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星期四

《缅甸华文教育继续发展之路》


——第十二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主旨发言

来源:2017.12.13 《缅华网 》华文教育

~作者:(东枝)伊江树 

随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建设宏图,再度掀起世界各地学习华文的热潮。本来华文教育就已有一定根基的缅甸华教界,这时也迎来了新课题:缅甸华文教育要继续发展,是要提高,还是坚持普及的方针? 
要求提高的呼声 
这里的华校采用北京华文学院编的《汉语》系列教材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这套教材与其他以前各华校采用过的教材相比,具有通俗易懂、浅白生动、贴近生活等特点。过去采用台湾版或新加坡版教材时,由于教材程度偏高,这里的学校又不是全日制学校,学生学习时间有限,所以学起来颇为吃力。采用《汉语》系列教材之后,上述困难没有了,学生们学习压力骤减,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这套《汉语》教材是适合我们海外华文教学的。 
但当时这《汉语》教材一共有12册,供华文学校一至六年级使用。当时我们这里的学生在学完这12册后,正规学校的班级也高了,一般都会暂停华文学校的学习而专心攻读正规学校的功课。但等到他们正规学校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通常是通过当地的高中会考——十年级会考之后),重回华文学校学习时,到底要再学什么课程呢?这时北京华文学院又在原来小学《汉语》版的基础上,继续编了一套初中汉语教材,这初中汉语教材共有6册,供初中三年学习之用。 
小学《汉语》12册,初中《汉语》6册,根据当地华文教师们的多年教学体会,如果一位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好好学习,学完这一套系列教材之后,华文基础已相当巩固,如果要走入社会工作,华文应用能力也相当熟稔了。这样说来,这一套《汉语》系列教材对当地华校来说应该是相当“完备”、“足够”的了。 
但有人还不满意,还想继续提高。因为这一套系列教材中,注重实际应用,课文都是学生们易懂的白话文,文言文几乎一篇都不见。所以有人认为这套教材还不完备,要真的学到汉语的精髓,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古文(文言文)知识,而《汉语》系列教材在这方面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九义》教材的配套使用 
大概是由于众多华校的要求吧,2014年间国侨办向缅北各华校赠送了一套《九义》骨干教材,包括“语文”及“数学”这两个科目。这《九义》骨干教材使用到今天已有3年的时间了,但各校的反应评价却不一致。 
有人认为采用这《九义》教材,可使这里的华校教学和中国国内保持一致,至少是程度不会相差太远,这样我们的学生如果有条件到中国继续学习深造之时,也就驾轻就熟,很容易就可以跟上在中国的同龄孩子们的学习。故他们热衷于采用这《九义》教材。 
但也有人提出,这《九义》骨干教材的内容和我们当地情况太脱节了。过去这里的孩子学习《汉语》系列教材,学习热情高,但一换成《九义》教材后,难度骤然增加了许多,学生们学习倍感吃力,学习兴趣也就大大降低了。甚至有人说,这《九义》教材的进入,干扰了正常前进发展的汉语教学。
为了平衡《汉语》系列教材和《九义》骨干教材的不同特点,有的学校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两种教材都使用,但以哪一种教材为主,由老师及学生们自己裁定。曾经有一些学校要求两种教材“平起平坐”,但发现这样一来两种教材都学不好,教不完,只能以一种教材为主,另一种教材为辅才行。一般来讲,都是以《汉语》教材为主,《九义》教材为辅。因为如果以《九义》为主的话,学生们能否消化是一个问题,而一位学生如果能消化的了这《九义》教材的话,那么《汉语》教材对他来说也是可有可无了。 
再看一下课文内容,《汉语》系列教材每一册只有15篇课文,而《九义》教材一册就有30多篇课文,而其内容深度更不是《汉语》教材所能相比的。现在很多地方都说这《汉语》系列教材和《九义》教材并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教材,《九义》教材是中国国内采用的教材,是供全日制学校使用的,这里的华校多不是全日制学校,要采用这《九义》教材仅这一点就已是“先天不足”,遑论其他条件的限制了。 
华校要往哪一方向发展 
伴随着究竟是采用《汉语》系列教材还是《九义》教材的争论,接着产生的也就是缅甸华校要往哪一方面发展的争论。是要提高,还是只是坚持普及? 
一般人认为,如果要提高的话,采用《九义》教材是比较自然的。但问题是,现在具备了采用《九义》教材的条件了吗?观察这里的大多数华校,都还不是正规的全日制学校,学生们除在华校学习之外,也还在当地的正规学校中攻读有关课程。在很多时候,华校都还只能见缝插针地安排学习时间,就是在正规学校的课余时间上课,正规学校放暑假时才能多上一些课时。一旦正规学校学习压力增大时,很多学生都会放弃华文学校的学习而专攻正规学校的功课。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华文学校的教学层次,有时还真是很不容易的。 
