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来相煎?
2012/06/25 东方日报/言论版
~作者: 蓝志锋近期的魏家祥,因华教课题不仅成为媒体的焦点,也受华社和舆论追踪,其言行举止被放大检视。
当中最经典的两项是,在未告知董总主席叶新田的情况下,启动扩音功能,將两者之间的电话对谈播放给现场媒体聆听;以及在回应「历史契约」存在与否时,做了「我爸爸还没认识我妈妈」的比喻。
或许大家有不同感观,但也道出一个情况,华社希望掌权者认真对待华教和实行公平教育的课题。这是老生常谈,谈多了反而觉得没啥进步。独立前到独立后,华教长期自力更生,华裔对华教的財务支援,已成为第二纳税的功课。
我一直都认为,教育,特別是华教课题,根本就是政治课题。华教难以与政治脱鉤,至少目前不可能。那些动輒以「不要政治化」解套的人,不了解实际教育运作和政策制定过程。
魏家祥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勉励所有捍卫华教人士,携手成就大马华教。回头看看,朝野政党和华教团体在华教课题上,有自相残杀吗?答案明显,没有。
彼此的观点不同,处事方式有別,策略一直在变。从董总1982年的倡导三结合,派出「四君子」加盟民政党,打入国阵,纠正国阵。
8年后发现效益不显著,1990年选择「两线制」路线。以董总主席林晃昇为首的27名华团人士集体加入行动党,壮大在野党力量,衝撞一党独大的局面。无奈效果不佳,未能借助当时巫统分裂的契机,闯出一个春天。
1999年大选前,董总主席郭全强率领2098个华团联署的17点《全国华团大选诉求》,在选前和选后面对冰火两极化的对待。诉求工委会最终被迫在压力下,搁置其中7点。
当时施压单位是巫青团,而时任团长的希山慕丁,现已晋升为巫统副主席,官职从青体部长到教育部长,以及目前的內政部长。
华教在单元化主导的政治主流內,寻找生存的狭缝,尝试以各种不同方式爭取权益,从母语教育到公平教育,以及人权角度检视教育课题。
大马的土壤与气候,暂时未能孕育茁壮成长的华教,但我们吸取以往的经验,通过朝野、华团和民间力量,集体朝同一个方向努力,试问相煎的情况又从何来?
早前的政治力量成效有限,华团的备忘录也在政治干预下妥协,如今是公民社会展示集体力量的时刻,
关丹新独中,学生源自何方?
2012/06/25 东方日报/专题
联合报导:刘国伟、唐龙英
副首相慕尤丁披露內阁原则上同意关丹可建一间「中学」,但未明言是「独中」。建校方案目前交由马华进一步草擬,这间「独中」是以復办或分校形式建立,仍在討论阶段。
虽然爭议仍然不断,但关丹建独中的那张时间表已出现,为长久以来申办独中的艰辛,打开了一个缺口。
东海岸3州长年缺乏独中,彭州家长要把孩子送往独中,首选为吉兰丹州的中华独中;根据统计,在半岛各地有宿舍设备的独中,都有彭亨州子民的足跡,所以,一旦新独中建成,各方对于学生来源都有绝大信心。
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表示,关丹周遭共有11所华小,以每年都有超过7000名华小生的情况看来,关丹独中一旦復办起来,学生来源绝不成问题。
他说,根据调查,关丹周遭11所华小在2009年只有7000名学生,2011年则增加至7500人,今年也有7400人;每年也有逾百位学生到全马其他地区独中就读。
他坦言,一所独中运作並没有规定最少需要多少学生人数;根据目前情况看来,在东马人数最少的独中,学生人数可能不足100人;而全马学生人数最多的则是宽柔独中,总校约6000人,加上分校4000人,人数超过1万人。
「关丹独中需要多少学生及经费等,有待建校委员会及董事部去斟酌,或许在开始时可以微型独中运作,待学校发展稳定,有了口碑之后,肯定会有更多人愿意返回关丹独中就读,或转校到此。」
因此,叶新田认为,根本不需要为关丹独中的学生来源,有一丝的担忧。
此外,彭亨州董联会主席林锦志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关丹县目前华小的毕业生约有1100位左右,倘若有10%家长愿意让孩子就读新独中,每年就有110多位学生入学,6年后相信將有660多位学生在新独中升学。
「加上来自外州或其他县的华小生,这间独中的运作应该不成问题,但这难免会使到临近的独中受到影响,尤其是人数较少的微型独中。」
关键在办学理念
他说,若校长治校有方,自然学生来源不绝,所以关键还是在于校长的办学理念与校风,这也能加强独中之间的竞爭力。
