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协议和维持现状(上篇)
2012/06/21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2010年9月3日,时任教育部教育政策研究与策划组主任的查哈里在回复尊孔校友会的信函中说,在1995年,国阵成员党和相关非政府组织取得协议,让独中统考文凭维持现状,马华公会也同意接受。这里的“维持现状”,教育部作政府不承认统考文凭解。
邹寿汉公布这封信后,副教长魏家祥说这不是事实,当年共同提呈备忘录的的七大华团不可能典当华教,不可能取得让统考文凭维持现状的协议。
勿拉七大华团下水
诚然,这七大华团绝对不可能典当华教,所以,查哈里所指的相关非政府组织显然是七大华团以外的团体,极可能是非华裔团体,是别人同意让统考文凭维持现状,而且“马华也同意”,这是查哈里在信中特别“点名”的,于是马华负上典当华教的罪名,无须拉七大华团下水。
因此,马华如要证明没有典当华教,最好的办法就是找查哈里问个明白,问他为什么在信函中说“马华方面已同意接受”。
然而,魏家祥却说不打算联络查哈里,“让他安逸退休吧”,魏副长这么说。
曾永森证实有协议
如此一来,人们不禁又遐想连连,难道有人心虚,唯恐查哈里实话实说,全盘托出事实?否则就应该找查哈里对质呀!假如公务员在任时“假传圣旨”,订立剥夺人民基本权利的私法,这样的人又岂能让他安逸退休?
人们的遐想也不止于此,不止于统考文凭的地位而已,即如邹寿汉说的,马华也可能和政府达致其他协议,如独中也须维持现状。这里的“维持现状”则作独中数目不许增加解。
关于这点,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已不止一次声明让独中维持现状——保持60所,副首相说这是历史协议。由于慕尤丁提到这“历史协议”时也提及国民型中学与独中的来源,可见这“历史协议”是1960年代的事,与1995年统考协议是两回事;但谁是这历史协议的主角之一,人们很自然就想到是马华。曾永森证实了这点。
教育法令未卜先知
据说,独中维持60所这政策已列入1961年教育法令,魏家祥于今年3月24日在下议院指出,该法令第151条文下规定国内的独中数目维持60所,也就是副揆说的维持现状。
1960年前后,华文中学必须在改制为国民型学校或保持私立学校中选择其一的情况下,有些接受改制为国民型,有些改为独中(当时也称私立中学),有些改为国民型之外,也兼办独中,如尊孔就有国民型与独立中学之分。总计独中的数目在1961年共有72所,马来西亚于1963年成立后,独中增至84所,后来基于生源与经费问题而逐渐减到如今的60所,所以,1961年教育法令不可能具“特异功能”,一早就预料到独中到如今只剩下60所,因而在第151条文下规定独中数目“维持”60所(独中在1965年有73所,1966年尚有69所),这是不可能的事,1961年教育法令第151条文真的有此预言吗?1961年教育法令果真未卜先知吗?
可见独中维持60所之说根本就是有人捏造出来以欺上瞒下的事,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不知道副首相慕尤丁和副教长魏家祥可有以教我?(罗汉洲 时事评论员)
谈历史协议和维持现状(下篇)
2012-06-22 南洋商报/言论版~作者:罗汉洲
退一步来说,就算1961年的联盟成员确实有让独中维持现状的协议,现状又作独中数目解,那也应该是当年的72所,那才是名副其实的“现状”,60所就不是当时的“现状”。
独中在马来西亚成立后又增至84所,又说明这“历史协议”是可以改变的,不是铁板一块般的维持现状。随后独中数目逐渐减少,更说明当局没有坚持让独中数目“维持现状”这回事,何以现在却强调维持现状,而且只限60所?副首相和副教长受人误导了吧?
再说,如果当局坚持遵守1961年的“历史协议”,让独中维持现状,那么已停办的彭亨州8所独中,以及昔加末昔华独中都应让它们复办,这才是维持1961年的现状。
另一方面,即使在1960年代初有独中维持现状这历史协议,但马华和华社仍可置之不理,仍可“毁约”,推翻这协议,坚决要复办或增建独中,因为“毁约”是有例可援的事,那就是“华文中学改制为国民型中学后,最少有三分一时间教授华文”这历史的协议早已被人推翻,有人毁约在先。
华文课时间大缩减
回顾1961年7月15日,教育部发表文告指出:改制为国民型的华文中学最少有三分一时间学习华文,计一至三年级每周最少有180分钟上中华语文课,最少135分钟上中华文学课。此外,校长有权再指定260分钟教授华文科目,占每周总上课时间1620分钟的三分之一。在第四和第五年级,也最少有三分一时间学习华文。
这份文告也声明,上述时间表已在1959年5月14日在宪报之政府通告第1815号宣布。
但这份曾在宪报上宣布的“契约”或“协议”早已给教育部抛诸九霄云外,国民型中学当今学习华文的时间如何,大家有目共睹,这是属于严重的毁约,教育部推翻本身立下的契约或法令(曾在宪报公布)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我们不接受他人秘密订下的协议又何妨?
