她认为,华教应该配合发展趋势与社会的需求,在帮助学生打好华文基础时,也要协助他们在出国深造、学习专业、适应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等作准备。




泰国各地华文水平不一——泰国华文民校协会主席··梁冰

2012/06/29 南洋商报/ 全国版 

(加影29日讯)梁冰说,泰国华侨意识到华文的重要性,不过,由于汉字书写不如泰文随意,使学生倍感困难。

她说,由于泰国华侨从小便以泰语沟通,使他们失去从小练习华语的环境,因此,欲提高华裔孩子的华文水平,须把孩子送到华校或中国求学。

梁冰主讲“如何推动泰国华文教育进一步发展”时,与出席者分享泰国华教问题。她指泰国各地区华文水平不一,其中,泰北由于靠近缅甸、柬埔寨及中国云南,使当地华文教学取得丰硕成果。

“泰南合艾与勿洞则因靠近马来西亚,深受其影响,华文教学成绩也不错;而东部、西部、中部及曼谷则有待提高。”





缅甸本土教师推广汉语——缅甸曼德勒福庆学校代表··李祖清

2012/06/29 南洋商报/ 全国版 

(加影29日讯)李祖清博士认为,只有真正依靠本土教师的力量,汉语教学方能真正迈向国际化;重用本土教师是汉语国际推广可持续性发展的最佳保障。

他说,虽然在启蒙阶段须依靠中国外派的教师辅助,但是,若要长期发展及生存,则要依赖本土教师。

“本土教师是汉语国际推广的泉源,本土教师的力量是推动汉语国际推广的动力。”

李祖清主讲“论汉语国际推广中培养本土教师的重要性”时说,若汉语教学仍停顿于中国的外派教师,其“国际化”便要大打折扣。




菲华教全方位推行改革——菲律宾华教中心副主席··黄端铭

2012/06/29 南洋商报/ 全国版 

(加影29日讯)黄端铭认为,菲律宾华教的发展主要靠该国华教工作者的努力;中国作为海外华文教育的大后方,将为海外华文教育的大发展发挥重要及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说,菲律宾华文教育从1995年至今,菲华教中心相继提出并实施了第一个和第二个10年计划,制定菲律宾华语教学大纲、编写出版华语教材、建设华语教学师资队伍,全方位地推行改革。

他今日发表题为“现阶段菲律宾华文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演讲时说,由于菲律宾华教中心是专业民间组织,也是非营利的机构,经费来源于华社热心华文教育人士的捐助,因此,其财力极其有限。

“经济实力决定了其发展规模,华教中心的有限财力约束其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大力扶持像菲律宾华教中心这样的本土华教领导机构,进一步统筹全国的华教工作,保证菲律宾华教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盘散沙的局面。”



狮城家长怕输不重视华文——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副理事长··唐金华

2012/06/29 南洋商报/ 全国版

(加影29日讯)唐金华坦言,新加坡华裔学生对于学习华文的兴趣不大,主要是因为家长的影响,家长的怕输心态导致孩子也不会重视华文,甚至因没有华文基础而讨厌华文。

他笑言从外国回到新加坡后,仍无法感受到自己身处一个华人居多的国家,因为周围的人都以英语交谈。

唐金华主讲题为“新加坡:国家教育现状报告”时说,新加坡华人对学习华文的态度,再加上新加坡的教育政策每三年一小变,每五年一大变,华语课程内容越来越浅,导致新加坡人的中文程度日益下降。

“尽管如此,新加坡也保留了9所优良传统的华校,如华侨中学以及南洋女中至今仍获政府的特别补贴和照顾,以继续和弘扬中华文化,”


转载自:南洋商报/全国版
~赤道论坛/华教动态类~

傅振荃:马华意图不会得逞‧“不要再政治化董总”

·

2012/06/30 星洲日报/国内版

(雪兰莪加影29日讯)董总总务傅振荃指出,马华领袖们应该停止在他们的声明中,不断地“政治化”董总的企图。

“他们想把董总拖进政党政治斗爭的范围,转移反对教育单元主义政策的视线,这是不会得逞的。”