復办彭亨州独中工委会委员黄道坚也表示,目前因州內没有独中,所以多数的家长才会把孩子送到临近的国中求学,所以新独中的学生来源问题並不存在。
工委会较早时也已经展开两次问卷调查,来自关丹县內11所华小家长的回应显示,共有大约2000名学生愿意到关丹独中就读。
丹中学生或会短期流失
吉兰丹中华独中校长吴建成直言,由于该校的彭亨州学生目前大约有36%,因此一旦关丹新独中落成,必然面临学生来源流失的影响。
「本校目前的学生人数大约有540人,关丹地区的学生佔了40多位,彭亨州学生合共超过百位,佔全校人数的36%。这些学生多数来自而连突、文德甲及淡马鲁等地区的学生,但也有少数学生来自劳勿及直凉等地区。」
他表示,丹中近年来自彭亨州学生保持在35%至38%左右,预测关丹新独中的开办將使该校面临短期的学生来源流失。不过,从长远性来看,丹中不会因为因此而有办学上的阻碍。
目前东海岸只有吉兰丹中华独中,彭亨及登嘉楼等地区都没有,不少东海岸家长只好把孩子送到该独中求学。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丹中设有宿舍让学生寄宿,几乎达到100%寄宿。
吴建成指出,目前,东海岸的华小已经吸引不少友族子弟就读,相信独中也將吸引不少友族子弟前来升学。
「民主社会的教育系统较会多元化,华人社会也注重有容乃大。独中教育將不会只是华裔弟子的首选,非华裔也会投入,尤其是在中国崛起的未来。」
虽然学生来源可能会受到影响,但吴建成还是乐见关丹新独中的落成。他表示,只要任何地方开办新独中,都应该获得全体华社的支持。
「丹州5万的华裔人口可以维持一所独中,彭州有30万华裔,相信再多3间独中都绰绰有余。」
孩子离太远 父母忧变坏
马来西亚华校校友会联合会总会会长陈鹏仕表示,这两年来,独中学额每年都在攀升,尤其是国內独中名校的收生人数,总是打破过去的纪录,再度进入独中教育最辉煌的年代。
因此,他认为目前正合时宜,重新復办关丹独中。以东海岸3州为例,目前就只有吉兰丹中华独中,因此关丹独中一旦建立起来,可以招收本州或是临近的登嘉楼州的学生。
他说,许多家长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毕竟才小学毕业,是孩子进入成长叛逆期的时候,如果就这样把孩子远送到其他州属去上学,担心孩子误交损友而毁了一生。
「被逼」读国中
他相信,许多关丹及彭亨州的华裔家长,希望关丹独中可以復办,这样便会把孩子送往关丹独中就读,趋近瞭解及关注孩子的成长。
陈鹏仕也表示,一些家长可能因为外州求学学费及生活费昂贵,最后被逼把孩子送往国中或改制中学就读;若是关丹开办独中,这些家长应该会为孩子转送独中。
彭亨华校校友会联合会会长余开云表示,这些年来,想让孩子到独中念书的彭亨家长有增无减,但碍于该州没有一所独中,家长唯有把孩子送往他州的独中就读。
他认为,只要关丹復办独中,学生来源绝不成问题;除了把孩子送往他州念独中的家长外,他相信许多被逼把孩子送往国中或是改制中学的家长,也会考虑把孩子送往独中就读。
他说,1992年受邀到巴生光华独中任校长,此后他每年都会到关丹及彭亨州招生,当时每年都会有4、50位学生到光华独中念书;不过据说这两年已不再前往关丹招生。
「我大胆预测,一旦关丹独中復办,最少也会有超过百名学生在新校上课;目前在外州念独中的彭亨州学生,估计有两三百人。」
他认为,一旦关丹独中落实开办,估计至少也有逾百学生,会返回关丹独中念书。
彭家长忍痛送子女赴他州念书
彭亨州没有独中,除了大部分被送往吉兰丹中华独中外,也有一些到吉隆坡、巴生、芙蓉及柔佛州念独中的例子;因此,估计在半岛各地有宿舍设备的独中,都有彭亨州子民的足跡。
丹州中华独中前理事黄国美指出,彭享州家长基于州內没有一所独中,为秉持对母语教育的热忱,唯有忍痛把刚成长的孩子,送往他州去念独中。
「早期家长都是把孩子送往吉隆坡、芙蓉、巴生及南马地区的独中,直到我的孩子到丹州中华独中就读后,发现丹州独中环境好,亲戚朋友也都把孩子送去。」
他的孩子在两年前毕业了,但这些年来,他一直扮演协调员的角色,替文德甲及淡马鲁一带到丹州中华就读的学生,安排及接洽;学校每年也会派出团队前来募捐等,也由他负责接待及洽商。
「我们与学校关係密切,因此家长都非常放心让孩子到丹州中华念书,估计每年都有超过100名学生报读丹州中华。至于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往吉隆坡中华独中、芙蓉中华独中及巴生光华等。」
