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488



董总拼斗,「中庸」何在?


2014/12/29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 一悟
 

正当华团兴起挺25马来显要发起的「中庸之风」,华社华团纷纷表態「要中庸,拒极端」的风潮。另一边厢,董总的內斗,这个华教独中领导机构恶劣的內斗风波,蔓延到华总,教总,林连玉基金会,留台校友会等华团的一些领导人也积极参与倒董总主席及署理主席叶邹二人,批判及斗爭逐渐升级。

叶邹二人也非省油的灯,他们在董总內似乎也有支持者,也与一些华团联手展开反击了,到处开匯报会。

事情再如此发展下去,不但董总分裂,甚至华社华团也分裂,如果变成一个四分五裂的华团,那还有什么能力去维护华裔在这日渐萎缩的政经及利益?亲者痛,仇者快呀。

虽然董总也属华社一员,人人都可关怀,督促,但若变成跨社团互相干预內政,里应外合就可打倒领导,此例一开,各社团都有「余祸」。

要解决董总內的內部的纠纷,各华团,特別现正积极参战者,如美国联军欲干伊拉克阿富汗的「正义之军」,真正为华教前途著想,拜托吴建成,刘志文,王超群等人还是想一想,请一些有份量的董教总元老和比较圆融,德高望重的商界仁人善翁从中调解,爭取时间拯救董总方是上策吧?

若涉利益关系者或一些不明就理者,只听一面之词,又不明內乱內有乾坤者纷纷闻歌起舞参与打倒斗臭叶邹二人,只將越斗越乱!不顾叶邹的尊严穷追猛打是良策吗?文革式的批斗与与事有补吗?你只能激发叶邹及其支持者的斗志,寧为玉碎,不与瓦存?

如何实践中庸?

孔子强调的「中庸之道」,读圣贤书,涉斗的各方都是华社有头有脸的人,如何以身作则,教导华社年轻子弟「如何实践中庸之道」?

沉默的大多数华裔看著呢?华教智慧人士,在华教领导人互斗未恶化前,实不应再沉默是金,中立的董教总主流恐怕也是时候挺身而出处理这团乱局。最好,要叶邹下台,董总涉斗重要人士理应都鞠躬下台,否则,双方的支持者,下回还会激斗。

领军狠批叶邹的董总秘书长傅振荃,据报是他发起约束董总发言人机制的,到底条款已通过了吗?据说,原本董总发言机制还要秘书长批准,假如这是真实的,那有那个华团组织有这样的约束?政党都没这种机制!各华团秘书提出如此建议,主席署理主席不生气才怪。

笔者对傅振荃最近的发言,不敢恭维的是他说「他是发现叶邹有问题,才要离婚。」报载日前他在芙蓉森华校友联主催的董总风波匯报会,这么说:他跟叶邹相恋10年的情况,10年相处没问题却在结婚洞房当晚发现对方有问题,难道不可提出离婚吗?

这样的比喻不「滑稽」吗?洞房花烛夜才发现有问题?他没说明,给人许多联想空间。

其实这种不伦不类的比喻貽笑大方,因为,在严肃的华教斗爭中,同志就是同志,搞什么夫妻情侣关系?公司有公司下属的礼仪职责之別,私情私怨不宜牵扯其中。较早他还说他因误信叶多年,还「助紂为虐」了10年才反省?

看来看去,今天董总的內斗,看来內里人事的斗爭和关中批文和统考才是主题,其实真相越能大白,爱华教华社者最好先喝多些凉水,勿闻歌起舞,有自主,判断力的人將看出端倪,黑白也会浮现出来,我们也要看这场斗爭「中庸何在」。

 

温故未必知新


2014-12-29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纵横
 

华人是追求利益的民族,也是善忘的族群。这种民族性也反映在教育事业上:1.1961年教育法令》在国会通过,政府取消津贴华文中学,威迫利诱华校改制,把行政与教学媒介语文改为马来文。对此各校曾引发激辩,酿成分裂。当年3月,时任教总主席林连玉在槟城的会议上,强调“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不办”的坚定立场,大力呼吁全马华文中学不可申请改制,应积极筹办华文独立中学。

结果,西马共有33所华文中学接受改制,16所拒绝改制,接受者比反对者多了一倍。

33所改制学校的反对人士响应林连玉的号召,另办独中,比如吉隆坡的中华和尊孔,有国中也有独中;其中尊孔独中与国中的校地问题到今天仍未解决!

