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树开了花
二零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下午五时五十八分
光华日报/社论
等了23年,华社兴办的南方学院终于在引颈长盼下升格为大学学院,成为民办大学学院,加上关丹复办独中在望,华教春秋大业透一丝曙光。
华教一路走来荆棘坎坷,在维护华教积极争取下即使颠簸崎岖也走出今天的春天,当局的批准是对华教事业的贡献与资格上的认可,更是一项振奋人心的鼓励。南院成为大学学院,是我国华教发展的重要转捩点,将我国由小学到大学的华文教育的层次构成完整的一环,这让华文教育构成完整的发展。
正如其他领域,教育除了是一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行业外,更肩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伟大重任,华教办校,在教育的严谨是获得认可,多年来孕育无数政经文教人才,以致今天友族前仆后继报名华校就读可知。
目前国内有3家以中文大专学院分别在北(韩江学院)中(新纪元学院)及南马(南方学院)鼎足而立,目前南方学院已抢先取得资格,升格为大学,所谓得陇望蜀,华社企盼其他2家学院同样能够争取升格大学。三家学院中,南方学院成立最为悠久,在学术及设备规模上也最大,耗时多年才盼到今天,另两家如欲争取资格提升成大学学院资格,就得提升竞争的条件,先天性条件不足无妨,加强后天能力,朝向高教部设定的目标迈进,升格大学指日可待。
在讲究国际环境的大趋势下,我国先后承认中国和台湾高等学府文凭,政府如撇开其他因素,纯以学术角度公平看待华教问题,让华教在百花齐放中创出属于自己的春天,也可赢得一视同仁的口碑。毕竟多源流的教育体系也可成为我国的优势,顺势落实成为区域卓越教育中心的目标,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尚有人还以种族课题来漠视华教的贡献及存在的重要性,只会突显该人的无知。
一家学院升格大学涉及的鉴定工作严谨,从师资、学术水准、校内设施及研究成果等,都是鉴定机构审核的条件,因此,升格大学并非一蹴而就的工作,这是苦心经营争取得来的成绩,华社珍而惜之,不管是关丹独中或南方学院,是华教的努力的丰硕成果及心血,切勿糟蹋,切勿在枝节上构成破坏,更尽量避免意气之争。
维持现状-典当乎?维护乎?(上篇)
2012/06/19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蔡维衍博士
为了一封信,董总与马华隔空骂战,董总指责马华典当华教利益,马华极力否认。从董总网站下载了有关信件,原来是教育部于2010年9月3日回复尊孔中学校友会有关常年会议提案的信件。
尊孔校友会提出四项建议:(1)尊孔国民型中学搬迁校址课题;(2)要求政府对各源流(包括国民型华小及淡小)公平拨款;(3)合格华文师资短缺课题及(4)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事宜。
华团关注教育课题
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团每年的常年大会总是通过许多提案,要求执政当局关注各种问题并处理之。华团尤其关心教育课题,独中统考课题绝对是每一个华人社团常年的提案之一。笔者积极参与的吉隆坡永春会馆及华总也不例外,但总是得不到有关当局的解析分明的回复。唯独尊孔校友会得到垂青,取得教育部教育政策研究与策划组主任Dr.Hj Zahri bin Aziz亲笔签名长达两页的书面回信。
尊孔校友会四大建议的回文:
董总网站译出第四个提案,有关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复文。其实针对其他三项课题,教育部的答案也是不能被华社所接受的:(1)教育部指出尊孔国民型中学是“政府资助”的学校,学校董事部必须自找校地搬迁,学校建筑费由董事部负责。其他问题也是由校方与董事部协调处理。(2)教育部在拨款方面并没有歧视“政府资助”的学校或“政府”学校,它们同样接受根据学生人数,老师人数及项目重要性为准则的行政拨款。“政府资助”学校还可以通过规定程序申请发展拨款。(3)师资短缺问题也同样发生在国民学校。不过,根据2010年6月的统计数字,华文老师人数过多,共有12,696位超额华文老师。
无法接受教部答复
相信华社无法同意上述三个课题的答案。董总的网站译出第四个提案的回答全文如下:
《〈承认独中统一考试文凭:教育部告示:在提呈1995年教育草案时,国阵成员党和相关非政府组织,已经达致共同的协定和同意,决定维持现状。当时马华公会有关方面已同意接受“独中学生统一考试文凭事宜维持现状”。因此如果催促政府承认独中统考文凭,那么,必须公平地重新审视当初所有达致的协定,包括同意撤销1961年教育法令第21(2)条文,即“废除教育部长改变华小和淡小,成为国民学校的权力。”
首相在2010年6月10日提呈第10大马计划时,已清楚表明“为满足华小和国小学习华语的需求,考虑让拥有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的独中统考文凭(UEC)毕业生,在教师教育学院就读华文师训课程。”这表示政府已放宽规定,让独中统考生在教师教育学院就读华文师训课程。〉》
独中数目不能增减
译文里“维持现状”,原文是采用status quo。根据维基百科,To maintain the “status quo” is to keep the things the way they presently are. 所以被译成维持现状。针对承认统考课题,应该解释为照旧举办,政府依然不给予承认。但在此课题上,教育部的主任却又指政府已“放宽规定,让独中统考生在教师教育学院就读华文师训课程”。
这一则答复文字并没提及独立中学,维持现状又怎可能与申办华文独中扯上关系,变成独中只限60所,独中数目“不能多也不能少,不增也不减”了呢? (蔡维衍博士)
维持现状-典当乎?维护乎?(下篇)
2012/06/20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蔡维衍博士
1970年代争取独中统一考试维持现状,乃华教的胜利。
华社对教育部教育政策研究与策划组主任的答复当然不会满意也不同意。所以在今年3·25华教抗议大会大声控诉华小师资短缺,要求政府正视“爸爸的时代没有老师,我的时代也没有老师,是不是我的弟妹的时代还是没有老师”?
