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7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三十六)

·

凝聚力量同为华教

2012/06/16 南洋商报/ 社论 

民族教育是千秋大业,尤其是在我国,华文教育课题一直都在牵动华社民间团体及全体华社的心。董总几十年来作为捍卫华文教育的“急先锋”,对与华教有关的课题几乎不遗余力,在任何时候都站稳立场,举凡牵涉到华教课题,几乎是寸步不让,这种“舍己为华教”的精神着实赢得华社各界尊重。

既然我国华社对华教课题如此关注,甚至秉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精神心态应对华文教育课题,具体来说即华文独中及华文小学课题,马华公会作为号称代表华人的政党,当然更不敢怠慢。与董总这类非政府组织相比,马华作为政党,更需要获得华社支持。如果说华裔的选票攸关马华存亡,这点绝不为过。由此观之,马华如果胆敢作出典当华教或出卖华教的勾当,无疑是自掘坟墓。

何况马华衮衮诸公绝对不乏学富五车的华社精英,以常理推测,我们相信马华领袖不会如此不智,作出“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勾当。

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日前召开记者会,出示一封教育部教育政策研究与策划组主任查哈里博士于201093日复函尊孔校友会,指在提呈1995年教育草案时,国阵成员党和相关非政府组织已达致共同协议,同意接受“独中统考事宜维持现状”。董总以此为依据,一口咬定这就是马华典当华教的“契约证物”。这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华社各界对此议论纷纷。

不过,对于此事,副教育部长拿督魏家祥博士却指出,1995年以堂联(现称华总)为首的七大华团,其中包括董总、教总、留台校友会、南大校友会及雪华堂等提呈教育备忘录予教育部,这些团体不可能与政府立下典当华教的契约或协议。

他强调,教育部官员给尊孔校友会的回函中提及的马华及非政府组织和政府达致的历史协议,指的就是七大华团,历史真相应该还原,有责任为马华及华团讨回公道。

魏家祥的言下之意是,当年提呈备忘录时,董总也是其中一个团体,那又何来的历史协议和典当华教?如果真的有所谓的历史协议或契约,董总作为七大华团中的一员,岂不是也有份参与?魏家祥这招“连消带打”倒是把“球”踢回给董总。

我们认为,马华作为代表官方的华基政党,及以捍卫华教为己任的民间组织董总不应针锋相对,应平息争议,厘清华教问题的根源,集合力量,共同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才是上上之策。在大是大非的华教课题上,马华与董总的目标与方向并没有冲突,华裔党团应该结合力量,取长补短,里应外合,共同为民族教育百年树人的千秋大业贡献,才是华社希望看到的。


我们需要独中的理由

2012/06/17 光华日报/社论 

增建独中几乎成为了全城热门话题,尤其是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称不增建独中是“共识”后,引起大家的哗然,有如对马华刮了一巴掌,也迫使马华在面对人民时,更加沉重。

这也难怪,慕尤丁发表“共识”论后,引起马华总会长蔡细历、署理总会长廖中莱及副的反弹,而副教育部长魏家祥的不知情,也把马华带上了另一层阴影。

大马为什么要增建独中,为什么董总紧咬着独中课题不放?这全是因为为了我们的下一代。

我们都知道,从60年代至今,全马仅有60间独中,但却是在充满荆棘的环境下成长,过程艰辛,至今天为止,独中的福利还未获得真正的改善,政府也不重视独中。

然而,为什么在这么充满挑战的环境下,全马的独中还是由热爱华教的热心人士继续承办下去,还要承担政府更改教育制度、经济上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大马的教育制度都是免费的,除了就读独中。独中生是需要学费的,但是,今天的局面,却是供不应求的局面。

今天一直争论当年不增建独中的“共识”的课题,已令马华遍体鳞伤了,普遍上华社已对马华的印象扣分,中央政府及马华不该再为“共识”上争论不休,我们要的,是不是可以抛开以前的“共识”,提供现今人民所想,所要的要求开办独中?

