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为一里路争论了!
2017/12/14 中国报/评论
~作者:李明国
统考,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最近常常出现在我们眼前。政府承认统考只有一里路?别痴心妄想,统考约有半个世纪历史,要承认早就承认了。别一再拿它出来当政治筹码。
独中生从来不奢求政府承认统考,因为统考文凭已是一纸受国际认可的文凭,我国却不承认,笑话!独中不但注重学术成绩,同时也注重个人品格修养,因此,国外大学都非常喜欢独中生。独中生压根儿不担心政府是否承认。
面临政府的打压也只是其次,毕竟打压过程已超过几十年,独中依然屹立不倒,说明独中已有了自身的免疫力。那独中岂不是一条康庄大道?其实不然,独中近年来所面对的问题不减反增。
在野党与其绞尽脑汁争取承认统考来为自己拉票,不如想想该如何为独中争取更好的权益和解决现有的问题吧!
一,全国60所独中,除了大城市个别独中学校的学生人数超过五六千人,其他小镇的独中,学生人数可能不到1000人,有的甚至少于500人,入学人数每年在减少,尤其是东马的独中。
个别学校每年都要为新生入学人数而烦恼。要知道,独中是没有得到政府津贴的,所有的建设发展和设施,教师的薪水,都是从学生的学费或捐款得来。没有学生,学校就很难再维持下去。
二,华人人数逐年减少,二三十年前华人家庭可以有八九个孩子,后来减到三四个,现在可能只有一两个,甚至不生育的也大有人在。就读独中的大部分都是华族子弟,人数减少,对独中影响可想而知。
三,教育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国际学校、居家学校、私人教育中心等等到处林立。再加上现在家庭收入增加,经济能力提高,除了独中和国中,家长有更多选择,不一定会把孩子送去独中。
另外,独中一向给人的印象是课业繁重,小考和测验多,有些独中的学生甚至强迫双修制,既要考统考,又要考SPM,成绩不达标还要留级呢!由于许多家长会担心孩子能否适应,所以纷纷选择课程相对轻松,又有国际认可的私人教育或国际学校。
别再挂羊头卖狗肉
四,在注重国际语言—英语的时代里,许多家长普遍认为独中学生没法掌握好应有的英语水平。说得一口流利英语会让人称羡;反之,字正腔圆的华文,不至于被鄙视但也不会令人有什么了不起的感觉。
有些独中甚至开设国际班,让学生可以参与国际考试,考取国际文凭,为了拼人数,本末倒置,令人不敢苟同。在现实与竞争的环境底下,传统文化与母语教学一切变得都不重要。
独中前路坎坷,加上政府有意复办英校,那时,独中可谓雪上加霜。别再争论那如烂泥破烂不堪的一里路。我们独中生真的不稀罕!别一再“挂羊头,卖狗肉”,大选之后又来个半里路!
独中统考当自强
2017/12/1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萧德驤
当「最后一哩路」的论调出现时,大马社会对于承认统考一事普遍保持观望,隨著最新的进展显示,人们戏謔调侃的「最后变成没有路」几乎一语成讖。董总主席刘利民悲哀统考文凭爭取承认一事常被政治化,近而直言將放弃努力,从某方面来说正好令独中走出困境,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就如金庸笔下的《天龙八部》中,逍遥子佈下珍瓏棋局,虚竹將自己的险棋堵死,反倒造就绝处逢生的机会,最终让棋局反败而胜。
大马华社办华文独中经年,爭取政府承认统考一事总是举步维艰。这项课题,每到大选就会再循环一次,说「政府考虑承认统考文凭」是大选糖果其实並不为过。话说到底,国阵执政60年,如果真有心承认统考,目標早就已经达成,而不是每到大选就以「政府原则上同意」来搪塞。
从现实角度去分析,不难发现在现有的框架中,政府的確不可能承认统考,因此董总死了这条心,谋求外国高等机构对统考文凭的承认,是更实际的计划。
从教育制上看,每个国家均有属于本身的统一考试机制,比如英国剑桥初级文凭(O Level)及高级文凭(ALevel)、或者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会考,或台湾高中联考等,作为昇学门槛 。在大马,不管喜欢不喜欢,昇学门槛就是大马教育文凭(SPM)、高等教育文凭(STPM)或大学预科班(仅管它明显优惠马来同胞)。
上述三者均为大马统一考试,若承认独中统考,势必意味著大马教育机构必需再承认另一种统一考试制度,统考如今独立于国家教育体系之外,断不可能被纳入其中,因此政府不承认统考的原因显而易见。
再者,以教育形塑国民意识,建立国家身份认同,是一直以来执政政权都在做的事。尽管我们可以认为目前小学歷史课本內容荒诞可笑,但明显教育部就是通过这样手法去形塑下一代的思维。
独中课程对执政者来说並非国民议程,更不要说课程岗要是由一个不受政府掌控的机构去擬定。
对于执政者来说,这绝对是无法接受的事,因此这也是政府绝不可能承认统考文凭的原因。
或许有人会以统考获得其他国家承认一事,来质疑政府的决定,然而这已经是政策技术层面的討论。从政府数十年来都不愿意修改技术规定,再一次证明,其实政府就是有意將统考排除在国家教育主流之外,因此这么多年下来,华社又何必老执著于国家承不承认统考文凭,甚至老著脸皮去迎合政府。
若说爭取政府承认, 是为了让独中生就读本地大学,从另一个方面看,这是有些吊诡的想法。根据亚洲大学排名,大马五所重点发展的研究型国立大学,连前十名都挤不进,反倒是与大马一水之隔的新加坡榜上有名。此外,国內一些私立大专学府也素质也同样能与公立大专比肩,独中学子何必一定要进公立大专?