续为关丹独中奋斗

他今日在文告中强调,董总始终坚定地站在维护和发展华教的立场,坚持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的方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以赴,为关丹华文独中的真正实现而奋斗。

“最近许多马华的一些领袖,对董总掀起了一阵声討的叫囂。他们认为董总在华教问题上选择性攻击马华,损害到他们的形象和政治利益。”

“他们的文告,千人一面,言不及义。实际上,整个问题的中心在於当局长期以来实行不利於华教的生存与发展的单元主义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承认不承认这个事实,反对不反对单元主义教育政策,是判断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是真心诚意,或者是半心半意,还是口是心非,骨子里在反对维护和发展母语教育的基本人权的標准。”

他强调,任何言行其目的在於企图转移或是模糊这个单元主义的教育政策和措施这个中心问题的话,董总必然要加以揭露和批评。

指曹智雄言论荒谬

他形容马华副总会长曹智雄指责董总“对马华建国以来极力捍卫和推动华文教育的工作视而不见”的说辞是荒谬的!

“马华的领袖是不是应该检討一下,在单元主义教育路线淫威之下,自己对民族教育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尽了自己的责任。”

“只要坚持母语教育的立场和態度,纠正一切错误的言行,树正何惧影子斜,董总的批评怎么会损害马华的形象呢?”

他指出,由於关丹没有华文独中,当地和州內上百成千年幼的华小毕业生,不得不远离家门,到外州华文独中继续升学;家长们为他们的孩子的健康和安危,而牵肠掛肚;关丹华教人士也以保送的方式,补贴到外州华文独中求学的学生,以减轻这些家长的经济负担。

不少马华元老参与华教“为此,关丹华社急於要求设立一所华文独中,並且向当局提出这个申请,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当地参与华教工作的人士,有不少是马华的元老。”

“允许办一所华文独中的一纸公文,当局至今还未批下来,到底是一所甚么性质的中学,还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就在此时,有人冒出了华文独中不符合国家教育课程纲要,要设立新模式独中的言论,在这种情况之下,谁不心里在嘀咕?”(星洲日报)

转载自:星洲日报/国内版
~赤道论坛/华教动态类~

2012年6月29日星期五

第九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29日在加影举行

2012/06/29 南洋商报/国内版·


吴治平(左起)、许海明、陈耀星、王超群、
左志强、叶新田、蔡维衍、邹寿汉及李云桢出席
第九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的欢迎晚宴。
(加影28日讯)第九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定于本月29日至71日在加影举行,获得国内外良好反应,海内外学者积极报名。

至今确定参加的学者有来自中国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的施雪琴博士、赵海立博士、衣远博士、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的周聿娥博士、陈奕平博士、肖健忠博士、暨南大学华文教育研究所的宗世海教授、北京华文学院的李嘉郁博士、中国华侨大学王焕芝副教授;以及来自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董鹏程秘书长等。出席者也来自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会员国,即菲律宾、汶莱、泰国、印尼、柬埔寨、缅甸、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工作者和各大专院校专家学者。

探讨华教政策演变

研讨会定于本月29日由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拿督何国忠博士主持开幕仪式。

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是东协十国华教工作者每两年一度的盛会,由“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秘书处成员国轮流主办。

这次的研讨会除了有东南亚各国华教发展概况报告,参加者也提呈论文探讨华教的教与学、华教与中华文化和中文水平的认知和关系、华文教育的师资问题和培训、华文教育的政策演变等。

叶新田:大马华社重视研讨会 盼为华教带来更好成果

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说,大马华社非常重视第九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希望通过互动能为华教带来更好的成果。

“这两年一次的研讨会估计有200人参与,让我国华社有机会了解其他国家的华教情况。”

叶新田今晚在欢迎晚宴上致辞时,这么说。

出席晚宴者还包括雪隆华校校友会联合会会长吴治平、董总副主席许海明、署理主席邹寿汉、副义务财政李云桢、教总主席王超群、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左志强、华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代表华总义务总秘书蔡维衍博士、副义务总秘书陈耀星博士等。