2.政府的改制策略初期是“成功的”,因为70年代的大部分独中已经奄奄一息,学生不足,成为政府考试落第生的收容所。以吉隆坡中华独中来说,1964年有学生1219人,到了1971年只剩下172人。与此同时,兼办的33所独中有些停办,剩下21所,12所消失了,如今复办无期。

关中事件再撕裂华教

西马这37所独中维持至今,与东马的23所独中总计是60所。

当年东马接受改制的华校,同样多于拒绝改制者。

这个现象反映出,面对层层打压,比如学费高,文凭不受承认等等,华族社群仍然鼎力支持华文教育,把女子送进独中的,不到一半。坚持独中母语教育的人,居于少数。

华教凋零最终引发独中复兴运动,再加上有利的时局发展,令独中走上兴盛之路,直到今天。

由此可见华教不灭是占少数的社群坚忍奋斗的结果。今天仍然有人提出“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所谓民主原则来看待董总争议,岂非笑话?改制问题已经把华校严重撕裂了一次。如今,关中事件再次严重撕裂华教界。

本来,宽柔独中古来分校成功建立,带来了希望,昔加末也要复办独中,但是关中却成了障碍。

主张让关中参加统考的人明显占多数;然而从改制事件来看,占多数者未必就是对的!

关中必须按准证办学

关中争议的焦点是,批文虽然是办一所实行国中课程的学校,关中却采取“边做边争取”的策略,“对原有的批文进行了注解和附加内容”,以造成关中是独中的既成事实。

本来,关中有权自行决定怎样做,只要它不牵扯到整体独中教育,然而它却非要华社认同它的做法不可。反对者则认为这不但行不通,反而危及整体独中教育,所以不让关中学生参加统考。

事实如何?关中可以不依照准证办学,把国中课程纲要搁置一边,不以国文为教育媒介,实行初中、高中皆三年制吗?当局显然是采取无限期拖延的对策,静观其变,令华社越乱越好。厘清准证是绝对必要的。精武华小的校地事件记忆犹新,不管精武华小有多少个理由,最终敌不过地契这一关,反对征地以失败告终。

没执行不等于不执行

大马有一个不时浮现的潜规则是,法律条文早已制订,长久没执行不等于永不执行,当局可以在任何时候落实。关中难道会例外吗?

回头看改制华校的承诺,政府兑现了吗?

再看最近金马仑“非法的”菜园花圃遭摧毁事件,这不也是这种潜规则的再一次体现吗?别再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忘了几十年前令人痛彻心扉的教训!

关中事件,还带出这个大问题:东西马已改制的国中,是否可以同样采取关中模式,“变”回独中?因为这类学校努力不歇,要自我平反为“华中”,此事似乎没引起华社重视。如果只有一科华文,行政与教育媒介都是国文的学校,可以称为“华文中学”,那么马大也可以变成华文大学了。有华文科的马来小学,也是华文小学,这真是荒谬的歪理。如果关中学生可以参加统考,跟它“血统”一样的改制国中,不也可以实行独中的课程纲要,参加统考?

 

南大人,南大魂


2014/12/29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 邓日才
 

今年97日至10日,新山及马六甲两地校友会,串联主办第14届全球南大校友联欢会。主题是「再老再远,心繫南大」。到会南大校友超过1000人,情况十分热烈。

新山南大校友会特別编演了一出歌舞剧「梦迴云南园」,以当年校內有血有泪,有悲有喜的生活情景,再呈现给耄耄高寿的校友们观赏,勾起了老校友久远的回忆,慨叹无情岁月的流逝。睹物思人,见人伤情。「山山皆秀色,树树尽相思」,重温旧梦,南大人有谁不慷慨系之!