早些时候,他带队到丹州中华独中参观,许多家长都表示,若是关丹能復办独中,而且能够有丹州的规模及环境,他们都愿意让孩子返回州內求学。
本土化办学
目前,他们驱车或包巴士到丹州中华,需要六七个小时车程;而火车也需要七八个小时。因此,对于孩子的品性,家长也只能依靠学校帮忙看顾,家长最担心孩子在叛逆时期学坏或误交损友。
此外,芙蓉中华中学校长蔡亲煬表示,基于该校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宿舍设备,因此目前在该校求学的彭亨籍学生,约有50多人。
他说,该校的彭亨州学生,主要来自直凉、淡马鲁、而连突、文德甲、文冬及加叻一带。这批学生都是该校寄宿生。
「身为独中教育一份子,我们都乐见多一间独中能建立起来;我们也不担心这会影响本校的招生情况。」
他说,一旦关丹独中復办,一定要好好规划环境及课程纲要,必须要採取本土化的方式去办学,毕竟城乡有別。
「不过,在教学技术上,若新独中有需要,芙蓉中华绝对愿意百分百在学术上支持,包括进行教学交流等。」
保送计划圆清寒生独中梦
由于彭亨州內许多家境清寒的华裔子弟,在完成6年华小教育之后,往往因未能应付独中学费而放弃进入独中升学,错失延续母语教育的机会。有鑑于此,彭亨州董联会兴起推行「独中生保送计划」,製造机会给品学兼优、家境清寒的华小毕业生,继续华文中学教育。
彭亨州董联会主席林锦志指出,该会于1992年成立保送计划,並于同年积极发动徵求热心华教人士为领养人。在该计划下,领养人每年必须负担3000令吉的领养费,为期6年,总数是1万8000令吉。
「保送计划实行20年来,透过相熟的20多间独中,送出超过300多位华小六年级毕业生到国內各独中,继续接受中学母语教育。」
UPSR考4A符资格
他表示,现在保送计划下的州內独中生有60多位,较多被保送到吉兰丹中华独中、吉隆坡中华独中、利丰港培华独中与柔佛州峇株巴辖华仁中学等。
「每年申请此计划的人数约10多位,只要符合资格(UPSR成绩4个A与家境清寒),本会都会確保他能如愿到外地独中升学。」
对此,吉兰丹中华独中校长吴建成指出,该校也有不少在此计划下保送的彭亨学子,而且按照惯例,每位保送生都能获得就读学校免除3600令吉的学杂费,以减轻家长负担。
「我们学校为了確保该州学子符合保送生的资格,也会特別到孩子家中作访,以更瞭解学生的背景。」
华文独中走向双轨制?
2012/06/25 东方日报/专题
林淑蕓 报导在60年代不愿接受津贴转成国民型中学,坚持以华语华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华文独立中学」,最近因申办关丹独中时,触及强制「双轨」制度教学,引发董总的「变形独中」隱忧。
实际上,什么是「真正的独中」,什么是「变形独中」?儘管董教总在1993年曾接纳《华文独中建议书》的4项使命与6项办学方针达致独中办学的初步概念,但综合国內现有的61所独中,却可见独中办学以当地社区所需,而作出適度调整。
国內61所独中的办学与考试制度,基本形成3大类別,即:单轨(统考)、双轨制(强制兼考统考及政府教育文凭考试)及「非典型」双轨制(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
数据也显示,在3大类別中,「非典型双轨制」是当前的主流;约有七成华文独中採用此制度,只是形式有些不同,即有者办「单轨班」、「双轨班」;有著则以「课外辅导班」为欲报考大马教育文凭的学生开班授课。
吉隆坡尊孔独中亦是一所「非典型双轨制」办学的独中,该校校长潘永强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尊孔独中是以「独中统一课程和考试为主、政府课程和考试为辅」的教务方针。
潘永强说,校方不建议学生沦为考试机器,在课业之余,也要参与课外活动,培养完整人格及传承中华文化使命。校方只有在確保学生有兼顾的能力,才会推荐进双轨班就读,每年只有半数高中生报考大马教育文凭考试。
此外,在各界热论独中是否应该深化「双轨制」时,檳城钟灵独中却因「剪不断,理还乱」的原因,不再实施「非典型双轨制」,在今年开学时,已在初中一班落实「单轨制」。
檳城钟灵独中校长吴维城接受本报电访时说:「我们已在初中一开始落实『单轨制』,也没有开设『双轨班』了,不过初中二的『双轨制』照样进行,以此类推。」
沙巴独中「强制双轨」