董事会还是为钱烦
与此同时,马华领袖和当时的教育部长拉曼达立在国会和电台大力推销国民型中学,一再说改为国民型中学后,董事会不必为钱烦恼,因为政府承担一切经费,事实证明这“历史的协议”、“历史的契约”也给推翻,有关部门再次毁约。
因此,既然人家已毁约在先,视协议与契约以至法令如无物,我们毁约(如有)也就名正言顺。
所谓山不转,路转。如今的教育政策只是国阵的教育政策,如果国阵不肯转,我们可以路转,为华教寻找突破之路! (罗汉洲 时事评论员)
华文中学坎坷路
2012年6月20日/东方日报/名家~作者: 谢诗坚
2012年5月20日,彭亨州华校董事联合会发起號召举行和平大集会,共有5000人出席支持,目的是要求政府批准申办一间独立中学。
由於董总积极介入,也获得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的「拔刀相助」,因此它是要申办一间中华分校。
到了6月份的时候,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提出了曾有过「共识」,即独中可维持现状,但数目不能增加。基於这项共识,政府在修改1996年教育法令时做出妥协,废除1961年教育法令第21(2)条文,取消教长关闭华校的权力。
可是慕尤丁在未接纳申办独中的同时,並没有清楚交待事件的来龙去脉,引致莫衷一是的说法,其中一方面指说没有所谓「共识」和「契约」这回事,也忘了有这么一回事。
就在大家对「共识」有巨大分歧时,又传来急转弯的说法。这回慕尤丁於6月16日在檳城说,內阁已原则上同意在关丹建立华文独立中学,也指示马华领袖在符合国家政策与教育法令下,从长计议建校的模式。
在一方面来说,关丹申办独中这么快有「佳音」確实令人感到欣慰的事;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得实事求是探討新生的独中是採取新模式办学或是传统的模式。这是关係到生源与学生的未来前途的大问题。
就我所知,马来亚乃至马来西亚的华文中学是经过一段坎坷的道路才有今日的华校系统的延续和在困难中求发展。
第一间华文中学钟灵
最早的华文中学是在1923年转型成功的钟灵中学。原本它是一间小学(1917年),取名为钟灵学校,是孙中山的「阅书报社」所创办的。换句话说,钟灵中学是全马第一间华文中学,它成了培育华校生的摇篮之一,也在抗日时期成为著名的反日学运中心。
1956年,钟灵接受改制,引爆学生示威游行。虽然钟灵是第一间改制的华中,但也是学运的发祥地。自此之后,学运在全马传开。
1986年,钟灵中学衍生了北海钟灵中学,它成了威省的第二间改制中学,第一间是日新中学。因为有所需求,这两间中学也吸收了大量威省的华小毕业生。就其意义而言,这是改制中学的一项突破,因为在这之前未闻有改制中学开办「分校」之事。
1998年,陈国平和我正为韩江中学振兴而伤脑筋时,前州议员许平城带了檳岛西南区8间华文小学的领导人与我们开会,请求陈国平领导一个委员会向教育部长在西南区申办一间国民型华文中学。
当时我们很纳闷,檳城的独中(有4间在檳岛),学生人数都不满,正需要招收华小毕业生,为什么他们不来独中唸书呢?
