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8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四十九)

·

马华与华教人士

2012-06-28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马华领袖吁请华教人士在发展华教课题上勿与马华对立;反之应该抛开成见,双方合作为华教前途打拼,蔡细历则力言马华没有对不起华文教育。

实际上,马华中央领袖经常津津乐道地说,全国华校,不论华小、国民型中学或独中,董事十之七八,甚至十之八九是马华党员,可见马华对华教的发展居功至伟,也证明马华爱护华文教育。

诚然,华校董事绝大多数是马华党员,他们确实为华教奋斗了数十年,居功至伟,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华教人士,包括教总主席王超群也是马华党员。

然而,彭亨华校董联会筹组人兼第一任主席陈玉康也是马华元老,他曾出版《愤怒老人陈玉康》一书,他的愤怒乃因华教长期受到不公平对待,书中难免批评到马华,日前他痛斥马华出了败家子,并率人拉布条指责马华典当华教换取私利。

基层族性强于党性

换言之,“与马华对立”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马华基层党员或地方领袖与中央领导人在华教课题上对立,是马华基层与中央领袖之间的矛盾,前者重民族权益;后者处处顾虑到个人的私利,这是对立的根源。

这点说明了马华基层党员与地方领袖们的族性强于党性,不是他们不爱党,是一旦民族权益与党利益不能两全的时候,他们选择与民族权益站在一起,他们要维护民族权益,不会为了维护党领导人的私利而放弃民族权益。

究其实,担任华校董事的基层党员或地方领袖与中央领袖对立,也怀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对立,他们心中何尝不感到难过?但民族权益毕竟高于党利益,于是才出现了与党中央领导人对立的现象,也因此出现华教人士与马华对立的现象。

因此,与其说马华爱护华教,毋宁说马华基层和地方领袖爱护华教,他们以个人身分对华教作出巨大贡献。

至于蔡细历说马华没有对不起华教,这话不正确,他若不是对马华党史一无所知就是刻意回避史实。

1960年前后,马华退出与董教组成共同协力维护华教为目标的三大机构,摆明不再为华教卖力,现在却要华教人士抛弃成见,合作为华教打拼。

只是救自己放的火

马华当年不再为华教卖力也就算了,但随后竟加入反华教阵营,反对独立大学。

此外,联盟在马华同意下“腰斩”华文教育,华文中学顿时陷入孤立无援状态。马华领袖把国民型中学形容得天花龙风,过后却把它们当作弃儿。

进入1970年代后,教育部把华小划分为全津贴与半津贴,马华却默不作声,背后是否已同意这样的划分则不得而知。

是以,蔡细历说马华没有对不起华教,此话从何说起?华教今日的困境乃马华在筹备独立期间,以及1960年代造成,我于去年616日有一篇“自己放的火自己救”稿件(见附文),马华如今所做的不过是救自己放的火而已。
(罗汉洲 时事评论员)



附: 《自己放的火自己救》

~作者:罗汉洲
2011-06-16 南洋商报

请听听马华领袖对华人有什么话说:华人不会感激马华的贡献、有事找马华,投票却支持反对党、想要有华人在政府里面,又想有强大反对党,思维好像战略家、马华把华人的问题带上内阁和地方政府讨论,华人却支持反对党……。

看来,华人思维紊乱、矛盾,而且不懂得感恩。

然而,稍为想一想,华人的思维毫不矛盾,政府里有华人代表与强大反对党,这种思维符合民主制度,假如因为扶持强大的反对党而弄到政府里没有华人代表,那就只好怪政府里的华人政党不争气,令华人太失望,令华人觉得政府里有没有华人代表都无所谓。

其实,以目前的政治模式而言,不论政治情况怎样变动,政府里必有华人代表,且不说国阵中有华人政党和多元但以华人为主的政党,所以国阵政府里必有华人,就算民联执掌中央,也仍然有华人在政府里,因为行动党和公正党都有华人。

所以,无论国阵政府或民联政府,里面必定有华人,只看这些华人能不能履行代表华人的责任吧了,而他们能不能履行责任就决定了能不能继续得到华人的支持。

问题多始作俑者为谁?