转载自:南洋商报/国内版
~赤道论坛/华教动态类~

2012年6月28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四十九)

·

马华与华教人士

2012-06-28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马华领袖吁请华教人士在发展华教课题上勿与马华对立;反之应该抛开成见,双方合作为华教前途打拼,蔡细历则力言马华没有对不起华文教育。

实际上,马华中央领袖经常津津乐道地说,全国华校,不论华小、国民型中学或独中,董事十之七八,甚至十之八九是马华党员,可见马华对华教的发展居功至伟,也证明马华爱护华文教育。

诚然,华校董事绝大多数是马华党员,他们确实为华教奋斗了数十年,居功至伟,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华教人士,包括教总主席王超群也是马华党员。

然而,彭亨华校董联会筹组人兼第一任主席陈玉康也是马华元老,他曾出版《愤怒老人陈玉康》一书,他的愤怒乃因华教长期受到不公平对待,书中难免批评到马华,日前他痛斥马华出了败家子,并率人拉布条指责马华典当华教换取私利。

基层族性强于党性

换言之,“与马华对立”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马华基层党员或地方领袖与中央领导人在华教课题上对立,是马华基层与中央领袖之间的矛盾,前者重民族权益;后者处处顾虑到个人的私利,这是对立的根源。

这点说明了马华基层党员与地方领袖们的族性强于党性,不是他们不爱党,是一旦民族权益与党利益不能两全的时候,他们选择与民族权益站在一起,他们要维护民族权益,不会为了维护党领导人的私利而放弃民族权益。

究其实,担任华校董事的基层党员或地方领袖与中央领袖对立,也怀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对立,他们心中何尝不感到难过?但民族权益毕竟高于党利益,于是才出现了与党中央领导人对立的现象,也因此出现华教人士与马华对立的现象。

因此,与其说马华爱护华教,毋宁说马华基层和地方领袖爱护华教,他们以个人身分对华教作出巨大贡献。

至于蔡细历说马华没有对不起华教,这话不正确,他若不是对马华党史一无所知就是刻意回避史实。

1960年前后,马华退出与董教组成共同协力维护华教为目标的三大机构,摆明不再为华教卖力,现在却要华教人士抛弃成见,合作为华教打拼。

只是救自己放的火

马华当年不再为华教卖力也就算了,但随后竟加入反华教阵营,反对独立大学。

此外,联盟在马华同意下“腰斩”华文教育,华文中学顿时陷入孤立无援状态。马华领袖把国民型中学形容得天花龙风,过后却把它们当作弃儿。

进入1970年代后,教育部把华小划分为全津贴与半津贴,马华却默不作声,背后是否已同意这样的划分则不得而知。

是以,蔡细历说马华没有对不起华教,此话从何说起?华教今日的困境乃马华在筹备独立期间,以及1960年代造成,我于去年616日有一篇“自己放的火自己救”稿件(见附文),马华如今所做的不过是救自己放的火而已。
(罗汉洲 时事评论员)



附: 《自己放的火自己救》

~作者:罗汉洲
2011-06-16 南洋商报

请听听马华领袖对华人有什么话说:华人不会感激马华的贡献、有事找马华,投票却支持反对党、想要有华人在政府里面,又想有强大反对党,思维好像战略家、马华把华人的问题带上内阁和地方政府讨论,华人却支持反对党……。

看来,华人思维紊乱、矛盾,而且不懂得感恩。

然而,稍为想一想,华人的思维毫不矛盾,政府里有华人代表与强大反对党,这种思维符合民主制度,假如因为扶持强大的反对党而弄到政府里没有华人代表,那就只好怪政府里的华人政党不争气,令华人太失望,令华人觉得政府里有没有华人代表都无所谓。

其实,以目前的政治模式而言,不论政治情况怎样变动,政府里必有华人代表,且不说国阵中有华人政党和多元但以华人为主的政党,所以国阵政府里必有华人,就算民联执掌中央,也仍然有华人在政府里,因为行动党和公正党都有华人。

所以,无论国阵政府或民联政府,里面必定有华人,只看这些华人能不能履行代表华人的责任吧了,而他们能不能履行责任就决定了能不能继续得到华人的支持。

问题多始作俑者为谁?