根据他们的解释,家长的心態是要进国民型中学而不是独立中学。接著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作了调查和分析,並有图表为证,发现当时这8间华小(后来又加入明新华小成9间)的学生有5000余名,每年有700余名小六毕业生,只有不到一半被分配到国民型中学(如钟灵、檳华、协和、菩提及中华等),剩下的不是进入国民中学就是輟学,甚少愿意报读独中的。
西南区中学没了下文
为了顺应这批董教仝人的需求,我们成立了工委会,並与林苍祐商议此事,因为我们要用他的名字申办一间中学,取名为「敦林苍祐国民型(华文)中学」。林苍祐並没有反对,但他並不乐观,他说此事不容易落实。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作出一份完整的报告书,並向时任教育部长的纳吉提出申请,日期是1999年3月25日。
在我们申办的过程中,我们也提出了申办「韩江学院」。当时教育部並未有高教部之设,一切由教育部统办。后来陈国平向教长反映实况,结果获批准「韩江学院」,而申办国民型中学则需首相特批才行。就这样,我们的西南区国民型中学的计划就没有下文。
与此同时,新山的宽柔中学也提出增设新校园於古来(俗称古来分校)。它在2000年获得批准,它不是新的学校,而是一校两区。因此宽柔成了全马最大的独立中学,有学生近万名。
就在我们无法为西南区的华小解决它们的毕业生升学的问题之后的7年,檳城菩提国民型中学在2007年初正式作出了大胆的决定,向教育部申请迁校。迁校不是新校,也不是设分校,自然较容易获准(同年4月批准)。虽然时任首席部长的许子根將银禧老人院的一块地段拨予菩提迁校,但建校费用则需要各界大力支持。
据知,在2009年迁校完竣时,共耗资3000余万元,多亏华社鼎力支持,不然迁校费用是大费周章的。也因为菩提迁得及时,学生从2009年的9百余人激增至2011年的2200人,可见需求殷切。也因国中迁走,菩提独中才有了「独立」的校园,但学生与国民型相比,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可见办独中在北马的辛酸。
有了菩提迁校成功之例子,在后来激发威省人又请命在威南多建一间国民型中学,暂取名为「威南日新」。如今准证到手,正是它们筹款的紧张时刻。据知少说也要筹到3000万元才能大展手脚。
正当威南日新筹划进入紧锣密鼓阶段,又闻彭亨关丹独中有了著落。在报佳音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建校基金有著落,不然又是要华社大张旗鼓筹款。
从这边我们得到的一个启示是:在先贤与时贤的坚持与坚守下,华校虽经歷千辛万苦的华中,但有时也能绽放美丽的鲜花。从国民型的增加到独中的增加印证了只要华社不放弃爭取的努力,就有突破的希望。当然在成功之后,华社又得为华校承担沉重的责任。
南方大学学院
Thursday, 21 June 2012 10:49 (砂拉越)联合日报 社论华社兴办的南方学院升格为大学学院,是民办学府的重大突破,有助于促进独中发展;而另一所民办学府新纪元学院可以效仿,为争取大学学院地位而努力,在形成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之后,即可为华教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南方学院在2006年向高等教育部申请成为大学学院,因为高等教育部积极指导,该学院升格大学学院的相关条件已符合,可谓抓紧时机所取得的成果,该学院管理层发挥了争取升格为大学学院的积极性。
随着关丹独中复办在望及南方学院升格为大学学院,马华展示了在朝好办事的执政党机能,而来自民联与华教界的压力则有促进作用。倘若马华在处理华社诉求方面有所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扭转308大选受重挫的不利局面;虽然如此,马华仍须正视华社的独中与华小诉求,不要辜负华社的期望。
高等教育部承认820所中国大学的学位,中国教育部也审核我国大学相关材料,在这种互相承认学位的情况下,势必促使我国政府更加重视大学竞争力与国际声誉。倘若将更多民办学府升格为大学学院,则有了良好的竞争环境,何况政府制定本区域教育中心计划,在朝向这个目标迈进时,就不应限制民办学府发展;只要符合要求,高等教育部应当在民办学府升格方面提供必要的协助与资助。
华社创办南方学院,为培养人才积极贡献,如今批准该学院升格为大学学院,也应将民办新纪元学院之升格为大学学院问题加以考虑。
南方学院升格为大学学院,具有促进华教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欣慰之余,华社仍须发挥解决独中与华小问题的积极性,关乎华文教育的衔接性,应清除障碍。
向下沉沦
2012-06-21 光明日报/ 光明专栏
~作者:东方惠蔡细历週一时,带著马华部长廖中莱、江作汉及魏家祥一起见慕尤丁。廖中莱出来后笑咪咪对著等他们的记者,然后理直气壮、抬头挺胸地告诉记者,关丹肯定会建一所新独中。
这是马华一贯的作法。很多本是理所当然的事,在一阵折腾后,马华就会回到密室协商,然后昭告天下,这是马华透过內部协商所得、这是马华歷经千辛万苦后爭取得来。怎样协商得来,怎样爭取得来,说不清楚也不重要,就好像记者问廖中莱,新独中將以新校还是分校出现,廖中莱回答说,甚么形式不重要,最重要是有新独中。
这也是马华部长一贯的手段。从林良实开始到现在的蔡细历,数十年了,马华延续著一贯的手段搞政治。这也是为甚么马华总被人批评远离政治,却又没有任何一个马华部长敢正视问题的根本原因。
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今马华面对的最大挑战,既不是巫统,也不是性爱光碟,而是马华领袖的態度与素质。
从魏家祥与董总互呛的愤怒表情,到廖中莱讲车牌时的支支吾吾,都只能说,马华领袖一代不如一代。只是更大的问题是马华领袖们並不觉得这样有甚么不对。这些人长期浸淫在权力中,不知道选民的心態已经改变,特別是华裔选民,他们可能很高兴拿到林冠英的100令吉,但国阵给500令吉,他们会质疑是不是有人拿更多。
马华领袖没有办法隨著华社心態的转变而改变,才会沦落到今天的下场,在內被巫统看扁,在外又遭华裔选民唾弃。马华自以为自己在臥薪嚐胆,看在外人眼里,却是持续向下沉沦。(光明日报/好评‧文:东方惠)
復办关丹独中一帆风顺了吗?
