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独中,大家都擦汗了
2012/06/19 光华日报/言论版
~作者:黄金帝
副首相慕尤丁直截了当发言,确有“保留独中,不增加数目”的共识。马华那些大当家、二当家、三当家等一伙“当家不当权”的人,又到了擦汗时刻。
慕尤丁也说,独中如果要“发展”,就有必要改制才能前进。轮到华教的积极人士擦汗。
然而,该感到庆幸吗?当慕尤丁加上最后一句,无须审视历史协议,因为事情已经过去,最重要的是华教该怎样发展得更好。
慕尤丁的直截了当,不能不让我们觉得马华那一帮高层,所有决定性的发言都是在转述、转述、转述。
关心华教的积极人士呢!一听到有“不增独中”的共识,免不了义愤填膺,恨之切骨的那股气,难免又得吐在马华公会的招牌上。
其实大选风声吹得正紧之际,就算谁有本事拆掉马华公会的招牌,马华那一伙当家誓死也不会对“出卖华教”作半点透露。
当然,“出卖华教”仅属个人猜测。但马华打死不认“出卖华教”的说法,那是为了选票的说法,就不是我个人所言了喔!
马华最大的那一位不是强调了吗,“独中可维持现状,但数目不能增加”的共识是否存在,已不重要。尤其马华这个“与华教共风雨的招牌”说,就算有“不增建独中共识”的存在,马华也不会接受。
当慕尤丁的话是“臭屁”吗?
马华眼下之计,寄望之情,即是关丹独中快快有阳光照射进来,而不是独中的门还没关或已渐露曙光,一切闪烁在隐隐约约之中。
申办独中难如申办奥运吗?这个我们认了;申办独中还难过借养两只熊猫吗?的确是的,当马华第一号人物说:政治上2+2不等于4的时候。轮到我们擦汗了。那,请问2+2该等于多少呢?
也许,在政治上一份1995年的“契约”,再加上一份上世纪60年代的“共识”,就等于21世纪的第一间关丹独中?是这样吗?蔡老大。千万别说政治上没有所谓“是”或“不是”这种措词了!
解决师资荒学问大 师资调派顺得哥情失嫂意
2012/06/19 东方日报/
刘国伟 报导
华小师资匱乏並不是我国华教界的新鲜事,近期在民间团体的舆论施压下,可说是闹得沸沸扬扬。有鉴於此,由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主导的教育部特別委员会,在经商討后决议透过8大长短期方案,以解决当前华小师资不足问题。
8大方案中的长期措施之一是与高教部商討,调派98位未被安置去中学的大学教育系毕业生(具华文资格者)到华小执教,此举尚未见其效,其「安置」方式却已经引起这批毕业生的不满,指教育部未尊重这批新老师的意愿,冒然將他们当做解决华小师资不足的「牺牲品」。
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主持第6次华小师资特委会圆桌会议后曾表示,目前华小有3万8047个师资空缺,被填补的空缺为3万6173人,这意味著华小尚缺少1874名教师。而一旦教育部落实所有解决华小师资方案后,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可望在2016年或更早解决。
但是问题就在於解决华小师资不足的方案,是否建立在「牺牲」他人利益的基础之上,这也是一眾国立大学教育学士课程(ISMP)的毕业生,所发出的无奈讯號。
虽然这些毕业生都已经在5月23日陆续到教育部所指派的华小报到,但是他们依然对教育部调派指令深感不满,更有不少毕业生在投入华小的教学后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適应华小的教程,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手法不同难適应
受访的江老师是这批被指派到华小执教的毕业生之一。他表示,虽无明文规定,但根据以往的惯例,国立大学教育学士课程(ISMP)毕业生,都会被分配到各中学执教,而非小学,如今教育部有此举动,可谓是「先例」。
据记者瞭解,许多毕业生由於面试时,完全不曾给予通知,教育部决定前完全不曾徵询其意见,而感觉自身利益被典当,以便「协助」教育部解决当前面对的华小师资不足的舆论问题。
「失望的是,堂堂教育部,竟然將在毫无预先询问和通知的情况下,將中学老师派往华小执教。甚至,连理由都不告诉我们。愤怒的是,从专门培训中学科学老师的理科教育系里毕业后,竟会落至『所学非所教』的窘境。」
江老师认为,中小学的教学內容、手法和课堂管理是有著截然不同的方式,而在大学教育学士课程中,由於课程纲要与学习模式,都是为了中学课程与学生「量身定做」,以致有许多毕业生被调派到华小执教后,必须从「零」开始,重新再学习与適应,这对於师生来说,明显百害无益。
他续称,教育是育人的学问。除了要掌握相关科目知识,更需要有教学知识,和教学內容知识。