换言之,任何华人或华基政党若得不到华人支持,那是因为华人认为它们起不了作用,对华人帮不上忙,政党如遇上这样的情况,应反躬自省,不要一味责怪华人不懂感恩。

另外,相信马华确实把华人问题带到内阁与地方政府讨论,寻求解决,就像蔡细历说的“巫统也时常把马来人问题带上内阁与地方政府”一样,分别在于巫统能解决的多,不能解决的少,马华则相反。

更关键的是,马华有没有自问过:华人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为什么旧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涌现,到底是谁造成这样的现象,始作俑者乃何人也,当今马华有回天之力吗?

一言以蔽之,这一切都起源于马华当年一子之错,以致今日满盘落索,这里不能细说从头,只能大略言之。

应该是1954年的事,马华总秘书陈东海没有把华团委托的备忘录,交给英国殖民部大臣莱特顿和国会议员,顿时令华人对马华痛心疾首。

争取权益时步步后退

1959年,林苍佑在内外夹攻下辞去总会长职,马华从彼时开始,在语文和教育政策上与华社就大相径庭,华人要一斤,马华最多只肯要求四两。

1961年,陈修信在外力撑腰下出任总会长,对华文教育更步步进逼,腰斩华文教育系统,逼华文中学“独立”,华人先贤以百年精力建立起来的中学,竟在独立后被排除于国家教育体系外。

到了1960年代末期,华人要建独大,马华不支持,那就应保持中立,谁知它却摆明对着干,冷言冷语说独大要办成直如铁树开花,逼得华人与马华切割关系。

然后是1970年代的经济政策、聘用公务员政策,马华何曾负起过维护华人权力的责任?于是华人的问题乃如滚雪球,原来马华是始作俑者,它今日所谓为华人解决问题,有如自己放了火自己救吧了,怎可期望华人感恩?  (文:罗汉洲)



别对独中信口开河

2012/06/28南洋商报/社论

民主行动党社青团长陆兆福星期日晚上在该党柔州麻坡峇吉里国席竞选总部开幕仪式上致词时指出,民联三党已达成协议,一旦执政,任何地区只要有需求,便可直接开办独中。 

他说,独中教育的发展绝不会影响全民和谐,民联将无条件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属于世界教育体系主流,是培育人才的大摇篮。

有关谈话见报后,在党职上跟陆兆福属于同样等级的马华青年专才局主任拿督蔡智勇星期二即时发出挑战,要民联把有关协议列入橙皮书,而不是任由领袖自行在台上自吹自擂。

陆兆福和蔡智勇在各自的政党都属于第二线领袖,他们或许可以拥有很好的演讲技巧或辩才,但由于政治分量上的不足,所以在发表谈话或许诺之前,就更应该有所斟酌,以免沦为政治小丑。

独中问题一箩筐,当大选逼近之际,这个紧紧拉着华社神经线的课题再次引起热议,陆兆福在此非常时刻对独中许下天大承诺,难免让人认为他轻易许诺,以图廉价政治宣传。

陆兆福指独中是世界教育体系的主流,其发展不会影响国民和谐的言论,的确说出了华社的看法和心声,但指民联一旦执政,将无条件和无限制开办独中之说,则未免让人生疑,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陆兆福的政治身分,不足以作出如此重大宣布。

说实在,华社一直盼望独中教育能够在毫无约束的环境下发展。

但根据眼下的政治现实,就算是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发表类似陆兆福的言论,相信也不会获得华社完全的信任与接受,毕竟,除了人民公正党实权领袖拿督斯里安华勉强算得上是民联一哥之外,民联三党的其他领袖都不具有表明民联立场的身分与权力。

