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7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四十八)

·

关丹独中,问题的开始

2012/06/27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吴彦华

皇天有眼,苍天有望,关丹竟然准建独中了。但是,答案之后有问题,方案之后有困境,就像阴阳反覆、相生相剋那样,问题迫出了答案,答案也造成了问题。

如今,关丹独中批是批了,但到底是第61间独中,还是其他独中的分校,或者是所谓的「国际学校」──不就是一个答案衍生了三个问题吗?

关丹独中会是什么型格,只能劳烦政治大佬们去操心;对於华社,关丹独中也马上出现四个问题:新独中的新校舍、新学生、新路线,如何处理。

问题一──新校舍,谈何容易。华总主席方天兴屈指一算就要3千万令吉。他率领筹建华总大厦登高一呼也是3千万。只不过他领导英明,有號召力,堂皇大厦之矗立已经指日可待。但对捉襟见肘、十个瓶子九个盖的华社,这可是一个新的沉重负担。只是凭著「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让大马华社昂首挺胸於全球华人面前的豪言壮语,我们输不起。只因有了关丹独中,就算打崩牙齿、连同血水都吞进肚子,华社都要撑到底。君不见马六甲华堂办文化节,州政府拨两万令吉没诚意,送回算了。搞文化、办教育,华社绝对协力同心,其利断金。

问题二──新生来源。读独中没有免费,除了学费、杂费、课本费,还要常年四处筹款、积极课外活动,这种消耗可不是一般国中能相提並论的。所以独中苦心经营,从80年代提出「走自己的路线,编自己的课本,办自己的中学」的董总路线以来,独中全国学生总人数几乎都停滯於5万的水平。天可怜见,邻家不爭气,我家有福气。政府中学的纪律、旷职的问题,以及中文地位的骤然提升造就了近年独中新生爆满,独中总人数最近破了6万人大关。只是,东海岸偏远一隅关丹,会有学生进独中吗?

不怕,华社不怕折磨,困难总能解决。更加遍远的吉兰丹中华独中都不因为它建於Kok Lanas(远离哥打峇鲁)而缺乏生源。细读內情,其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丹、登、彭各州固然有人来报读,西海岸包括霹、雪也有人远道而去。学校建有宿舍,以解决大量外地生(宿舍生佔学生总数90%以上)的问题。

困难与问题现在才开始

关丹新独中没有缺乏生源则可,有的话则会引起关注。搞不好,也学汶川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外地外州学生纷至沓来。何况在彭州,希望就读独中的学子与家长本不在少数,只是分散於州內各地,路途遥远。

问题三──办校路线。独中標榜民族文化,实际上更受限於现实。各地华社的经济水平和观念差异,造成60间独中迫於办校的困难,而各选自己认为最適用的校制。有的独中一校两制,有者甚至一校多制。所以,关丹新独中选用何者,自然受到关注,就连强人首相马哈迪也予以置喙。

老马说,多一间独中,就多一份分化人民团结的力量。言下之意,就是他惯常指责的「华文中学复製中国式的教育,只能培育出不愿融入他族的排他子弟」。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老马將自己的单元主义置於极其分化的独中教育。他不瞭解,许多独中就是名副其实的民营国中,也不知道有的採用新加坡学校的课本,更不懂有的独中混合各种形制,「自由发挥」。

就好像马来民族分成宗教、种族、世俗、西化等各种倾向,华社也並非铁板一块。独中更因受到主流排斥而各凭自己打拼努力,走出五花八门的道路来。假如老马以为第61间独中是前面60间的复製,那是他没作研究,也不瞭解每一间独中的荆棘之路是怎么选择,以及如何走出来的。关丹独中因为得来不易,其校制与路线自然倍受关注,选择也更需谨慎。

问题之四──其他新独中。兴建新独中是华社愿望,不因沙文主义,也不因排他主义,只因政府中学令人失望,甚至教马来朋友詬病。昔加末独中、威南高渊独中等都是当地华社的期待,它们是否在关丹后,接踵而至?