换言之,任何华人或华基政党若得不到华人支持,那是因为华人认为它们起不了作用,对华人帮不上忙,政党如遇上这样的情况,应反躬自省,不要一味责怪华人不懂感恩。

另外,相信马华确实把华人问题带到内阁与地方政府讨论,寻求解决,就像蔡细历说的“巫统也时常把马来人问题带上内阁与地方政府”一样,分别在于巫统能解决的多,不能解决的少,马华则相反。

更关键的是,马华有没有自问过:华人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为什么旧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涌现,到底是谁造成这样的现象,始作俑者乃何人也,当今马华有回天之力吗?

一言以蔽之,这一切都起源于马华当年一子之错,以致今日满盘落索,这里不能细说从头,只能大略言之。

应该是1954年的事,马华总秘书陈东海没有把华团委托的备忘录,交给英国殖民部大臣莱特顿和国会议员,顿时令华人对马华痛心疾首。

争取权益时步步后退

1959年,林苍佑在内外夹攻下辞去总会长职,马华从彼时开始,在语文和教育政策上与华社就大相径庭,华人要一斤,马华最多只肯要求四两。

1961年,陈修信在外力撑腰下出任总会长,对华文教育更步步进逼,腰斩华文教育系统,逼华文中学“独立”,华人先贤以百年精力建立起来的中学,竟在独立后被排除于国家教育体系外。

到了1960年代末期,华人要建独大,马华不支持,那就应保持中立,谁知它却摆明对着干,冷言冷语说独大要办成直如铁树开花,逼得华人与马华切割关系。

然后是1970年代的经济政策、聘用公务员政策,马华何曾负起过维护华人权力的责任?于是华人的问题乃如滚雪球,原来马华是始作俑者,它今日所谓为华人解决问题,有如自己放了火自己救吧了,怎可期望华人感恩?  (文:罗汉洲)



别对独中信口开河

2012/06/28南洋商报/社论

民主行动党社青团长陆兆福星期日晚上在该党柔州麻坡峇吉里国席竞选总部开幕仪式上致词时指出,民联三党已达成协议,一旦执政,任何地区只要有需求,便可直接开办独中。 

他说,独中教育的发展绝不会影响全民和谐,民联将无条件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属于世界教育体系主流,是培育人才的大摇篮。

有关谈话见报后,在党职上跟陆兆福属于同样等级的马华青年专才局主任拿督蔡智勇星期二即时发出挑战,要民联把有关协议列入橙皮书,而不是任由领袖自行在台上自吹自擂。

陆兆福和蔡智勇在各自的政党都属于第二线领袖,他们或许可以拥有很好的演讲技巧或辩才,但由于政治分量上的不足,所以在发表谈话或许诺之前,就更应该有所斟酌,以免沦为政治小丑。

独中问题一箩筐,当大选逼近之际,这个紧紧拉着华社神经线的课题再次引起热议,陆兆福在此非常时刻对独中许下天大承诺,难免让人认为他轻易许诺,以图廉价政治宣传。

陆兆福指独中是世界教育体系的主流,其发展不会影响国民和谐的言论,的确说出了华社的看法和心声,但指民联一旦执政,将无条件和无限制开办独中之说,则未免让人生疑,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陆兆福的政治身分,不足以作出如此重大宣布。

说实在,华社一直盼望独中教育能够在毫无约束的环境下发展。

但根据眼下的政治现实,就算是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发表类似陆兆福的言论,相信也不会获得华社完全的信任与接受,毕竟,除了人民公正党实权领袖拿督斯里安华勉强算得上是民联一哥之外,民联三党的其他领袖都不具有表明民联立场的身分与权力。