2012/06/21 东方日报/龙门阵~作者: 许万忠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宣佈內阁原则上同意在关丹建独中並交由马华跟进,只是重复了马华署理总会长廖中莱先前所言:「教育部长已经指示马华继续关注与跟进……」差別是同样的话,出自马华领袖之口,华社是姑妄听之;教育部长亲口说出来,含金量显著不同。
教育部长一再说「碍於教育法令及歷史协议所限,不能增设独中」,以及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出示函件证明「確有(典当华教契约)其事」以来,马华备受压力,这个宣佈令马华如释重担。根据报道,马华总会长蔡细歷已经率领马华领袖江作汉、廖中莱和魏家祥上门会见了教育部长,呈交马华草擬的「独中新模式建议书」。
教育部长作出「(关丹独中)不能牴触国家教育政策和法令」表白之后,董总顺籐摸瓜,郑重放话不能接受变相的「双轨」独中。高调认为「独中课程纲要並不符合国家標准」的蔡细歷,代表马华提呈的「新模式」独中,实质內容如何,备受关注,只是四人讳莫如深。看来,马华邀功之余,还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展示马华不是一无作为。
马华认为绿灯亮了,这几天已经对董总展开总反击;马华在华团耕耘20多年,效果已现。「第一大报」6月18日就在全国第三版,报道了马华副总会长曹智雄和某华团总会长表態支持马华和谴责董总的言论。
曹智雄说董总「没爭取到要求、政府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时,就拿马华出气,把华社出现的的所有不好事项,都怪罪马华身上」是老调重弹,毫无新鲜感;那位总会会长的讲话,就颇有討论必要。
他问:「倘若马华在来届大选输了,董总敢不敢担保民联可以给予100所独中,所有华文教育在国家教育政策里都能获得全津贴?」又批评「董总不可以用政治手段来攻击马华,因为董总不是政治团体。」
马华输了,未必等於民联上台;没有了马华,国阵照样可以执政。当家50多年,马华对华教过大於功;马华来届大选输或贏,未必是华社关心的事。
董总不是民联成员,怎能要董总「担保民联执政后允许开办100所独中、华教都变成全津」呢?要民间组为未上台的政党背书,这是哪一门逻辑?
既能当选华团总会长,必非泛泛之辈,说的话没有一定高度,也得考虑团体会员包括各党各派支持者这个事实,不能丟了团体的格。隨指挥棒起舞,积极加入大合唱,岂是睿智的领袖该有的作为?
