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0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三十一)

马华领袖多此一举

2012/06/09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谢请发

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揭发马华领袖涉及《1996年教育法令》出炉前的“典当华教契约”丑闻,遭到对方大小头目群起围攻是预料中事。不过,于週三的內阁会议后,马华署理总会长廖中莱说,“內阁认可让马华去调查‘华教契约’事件,以釐清其真偽”,这是“脱裤放屁”,歇后语是“多此一举”。

 在董总主催,並由彭亨州华校董事会联合会主办的“520申办关丹独中和平集会”,获得5000群眾热烈支持,华社殷切期待政府俯顺民意,玉成斯举。可是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大泼冷水,还以无奈声调与表情表示“碍于教育法令的约束和过去的决定,使到他不能对申办独中事作出决定”。

 熟读教育法令的董总领导人驳斥慕尤丁信口开河,以法令作挡箭牌的藉口,不过却从老慕的“托词”里,发现果然在制定《1996年教育法令》过程中,曾经发生典当华教的“丑闻”。

 事缘有个华教组织曾在母校改制国中和独中爭论校地拥有权时,致函首相纳吉,要求尽快实现改制国中迁校计划,以还独中更大的空间,同时呼吁政府承认独中统一考试文凭。

一点一滴揭露

 首相署諭令教育部回復,于是一名高官白纸黑字写道:“在《1996年教育法令》拍板前,马华已跟政府达成协议,即政府撤销《1961年教育法令》21条(2)(即教育部长有权在適当时候把华小和淡小改为国小),来换取华小、独中继续维持现状及不承认独中统考文凭”。

 邹寿汉手中就掌握了这封信,所以当老慕说出那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藉口后,他就“打蛇隨棍上”,而且“按部就班”一点一滴揭露,这是“引蛇出洞”的“毛招”(毛主席的招式)。自作聪明的副教长魏家祥上了当,要邹寿汉拿出证据来,被后者“四拨千斤”地促他无需捨近求远,只要询问或质问两个人就可真相大白。

 马华4位部长不必大费周章去调查,更不需要设立“皇家委员会”来釐清典当契约事。廖中莱与魏家祥应该去询问老慕,“为何你如此说?到底是什么过去的决定?”魏家祥则可行使“当家又当权”的官威,召见及质问那个官员“为何你这么回覆?有何根据?”

 事情本来就是那么简单,放屁何必脱裤?



没有永久不变的政治决定

 2012-06-09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侯雅伦 

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日前公开一封来自教育部的信函,力数马华典当华社利益,在1996年教育法令制定期间,曾经跟教育部达致协议,以“独中保持现状”,来交换废除法令內不利华小的212)条文。

他的这项指控,再次引发董总与马华的口舌之爭。

时任马华总会长敦林良实否认了指控,並指没有所谓的协议。时任副教长冯镇安也说,当时並没有任何协议说明不能增建独中和不能承认统考。

当时,华社和华教人士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政府废除原有法令里的212)条文,而时任教育部长纳吉,也因为当时废除了这项部长有权力关闭华小的条文,而在日后常引以为傲。

另外,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当时“独中保持现状”的决定。

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邹寿汉所说,马华用来跟教育部交换废除212)条文的条件,但“独中保持现状”,以17年前的情况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1995年制定新的教育法令期间,除了华小是否变质、董事部的地位以及存亡问题之外,最受华社关注的,就是独中的註册和地位是否会受影响。

当时华教人士担心的,是全国60所独中是否能继续开办、媒介语是否会受影响、新的法令是否有更多限制等。既然是“维持现状”,即表示一切保持不变,独中的註册不会被撤销。当时华社还为这项决定鬆了一口气。

为甚么当时的好事,到了今天却变成了坏事呢?那是因为教育部官员以此为理由,不批准增建,也不承认统考文凭;这便是“保持现状”的后遗症。

在教育法令里,並没有任何白纸黑字阐明政府不能增建独中,也不能承认统考文凭。教育部秘书长有必要站出来说明,他是根据哪一次的会议纪录,或根据甚么文件发出內容具有爭议性的公函。

此外,也有必要弄清楚,所谓的“不能增建独中和不能承认统考”,到底是“契约”的內容?还是有心人士本身对“保持现状”的詮释?

在弄清楚真相之前指责马华典当华社利益,对后者有欠公平。毕竟“维持现状”也是根据当时的情势需要的政治决定;而所谓的契约,也可能是根据当下情况的需要所达致的共识。

政治决定,可隨著时势的变迁和不同的政治需要做调整,並不是永久不变,也並非没有先例。董总和教育部长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星洲日报/情在人间作者:侯雅伦《星洲日报》副新闻主任言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谁典当了华教?