至于蔡智勇挑战民联将无条件开办独中的政策列入橙皮书,倒是一项可行之道,因为作为民联的竞选宣言,橙皮书确是一份可供考究的政治文件,最低限度,它比任何民联领袖的口头承诺更值得信赖,况且领袖可来可去,再高职位的领袖一旦离去,他所许下的诺言,也不一定有后人肯跟着执行。

不过,话分两头,在严厉鞭策民联时,马华也必须扪心自问,国阵是否把所有对华社所做的承诺,都列为政府的政策?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独中事件,董总就咬着这点不放,姑且不论这个华教急先锋的作风是否能被所有人接受,但它要政府政策化及制度化独中教育的诉求,却跟蔡智勇要民联把独中发展列入橙皮书的说法不谋而合,董总深刻了解,惟有跻身国家教育主流,独中教育方能毫无约束地展翅高飞。


做好中国大学设分校的准备

2012/06/27 光明日报/光明专栏
~作者:吴嘉豪

在南方学院升格为大学学院之际,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柴璽说,中国数所顶尖大学如厦门大学及暨南大学已视大马为设立海外分校的地点。这些接踵而来的好消息,让华社兴奋不已。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迄今政府仍未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倘若中国大学来马设立分校后,独中统考文凭是异常重要的入学资格。虽然政府已经承认中国大学文凭,可是独中统考文凭在国內却不受承认,令人质疑在获得了中国大学文凭之后,独中生能否顺利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工作。

事实上,中国大学分校在我国要使用哪种媒介语成为了各方谈论的焦点。虽然我国的国立大专皆使用国语为主,但是隨著中国的崛起,华社冀望政府能够允许该些分校使用英语和华语教学。

由於国內华文师资短缺,国中生欲报读中国大学分校的机会仿佛要比独中生少,故对国內华文教育体系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明乎此,华社必须照顾好国中生和独中生双方的利益,切莫偏颇一方,才能让更多学生进入中国大学分校。

虽然中国大学在我国设立分校可能会对我国三大华社高等学府韩江、新纪元和南方带来影响,但是该三大学府必须视中国大学分校为良性的竞爭对象,致力提昇自身的办学质量,以让本地莘莘学子受惠。

期待政府必须做好中国大学在我国设立分校的工作,绝不能在大选跫音已近的当儿草率许下承诺,更不能让华社等待太久。(光明日报/好评文:吴嘉豪)


隔海看南院升格大学

2012/06/24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 韩山元

柔佛州的南方学院终于正式获准升恪为南方大学(见《联合早报》620日报道),这是马来西亚第一所以华文为主要媒介语的大学。从上世纪60年代中开始马来西亚华社为争取创办“独立大学”,奋斗了半个世纪,今天终于实现宏愿,作为新加坡一名老华校生,我对于南方学院的升格感到十分欣喜。

承担政治风险

今年513日,我受邀赴士姑来出席南方学院的毕业典礼,并参加该学院主办的“鲁迅对新马社会的影响”座谈会,当天作为主宾的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何国忠博士致词时就已经“明示”,南方学院升恪为大学,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马国政府原则上同意让南方学院升格,只待最后的手续办妥,就可以正式宣布。当时何国忠语带玄机地说:“希望下次我来的不是南方学院,而是南方大学。”

以纳吉为首的马国政府让一所以华文为主要媒介语的大学破天荒地出现在马来西亚,那是需要顶住巫统内保守势力的压力的,是要冒一定的政治风险的。正当马国大选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刻,马国执政当局批准南方学院升格,那肯定具有争取华人选票的用意,一般相信,出这一招肯定会有正面效应。

南方大学的出现,对新加坡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全面深远的影响现在还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新加坡如果不加大华文教学的力度,不提升华文水平,我们在华文方面与马国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不是说新加坡人很“怕输”吗?我们的华文输给马来西亚华社与华教,为什么又不怕?难道我们是有选择性的“怕输”?