独中的多元化
2012/06/22 砂拉越星洲日报/ 评论版~作者:黄锡文
如果说独中是纯华文学校,其实,也不尽然,就现有教育发展趋势,独中不再只是单元化发展,开拓了属於其独特性的多元化发展。
当然,教学语言仍以华语为主,然而,许多独中洞悉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包括迎合及接轨全球发展,许多独中都开设以英语为主的教学课程与计划。
许多著名独中都与英语主流教育机构合作,为学生开办英语课程及相关课程,这是独中办学果敢前进及开创先机的大胆动作,也替独中注入了多元化办学元素及优势条件。
过去,独中除了本身华文教育之外,许多学校也鼓励学生报考政府考试,因此,才有独中是三语並重的办学特色,远比政府学校的单元化来得丰富。但,也因为如此导致独中办学更加艰辛,除了要注重本身华文教育之外,也同时要兼顾英语及国语,在学经费、时间及课业上都要吃重和加倍。
还在求学时期,曾埋怨为何要接受这么重的课业,甚至就连休息时间都没有。现在的独中学子,除了课堂课业时间,还需要课外补习及课外活动,学子要熬夜才能完成一天全部的课业,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虽然家长很心痛学子的辛苦,惟,为了学子未来前景,现在吃苦一点能换来更美好的前景。
独中办学必须多元化,课程设计更必须跳脱过去填鸭式的“死背书”,在繁重的课业上,理应加入更多的“自由”和“轻鬆”元素,才不至於让学子过得喘不过气来,每天都只是睁开眼为了应付日常课业、补习及课外活动而已。
有些独中除了课业及补习之外,也规定学子必须要进行课外活动,才会造成学子的时间不够用。为了维持独中办学品质,课业及课外活动素质故然要照顾,但也要照顾学子的素质,而不是过度注重成绩及形象表现,而罔顾了学子的心理层面。
从独中出来的学子,都知道独中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环境,无论是学习及教学风气,都能让学子接受最完善的教育熏陶。虽然在课业上有些吃重和辛苦,惟,却是学子打好基础的最佳场所。
独中已与世界接轨,目前等待的只是一纸文凭的承认,但,这不能抹煞了独中的优越品质和口碑。 (星洲日报。砂拉越。评论。作者:黄锡文)
早点说嘛!
2012/06/18砂拉越星洲日报/ 评论版~作者:蔡汉菁
很多时候,真不知该怎样形容作为一名马来西亚华裔公民看到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对母语教育发展所採取的不公平政策的心境与心情。
无可否认,自己曾因为身处在没有天灾的马来西亚而感到安慰与庆幸,那是一种犹如获得幸福的感觉。
不过,这种感觉往往会在政府机制出现太浓的种族肤色与行政偏差,加上母语教育长期受到箝制、限制甚至刁难时大受影响,届时涌出心头的是苦涩与难受滋味。所以说,身为马来西亚华裔,终年都泡製在五味俱全,苦乐参半环境中,这种日子不好过,却不能不过。
有时真的很遗憾,也不明白为甚么政府就是这么不能、不敢面对现实;为甚么总爱在口惠上取悦华裔,却又在执行上狠狠对著华裔教育胸口猛插一刀。独中长期苦苦哀求在统考文凭和经济上给予承认和支持,政府数十年罔顾广大华裔意愿不理也就算了,现在连要申请復办一间独中也百般刁难,还追溯歷史,搬出独中可维持现状,但数目不能增加的歷史共识。
说真的,如果这次政府没道出这份少为人知的歷史共识,没多少人知道政府长期口口声声拍胸向华社保证国內无一所华小会被关闭,原来是通过限制现有独中数目,去换取废除教育部长有权关闭华校的权力。
可悲呀!马来西亚的华教,竟然沦落到如此需要通过交换条件,才可取得喘息空间的卑微地位。华裔重视教育,也热衷学校的兴建和发展,举凡学校的兴建和筹款,华裔绝不落人之后,势必完成有关千秋大业,这是华裔维护母语教育的优越感。
有时真的质疑我国到底有多少版本的教育法令,如果说独中是华裔自己承办的私立中学,不获得政府兴建校舍的经济支援,那在华小的建设与发展问题上又该当何解释?纵观今日,虽然华小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一环,回头看一看,有多少华小无论在兴建、重建抑或扩建上有得到政府应有的经济协助,政府应当捫心自问,这些年来华小真的有在国家教育体制下受到公平对待吗?
隨著近年越来越多学生选择进入独中,造成独中人数屡创新高,同时又有数千名新生无法挤入已爆满的校园后,增建独中已是当前国內一种社会所需的趋势。政府应当勇於接受和面对华教在国內日益受到重视的现实,淡化种族与肤色包袱,將不合时宜的教育条文重新搬上桌面,逐一作出检討。
没有人能肯定我国华教未来生存前景,华裔时刻对华教课题都惊心胆跳,忧心忡忡,担心独中未来受到更严苛的条例限制,又担心华小在有心人长期潜移默化下变质,当下华裔的心情还真如前怕狼,后怕虎。
华教未来的生命前景,取决政府能否真正公平对待各族,政府要怎样对待华教,就坦然早点说嘛!不要拖拖拉拉,方便华裔对未来做好决定准备。
(星洲日报。砂拉越。评论。作者:蔡汉菁)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