另一方面,国內只有沙巴9所独中、吉隆坡与芙蓉(各1所)独中实施「强制双轨」,芙蓉中华独中实际上已开始做出一些调整。
其中,吉隆坡中华独中与芙蓉中华独中实施「精英学校」的模式,在入学时设立很高的门槛;以吉隆坡中华独中为例,在招收新生时,五年级的学生必须在7科主要科目获得560分(平均每科80分)才能保送入学。相较起吉隆坡中华独中的「精英学校」方式,沙巴州全部9所独中都「强制双轨」,则是顺应当地家长与学生的市场。
沙巴州斗湖巴华中学的校长李爱玲坦承,由于高中统考比大马教育文凭考试更难获得好成绩,使到许多学生在高中考完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后,放弃攻读高中三,转攻O级与A级考试(「O」Level,「A」Level)或到外地去唸书。
担心学生「两头不到岸」
教育学者杨泉博士对关丹独中或將效仿吉隆坡中华独中,採取强制「双轨」的方式来办学,提出了质疑。
杨泉指出,吉隆坡中华独中「双轨制」之所以成功,是基于隆中华独中地处华裔人口密集度高的城市。他接受本报电访时指出,在隆中华独中就读的学子,若兼顾不到双轨的话,还可到其他独中就读,但关丹独中作为彭亨州唯一的独中,模式应该做出適度的调整。
杨泉指出,在申办关丹独中课题上,办学与考试制度是技术问题,董总与各造当务之急是目標一致,確保一纸批文发下来,其他可容后再谈。
留华同学会会长兼曼绒南华独中董事长陈志成指出,在强制双轨的课题上,成绩优秀的学生没有太大问题,但成绩一般或不太理想的学生隨时落得「两头不到岸」的局面。
「独中是独立中学,除非校方有此意愿,否则的话,政府无法强逼你一定要实施哪个模式;而且,对程度中等或跟不上的学生来说,必须修双轨,实际上也扼杀了学生的少年生活。」
吉兰丹中华独中校长吴建成则提出,近年来,有些独中办教育趋向高档化、精英路线发展。「独中教育强调五育,应该要『人本教育』、有教无类,更何况关丹独中作为彭亨州唯一独中,若定位为『精英学校』的话,则只是为小部分人服务。」
他说,以吉兰丹中华独中为例的话,他认为真正能兼顾双轨的学生没有超过40%。
欣闻南院升格南大
2012/06/22 星洲日报/大柔佛~作者:罗康凯
高教部批准了柔佛新山南方学院申请成为大学学院的申请,高教部副部长拿督何国忠博士也表示。华社等待一间华社民办大学的理想,在22年后终于实现!
南方学院源自1975年成立的宽柔中学专科部。1986年6月,为了寻求华教的完整体系,宽中董事会正式向教育部申请在当时宽柔专科部的基础上成立一所民办学院,也就是现今的南方学院。成立20余年的南方学院,在2011年尾向高教部上呈要求升格大学学院的资料与报告,而高教部也在2012年初颁发“升格大学学院邀请函”于南院。南院在6个月内见到了曙光,申请终获高教部快速批准!
而承办大学必须要有方向与使命。南院其中一项办学使命为:“培育学生的优良品德和领袖素质。”无可否认,国家必须拥有优良品德的新一代才能把国家未来发展引上正确的轨道。君不见多少满脑专业知识但心术不正的白领人士,利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来作奸犯科,茶毒社会安宁。所以,华社寄望南大以中华民族文化与德,智、体、群、美五育,系统性的为国家造就英才。
南院的办学使命也包括为青年学子兼授两种或三种语文。而语言的掌握对学子未来出社会是否能成功、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南院就以民族教育的模式,在宪法所赋予的权利下发扬我华族文化,南院也规定所有学生必须选修教学媒介语之外的两种语文。由此可见南院的办学是多媒介浯的办学,而身在跨国际、地球村的今天,多掌握多一种语言对未来事业的发展就多一重保障!
正如该院院长祝家华博士所说:“南方学院校名“南方”,典出历史久远的《中庸》;孔予说:‘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君子居之’。南方人的特点和强处,就是以宽大柔和的胸怀来教诲人,同时以礼待人,这是君子之道;南方人向来就是以君子之道生活,有很丰厚的文化涵养。”期望未来的日子,南方大学学院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知识广博、道德高尚也有礼彬彬的社会栋梁!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