政府不重视独中生,但是,国外如邻国的新加坡、台湾,甚至香港,都对独中文的统考文凭给于重视,这也导致许多人才外流的原因。

政府应重新检讨、重视及考虑我国独中带来的重要性,还有贡献,甚至可以深思,为何独中在我国这么艰难生存,学生要付学费,但,几乎所有的独中生都供不应求?这当然有他的原因的。

值得欣慰的是,在最近争论性的独中课题上,慕尤丁在今日(周六)宣布,政府已原则上同意关丹建独中,但方式必须详谈,细节则交由马华处理。希望经过这次的争论后,彼此之间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并一同解决目前的问题。



 

“历史契约”的疑惑

2012/06/16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张翔坚

5·20复办关丹独中大集会过后至今近一个月,一纸准证不但毫无眉目,却还扯出了个“历史契约”,导致董总与马华各执一词,闹得沸沸扬扬。

董总宣称,有证据与迹象显示,教育部以“历史契约或协议”,作为拒绝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和限制独中数量的理由,以交换废除教育部长依据1961年教育法令第212)条文,把华小和淡小改为国民学校的权力。

作为当权的华基政党,马华坚决否认历史契约的存在,以免背负上“典当华教”的罪名,同时要求董总出示真凭实据,还马华清白。

诡异的是,身为关键人物的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却一再强调自己无权就批准独中一事作决定(即使他是教育部长?),也不正面承认过去是否有“历史契约或协议”的存在,只推说内阁已经交由马华署理总会长廖中莱跟进关丹复办独中事宜。

情理法准独中开办

其实,即使契约存在,也纯粹是过去在朝当权元老们所达成的“秘密”协议,根本没有法律与宪法的地位和约束。这好比在社团组织,当权的理事们协议了某些事项,但如果不经会员大会通过、没有修改章程、没有提呈社团注册局,充其量只是时任当权者之间的协议,对新任理事以及会员们来说是毫无约束,且随时可被推翻的。

反之,如果历史契约根本不存在,在情、在理、在法上又能凭什么理由来拒绝华社申办独中的小小要求?

设立独中、接受母语教育是人民的基本权益,绝不容被剥夺,更不该由“历史契约”的存在与否来决定!政府必须摒弃贯彻单元化教育政策的狭隘思想,以实际行动俯顺人民的意愿,批准关丹独中的申办。  (文:张翔坚)





魏家祥太累了

2012/06/16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陈颂光

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確实累了,而且累得十分交关!然而,他之所以累,绝非副部长的工作过于繁重,也不是圆桌会议有太多、太重要的决议,把他压得直不起腰桿,而是吃了过多的「死猫」,撑不过气来!

本来,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的那只「大死猫」是拋给马华的,魏家祥並非老大或老二,大可以装聋扮哑,顾左右而言他。谁知道他给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的手指头一指,却沉不住气,硬是自个儿吃下「大死猫」,在还没有求证于当事人之前,便斩钉截铁地说:绝对不存在马华典当华教权益的「契约」。

魏家祥其生也晚,1995年他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马青仔!当时的马华实权领袖总会长林良实和总秘书陈祖排异口同声否认有所谓「契约」的存在,咖啡档政客都知道作不得准,他却如获至宝。殊不知,马华数代领导人之中,只得李孝友一人懂得「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道理,其余全都善于把「死猫」拋给別人,绝不留给自己吃!

慕尤丁的第一只「大死猫」既已搞到马华穷于应对,自告奋勇的魏家祥更是吃不了,兜著走!没想到他阁下意犹未尽,又在14日拋出第2只「大死猫」,而且把时间推到上世纪60年代,那就是全国华文中学改为国民型中学的所谓「共识」。这只「大死猫」遗臭50年,別说与李孝友同时期的李三春早已推得一乾二净,林良实时代的马华领袖更是避之犹恐不及。喜欢「吃死猫」的魏家祥一只都消化不了,恐怕再也没有勇气见义勇为,为前辈解下揹了几十年的黑锅!

其实,熟知马华党史的人都知道,若现实中不存在所谓「契约」或「共识」,李三春时代就不会远离华文教育,专注于「华人教育」。而林良实时代的「与华小共存亡」,更是退无可退,逼到了墙角。即使如此,时为副总会长的叶炳汉还得为力行华小的迁校疲于奔命,逢人就大吐苦水。

魏家祥其生也晚,或应该知道前辈们节节败退的情况,有什么「死猫」,就让他们自个吃吧,何必代劳呢!





马华这回惨了  

2012/06/15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吴慧芳

如果要颁发最诚实奖给政治人物,二號人物实至名归。

 不转弯抹角、不修饰、很直接告诉大家,的確存在“不增独中”的共识。

 他说,当年独中面对改制选择时,就存在“保留独中,不增加数目”共识,若独中要“前进”,就须接受改制。

 他还说,不需要审视协议,因为这已成为过去,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发展得更好。

 这番说词坦白又诚实,不过马华诸公可要冷汗直流。

 二號人物的说法,关心华教及要求復办关丹独中的人会詮释为,全国只能有60间独中,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是,哪怕已供不应求。

 这意味著,即使马华署理总会长廖中莱之前信誓旦旦,指关丹开办新独中的门“还没关上”;即使马华诸公在台上用“大声公”高呼没有“歷史契约”,原来都是听听就好。

 不是我们不相信马华领导,而是二號人物太坦白,加上论官位与实权,更多人会选择相信拥有实权的二號人物,多过马华领袖口中的转述。

要如何调整说词?

