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丹准建独中了
2012-06-18 星洲日报/社论 过去约一个月以来,华基政党与华教组织一直为是否有能不能增建独中的契约或共识爭论不休,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的谈话也一度令课题复杂化。经过內阁討论,终於看到转机,华社原本期待本星期才会有好消息,然而好消息提前到来,慕尤丁上週六亲自宣佈政府原则上同意在关丹建独中,为增建独中打开一道缺口。
內阁在討论关丹独中课题时,指示马华领袖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在符合国家政策与教育法令下,从长计议建校的形式。马华也已经与彭亨州董联会代表会面,初步擬定落实关丹独中的时间表。
关丹独中的兴办能够以这样的进度发展,的確让华社感到欣慰。教育是百年大业,应该以学生的利益为先,不应该被政治化,政党及华教组织若一再在课题上互相指责,而非积极寻策解决问题,对於强化华教基业又能有甚么益处?
內阁的这项宣佈,也为之前的爭议,画下句点,从此以后,只要有需要,独中是可以增建的,无论是实际需要还是政治上需要。未来大家无须在狭隘的框框內作不必要的口舌之爭,也可以卸下沉重的歷史包袱。这也同时证明政策是可以隨著时代需求而改变。
当然,关键是內阁这一项决定必须被明文规定下来,制定成为政策,未来任何有关独中增建的申请,都必须以此为依归,没有任何政治人物以及教育部官员可以再加以否定,为独中增建增添不必要的爭拗。
基於这项决定的关键词是“內阁原则上同意建关丹独中”,某些人会认为仍不够踏实,未免又会落人口实,教育部应该儘快发出批准函予彭亨董联会及相关独中筹建委会,以让华社真正看到政府的诚意。批文一日未发,就无法让兴办关丹独中一事进入日程表,没有一纸批文,即使有了土地、经费等,也无法取得动工准证,时间一旦被拖宕,恐怕又会再次引起不必要的爭议。事实上,关丹独中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一纸公文这股东风。马华、董总、华总和州董联会等应该积极跟进事项发展,確保关丹独中能够早日不拘形式地建立起来,以满足关丹华社对华教的需求。
此外,慕尤丁表示独中增建必须符合国家政策与教育法令,亦说明政府领袖仍不充份瞭解独中的课程纲要、办学模式和独中生在学术等各个领域的成就,统考文凭也已经获得国內外许多大专院校所承认。事实上独中课程纲要是不可能偏离国家政策和国家教育哲学的,许多独中甚至推行双轨制,学生报考统考之余亦报考初中评估考试和大马教育文凭考试,相关考试科目也列入正课中,而且考生们在这些政府考试的表现亦十分亮眼。政府也有颁发奖励金给成绩优异的独中生,这证明独中生同样是国家重视的人才。
总而言之,独中教育是国家教育源流重要的一环,数十年来为国家造就了许多人才;他们都积极为国家效劳作出贡献,例如有隨身碟之父称號的群联电子董事长潘建成回国投资设厂,就是最好的例子。针对独中的贡献以及独中生的成就,马华有必要充份地向非华族政府领袖解说,確保他们不会一再误解独中,以为独中及华教一直与国家教育政策背道而驰,是华人沙文主义的產物。
隨著关丹独中的兴建有了眉目,马华和董总等各大华教组织,应该坐下来做良好沟通,加强合作,为华教发展而努力。董总就表示將发动华教总诉求,不分党派和种族,为华教而奋斗。我们亦希望无论是哪一个政治阵营治理国家,华教问题都能够在透明、公正、公平的原则下处理,真正做到以民为本,绩效为先。 (星洲日报/社论)
搁置历史,向前看
2012-06-18 星洲日报/言路版
~作者:林瑞源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14日指出,60年代达致的“不增加独中”共识,没有必要重新检討,16日却宣佈,內阁已原则上同意在关丹建独中。这次急转弯对华社是好消息,也暂时解除了马华的窘境。
但是,所谓的“独中共识”反映了国家教育政策的僵化,症结在於思维;即使当年有共识,然而时代不断进步,为何还受歷史所牵绊?
政策不改变是大家的隱忧,不管是马哈迪时期提出的先进国宏愿,还是纳吉的转型计划,调整的只是枝节,政策照旧。
世界已经走向多元,政府已经承认820所中国大学,为何还奉行单元的教育政策?
若不改变政策,日后恐怕还会再衍生风波,比如慕尤丁就强调,新的关丹独中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政策。
这种施政上的弱点,导致华社必须长年累月的爭取,削弱国阵及华基执政党的威信,也形同一种內耗;以关丹增建独中为例,马华领袖团团转、內阁慎重討论,这些时间和精力若用在其他事务上,国家会更进步。
人们也会质疑,若不是大选即將到来,爭取会有结果吗?