那如果完全放弃正规学校的学习,而只专门攻读华校的课程呢? 
在十几年前仰光、曼德勒有一些国际学校,学生们完全不上正规学校,只上这国际学校,可是多年后却发现自这国际学校高中毕业后,却不能上当地的大学。而到国外升读大学吗,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困难(现在一些国外大学已进入缅甸设立分校,这个困难算是解决了一半)。特别是,这些学生自国际学校出来后,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这和当地华人社会主张的“面向当地”、“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显然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人们也不大提倡这种做法。 
既然完全采用中国国内教材的做法面临一定的难处,而当地华校又想适当地提高一下自己的教学程度,那该怎么办呢? 
其实现在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国侨办等单位除了供应《汉语》系列教材之外,也有适当地提供一些辅助教材。例如著名的“三常”课本(《中国地理常识》、《中国历史常识》、《中国文化常识》)等,而且几乎每年都举办一次“中华文化知识竞赛”。近年来这文化知识竞赛题目问得比较细致了,以至许多华校学生不要说是得到“优秀”,连要取得“合格”的分数都已经很困难了。一些华校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在这方面获得较理想的成绩,适当地加强了这方面的教学,也补充了一些相关的教材提供学生们学习。 
“你说文言文是汉语的精髓,但直接教这些古文、文言文肯定会把我们的学生吓跑的。你可以先从唐诗教起,许多唐诗都是很有意义的,而且不少汉语成语都是脱胎于这唐诗的,例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学了这些唐诗,学生们的汉语水平也会有一定层次的提高了。”一位国文老师就曾这样介绍过他的经验。 
要适当提高华校的华文教学层次,其实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外界提供一整套的教材,应该是本地华校老师们自行摸索、开创出一条道路来才行。 
华文教学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现在一般人都认为,要提高华文教学层次,只靠一本(一套)教材是远不足够的,必须有其他配套教材才行。所以海外交流协会一个时期赠送的“三常”课本颇受各地华校们的欢迎,就是这个原因。但这“三常”课本发行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很多内容有待补充更新。而且就是历史内容吧,有人也曾提出应该补充一些内容。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吧,“三常”课本只提到西汉张骞一人的功绩,可是东汉时期班超这西域活动31年,甚至派遣使者直到黑海岸边,罗马的使臣也是在东汉时期才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些史实在“三常”课本中都没有提到(当然也可能是篇幅所限),这些内容似乎都应该补充。不管怎样说,华文学校如果想提高自己的教学层次,都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补充教学,而不一定要去采用不大适宜自己的教材(虽然这些教材层次会更高) 
基本上一所华校,如果积累了足够的教学经验,学生们对《汉语》系列教材的内容也都能消化理解,且也想更进一步提高学习层次的话,就可以在文史知识方面扩充教学。《九义》教材中有一些内容或许可以选用,但全盘照搬来使用却不一定恰当。缅甸的华文教学有其特殊情况,只有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们如果掌握好路《汉语》系列教材的基础之话,也不必忙于“提高”,而应该补充更多的文史知识。只有文史知识丰富了,也才有可能再提高。因为要学好那些古文、文言文等,没有相应的文史知识是很难办到的。在这里可以这么说,只有学生们的知识面更广了,才能够向深度发展。汉语教学想向“深度”发展,首先必须拥有一定的“广度”才能办得到。 
汉语教学还应向更广大的空间发展 
20世纪末,就已有人提出了:学习汉语不是华人们的“专利”,全世界任何人,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学习汉语。而且当时这缅甸也确实有许多少数民族,诸如掸族、克钦族、傈僳族等在学汉语。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建设后,热衷于学习汉语的非华裔人士更多了,兴起了一股“人人学汉语”的热潮。现在缅甸许多官方机构也号召学汉语,人民议院、民族议院、地方省邦议院的议员们都有人热心地这学汉语。移民局人口局的职员们,因工作需要得接触许多来自中国及港澳台等地区的华人,所以也要求学习汉语。随着缅中两国这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更多的缅族人士也要求学习汉语。在这时候,主要负责汉语教学的当地华文学校,是要固步自封地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提高”汉语教学,还是要向更广大的空间发展、普及当地的汉语教学,也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了。 
