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6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二十八)


厘清事实坦荡处理

2012/06/06 南洋商报/社论 

董总退出华小师资特委会圆桌会议之后,与马青总团长兼副教长魏家祥唇枪舌剑,争端越闹越大。本月2日,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岀示一份教育部秘书长于20109月签名,由教育政策研究与策划组发岀的文件,指马华前领导层在国阵成员党提呈1995年教育法令草案时,同意接受“独中统考文凭事宜维持现状”。他形容马华典当华教利益。

隔日(3日),魏家祥回应邹寿汉指责,他说不曾看过“马华同意不承认统考文凭”的国阵协议文件,且多位马华前领导人也否认有此协议。他甚至认为有关协议是不存在的东西,若政府有限制,宽柔独中就不可能增建分校,华小不会增建,持有统考文凭者也就不可能获准进入大专院及师训学院。他质疑邹寿汉不知从那个第三者取得所谓的资料。

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星期一即刻反驳,指魏家祥在1995年教育法案达致的“契约”上为其上司隐瞒事实。他挑战魏家祥公开指责教育部长及秘书长胡说八道,用契约来限制独中发展,并宣布“契约”是假的,教育部长及高官都在讲谎言,以不存在的“契约”来污蔑马华。

邹寿汉告诉《南洋商报》:“国会记录、内阁会议记录、教育部内部会议记录、国阵最高理事会记录,都不是我一介草民可轻易取得,这明显说明魏家祥在为其上司,即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隐瞒1995年教育法案触及的经由国阵成员党及马华当时领导层同意的‘契约’”。

“这是否政党之间的一项政治交易?独中及华教课题受制于‘契约’,已由慕尤丁在报章公开宣布,教育部秘书长也有公函证实‘契约’的存在。”

董总数十年来捍卫华教立场坚定,向来据实论事,在这个事件上绝不会也没有必要出示假文件来污蔑马华。魏家祥在反驳之前,除了听取前领袖的说词以外,也应该深入向教育部门相关单位查询取证,确定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不应质疑邹寿汉所展示的文件真伪。

华教课题攸关华族文化在这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是全体华族的切身大事,绝对不可因为各种政治因素而虚与委蛇。

董总捍卫华教大义凛然,从来不向任何压力低头,这是民族气节的彰显与表率,全体华社应该作为董总的后盾,捍卫民族教育。

马华向来信誓旦旦,宣称代表华社,誓与华小共存亡,这些年来为华教的权益护航,在发展华小和迁校方面确实也付出一定的努力,华社也从未否定这一切。董总既然出示“前所未见”的文件,马华必须调查清楚内中蹊跷,并与华社对话,明确交代,消除华社疑窦。至于其他与事件不相干人士,则不应借题发挥或不知就里胡乱轧上一脚,以免将事情弄浑搞砸。

无论如何,马华在维护族群权益的大课题上必须展现大无畏的精神与勇气,尤其在华教的课题上,应让独中复办,让统考文凭全面获承认,让华小获得公平待遇,让华教自由发展。





要平等、要公义

2012-06-06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张金发 

法律面前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社会有公义的,但在我国,这种公义与平等却受到蓄意的扭曲。至今,还有许多政客抱着这种观念,其他族群再如何奋斗,在他们的眼中,都只不过是“外来移民”。外来移民就不可分享经济蛋糕、不可分享政权、不可与土著平起平坐。

不过,这些政客口中所认定的“外来移民”都是已经数代繁衍族人,生存于这一片土地上的公民。

他们多数都是生于斯,死于斯,安分守己的老百姓。他们都拥有身分证,除了少部分持红身分证之外,绝对是合法的国民。

可设私校不容独中

立国数十年以来,政府一直都在尝试推动族群交融计划、宏愿学校计划、一个马来西亚等,大家在想,会不会最终又是沦为空喊口号而已。“计划”成效如何?是值得商榷的,关键想来就卡在法律地位并非人人平等的先决条件。

且不论该成效如何,先回顾公务人员对有关政策的态度如何?他们的心态是否有改变?是否还是保持上个世纪560年代不变的狭隘族群观念?

教育部如何看待公、私立学校?为何公立学校可以私享大幅度的拨款,而不理同样为国栽培人才的私校?允许其他私校的设立,却不许华文独中的创设?