其次是处理事情缺乏圆融的手段。中年和老一辈华人普遍上有“歷史创伤”,回顾歷史也是唤醒他们不愉快的回忆。
政府在1960年8月发佈《拉曼达立报告书》,建议华文中学改制,否则不予津贴,华社坚决反对。
1961年8月,教总主席林连玉的公民权被政府褫夺;10月,国会通过《1961年教育法令》。1962年,54所华文中学接受改制,16所不接受政府津贴,不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变成“华文独立中学”。
这就是独中的由来,也是一个屈辱,今天重提60年代的共识,其实是“自揭疮疤”,对国阵並没有好处。
到底50年前的共识是甚么?没有白纸黑字,恐怕难以还原事情的真相。
慕尤丁透露,为了確保独中不会被政府关闭,所以才有“独中可维持现状,但是数目不能增加”的共识;基於这项共识,政府在修改1996年教育法令时才废除1961年教育法令第21(2)条文。
然而,马华元老曾永森却指出,马华当年向政府爭取“华小和独中维持现状”的意思是不关闭、不减少华校,没有谈到不能增建。
这些共识或契约涉及幕后的操作,完全是单向、不民主及不透明,因此应该全部废弃,这样才能移动停滯的步伐、向前看。
要爭取华裔、中间及城市选票,政策和思维一定要改,国阵不能再蒙混过关,这是独中课题带来的教训。
(星洲日报/一心不乱‧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总编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012-06-18 星洲日报/言路版
~作者:林明华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一句“独中可维持现状,但数目不能增加”的所谓“共识”,把深陷“契约”泥沼的马华逼入了更大的困境,“不知情”、“未出世”、“不重要”、“不承认”等令人摸不著边际的回应,更是让人如入迷宫,不知何去何从。
但政治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教育既然脱离不了政治,也就无所谓契约、无所谓协议,无所谓政策,亦无所谓法令,只要政治上有所需要,就隨时可以修正,甚至废除。
从“没有必要检討共识”;到宣佈“內阁已原则上同意在关丹建华文独中”,只不过两天的时间,副首相的態度,为何竟有如此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按照蔡总的说法,千错万错,又是媒体的错,因为根据副首相给他的短讯回应,他(副首相)没有坚持(不能增建独中),是你们(媒体)坚持。
兜来转去,原来不是马华被逼“吃死猫”,而是多事的媒体要“吃死猫”。但也无所谓啦,如果“吃死猫”可以“吃”出一所独中来,媒体就忍辱负重地“吃”罢!
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向前看”,即把“原则上同意”,化成“行动上落实”,不是讲爽而已,而是讲到做到,而且愈快愈好,以免夜长梦多。
其次,这所新的独中,必须是一所真的独中,不是改制的国民型中学。这已是华社“没有必要检討”的共识。
第三是要搞清楚,这是一所复办的独中?还是一所独中的分校?抑或是採用宽柔中学古来分校的模式,乃是另一独中(如吉隆坡中华独中)的“扩建部份”,但在操作上却有分校之实?
如果是复办,无疑意义最大;如果是分校,那也可说是新的进展;如果是沿用宽中古来分校的模式,则再次说明,增建独中的障碍並未真正扫除,华社仍须努力摆脱委屈求全接受“政治协商”的结果。
事实上,在1962年至1969年之间,霹雳、沙巴和砂拉越仍出现了16所华文独中(其中山打根育源中学、亚庇建国中学及美里培民中学,是在沙、砂加入马来西亚之前,分別在1962年至1963年初期间建立)。这个铁一般的歷史事实证明,副首相所说的60年代达致的“独中只可维持现状,但数目不能增加”的所谓“共识”,如果不是子虚乌有之言,就早已不再是“共识”了!
这个反证也说明,自1969年之后,独中的发展严重受阻。马华作为参与制定国家教育政策的成员之一,確实有必要为此负责,並反省自己在过去40多年来,是不是有违创党先贤陈禎禄当年发出的“马华公会对华文教育的发展將给予全力支持”的承诺?