 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出示“神奇公函”,力证存有“歷史契约”后,一些马华领导及枪手猛批董总领导污衊,现在二號人物说得如此彻底,他们要如何调整说词?

 第一,继续“忽略”二號人物的说词,继续告诉大家马华有信心关丹在近期內,会获准开办一新独中?

 第二,继续炮轰董总主席叶新田及邹寿汉,故意污衊马华?

 第三,继续攻击董总沦为民联的政治工具?

 第四,和二號人物面对面釐清一切,要求政府批准復办关丹独中、依需求兴建华小、制度化拨款给各源流学校?

 真糟糕,四个可能性,我比较相信第一个至第三个。



族群中心思维,多元文化要求

2012/06/16 东方日报/名家版
~作者: 江伟俊 

--反思林晃昇时代的华教运动

整体而言,华教运动种种的抗爭都以母语教育与维护大马华人社群利益的角度出发。期中,也曾跨越公民社会的范畴直接参与宪政体制,试图在政策与制度面取得突破与改变。综观董教总歷年所发佈的文献与领袖的言论也可清楚发现多元文化主义的论述。然而,在国族建构的想像里,华教运动常被国阵政府与单元教育的信仰者视为国家团结的绊脚石,並標籤该运动是个种族主义、族群中心主义的运动。

究竟我国的华教运动究竟趋向何种主义?是极端的种族主义、自我的族群中心主义抑或开放的多元文化主义?这仍然眾说纷紜,毫无共识。正当一些评论人宣称要为华教谋新出路,推动去族群中心的华教2.0的同时,本文將以林晃昇领导董教总时期(1973-1990)的文献及言论进行分析探討,以期为华教运动的中心思维定位。

综观而言,林晃昇领导下的华教运动的確带有族群中心主义的思维。语言与文化乃族群的重要特质,以两者为运动基础的华教运动难免具有族群中心主义的成分。华教运动中提出的论述,如「华族应该接受母语(华文)教育」,「华族文化是华人的根」都显示出华教运动对华人特质的热衷与推崇。此外,族群中心主义也被华教运动用于华裔社群的內群动员与內群团结,其目的乃为了「对抗外敌」与「结集资源」两大策略;集结族群力量以捍卫华族权益,並且为自给自足的华文教育系统徵召资源。

对抗外敌是以推动群內团结以对抗来自群外的压力,从而以群眾的力量爭取与保障群体的权益。华教在单元化教育的大洪流中,必须得到广大群眾所授予的合法性,当族群面对外在压力会自然地倾向內部团结。教育政策「一种语言,一个源流」的最终目標,就是最好的危机论述来动员华裔社群,在同一幅旗帜下,群起反抗执政者的单元教育思维。

结集资源则是操控群体议题与鼓动群体意识,从而有效地集结群体內的资源。我国华教运动长年来因为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而必须转向华社徵求大量资源。1950年代,在经歷华文中学改制事件之后,1973年发起的独中復兴运动从而保存了华文中学教育体系。然而,60间华文独立中学(独中)却也形成华社巨大的经济负担。

1999年全国60间独中的学生人数为54152人与教师人数为2543人。由此可见,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开支之庞大可想而知。

批判单元,提倡多元须知一点,族群中心主义实自然存在于各族群的思维里,而且並非是绝对负面的。族群中心主义涵盖面相当广,大卫·力登(David Raden)將族群中心主义区分成不同层次,从自我崇拜並歧视他族文化的「古典族群中心主义」(Classical ethnocentrism)到偏爱自我且包容他族文化的「简单內群偏见」(Simple ingroup bias),而我国的华教运动则属于较为开放的后者。华教运动是在不贬低其他族群文化下单纯偏爱华族文化,亦知晓华族文化內的不完美,以及提倡对其他族群文化的包容。另外,华教运动从未否定或质疑马来文的国语地位。

1975年华社《呈部长级教育检討委员会备忘录》,第一章节既指出:「……我们(华族)兼爱其他族群的语文文化,我们学习巫文(马来文)、英文乃至其他文,我们採取兼收並容,取长补短的態度,从没为了发展自己的语文文化,不惜牺牲与打击其他语文文化。」此段落体现了华教运动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並没自我感觉良好,而全盘排斥其他族群的文化。