同样的,既然政府有意与世界接轨想加强英语的沟通能力,可是雷声大雨点小,近日来增加3节数都是马来文课,为何如此?相信与人力资源部培训人才失衡所致,为了照顾过剩的马来老师,不得不增加马来文节数吧!可悲的是,国家政策的订定,总是与现实脱节。

理性对待和平集会

反贪污局被投诉不公义、警方被投诉滥权,两者都为当政者服务的指责,数见不鲜。

反贪会的努力成果如何还未定论之前,只见排名从2008年的贪污印象指数47,跌至56。单单在当年就有605人涉贪初捕,54%来自私人界,但公务员却占46%,这还不包括没被揭发的数据。

近年来,人民热衷于以和平集会方式表达和反映人权不公、法律不公等等。与那批在安比嘉家门前搞“花样”的小丑是不同的观念与立场!毕竟天下还有“公义”两个字是准绳。

和平表达意见的行为,政府应当以理性及审慎的态度检讨与对策,而不是一味藉口以“唯恐暴动”而采取镇压的手段。

公义至上,是非自有定论,宪法赋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力,岂可言之凿凿,而真实中却诸多为难? (张金发 自由撰稿人)





历史悬案?

2012-06-05 星洲日报/言路版
~作者:林瑞源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是一页又一页的心酸史,董总最近提起的“1995年马华契约”,又勾起了人们的回忆。

1995年政府准备修改教育法令,当时华社大力反对1961年教育法令第212)条文,因为它赋予教育部长关闭华小和淡小的权力,因此当时董教总和华团极力爭取撤销此条文。

我瀏览了董总网站,摘录一小节:“1995831日,董教总召开5华团联席会议(董教总、留台联总、南大校友会及雪华堂)针对1995年教育法案进行交流。117日及10日,7华团领导人分別受邀出席民政党及马华安排有关教育法案之饭局,饭后7华团发表文告。1218日至20日,国会在华社的强烈反对下三读通过法案。”

虽然第212)条文被废除,但是董教总认为1961年教育法令的“最终目標”还是可以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推行,他们反对的条文包括规定“国语必须成为国家教育制度內所有教育机构的主要教学媒介”的171)条文、只允许教育部长设立国民学校或国民型学校的28条文;董教总也担忧约半数华小董事部將有被解散及独中统考將被停办的危机。

现在的问题是,马华是否有和国阵成员党达致华教保持原状、不承认统考的协议,作为撤销212)条文的交换条件?如果没有,为何教育部长慕尤丁会说受限於教育法令及过去决定,令他无法批准在关丹开办或復办独中?

只要教育部开放政策,让华教自由发展,就可以证明协议是子虚乌有,但是政治人物就是喜欢带人去“游花园”,一味否认,却拿不出证据。

其实,1995年还是由马哈迪掌政,当年政治並不开放。国阵在1995425日举行的大选,摆脱了巫统党爭的阴影,取得大胜,因此修改教育法令,根本无需听取华教组织的意见。

如果確实存在私底下的协议,这类协议只是国阵成员党之间的契约,没有法律约束,也可以推翻。

翻开历史,证明许多决策和政治掛鉤,包括教育政策,比如1956年拉萨报告书、1960年拉曼达立报告书、1971年阿兹报告书;在华社反对下,国会通过1957年教育法令、1961年教育法令及1996年教育法令,这类“单方面运作方式”应该落幕了。

在目前的政治局面下,行政的透明度已经提高,比如配合擬定教育蓝图,教育部在各州举行对话会;希望新格局可以为华教带来春天,从而改写华教的历史。

(星洲日报/一心不乱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总编辑)




会相信谁?

2012/06/04 中国报/评论板
~作者:吴慧芳 

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这回头大了。

 原来,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出示首相署在201093日指示教育部的发函回復,指马华领导人在1995年草擬教育法令时,確实同意接受“独中学生统一考试文凭事宜维持现状”,意味著同意不承认统考文凭。

 这绝对是马华担当不起的“罪名”,典当华教,隨时让马华在来届大选兵败如山倒。

 当大家等著魏大人如何回应时,他这么回答──董总出示的信函內容,相信是当时教育部官员道听途说方式撰写,他不会相信这些內容。

 他还说,亲自问过当时参与修改教育法令的人士,以及多任前马华部长,得到答案是,马华没有做出典当华教的事。

 “除非能够出示白纸黑字,及拥有马华领袖签署的文件证据,我才会相信。”

 若魏大人的答案属实,会让不少人冒冷汗。

 因为一,记载重要“决策”的官员,竟然是以“道听途说”方式作记录,工作態度草率得可怕。

是否能说明一切?

 二,如果参与修改教育法令者,斩钉截铁声明没有典当华教,那他们是否能开腔说明一切,再结合现有的马华领导层力量,纠正这项被官员“道听途说”撰写的记录?

 其实不用魏大人说,我相信关心华教的人都明白,教育部副部长职不好当,但既然喊出“马华代表华人”、“马华是民族先锋”的口號,找出真相拨乱反正,就是马华及副教长的责任。

因为任何的说词,都无法解答最基本的疑问,既然任何法令可以在国会,以三分二票数通过修改,为何“统考文凭的契约”却不能?