2012/06/09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胡万铎 

520和平请愿后,华社都希望政府能从善如流,批准关丹申办独中。谁知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却强调碍于教育法令、政策及历史协议,独中必须维持现有数量;除非修改教育法令,恕身为教育部长的他,也不能作出决定。这引起国人对副首相所说的歷史协议提出大力的质疑。

所谓历史协议是什么?由谁签署?是否真的存在?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日前出示一份20109月教育部某位局长代表教育部秘书长发出的公函,內容显示国阵成员党在提呈1995年教育法草案时,基于团结原则曾达致协议,决定对「独中统考文凭事宜维持现状」。有鑑于此,董总指责马华典当华社利益,並促请教育副部长魏家祥公开契约內容,亡羊补牢纠正17年来的错误。

魏家祥630日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指出,1995年代表马华出席国阵会议的领袖,包括时任马华总会长的林良实、署理总会长林亚礼及总秘书陈祖排。他当场拨电向他们求证,都否认有此协议。魏副部长称没看过这封信,还问是代表哪位秘书长所发?而契约的事,是以国阵会议或內阁会议的记录为第一手资料,其余的管道都仅是引述。若能证明马华典当华教权益,他愿意隨时辞职、退党。

马华过气的头头,都纷纷表態。敦林良实说,他当总会长时,没听过认同限制独中数目的契约;时任副教育部长的冯镇安博士则说,董总用谎言抨击马华;而陈祖排认为,马华不能哑子吃黄莲,必须站出来还自己一个清白。至于契约,则促董总去问清楚,甚至设委员会调查。

关于契约关係到华教兴亡,董总与华社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马华既然信誓旦旦宣称与华教共存亡,就有责任为群众抒困解惑。董总是民间社团,无权获取內阁会议记录。马华则不同,为了证明本身清白,不愿吃死猫就应挺身而出,询问慕尤丁所谓的协议是指什么?为何会有契约的存在?相信以教育部长身分地位(的他),绝不敢信口开河。要是不能出示有关证件,那撒谎的就不是董总。果真如此,(而他难辞其咎)就是为了阻扰独中申办,而无中生有,借刀杀人把马华推入死角不得翻身。

面对1996年教育法令有何条文限制增加独中的提问,慕尤丁在67日在鹅嘜强调:「请认真的细读法令內容,了解法令的真正意思与目的。马华领导人,你们怎么说?」所谓歷史决定及契约,一言以蔽之,就是教育法令在作怪。副揆叫魏副部长「不要再回应契约的问题」,看来这无头公案又是一个无言结局。

假如马华今天还是华人代表的政党,就如蔡总所说的「懂得怎么做」,现在就拿出诚意为民眾做事,立刻採取行动向头顶上司说「不」,要教育部长立刻批准关丹独中的申办,承认统考文凭,而不是以所谓契约来压制。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华社需要的是公平体制,国际大专院校可以开办,为何独中不能?与民为本成为空喊的口號,不能做到公平对待,又如何实现「一个大马」的宏愿!

谁点燃了火苗,谁就该去灭火,不能退缩。


5岁入学的利与弊

2012/06/09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洪祖秋 

教育部准备在2015年时,把孩童入学的年龄提前到5岁。教育部说,调低儿童入学年龄,旨在提高孩子们成功的机会,至于什么样的成功机会,机会又在那些方面,教育部就没有具体的说明,只知道5岁入学的建议,是在2011年到2020年的教育部中期策略计划中,要政府在2015年就实施5岁入学的政策。

有关的策略计划只是指出,儿童提早入学,是有助于栽培有素质的人力资源。教育部秘书长也不断在强调说,调低入学是为了确保孩子们日后拥有更大的成就,但也没有给予具体与详细的说明。是不是因为很多先进国以及本区域的许多国家都纷纷把入学年龄提前,我国为了附会与顺应潮流,才订定此政策,就不得而知。

扼杀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的资料,大部分的国家都已经采取6岁入学的政策,当然也有29个国家占14%的比率是应用5岁入学的策略,而我国采用的7岁入学政策只占了23%,算是少数中的多数。然而,如果与先进国家或者与本区域多个国家比较,这些国家都已经采取5岁入学的政策,我国确实是被抛在后头。因此,看这个局势,调低入学年龄应该是一项可以实行,而且势在必行的政策。

然而,关心教育课题者都会知道,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是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虽然两者都强调通过游戏来学习,小学教育显然比较正统且属于比较学术性,不象学前教育是为进入小学教育的准备而设。教育部显然也知晓这点,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教师是被训令在开学时的前几个月,只能让学生适应环境,不然过分强调课程的教导。话虽如此,今天的教育制度,家长与校方的怕输心理,很多时候,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入学就必须学习写字识字。过早的接触到正统的学术学习,恐怕就会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就对读书感到厌倦。

师资荒问题更严重

要将入学年龄提前到5岁,也意味着每一年入学的儿童,会从50万名急速增加一倍到100万人,这也等于政府必须预先解决课室、设备与师资的问题。其中,最让人关注的就是师资的问题。师资的问题,早已经是闹得沸沸扬扬,数十年来,华小的师资荒还不能解决,虽然副教育部长一直想方设法要解决,也开出了2016年将会解决师资荒的问题,然而,在师资荒没有真正完全妥善解决之前,入学年龄提早到5岁的政策又再被实行,恐怕另一波师资荒又会到来。这绝对不会是家长们愿意看到的事情。

仓促就施行的政策显然的会让很多问题浮现,按部就班,脚踏实地还是最妥善的方法,在施行所谓的教育改革政策,落实提早入选年龄之际,还是先把师资荒的问题彻底,有制度化的解决后才来推行,照我看是比较妥当。  (文:洪祖秋)


转载自:本地报刊/本地报刊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