至于蔡智勇挑战民联将无条件开办独中的政策列入橙皮书,倒是一项可行之道,因为作为民联的竞选宣言,橙皮书确是一份可供考究的政治文件,最低限度,它比任何民联领袖的口头承诺更值得信赖,况且领袖可来可去,再高职位的领袖一旦离去,他所许下的诺言,也不一定有后人肯跟着执行。

不过,话分两头,在严厉鞭策民联时,马华也必须扪心自问,国阵是否把所有对华社所做的承诺,都列为政府的政策?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独中事件,董总就咬着这点不放,姑且不论这个华教急先锋的作风是否能被所有人接受,但它要政府政策化及制度化独中教育的诉求,却跟蔡智勇要民联把独中发展列入橙皮书的说法不谋而合,董总深刻了解,惟有跻身国家教育主流,独中教育方能毫无约束地展翅高飞。


做好中国大学设分校的准备

2012/06/27 光明日报/光明专栏
~作者:吴嘉豪

在南方学院升格为大学学院之际,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柴璽说,中国数所顶尖大学如厦门大学及暨南大学已视大马为设立海外分校的地点。这些接踵而来的好消息,让华社兴奋不已。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迄今政府仍未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倘若中国大学来马设立分校后,独中统考文凭是异常重要的入学资格。虽然政府已经承认中国大学文凭,可是独中统考文凭在国內却不受承认,令人质疑在获得了中国大学文凭之后,独中生能否顺利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工作。

事实上,中国大学分校在我国要使用哪种媒介语成为了各方谈论的焦点。虽然我国的国立大专皆使用国语为主,但是隨著中国的崛起,华社冀望政府能够允许该些分校使用英语和华语教学。

由於国內华文师资短缺,国中生欲报读中国大学分校的机会仿佛要比独中生少,故对国內华文教育体系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明乎此,华社必须照顾好国中生和独中生双方的利益,切莫偏颇一方,才能让更多学生进入中国大学分校。

虽然中国大学在我国设立分校可能会对我国三大华社高等学府韩江、新纪元和南方带来影响,但是该三大学府必须视中国大学分校为良性的竞爭对象,致力提昇自身的办学质量,以让本地莘莘学子受惠。

期待政府必须做好中国大学在我国设立分校的工作,绝不能在大选跫音已近的当儿草率许下承诺,更不能让华社等待太久。(光明日报/好评文:吴嘉豪)


隔海看南院升格大学

2012/06/24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 韩山元

柔佛州的南方学院终于正式获准升恪为南方大学(见《联合早报》620日报道),这是马来西亚第一所以华文为主要媒介语的大学。从上世纪60年代中开始马来西亚华社为争取创办“独立大学”,奋斗了半个世纪,今天终于实现宏愿,作为新加坡一名老华校生,我对于南方学院的升格感到十分欣喜。

承担政治风险

今年513日,我受邀赴士姑来出席南方学院的毕业典礼,并参加该学院主办的“鲁迅对新马社会的影响”座谈会,当天作为主宾的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何国忠博士致词时就已经“明示”,南方学院升恪为大学,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马国政府原则上同意让南方学院升格,只待最后的手续办妥,就可以正式宣布。当时何国忠语带玄机地说:“希望下次我来的不是南方学院,而是南方大学。”

以纳吉为首的马国政府让一所以华文为主要媒介语的大学破天荒地出现在马来西亚,那是需要顶住巫统内保守势力的压力的,是要冒一定的政治风险的。正当马国大选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刻,马国执政当局批准南方学院升格,那肯定具有争取华人选票的用意,一般相信,出这一招肯定会有正面效应。

南方大学的出现,对新加坡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全面深远的影响现在还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新加坡如果不加大华文教学的力度,不提升华文水平,我们在华文方面与马国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不是说新加坡人很“怕输”吗?我们的华文输给马来西亚华社与华教,为什么又不怕?难道我们是有选择性的“怕输”?