完整华教体系

有了南方大学之后,马来西亚就是中国(包括台湾)以外唯一保持华文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的国家,新加坡在这方面输给了马国。

传统华校在新加坡已经走进历史,华文教学还在许多学校延续,但是,我们华文教学的力度不如马国的华文小学与独立中学。根据设在吉隆坡的华社研究中心的资料,在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系统里,除了1290所华文小学外,还有61所华文独立中学(一说60所,以下简称独中)。独中在马国政府实施《1961年教育法令》下,坚持母浯(华文)教学而拒绝改制,是自。行筹措经费办学的民办学校,中央政府没有资助任何经费。

独中的精神之一就是民间办学,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后来在北马、中马与南马先后成立的韩江学院,新纪元学院与南方学院,都延续这个精神。其实,早期新加坡南洋大学的精神,也就是全民办学。在这点上,马国的独中、三所以华文为主要媒介语的学院,与旧南大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承续旧南大精神

支持南方学院的马国华社,其实也是当年大力支持旧南大的一股重要力量。南方学院(大学)的一些骨千是旧南大的毕业生,如理事长黄循积,就是早期南大商学院的毕业生。黄循积向马国报界介绍南方大学时强调,这所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是传承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建设。

关于南方大学的简称,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中国的南京大学是简称“南大”,现在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也简称“南大”,如今,马来西亚又有一所大学简称“南大”,这样一来,世界上至少有三所“南大”,怎么区分呢?真是“头大”。我建议,中国的“南大”就让它继续叫“南大”好了,但新马两国太接近了,新山郊外的南方大学只隔了一个浅浅的柔佛海峡与南洋理工大学遥遥相望,都叫“南大”就很容易混淆,不如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简称“新南大”,而南方大学则简称“马南大”。“新南大”有两层意义,一是与旧南大区别,另一是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马南大”当然是指马来西亚南方大学,那就不会混淆了。

最后,希望两所“南大”共同探讨合作的方式与途径,尤其在华文教学、中华文史以及新马历史的研究方面,我深信两校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包括短期交换教师,学生与开设一些合作项目,但愿两所“南大”一起壮大。    
  (转载自新加坡《联合早报》言沦版)




关丹建独中了!

2012/06/27 光华日报/言论版
~作者:小文

早前,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宣布政府原则上同意在关丹建独中,并指示马华在符合国家政策与教育法令下,尽快提呈建校的形式。

笔者非常欣见内阁这次积极正视广大华社的一致诉求。慕尤丁在上个月曾以必须修改教育法令和历史为借口而拒绝复办关丹独中。在事隔一个多月后,政府终于改变初衷,的确令华社感到欣慰。

事实上,宪法阐明,任何人不得被禁止使用,或教授,或学习任何语文。我国教育法令也没有阻止开办独中。当年,柔佛新山宽柔中学获准在古来设立分校,也证明教育法令没有阻止独中的设立。

在过去多年,由于出现学额严重不足的问题,每年有多达几千名学生被独中拒于门外。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曾指出,在2011年由于学额不足,共造成全国多达6000余名学生望独中之门兴叹。

其实,彭亨州华社早在90年代就提出复办独中的请求,并积极展开筹备工作,但忙了20多年,依然没有取得实际成果,令关心独中发展的华教人士感到不满和遗憾。彭亨州乃我国西马最大州属,但该州却没有一所独中,导致那里的华裔生在小六毕业后必须离乡背井往其他州属的独中就读,而有的甚至被迫放弃继续就读独中,被剥削了接受母语教育的权益,着实令人惋惜。

欣慰的是,内阁上周的宣布终于为之前的争议画下句点。但笔者认为内阁的这一项决定必须被明文规定下来和制定成为政府政策,以后任何有关独中的申办都必须以此为依归。

总而言之,独中教育虽然以华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但是注重三语教学,绝对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联邦宪法也保障各族学习母语的权利。况且,独中每年也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笔者因此希望关丹独中能够早日建立起来,以满足广大关丹华社对华教的需求。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