福庆学校在多个市镇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在许多寺庙中开设汉语教学点,为普及当地的汉语教学开创出了一条新路。东枝东华学校方面,在2016年时也碰到一个机遇,就是当地的移民局请求我们学校帮忙他们培训汉语初级人才,学校方面高兴地接受了他们的邀请,选派出4位老师前去开办培训班(这当中有一位老师是当地的勃奥族Pa-O老师,就是要鼓励这些移民局的人员:非华裔人士也能学好汉语)。这时我们碰到了一个新课题:就是对非华裔的、汉语水平零起点的成年人,我们还缺乏教学经验,今后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探索、教学工作。这工作可以说是比“提高”我们本校的汉语教学更有意义,因为这是为普及汉语教学所作的工作,只有汉语教学更加普及了,这这普及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再探索“提高”的工作。 
另外还有一批人士急需学习汉语,这些是准备到中国留学深造的当地民族子弟。他们有的人汉语水平完全就是零起点,“恶补”一阵后日常汉语能勉强应付了,但属于学科的词汇就完全“没谱”了。这时华文学校的汉语老师中,如果有本地大学毕业的,则可以在相关学科上的词汇给予他们一些帮助。近年来缅甸也派了不少大专院校的年青教师前往中国进修硕士、博士等课程,虽说他们这有关大学内可能是“全英语教学”,但据一些人的反映,他们还是应该有一点汉语水平才能跟中国的导师进行更好的互动,这些工作,华文学校能不能助他们一臂之力? 
现在中国不少企业进入缅甸开展工作,有的进展顺利,有的进展不顺利。这些进展不顺利的企业中,是不是也含有因为语言沟通的困难?华文学校是不是也应为那些准备进入中资企业工作的人员开展一些汉语基础教学工作? 
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当地华文学校这“普及”汉语教学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呢。 
汉语教学中最薄弱的一环 
学习一种语言,“听说读写”是四大要素,汉语教学也不例外。在这里发现,华文学校的学生,这这四个环节中,“写”经常是最薄弱的一环。经常发现,有的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说是“阶段”,这阶段至少是两三年的时间),“听”懂汉语会话了,也会“说”一定的汉语了,也能“读”一些汉语书报了,但“写”这一关却怎样也“闯”不过去。其实也不仅仅是汉语学习,其他语言学习也有这种情况,甚至许多国家的大学生,对他们本科专业问题用嘴巴讲可以讲得天花乱坠,但一叫他们提笔写篇论文,每个人都觉得“笔有千斤重”了。自己本国语言——母语尚且如此,属“第二语言”的汉语,书写问题特别薄弱,也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 
这这里,如何引导学生,攻破“写”这一关,是一个更重大的课题了。 
目前在缅甸,属华文媒体的报刊,仅《金凤凰》一份周报。而网络媒体方面,则有《缅华网》及《胞波网》。这些华文传播媒体经常向华文学校“要”人,但华文学校方面就一直没法提供适当的人选。有人感到奇怪:一些中资企业要翻译人员,华校都能提供,怎么对华文传播媒体就不能提供有关人才?究其原因,就会发现是“写”的这一关无法“达标”,所以这也是华文学校未来的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加强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一些缅甸友人曾指出:你们华文学校学生作文比赛,尽是写中国的长城、黄河等,为什么不写我们缅甸的大金塔、伊洛瓦底江呢?不要怪这些缅甸友人鸡蛋里挑骨头,他们说得有一定的道理,同时这也无形中指出了我们华校师生所担负着的另一重大任务:让世界了解缅甸,要让学生们多了解缅甸的文化及各项知识,让他们能用自己掌握好的汉语向中国、向世界介绍缅甸的情况,起到沟通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当然有人会认为这个“目标”太高了,但华文学校确实应该往这方面多努力,这样也才能真正“融入主流社会”! 
以上所述是对今后缅甸汉语教学发展方向提出的一些个人看法,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及行家们多加批评指正。 
(选自《第十二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据作者说,在向研讨会呈交论文时,因时间关系,最后两节“汉语教学还应向更广大的空间发展”及“汉语教学中最薄弱的一环”没有写完就寄出去了,现在才将之补写完毕。)

(缅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