从「只许60家独中,多建一间都不许」的契约疑团,到今天把契约拋之九宵云外而寄望关丹独中实现,我们经过辩论、示威、对质和一个口头承诺等过程。没人可保証什么时候半路杀出程咬金,关丹独中会否被拦截。但单就现有情况,回顾60间独中的淒风苦雨,展望独中前途,来规划关丹独中,不正是万丈高楼从地起,困难与问题现在才开始吗?





教育政治须分开

2012/06/25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 东走廊

全国教育制度检討对话会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让关心教育的家长及公众提出意见,交由主持人收集后再完成报告,全面检討教育制度。

 该对话会早前在全国各地进行,皆获家长踊跃参与,对话会上每人虽仅限发言5分钟,但仍见拥挤的出席者,踊跃排队在麦克风后,爭取发言机会。

 关丹那场,有家长,拋出一句:教育部长不该由政治人物担任,马上贏得在场者热烈的掌声,深表认同,隨后发言家长皆不忘表示支持,力求政府注重教育且必须把政治与教育分开,勿以国家未来主人翁的前途当政治“赌注”。

 我国的部长当然都是政党领袖,教育部长更是兼任副首相,但是家长寧愿挑选教育界老前辈还是老教授,都不希望教育被掺杂在政治里,受到污染。

 政治涉入教育的坏处是,大官的想法和做法,倾向于政治利益甚于教育利益,因此教长换人时,教育政策也会改。

 教育制度一改再改,有时连家长都还来不及適应,教育部又再来个大改革,试问,学生又如何不被搞到昏头转向?

 一如家长所言,若转由教授老前辈担任教育部长,现有的部长转当背后顾问,专心解决人力和財力资源问题,是个不错的建议。

 委任专人专注于教育部事务,不朝令夕改,不目光短浅,不功利主义,再由部长在后“驻守”,教育体系稳定中用,我国孩子的学习过程就美好很多了。



那些年,我们一起学习华文的日子

2012/06/27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柯熙禾

我的中学时期是在90年代期间度过的。华小毕业后,由於住家附近没有独中,也没有改制的华文中学(即「国民型中学」),因此和大部分同学转入附近的国民中学就读。由於成绩没有达到跳班的標准,我被迫在预备班修读一年。也从那时候开始,就隱约感到制度上的不平等:为何马来同学不必上预备班?为何华文课这样的少?

在国民中学求学的过程中,华文节经常都是由两个班级合併著上课的,也有的时候是安排在週末特地回校上华文课。这样的情景並不特殊,原因也很简单:师资短缺、各別班级华裔学生太少、教室不足等等。

由於华文是选考科目,因此在中三初级教育文凭(SRP)的那年,往往就会有一部分华裔和印裔学生因对语文课没信心而报考美术课。如此一来,中三那年华文课的学生人数就会显得单薄异常,令人不胜唏嘘。可以这么说吧,那些坚持修华文的学生,多数抱有一种使命感或是一种文化情怀。总概而言,修读华文这条路,如果没有梦想、热情、坚持和毅力的话,几乎是不太可能走得下去的。

上了大学以后,我逐渐明白为何我的华文之路会这么「艰辛」。进入大学后,虽然我没有再继续修读华文,但始终也没有离弃华文。大学时期,我也开始关注华教在这个国家的歷史和发展状况,甚至开始参与相关的活动等等。也因为这样,我发觉,许多后来积极参与华教运动的生力军,许多都是来自国民中学的华裔子弟。

我这么说並没有贬低独中生的意思,我想表达的是,大部分国民中学的华裔子弟在极其有限的环境中学习华文,除了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外,也想继续守护这种机会。甚至,想让这种机会变成权利,一个身为国民应享有的平等权利,以及一个隨时都可以自由学习和使用母语的环境。

近日,马华公会因契约论而被指摘典当华教。此番「典当」,比过往的「出卖」指责更具杀伤力,尤其值此大选和马华式微之际。为此,马华公会总会长蔡细歷认为,我们不应该一味谈论「6070年代的事」,不应该执著於追究政府过去在华教课题上犯的错,反而应该向前看(见《当今大马》,2012624日)。

然而,我们都清楚和明白,华教这一路走来的坎坷故事,它的往事並不如烟啊!回想以前,如果60年代华文中学改制不成功,我们或许就不必如此刻苦学习华文;如果70年代没有新经济政策,我们就不必为了那30%进入大学的固打制而挤破头颅;如果80年代没有3M制度,我们的读、写、算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差?