林晃昇在任董总主席时的讲辞中虽有提及华族应该学习华文与华人文化,但却不能等同于是贬低与拒绝其他族群文化。讲辞中並没认为华族拥有与眾不同的生物特质,华人的血也並非高人一等,反而不断鞭策政府所实施的族群偏差政策,强调在面对各族群文化差异时应须秉持尊重、瞭解、包容的心態。这些都以种族主义的理论相去甚远,充分证明华教运动,至少林晃昇时期的华教运动的主流思维並非种族主义。

综观华教的几份备忘录,不难发觉林晃昇领导的董教总引入了大量国际组织的论述与文件,对于政府的单元主义进行全面驳斥。林晃昇的文告、讲词和备忘录是以母语教育权利与多元文化主义思维提出要求。备忘录中一再强调各族群平等的语文与文化权利,並结合人权和少数族群权利的论述,再以联合国文献及国际趋势加以佐证,从而强化华文教育运动中的多元文化主义论述,借此试图证明將华教运动並非族群至上的种族主义,而是具尊重、瞭解与包容其他族群差异的社会运动。

文化没贵贱之分,更不会因「土著」与「非土著」区分而拥有不同文化权利。同时,华族文化並非完美无瑕,必须以其他文化交流,兼收並容,取长补短,决不能为了发扬本族文化而打压他族文化。这是为了保障社会中的多元性,並深信文化特徵的共存將为国家带来文化財富。

无论是文告、讲词或是备忘录,华教运动都不断重申我国社会的多元性,並强调单元或极端的族群中心主义绝非团结国家的良方,反而是激化族群衝突的毒药。只有在保障各族群平等权益下,多元族群国家才能真正的团结。

华教运动是否是种族主义的运动?依据林晃昇时代的华教运动文献与其个人言论中所倡导多元与平等的多元文化主义,以及对于种族主义的强烈批判与极度厌恶,由此证明华教乃种族主义仅仅是政治的操弄,並非事实存在。

结语

林晃昇时代的华教运动属于「抵抗单元,积极建设」的阶段。当面对国阵政府单元主义政策的同时,也得自给自足地发展华文教育体系。因此,当华教运动引入多元文化主义对抗单元主义的压迫,並依照多元文化原则提出华教运动的论述与要求。期中,董教总也得运用族群中心主义强调族群特质以操控族群意识,由此动员群眾以提供华教运动中所需要的资源。

华教运动以多元文化主义论述回应政府所实施的单元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所涵盖的「多元文化」与「族群平等」论述,赋予华教运动合情、合理的基础。除此之外,广为国际认可的母语教育与少数族群权益也就成为对抗「一个语言、一种源流」单元主义的最有效利器,亦是华教运动在提出任何要求的重要依归。

此外,基于政府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得华社须长年必捐助巨额款项以维持华文教育体系(小学、中学及高等学府)的可观支出。华教运动得適度的操控族群中心主义的论述,以感召华裔社群自发性的捐助全国各地的华文中小学。「华文教育与华族文化是华社的堡垒」、「中华文化是华族的根」、「华人应该要学华语」等,这些论述在强调华族特质的同时也给予华教运动群眾支持力量。马来西亚华教运动在不歧视、不贬低其他族群文化的情况下,偏好本族的文化並不构成种族主义中的种族歧视,即也非极端的族群中心主义,而仅是单纯的简单內群偏见。

总的而言,林晃昇时代的华教运动可以「族群中心主义思维,多元文化主义要求」概括,借此让华教运动能合理地、持续地与完整地保存至今。





“典当华教”:马华巫统懂得怎么做?

2012/06/17 光华日报/言论版
~作者:黄泉安 

在国会走廊和魏家祥擦身而过,隔空抛他一句:“契约,家门不幸?” 不是存心奚落,只是我们一向无所不谈,才斗胆调侃他一下。他用手指在太阳穴打转,像似苦笑。

对于董总挑起的“契约”风波,魏家祥副教育部长说19601962年期间,他老爸还没认识他老妈,所以家祥当时他还没出世,不了解巫统与马华在60年代认同不增独中的“共识”的存在。既然马华不知道共识的存在,那么,人民也应该不知道。

可是,巫统老二蒹教育部长慕尤丁却高调承认,政府不增减独中,是国阵政府成员之间的一项共识。接着,马华老大蔡细历马上回应并且证实慕尤丁讲话,还大声放话:“我们马华懂得怎么做!”