完整华教体系

有了南方大学之后,马来西亚就是中国(包括台湾)以外唯一保持华文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的国家,新加坡在这方面输给了马国。

传统华校在新加坡已经走进历史,华文教学还在许多学校延续,但是,我们华文教学的力度不如马国的华文小学与独立中学。根据设在吉隆坡的华社研究中心的资料,在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系统里,除了1290所华文小学外,还有61所华文独立中学(一说60所,以下简称独中)。独中在马国政府实施《1961年教育法令》下,坚持母浯(华文)教学而拒绝改制,是自。行筹措经费办学的民办学校,中央政府没有资助任何经费。

独中的精神之一就是民间办学,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后来在北马、中马与南马先后成立的韩江学院,新纪元学院与南方学院,都延续这个精神。其实,早期新加坡南洋大学的精神,也就是全民办学。在这点上,马国的独中、三所以华文为主要媒介语的学院,与旧南大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承续旧南大精神

支持南方学院的马国华社,其实也是当年大力支持旧南大的一股重要力量。南方学院(大学)的一些骨千是旧南大的毕业生,如理事长黄循积,就是早期南大商学院的毕业生。黄循积向马国报界介绍南方大学时强调,这所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是传承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建设。

关于南方大学的简称,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中国的南京大学是简称“南大”,现在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也简称“南大”,如今,马来西亚又有一所大学简称“南大”,这样一来,世界上至少有三所“南大”,怎么区分呢?真是“头大”。我建议,中国的“南大”就让它继续叫“南大”好了,但新马两国太接近了,新山郊外的南方大学只隔了一个浅浅的柔佛海峡与南洋理工大学遥遥相望,都叫“南大”就很容易混淆,不如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简称“新南大”,而南方大学则简称“马南大”。“新南大”有两层意义,一是与旧南大区别,另一是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马南大”当然是指马来西亚南方大学,那就不会混淆了。

最后,希望两所“南大”共同探讨合作的方式与途径,尤其在华文教学、中华文史以及新马历史的研究方面,我深信两校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包括短期交换教师,学生与开设一些合作项目,但愿两所“南大”一起壮大。    
  (转载自新加坡《联合早报》言沦版)




关丹建独中了!

2012/06/27 光华日报/言论版
~作者:小文

早前,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宣布政府原则上同意在关丹建独中,并指示马华在符合国家政策与教育法令下,尽快提呈建校的形式。

笔者非常欣见内阁这次积极正视广大华社的一致诉求。慕尤丁在上个月曾以必须修改教育法令和历史为借口而拒绝复办关丹独中。在事隔一个多月后,政府终于改变初衷,的确令华社感到欣慰。

事实上,宪法阐明,任何人不得被禁止使用,或教授,或学习任何语文。我国教育法令也没有阻止开办独中。当年,柔佛新山宽柔中学获准在古来设立分校,也证明教育法令没有阻止独中的设立。

在过去多年,由于出现学额严重不足的问题,每年有多达几千名学生被独中拒于门外。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曾指出,在2011年由于学额不足,共造成全国多达6000余名学生望独中之门兴叹。

其实,彭亨州华社早在90年代就提出复办独中的请求,并积极展开筹备工作,但忙了20多年,依然没有取得实际成果,令关心独中发展的华教人士感到不满和遗憾。彭亨州乃我国西马最大州属,但该州却没有一所独中,导致那里的华裔生在小六毕业后必须离乡背井往其他州属的独中就读,而有的甚至被迫放弃继续就读独中,被剥削了接受母语教育的权益,着实令人惋惜。

欣慰的是,内阁上周的宣布终于为之前的争议画下句点。但笔者认为内阁的这一项决定必须被明文规定下来和制定成为政府政策,以后任何有关独中的申办都必须以此为依归。

总而言之,独中教育虽然以华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但是注重三语教学,绝对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联邦宪法也保障各族学习母语的权利。况且,独中每年也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笔者因此希望关丹独中能够早日建立起来,以满足广大关丹华社对华教的需求。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