放弃爭取政府承认,使华教不再成为政党的武器,董总未来可摆脱束缚进一步提升独中教育素质,可以说是有远见的想法。
统考路再难也要走下去
2017/12/13 南洋商报/社论
大马2017年度汉字10日出炉,“路”字脱颖而出。
华总会长方天兴指“路”之所以名列榜首,因此字可进可退,而且人往往到了这个字的尽头,可选择回头与否。
之外,方天兴也对“路”的当选作出其他解释,唯独没提及目前依然热度极高的“最后一里路”。
去年5月,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声称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一事“只剩下最后一里路”,可时至今日,事情只处于“只闻楼梯响”的状态。
中央政府会否步砂拉越州政府后尘,在第14届全国大选之前宣布全面承认统考文凭,眼下不得而知,但最新的发展,是董总9日公开表示“最后一里路”实乃“咫尺天涯”,并决定“走出去”,不再对政府寄予厚望。
要是董总立意已决,则意味着在统考课题上出现了三头马车,即董总、马华及以民粹挂帅的土著权威组织将“各施各法”,局面对争取承认统考十分不利。
董总的不耐烦,对华社而言不难理解,这个长久以来为维护华教权益奋不顾身的组织,在统考课题上采取了“只愿直中取,不肯曲中求”的态度,坚决认为独中同样是为国家作育英才,政府完全没有拒绝承认统考的理由。
不过,土权会的看法却迥然不同。抛开这个组织是否有不为人知的隐议程,其从马来文为国家语文的高度来解读及反对统考,对那些与中文没有感情的人来说,就算不表同意,相信也不至于跟董总一样愤怒莫名。
7年前,当马华现任署理总会长魏家祥博士担任副教长之际,纳吉政府就已局部承认统考,如今只要考获大马教育文凭国文科优等的统考生可申请进入师训,是不争的事实;只是,张盛闻以“一里路”来形容开始时看来千里迢迢的争取,落在大选即将到来的时间点上,难免给人一种“一腔热忱,满口天真”的印象。
不管是一里路、数里路还是一段路,争取承认统考的路还得走下去,而只要国阵依旧执政,董总和马华两头马车各自跑,怎么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教育课题-不息之河
2017/12/13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胡文瑜
马来西亚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各界的热议,在这个种族多元的国家要有一套完全适于每个国民的教育系统着实不易。众所周知,我国政府以“强化马来语,提倡英语”为马来西亚的教育方针,同时各个种族也可以保有学习自己的母语的机会,当然,这许许多多在教育政策上的变化都是每个关心教育界的分子努力争取而来才有如今的教育制度。每一次的改变都代表着进步,虽然艰辛可是如果一成不变、安于现状,只怕会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被淘汰。
身为一个刚大学毕业,踏入社会不久的职场新鲜人,对教育也有自己的看法。马来西亚的孩童大多数自四岁起便到幼儿园开始学校学习之旅,有者更早便被父母送去托儿所或是豆豆班学习。学前教育还算比较轻松有趣的,是在认知上进步快速的阶段。到了小学阶段,竞争压力开始显著。分班制度加上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课后补习班是现代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绩分数成为攀比的一个指标。
有指标是好的,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要求,可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指标本身的意义转换时,这时的意义已没有意义。踏入社会后,发现身边年龄相近的人们面临着一个问题,在学校我们以分数分高低,可一旦踏入社会,那张文凭只不过是敲门砖,也许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应征工作时快捷一些,可长远来看,我们需要的不是那如同机器般会背书的头脑,而是经验,那经验不仅仅是工作经验,也是处事应万变的能力。
在现今社会,学生被灌输只有考取好成绩,前途才会光明,这把许多学生在求学的意义上扭曲于无形及有形中。学生为了考取好成绩,把学习的焦点放在如何考到好成绩,而不是纯粹的为了汲取知识增广见闻。一个例子,现今的国中高中生有一张名为Sejarah
Paper 3 的必考卷,考试采取开书式,学生可以从课本寻找答案回答相关问题,考试时间长达三小时。与其盲目的从课本上找寻答案,不如举办多一些课外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院或是到一些具有历史性的景点参观,相信更可以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深入了解,而不是死记死背,考完试通通还给老师。
我国在艺术方面的教育领域仍处于初级阶段,培养学生兴趣的课外活动种类不多。其实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方面也极其重要,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也许会发现某些未被开发的潜力。在学术上采用灵活性制度,不单单以考试成绩来制定分数,至于要如何更有效的实行教育制度仍是一大课题,需更进一步的研讨。我们不时会看到学生受不了课业上的压力而轻生,这是非常不值得的。步入社会,那些分数再没人关注,相比下大家更在意的是你是否具有如何应对生活上大小事物的能力。不管是教育界还是家长,与其过于注重在学业上,建议制造多一些生活上的大小问题,放手让孩子学习如何独自有效地处理。
在现实社会中,只有文凭是不足够的,对比上一代的长辈,有许多成功人士拥有的不是文凭,而是灵活的头脑。虽说时代不同了,文凭也极其重要,可是社会上的潜规则一如既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很受用的。对于任何事,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教育理念也一样,成绩是结果而学习是过程。教育改革需要每个社会人士的配合,方能治出一贴药到病除的教育理念,因而我国在教育界能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