「一个优秀的地理老师,未必是一个出色的国文老师。一个的教学生动的数学老师,也未必是一个能深入浅出的经济老师。一个能够將叛逆中学生训得唯唯诺诺的老师,未必就能对付得了精灵古怪的小学生。」
「不同年龄层的学生,经歷著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需要不同的教学手法。不同的科目,甚至同一科目里不同的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背景知识和传达方式。隔行如隔山,这是简单的道理。」
应长远规划培训华小师资治本
华小师资不足问题深根蒂固,要解决此问题不能过度依赖短期方案,以免顺得哥情失嫂意。
对此,江老师表示,要解决华小师资的燃眉之急,应该是踏踏实实的从根源著手,而非临时硬將毫无准备,且未徵得同意的中学老师贸贸然调往华小。
「我们都瞭解华小的师资短缺问题悬而未解,甚至日渐恶化。出身华小、亦爱护华小。诚然,教育部此举在政治或教育上,能够带来短期利益,但大家是否留意到这只是在走捷径,是典型的治標不治本?」
他认为,面对华小师资不足与师资调派不当等问题,教育部责无旁贷,原因在於该部並未有一套长远规划的方式去制度化培训华小师资。
「因为没有规划华小师资的方案,所以没有预算我们中学或小学老师的需求量的增加,其胡乱调派的结果,可能是造成中学华文师资严重缺乏,小学华文老师又无法得心应手。」
江老师也指出,短期內將中学组老师调职到华小填补空缺,必须更新教育部对於中学华文老师的资料库,原因在於现今依然有不少中学,面对缺乏华文老师的问题,而这一点往往並未反映在教育部的数据上。
他瞭解到眼前要政府收回调派的指令,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理想,但他希望有关当局能够经此一事长一智,切勿重蹈覆辙,调派下一届毕业的国立大学教育学士课程毕业生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协助」政府解决华小师资问题。
毕业生上诉无下文
一眾国立大学教育学士课程(ISMP)的毕业生投诉无门,他们曾到州教育局反映过,但是却因为权力界限而被拒於门外,也有毕业生曾经写过公函,上诉到有关当局,却彷彿石沉大海般无影无踪。
他们也曾透过推特(twitter)询问过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本人,但是得到的回应却是:「希望你们也不妨考虑到华小执教,有教无类!」。
另外,也有毕业生曾询问魏家祥的助理,获得的答案则是要毕业生们先到华小报到,三五年后才协助他们转回中学。
对此,本报记者也致电魏家祥,以便得到求证此事与寻求回应。
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电访中表示,此举是为了应对华小师资不足的8大方案中的长期策略,而且如此的调派並不存在毕业生(华小新老师)所反映的问题。
马华「三不」曲,国阵大合唱?
2012/06/19 东方日报/言论版
~作者: 黄金城
马华和董总的纷爭,从「典当华教」契约开始,一路敲敲打打,跌跌撞撞,等到教育部长慕尤丁开口把「契约」变成「共识」,还是没个准儿。目前,你问象、问米、问神、问鸚鵡、问熊猫或是问「死猫」都好,就是问不出真相。
慢著,慕尤丁不是捎来好消息吗?马华三巨头──蔡细歷、廖中莱和魏家祥,上週各唱「不重要」、「不知道」、「不认同」的「华教契约三不曲」后,慕尤丁48小时后送上热乎乎的「关丹独中」准証一张,算是和马华的「华教契约三不曲」来个合唱,就待各华社头头齐声讚好,掌声响起之际,大家却沉默了──连「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標准表情、动作和掌声都没有。
「华教契约三不曲」闹了两星期,最后的结局,就像马华蔡总说的,己经「不太重要」,反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华教界的朋友坚信「典当华教」契约之说,並为马华盖上「不认不认还需认」的印章;马华这里却不是上下一心,大头目继续喊冤,基层领袖在教育部长慕尤丁强调「不建独中共识」后,却是百感交集。有者感嘆做头的人「骨头太软」;也有人认为领袖「不够英明」,被人牵著鼻子走。现在?问熊猫或是问「死猫」都好,就是问不出真相。
平心而论,不少马华党员都是热爱华教之辈;从华小、国中、独中到大学,都有马华党员出钱出力,盖上「典当华教」的恶名,教他们情何以堪?可是,问题不出在这些热心教育的马华基层党员,而是他们的头儿当年究竟是「被忽悠」了,还是自己拋头颅,洒狗血的跳上当官的金光大道,为华人社会留下了数十年的枷锁?