 邹寿汉与魏大人各有说词,民眾会相信谁,大家心里有数。




非教育因素横亙独中復办

2012-06-05 星洲日报/言路版
~作者:邓日才

520要求独中復办大会”在关丹举行,全马有5千华裔聚集,恳切要求復办一所独中。呼声响彻云霄,情况热烈。但是,教育部长慕尤丁却说,受限於法令及过去的决定,他个人无法拍板。

实际上,《1996年教育法令》並无规定不准设立新的私立中学,过去也未订有政策禁止復办独中。何况过去彭亨州原本有8所华文中学,后来因故关闭。现在只是要求復办一所,又不是开办新的中学。那是甚么因素横亙在前路,阻碍独中的復办呢?

有关校地早已有人捐献,学生来源也有四、五千人,为甚么不能设立一所独中来照顾当地的需求呢?人们一直在追问,要办一所独中真的这么难吗?为政府分担教育经费,出钱出力,栽培国民,不是好事一桩吗?

可是,事情並不是这么看的。因为,有许多非教育因素在作梗,而不能让独中顺利兴办或復办。

《达立报告书》颁佈后,《1961年教育法》隨即通过,原想一举摧毁所有独中。1962年之前原有80余所华文中学,经改制风波后,只剩下37所独中,苟延残喘,七零八落。经1973年独中復兴运动,臥薪嚐胆,艰苦经营,40年后的今天,独中终於起死回生,60+1所独中,凤凰再生,又见蓬勃一时。但是,当年政府限制独中发展的原意犹在,一直未曾松手让华社中等教育,自由发展。民族文化受制,跡象明显可见。

其实,我国教育部长一职,按不成文的潜规则,一直是首相宝座的必经台阶。教育部长在位者,总是小心翼翼,避免行差踏错。尤其丝毫“不让步”优待华教,担心被挑剔“出卖权利”,因而落人口实,爬不上官场高峰。

再次,一些高官,也对华教的权益爭取,常显露其不愿向“压力低头”的姿態,以示维护其族人利益的勇態。因此,总千方百计,以各种藉口来敷衍,而未能在政策及大原则上给予华教“方便”。一些人,不愿看到华教日益壮大;只想看到华教局限在受限的状况下“维持现状”。

华社爭取华教权益,处在“此时此刻”,有必要考虑,应採用灵活及高超的“多手”策略;让他人感到,在中国崛起之际,华教发展,有利於国家经济繁荣;並未使他人感到不安。华教界何妨考虑,採用宽柔模式,在一个机构(董事会)统辖之下,设立另一个“校区”,实行“一校二址制”来进行办理关丹独中。

当然,总期教育难题能回归教育事业上来处理。但是,如果大道一时不通畅,也应有“权变”之法。在力量悬殊之时,要在会议桌上取得斗爭大成果,无疑是奢望;迂回策略,或是另一个取胜之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原则总得坚持。(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邓日才)



 

魏家祥potong不了

2012/06/04 光明日报/ 专栏
~作者:刘汉良 

这或许是见仁见智,从联盟至国阵执政逾半个世纪,华裔的权益一再受到衝击,尤其是华教的生存与发展屡陷危机。

但愿忠言不逆耳,声称真正代表华裔的马华领导层诸公若仍有一丁点羞耻心,理应因有负华社的信託而感到愧疚。

难道这是“真金不怕洪炉火",魏家祥高调表態,马华不曾典当华社权益。

因不甘被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指控马华典当华社权益,这位教育部副部长拍胸膛保证,从来没有一位马华的领袖会无知到典当民族的权益,若有白纸黑字证明某某马华领袖典当华社权益,而且获得全党同意,那他將是第一个离开马华,意味他要与马华potong关係。

其实,歷史(不是马华自撰的党史)早已白纸黑字证明,马华歷任总会长在维护华裔权益尤其是华教地位方面失责、失信,特別是陈修信及李三春更留下骂名。

在掌权马华时一直敌视华教的陈修信竟认为华社对母语教育的诉求是极端份子向政府挑战,使政府难堪,他因而开除当时主张爭取华文为官方语文的华教斗士沈慕羽。尤有进者,他强烈反对在我国设立一间华文大学,他的“独大要在大马创办,有如期待铁树开花"的“经典名言",就是马华领导层“典当"华社权益的铁证。

同样坚持反对独大的李三春在位期间,政府陆续通过一系列不利华社的政策,包括华文中学改制、新经济政策、大学土著招生固打制、国家文化政策、工业协调法令、社团修正法令等。

即使魏家祥那时“还未出世",但身为马青总团长的他及其同僚“承前启后",又怎能与马华前辈所犯下貽患华社的歷史过失切割呢?

再说,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小师资荒严重,以及关丹独中復办无期,身为教育部副部长的他,真的与之potong不了。

看来,魏家祥是入错了党,他若有良智,就应赶快与这个政治路线(党性)把华社权益potong掉的所谓华人政党,早日说声再见吧!

(光明日报/好评‧文:刘汉良)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