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5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三十四)

·
·

董总6字诀可行方案

2012-06-15星洲日报/言路版
~作者:麦翔 

当前华教爭议纷纷紜紜,董总发扬了“合法、合理、合情”6字诀的传统,釐清了纠缠不清的状况,为解决华教课题提出了可行的方案。

6字诀是华教几十年经验的积累。一说“合法”。现行宪法、教育法令与国家领导人的指令、均无禁止开办母语教育的规定。首相纳吉早前已经“祝福”(口头答应)关丹独中的创立。到目前为止只有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独持不同意见,但也不否定详加研究创办的具体办法。至於所谓“历史契约”,马华一再强调“没有其事”。既然如此,董总乐得“顺水推舟”,就请早日批准关丹独中的建立。另一方面,若真有其事,应与契约製造者当年教育部秘书长对质,为甚么有这样的契约?谁下的指令?真相不就大白於天下了吗。这对首相来说易如反掌。接下来下令启动合法程序,立即处理关丹独中的批准事宜,掌声自然如潮而来,又何有“华人选票流失”的慨叹?不此之图,却令马华去“调查”,寧非捨本逐末?

二说“合理”。今日之世界,经济发展是主流;经济发展之龙头在中国。马来西亚欲在国际舞台上佔一席地,脱离不了“华”。若国內的一套,方向与此相反,岂非咄咄怪事?揆诸歷史,英人製造了“华人威胁论”,原来是配合它的另一手“马来主权论”,搞分而治之的。今已独立半个世纪有余,若仍然沿袭以“华人威胁论”为基础的单元主义、岂非仰人鼻息,害了自己——浪费了母语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源,捨弃自己的优势,愚不可及。再说,母语媒介的华校与非母语的国民学校是16,落差之大远超出人口的比例,增加一两所独中,华校绝不可能一夜“反客为主”。这洞若观火的事实,马来社会的大多数是看得清而不至於“敏感”的。积百多年的经验,华人深知自己在多元社会中的定位,不过不及。这是马来西亚化了的中华文化重要的內涵之一,“华人威胁论”不过是单元主义者自私自利的杜撰。所以,谁能“去殖民化”,从“华人威胁论”跳出来,谁就是明日的“王者”。

三说“合情”。华校早在独立前的“马来(西)亚化”中,已经转变为道道地地的马来(西)亚公民学校,华小如此,独中亦不例外。君不见今日有近8万名马来子弟就读於华小,华小且进一步发展为独特的“母语型多元学校”。在这里,各族父母自动自发地送子弟进入华小,与华族兄弟姐妹同校同席学习,接受中华文化熏陶;除英文之外,知识科皆以华文教导(间中有双语教授者);周会、行政用语皆为华文华语。伊斯兰习俗受到尊重。笔者最近主编一所如此这般的“母语型多元华小”的百年特刊,那种民族和谐交融的情况令人印象深刻。也应当有“母语型的多元马来学校”(从改造现有的“国民”或“国民型”学校而来),如此类推,直至开办“母语型多元中学”以及相应的大学,一贯到底,以实现教育真正的转型。目前所谓的教育体制检討,充其量仅是单元主义的“优化”,与转型是两码子事。

话说回来,当前两线制方兴未艾声中,大选跫音就在门槛边。母语教育的正確解决是两线制“造王者”主要法则之一。当年第一任首相东姑曾主动请求董教总配合,成功孤立翁惹化,胜出1955年自治立法议会选举。谁是今日的“东姑第二”?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麦翔) 



别让教育太沉重

2012-06-15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周秀洋

一份17年前的契约,根据一方的说法,就是这份契约典当了华社的许多权益;而根据另一方的反驳,则坚持这是子虚乌有的指控,并要对方拿出真凭实据,而这个“真凭实据”可不包括信函,必须是真真正正的契约。

17年前,我还只是个中三学生,那时候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初级教育文凭考试考好,时事对那个时候的我而言,实在没什么印象。17年后,因为关丹争取开办独中课题,副首相兼教育部部长慕尤丁说明,他无权针对这个课题作出任何决定,因为他也同样受限于法令,而这些都是当年达致的共识,马华领袖也都知道。于是乎,一场“契约争议”再次浮出了台面。

唯参与者心中有数

契约,是否真的存在,有白纸黑字的记录,有与会者的正式签署吗?抑或当时就是一种“交换”来达成?只有会议记录而没有确实文件呢?当然,这一切都只是身为后辈的我的猜测,真正了解内情的,也就只有当年参与起草1995教育法案的相关人士才知道。这当中,也牵涉了非政府组织,就看有没有当事人愿意站出来让真相大白,看究竟是马华被无辜指责了,还是确有其事。

话说回来,“典当华社权益”,这是多么严重的一项指控,在第十三届全国大选越来越逼近的这个时候爆发出来,杀伤力可想而知。不管马华最终是否能够举出人证、物证以示清白,但怀疑的种子已经埋下,伤害也可能已经造成。马华在来届全国大选有着非胜不可的压力,否则可能就无法入朝为官了,马华势必得将负面因素减到最低。

独中开办处处受制

该如何减低负面因素呢?或许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才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关丹独中能不能成功开办或许也会成为关键指标之一。只是,如果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复办关丹独中,那其过程真不可谓不悲哀啊!