90年代之后一系列不同的政策和教改,如果没有热爱华文的个人或团体守护,没有孜孜於人权和民权斗士的牺牲和捍卫,那我们今日的华文教育又会有著怎样的发展?当然,历史议题没有如果,我们也不必假设。但是,歷史发生过的一切,却是造就了今日的我们。

也许蔡总会长没有机会经歷过、欣赏过我们中学时期上华文课时即特殊又美丽的景观,因此历史没法造就今日的蔡总会长。蔡总会长基本上理解了「往者不可諫,来者犹可追」的意思,力劝华社要向前看,但看来蔡总会长似乎还没领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境界。

若有机会的话(虽然已不可能),还是希望蔡总会长可以体会一下那些年我们学习华文的日子,让蔡总会长也成为那道即特殊又美丽的景观里的一分子,然后我们再来谈论华文教育的前景吧!



独中生不当老师的可能因素

27 June 2012 砂拉越 联合日报/言论版
~作者:吴嘉豪(教育工作者)  

近日,各大报章都热烈讨论,独中师训班反应冷淡的事。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反应冷淡,显示独中生对当教师有不为人知的想法,有关当局必须设法想出个中原因。

教育部副座指出,教师的底薪加入津贴后是2900令吉,甚至比初入职场的律师、工程师还高,而且服务25年后可获得约1万令吉的薪金。虽然听起来薪金诱人,但是要等25年后才有1万令吉,似乎不能吸引有雄心壮志的年青人投入铁饭碗的行列。

在生活费日益高涨的年代,25年后才能拥有1万月薪已经不足应付生活开销。根据一项调查,在2020年,一位年轻人必须有至少12千令吉的月薪,才买得起好的排屋。这是可能在8年后就会发生的事,独中生应该是未雨绸缪,才不愿当老师吧?

现今科技发达,资讯垂手可得。容或独中生认为当老师是一份苦差,但有更大的可能是,独中生为了在未来有立足之地,想趁年轻出国深造,充实自己。大部分独中生不是去中国、台湾等大中华区,就是去澳洲或欧美国家,倘若自己选择留在国内,会不会觉得有点浪费机会?

时下教育部最为棘手的师资课题之一,就是调派职位。近年,政府财政赤字一年比一年高,为了削减教育部的开销,已经逐年减少将西马老师派来东马执教。但是,若不幸被教育部派遣来东马执教,以目前的形势来看,有可能一辈子都得在东马度过整个教书生涯。西马独中生可能不愿冒这个险,所以申请者以东马人为多。

教育部行政偏差时有所闻,虽然受训期间被告知将来会在华校执教,但是教育部的小拿破仑可能以种族团结或为国服务为由,硬生生把独中师训毕业生派遣到非华校执教。独中生长期受到政府的边缘化,已经对教育部存有一定的负面想法,难免对师训组兴趣缺缺。

有些学生看到教师们的生活大致上都是以校园为主,极其平淡。独中生接触的资讯,不是以华文为主,就是以英文为主。在全球化时代,他们认为,当老师就仿佛失去了到外国闯荡的机会。他们要的,也许是更大的平台。毕竟许多在海外发展的独中生,比留在国内任职的独中生,有更好的际遇。

有关当局应该探讨时下年轻人不愿当教师的原因,而不是互相指责对方。有关当局应该携手合作,致力解决华教师资问题。华教的发展,还有漫漫长路。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