歌曲注入南大精神

马六甲南大校友则以另一种简单朴歷练的3首表演歌曲,作为演绎当今老校友的心境写照。字字扣人心弦,句句流露悲壮;尽显生活场景以及人生歷练,贴切地描绘了眼下的心绪。

98日马六甲迎宾宴,適逢中秋夜。司仪以热烈的情怀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光临歷史古城:「今天是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喜事精神爽。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我们千名同窗有缘,也有幸,从世界各地来到马六甲,像一家人一样团圆,欢庆中秋佳节。」

「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思念哪一个故乡呢?当然思念那一个终身不忘的学术之產地——南大母校!希望同学们,在充满古早味的氛围中,回味当年的云南园种种。也在悠久的歷史境界中,获得生命的启示,从而充满信心,再往前衝刺!」

马六甲南大校友会特別精选了3首歌曲,以旧歌新唱,注入南大精神,来激励同学,在有生之年,心中永远有母校南大的存在,也要有出色的人生作为!合唱团以又演又唱的方式,来吟唱「前程万里」,期望在座同学还好像年轻的一群,一起郊游,一起欢乐,振奋起精神,再以青春的步伐,展开「长途旅行」。

南大自1965年开课,到1980年被关闭,25年间栽培了1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肩负南大使命,充分发挥了南大精神;个个事业有成,不负眾望。

不忘先贤栽培之恩

为激励同学旧情,自1992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回全球南大校友联欢会。至今已相聚了14次。如今,每个毕业生,一如失怙孤子,每回相见,都相亲相惜。虽已届古稀之年,但老驥伏櫪,仍不失当年英勇,更期在有生之年做出应有的贡献。他们的心声,就在《奉献》这首曲子里,豪迈地展现了出来!

心中有南大,每个南大人不忘先贤栽培之恩,都希冀《把根留住》,稳藏在內心深处;更努力把岁月的余辉,给社会送暖,照亮族群的征途。陈年美酒,愈久愈醇,堪让学术与文化,绽放另一番异彩。《南大人,南大魂》(「把根留住」又名)这首歌,唱者情志高昂,听者心声共鸣,全场合拍,荡气迥肠,激活了沉寂的心境,全体振臂高呼,雄心壮志,不输当年的壮美。

新曲新演,旧曲改唱,南大生才华不裕。词曲妙作,联欢晚会结束时全体合唱的《传灯》一曲,唱遍四海,南大二生,多才多艺,叫人刮目相看。各地校友上台献艺时,男的唱腔仍然雄浑有力,女的舞姿依旧轻盈妙漫:青春活力,不减当年。

千名校友,游览古城歷史文物,在古早味中追忆往事,如歷旧景,如见故人。

4天欢畅,互敘旧情,心声相通;但展望前路,又不得不踏上归程。依依握別,不忘叮嚀,下回在印尼再聚。

南大人,南大魂;不认老,不服输。心中难得有火种,时时处处都有令人激赏的风范。

 

教师素质才是重点


2014/12/29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林子扬
 

为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政府计划把学生人数密集的学校,改为全日制教学,希望透过延长上课时间,加强学生对英语的掌握能力。

无可否认,我国部分华校毕业生的国英语程度不佳,是不爭事实。至少对我来说,这情况的確发生在我身上,从小学开始一直到中学,上的都是华校,大学期间,周边同学也是以华人居多,平常能接触异族同胞的机会,少之又少。

一直以来也不曾有熟络的异族朋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国英语与朋友交流的机会,可说非常少。

求学期间,我也曾遇过几位英语能力欠佳的老师,这些说不出流利英语的老师,被安排教导以英语为主的课程,学生英语水平可想而知。

因此,政府为提升学生英语掌握能力而计划把学校改为全日制的同时,也应注意教师的素质。试想若教师素质欠佳,把上课时间加得再长也无济于事。

如果把学校上课时间编排成上午8时至下午4时,我认为合理,但首要条件是必须均衡分配上课时间,即除了安排课程纲要,也需安排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绝不能让学生一整天都在上课,尤其下午时段闷热,学生更容易疲累,教学效果恐弄巧成拙。

此外,许多家长因忙于工作,平常小孩放学后都会把他们送到补习中心,若学校推行全日制教学,对家长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毕竟能省下一笔补习费。

然而,在落实全日制教学前,政府须先解决许多学校面对课室和空间不足的问题,否则一切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