民间办教育,这原本该是好事,只是为何一切看起来这么难?国际学校一所接一所的开,似乎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为何两相比照之下,独中的开办看起来却似乎处处受限?如果,我是说如果,当年确实有某种协议的存在,那有关的协议就不能重新审视吗?要迈向先进国,不是该要与时并进吗?时刻检讨已定的政策,并不会让人民觉得你愚蠢,反而是一种必要。当然,前提是不能基于新官上任,或为权益而做出的任意修改。

还是那句话,教育,原本是很简单的事,为的就是把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就别让教育加入太多杂质,让教育变得沉重难行,受累的只会是我们的下一代。 (周秀洋 自由撰稿人)





回顾一段历史

 2012-06-15 星洲日报/言路版
~作者; 林明华 

“契约”疑团未除,爭论仍在持续,也折射出马华和董总之间的关係,又掉入了冰点。

回顾历史,马华和董总的关係,並不是一直都是这样对立的,而是曾经团结一致,为华教的生存与发展,发挥过中流柢柱的历史作用。

据学者考查,大马华教的起源,要追溯至18世纪末在马六甲和檳榔屿出现的私塾。至於最早的新式华校,那是1903在沙巴古达区和吧巴区创立的乐育学校和中西学校。此后,华校纷纷设立,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1941年底至1945年日治时期,华校不是被战火摧毁,就是被逼改为日校,以致荡然无存。而光復后华社最大的挑战之一,就包括了复办华校这一历史使命。但英殖民地政府重回马来亚统治之后,即加强了它对教育的管制,1952年颁佈的《巴恩报告书》和教育法令,更令华教面临覆灭之危。

在这历史性的关键时刻,马华公会曾挺身而出,和全马华校董事联合会及教总站在同一阵线,在吉隆坡中华大会堂召开一项历史性的联合会议,共同表达了华社反对1952年教育法令实施的心声。

就在这个会议上,时任马华总会长陈禎禄当著马华及董教人士面前,发表了“母语如身影,不可须臾分离”的著名演说;他说:“如果华人不懂华人文化,那就不是华人了;如果他们不认识华人的风俗和传统,他们就不能成为华人;假如他们不成为马来人、英国人或印度人,他们可以说是流氓了!”

身为峇峇的他当时誓言:“在马来亚华人教育和文化发展上的严重关头,我愿意向诸位表示,马华公会对华文教育的发展將给予全力支持。”他甚至还说:“將来马华公会如有一位会长是反对华文教育的,我相信诸位隨时可以把他开除!”

陈禎禄也在南洋大学成立的计划刚宣佈之时,率先举手表明支持,並亲自上电台与马大副校长薛尼斯激辩了半个小时,当中,他至少说了10次“吾人极强烈的感到,创办一所华文大学是绝对需要的”的话。(以上內容节录自郑良树教授所著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简史》一书)

在总结这段历史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简史》作者郑良树说:“这个时期马华公会对华教不但衷诚支持,而且还立场坚定,义不容辞,有不避汤火、领导华教之势。”

遗憾的是,独立之后,马华和华教机构却渐行渐远,华教的路,也越走越见风雨,崎嶇煎熬,华小的发展举步艰难,独中统考文凭至今不受承认,独立大学也仍在苦苦召唤。感慨之余,不禁愈发怀念像陈禎禄这样的政治人物,也更加感怀三大机构风雨同行的那个时代! 

·

·

解决问题並非斗嘴

2012-06-15 星洲日报/言路版
~作者:林元情

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说“董总出示的信件並不能代表甚么,不能因为一个人写一封信,就要马华吃死猫”。他还说“在19951999年担任教育部长的首相纳吉强调,並没有任何‘华教契约’的存在”。

是的,没有人有那种能耐要马华吃死猫,而马华也不会隨隨便便的就將死猫吞下肚里,所以,魏家祥既然能够向当年曾经参於討论修改1961年教育法令並已经退休的政党头头及通过马华总会长向首相求证有没有“华教契约”这一回事,那是不是说,魏家祥也同样可以向已退休的教育部教育政策研究与策划组主任查里阿兹求证,他当年是根据哪一条已经修改过的教育法令或那一份档案记录证明马华“已经同意接受独中学生统一考试文凭事宜维持现状”,那事情不是简单的多了吗?又何须兜兜转转与董总完起猫抓老鼠的游戏,搞到连说话也乱了方寸?

笔者有以下疑问:

魏家祥说“政府发函给民间团体是常见的事,更何况,马华或国阵与民间团体同意如董总所指的协议吗”?那请问政府的函件是否具有法律地位或约束力,假如有,那董总出示的函件是否具有法定地位?假如没有,政府的公信力何在?这是不是说以后任何人收到政府的信件,都不必当真?

魏家祥还说“我们必须清楚交代有关事件,部长和副部长负责制定政策,公务员只须执行政府的决定”,既然公务员只是执行任务,那当然是在执行部长或副部长的决策或法令之下的条文,假如决策或法令没有相关条文,而是官员滥权自己隨心所欲加上去,那有关官员是不是应该受到惩罚呢?或制定条例防止类似情况继续发生?

而在魏家祥的谈话中,最令人不满的是“他坚持要看到的是真正的契约,而非一般回函”,事实上,若有这样的契约,也应该存放在教育部里头,副部长要看的话,只需交代他的下属拿来给他看,不就甚么都清楚了吗?更何况,这种应该是属於国家机密法令的契约,又岂是民间团体或普通老百姓所能轻易拿得到的?就算真的能拿到手,也已经触犯了国家机密法令,副部长又何须设下一个陷阱让人跳下去呢?

不过,至低限度魏家祥也承认马华,董总与教总是殊途同归,都是为华教努力,只要大家携手合作,相信会做得更好,这句话倒说的合情合理,所以,马华若不想吃死猫,魏家祥就应该在內里下功夫,去找出真相,釐清有关契约的真假,毕竟不管是董总、教总、华社,还是马华都想知道真相,否则,尽在这个课题上互相指责怀疑,这对华教的发展有甚么帮助呢?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林元情)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