董总对前三项答复既不同意,也不相信所提出的数据。同理,董总也没有理由相信教育部针对承认统考的第四个课题的答案。
马哈迪大力反对独中统考
独中统考在1970年代举办的,时任教育部长的马哈迪大力反对,董总林晃升以这是华文独中校内考试,不属公共考试为理由,不开放给非来自独中的私人考生,免去了触犯公共考试必须以马来文或英文出题的政策。所以在当时能够取得独中统考“维持现状”,实乃华教一大胜利!
1960年代独中数目维持现状,也是华教福音。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指出,有关增建独中事宜受限于华文独中数量在1960年代达致的共识或协议。协议有与否?是谁和谁达致的协议?暂且不谈。
1961年教育法令生效以后,全马华文中学面对改制问题,不改制的华文独立中学,不再获得政府津贴。学生必须缴交更高的学费,董事部必须负担更多的学校行政经费,而学校发展经费当然也没着落。
李孝友去世之前,曾经向华社忏悔当年推动华文中学改制,但回想当年,马来西亚经济尚未开步发展,华社要维持上百所独中实乃心有余而力不足。
眼看着一所一所被改制,担心最后被蚕食,为了缓和政府针对独中的压力,要求独中数目维持现状也算是保留独中的办法之一。
当年谁又能想到,到了21世纪的今天,独中能如此蓬勃发展!维持现状反而成了限制独中发展的紧箍咒。
协议或共识那么重要吗?
教育部长慕尤丁在谈论关丹独中分校时,一直对达致协议或共识的年代有不同的说法。在拟定 1996年教育法令时,我不在国内,所以了解不深。
不过华社同意当时最大的胜利就是删除了1961年教育法令21(2),教育部长从此失去了关闭华校的权力。
这是白纸黑字的立法,是法律条文,不是什么口头契约,不是协议也不是共识。
其实时间改变,时代进步了,内安法令也废除了。只限受外国学生的国际学校,也全面开放给本地学生了。
从独立到现在,宪法已经过好多次在国会通过修改。而教育法令不也是修改了,取消了一些不得人心的条文吗?当年的“维持现状”条文,不论是契约,或是协议,或是共识都已经不重要了。
马华和董总必须在真正议题上寻求突破,争取在关丹建独中。继续强调“典当华教”,选择隔空骂战,那就无谓之至,令人不胜唏嘘! (蔡维衍博士)
独中在横幅中拉出来了
2012/06/19 中国报/评论版~作者:花木龙
人家做喜事,我们一般送礼赠兴,是礼。反之,叫踩场,为之非礼。孔子没有教我们做这种事。
马华关丹区会和马华英迪拉马哥打区会,做起事来有些“硬”,搞到一老一少无棲身之所,怒气无处发泄,除了靠报端发文告,也拉横幅宣泄,痛骂领袖。
陈玉康没出示党员证,却自称是马华元老。老人家对马华爱之深,责之切,日前以“老豆”身分教训马华的“败家子”。他指的败家子,应该包括副教育部长魏家祥。
陈玉康最爱华教,別人爱得不比他多。要是有人搞华教搞得有余力,他会骂是败家子。这个老人骂人骂得多,有时候会守不到口德,骂坏了自己的形象,不过没人会怪他,因为他对华教的爱得比人重。
陈玉康除了用口骂,也用横幅骂。徐祥强则比较含蓄,他不敢对著领袖骂,只站在写著“某某某和某某某是腐败的领袖”的横幅前面让记者拍照,他没有骂。
马华很多位部长和副部长日前在关丹从早忙到晚,派蓝色身分证、为新校舍开幕、巡视中菁分校、移交拨款,跑个不停,骂人的横幅也跟著拉,拉个不停。
骂人字眼的横幅要人拉,拉横幅的人看上去拉得很爽,拉得义无反顾,见者没有给他们掌声,却投以异样眼光,就不知是同情还是佩服他们的勇气。
拉横幅的人认为这个年代用横幅来施压叫政府建独中,仍旧可行。
马华领袖在这群人拉横幅的时候,私下会晤了彭亨董联会领袖,告诉他们,关丹独中准证没问题了,副揆准了。
你说,拉横幅是不是有效?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