这起不利华教的“契约”课题,是从关丹一直延烧到全国,巫统原本对它不重视,马华处理突发事件时又绑手绑脚,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典当华教契约》已经变成媒体舆论界的最新管用词,华教风波也更加沸扬地闹开了。

际此大选临头,国阵政敌大可乘机对政府幸灾乐祸,甚至尽量消费课题,筹集大选资本给巫统马华迎头痛击。可是,华教与华社唇齿相依,归根究底,不能增建独中“契约”课题若不彻底解决,巫统马华是做茧自缚,在大选中只能处于挨打,不能招架。

很巧妙这次风波,都与首相纳吉有关。董总所提的争论焦点,即1995年教育草案,当年时任教育部长正是纳吉;而《典当华教契约》起火点是关丹独中,也是座落在纳吉的家乡州属 - 彭亨。如果契约真正达致日期是追溯到60年代,那岂不是纳吉老爸敦拉萨也有份?

关丹独中自1966年停办后,20年来,当地华社四度发起复办运动。最近一轮的复办运动,不但得不到马华的积极响应,还被教育部长泼冷水。开始时,慕尤丁搬出大堆教育法令丶政策及历史协议做理由,指示政策不能允许增设独中,因此不能复办关丹独中。

接着,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挖开历史,指出国阵成员党及相关非政府组织,在提呈1995年教育草案时,已经达致共识,决定维持当时独中现状,达致所谓“典当华教利益”的契约,导致多年来华教问题无法解决。提到华教利益被典当涉及国阵成员党,马华便被点中神经线,从此,马华与董总又再展开一场教育使命的拉锯战。

争议开始,马华领袖以守为攻,从马华从总会长至前任总会长、前副教育部长及所有有关的人物,都纷纷出来辟谣,坚决否认有关契约的存在,同时也要求邹寿汉拿出证据证明。此外,马华领袖仍指责董总诬蔑,更举出马华历年来为独中争取利益的功绩,想要讨个清白。

后来,董总出示教育部教育政策研究与策划组主任查里阿兹博士于201093日,代表教育部秘书长签署及致给雪隆尊孔学校校友会的回函,借此证明《1995年华教契约》的确存在。

公函指出:“在提呈1995年教育草案时,国阵成员党和相关非政府组织,已经达致共同的协定和同意,决定维持现状,当时马华公会有关方面已同意接受 ‘独中学生统一考试文凭事宜维持现状’。因此要催促政府承认独中统考文凭,那么就必须公平地重新审视当初所有达致的协定,包括同意撤销1961年教育法令 212)条文,即“废除教育部长改变华小和淡小,成为国民学校的权力”。

跟着,慕尤丁站身出来印证政府教育政策说:在60年代中学改制期间,民办独立中学如果不接受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在当时的情况是无法持续经营。但基于这些学校创立已久,所以政府成员达致一个共识,决定让独中保持原状,不能增建新独中。基于这个共识,当教育法令提呈国会时,部长关闭学校权力被撤回,独中是在这样的共识下继续保存下来。

慕尤丁也申辩华社无需再争论“契约”课题,更无需再重新审视“契约”的含义,只是在现情况下,独中依然可以继续办学。

对慕尤丁的讲话,华社与华教斗士显然不服气,而马华领袖更加在大选临头时刻肩负“典当华教”这个大罪名。慕尤丁是以副首相兼教育部长身份亲自出马,承认有关契约或共识的存在,不容马华继续狡辩,所有马华领袖脸颊,像被巫统刮了一大巴,顿时满天星斗,直到现在,整个马华上下还不能讲明这项共识到底是由谁与巫统一起达成,也理不出这个共识是否能顺应时代的改变而修改翻新。

跟着,好戏来了。614日,慕尤丁在敦拉萨国会选区与民见面会后,再次向媒体道出:有关“不能增加独中数目”的共识,原来并不是原先报道在1995年达致,而是要追溯到60年代。原来巫统、马华达致的共识,竟有这么多层罗生门!

民办华文中学在60年代被改制后,风雨数十年,独中却像风中劲草,屹立不倒,华社始终对它不弃不离,使它在政府完全遗弃环境下,继续茁长。独中生也懂得自爱勤学,统考加上SPM国文优等同样能够申请政府师范,继续为华小提供师资来源,薪火相传的沉默使命,延年不绝,是可歌可泣的伟大故事。

我国教育早已普遍化,国际大学已经废除40%国民固打制,野鸡大学开始林立,关丹独中能不能复办?这是关键课题,与“典当华教契约”有强烈因果关系。既然蔡细历拍拍胸膛,摆明马华懂得怎么做,咱们先让子弹继续飞吧!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