马华头头见慕尤丁,提呈「关丹独中」建议书,但却讳莫如深,不免加深了各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说法。根据华教人士的消息,这所「关丹独中」是个「异数」。它的「异象」,不仅是它生於大马最关键的选举之前,无可避免成了一椿政治交易,更在於它不够「独」,出生契上盖了不少催命符,例如考试、语文等,都与现有的独中模式迴异。事实真相如何,近日即有分晓。
一些人认为,只要弄到「一间独中」就好,不管其「独立成份」有多高,也不必理会它的出身背景,也不必管它穿的是独中的外套,藏著国中的灵魂,这显然是「独中飢渴症」的反射。表面上,它似乎在帮马华「解套」,有点公关作用,但实际上却加深了双方的不信任。如果只要皮相色相,跟本就不必花功夫,乾脆把建关丹独中的2500万令吉省下来,买一家现成的国际学校,贴个「xx中学」中文字马上就可以招生迎客了,何必和马华瞎「折腾」?为的是哪般?更何况,关丹即使开得了「独中」,那2500万令吉当中,有多少银两由1Malaysia的教育部贡献?
马华「华教契约三不曲」闹了两星期,搞到顏面尽失,还要盖个「不认不认还需认」的污名;看来,蔡总「高调问政」踢到铁板了。那一面忽明忽暗的「国阵总协调」的金字招牌,不知道掛在哪里?
在「一个马来西亚」搞华教、玩政治,一路敲敲打打,跌跌撞撞,等到教育部长慕尤丁开口把「契约」变成「共识」,还是没个准儿。目前,你问象、问米、问神、问鸚鵡、问熊猫或问「死猫」都好,就是问不出真相。
马华「三不」曲,国阵大合唱?「关丹独中」的序曲,己经走板了。
华教问题谁处理?
2012/06/18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王义展
马华最近与华教课题陷入纠缠不清的状况,继325集会对副教育部长的嘘声之后,520申办关丹独中大集会过后至今近一个月,准证不但不见踪影,“歷史契约"课题重提更导致董总和马华再次陷入骂战。
董总说,教育部以歷史契约作为拒绝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和限制独中数量的理由,以交换废除教育部长依据1961年教育法令把华小和淡小改为国民学校的权力,是有凭有据的说法。
但是对於这个说法,马华自然全盘否认。因为一旦承认歷史契约的存在,就会负上典当华教的罪名。
难以相信的是,副首相兼教育部长竟然说自己无权批准兴建独中。如果教育部长没有这个权力,究竟这个权力掌握在谁的手上?教育部长说,內阁已经交由马华署理总会长跟进关丹申办独中事宜。那就是说,马华一定要解决这个华教问题,没有其他选择了。
不是说有人在朝好办事?今天马华还在教育部当高官,批准设立一所独中有甚么难?所谓的歷史契约又是甚么?而且马华说歷史契约根本不存在,那么在情在理又有甚么理由来拒绝华社申办独中?
好了,即使歷史契约存在,也只是以前的当权者所达成的协议而已,根本没有法律地位,隨时都可以被推翻。关丹申办独中,看来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因为没有任何被阻止的理由。如果以大选即將来临的角度来看,更是国阵来贏取选票的绝对正確之做法,为何不尝试摒弃贯彻单元化教育政策的狭隘思想,来贏取华社的心呢?(光明日报/好评‧文:王义展)
独中与熊猫
2012/06/18/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罗舜坚
独中与熊猫,一个是马来西亚华人民办学校,一个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两者本是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这几天,两者在国內媒体出现的篇幅一样的多,同样的热。摆在一起谈,未尝不可。
最大的原因,是独中与熊猫“系出同门",追溯历史,不容否认,都来自中国。
独中的前身,是从中国南来的先人为传承民族母语教育、文化,於將近200年前在马来亚开办的私塾学堂,尔后渐渐发展成学校。1961年,国会通过《1961年教育法令》,当时有60间华文中学拒绝接受改制,自此变成得不到政府分文资助、必须自力更生的独立中学。
1973年,为了挽救陷入低潮几近灭亡的华校,华社在霹雳州发动了华文独中復兴运动,慢慢地將全国仅存的这60间独中救活並发展起来,才终於一步步走到今天。
至於熊猫,指的是特產於中国、头圆尾短、体色黑白相间的大熊猫。这种动物现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国四川盆地周边山区。据估计,目前全世界的野生大熊猫仅存约1600只,由於生育率低,加上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高,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中评为濒危物种。
1958年,为了挽救数量剧减几近绝种的熊猫,中国设立了四川臥龙自然保护区,正式展开对这种动物大规模、有系统的保护行动,才终於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熊猫的生存与增加。独中弱势,熊猫濒危,皆一度走在灭绝边缘,在我国却有截然不同的境遇,这也是两者可摆在一起来谈的原因。
眼前这个国家已然多元开放,捨得大费周章、挖空心思植林造园,让两只外来熊猫安居享受10年,可惜却容不下落地生根200年而只想再增加一间,並且会自己想办法生存下去的独中。
歷经千迴百转,终露一线曙光。这不是政策的限制,不是契约的羈绊,更不是共识存在与否,是目光与度量的问题。
(光明日报/好评‧文:罗舜坚)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