(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別浪费时间爭议了
2012/06/17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政府原则上同意关丹復办独中,董总与马华应停止爭议华教契约的存在问题,而应以实际行动落实关丹復办独中的计划,让有意升上独中的彭亨州学生,不必离乡背井到其他州求学。
从520华教大集会要求关丹復办独中,到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尤丁以教育法令与歷史协定的理由,拒绝了復办独中要求,再到董总领导人与马华领袖在华教契约课题上隔空骂战,只显得大家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口舌之爭。
马华应速提方案
隨著慕尤丁宣佈关丹准復办独中,並交由马华提出復办方案后,马华就应尽快擬出细节与具体方案,政府各相关单位也应给予配合,莫再爭论契约问题,或提出为难復办独中申请的条件,拖慢关丹的独中復办进度。
我国的华教发展,不应受到歷史包袱限制,各造都应向前看、向前迈进;政党领袖在数十年前达致的协议或契约,並非不能被改变的,各造应在处理復办独中课题的过程中,解开束缚华教发展的枷锁,让我国华教发展无需面对不必要的障碍。
別让华社痴痴等
中文因中国崛起,而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政府也瞭解中文的经济价值;若政府当局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阻碍独中与华教发展,那是下下之策。
为了兑现政府一视同仁对待各源流学校的承诺,政府必须以实际行动,加速解决关丹復办独中的问题,绝对不能让这项计划停留在“只闻楼梯响”的阶段,令彭亨州华社痴痴的等。
允许关丹復办独中,是好的开始,若有白纸黑字的通令,那会更好,万一日后出现爭议,也可以有信为据,避免不必要的爭议,大家也可以时间与精神,用在教育发展上。
契约化非政治化
2012-06-17 光明日报/评论版
~作者:郑钦亮关丹的独中梦,从诉求,被泼冷水,再集会诉求,再被泼冷水,然后节外生枝,搬出历史契约,否认历史契约到確定历史契约,可说让热爱华教人士的情绪一直停留在波动的状態。
在这样的一个马来西亚,爭取华教这条路已经习惯坎坷,举凡校地、建校费、教学制度、后续拨款以及文凭承认等等,向来都是在法令保障的认知下,被政府底下的小拿破崙动之以法令之外的私刑。
若非华教先贤们燃烧自己,护我母语的激昂又可敬精神传承至今,我们不会保留到今天的一千两百多间华小和60所“契约"独中。
若非华裔的政治、思潮和人口结构几十年来有著令人担忧又无可奈何的枯萎变化,华教於法、於理甚至於情都应该而且本来存在的地位和国家保障,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似有若无,说没契约又像有契约,说有保证却没让华教安心,说华教对国家有贡献,却任由小拿破崙从各方面用各种方法封杀维持华教的努力。
如今关丹独中好像可以圆梦了,捎来好消息的是原本说没有权力后来又说好像有契约的副首相兼教长,基於老师教我们凡事都要向前看,甚么人对甚么事有说过甚么,一切都有歷史所记录,我们就不要回头望了,还是期待副揆在本週宣佈更详细的好消息吧。
至於指责將教育课题政治化之说,其实大家都是在搞政治,又何必有嘴说別人没嘴说自己?说真的,在一个马来西亚若非靠政治途径,课题能搞起来吗?
政府把马华列为华裔代表,华社的华教困境当然是去吵马华,而覬覦华裔选票的反对党自然在这方面打击马华,这是理所当然的现象,反正它爭议的焦点还是华教,政治化又如何?既然那是最快达到诉求目的阶梯和平台,是一个马来西亚的方式,政治化就是正確的方式。
比如净选盟2.0的709和3.0的428集会,如果没有政治力量在后面推波助澜,场面哪会如此壮烈到有关当局理解改进一些极权政策的必要?如果政治化一些民生课题可以促使国家迈向更明主和进步,政治化就应该被认可,而不是被指责。
但关丹独中的经验不算政治化,它是不满华教被小拿破崙“契约化",害华教走不尽冤枉路,然后华教组织把课题投向在政府代表华人的政治组织,如此而已。
(光明日报/泼墨‧文:郑钦亮)
魏博士输完
2012/06/18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汤毅对於马华典当华教有无契约的课题,马华当局,特別是副教育部长魏家祥对搏华教界,魏家祥已明显处於下风。
魏家祥拉出了正被官司缠身的前总会长林良实、前署理总会长林亚礼以及前总秘书陈祖排来说「没有这回事」。还恐他们三位大人「人『巨』言轻」,再拨电给前民政党全国主席林敬益。得到回应后,转达林敬益的话是:「没有这回事,简直是一派胡言!」(不知道林医生的「一派胡言」是指马华还是董总或是魏家祥?)
但谁都知道,这些不愁衣食住行,「吃饱了等屎屙」的「民主政治」下政党的退休大佬,所求的是:大风吹,吹不倒这个政权;反贪腐,反不到我的腰包!像「典当」、「契约」之类的麻烦事,「没有这回事」或「忘了」是最简单方便的回答。
魏家祥起初说不知道有这份契约,说是董总「道听途说」,「胡说八道」。我讚扬他有勇气,因为说有这份契约的人正是他魏某人的顶头上司教育部长慕尤丁先生,而不是董总。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慕先生也不是蠢仔,看魏博士以后怎样「被」收拾!
魏家祥是有原则地说:「没有』就没有!待董总將透露契约的信件公佈后,他却说:信「不可信!」,一副「死鸡撑饭盖」的美姿!你欣赏吗?
再后来,魏家祥越觉势单力薄,非借用外力不可,灵机一动,拉出了七大华团。意味:典当华教者,何止我马华,他们也是!
为什么七大华团无端端「被」冒出头来?那是蔡总会长说过:不要以为逼马华吃死猫很爽,你们也试试!
还不知道七大华团怎样回应,忽然,副首相兼教育部长的慕由丁又放话了:「契约」的確是有的!那叫「共识」,60年代就有了!——简单,明確。
急转弯
2012/06/17 中国报/评论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