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星期二

雅京客联与印华作协联合举办座谈会




——潘文国:“三百千”识字教材“言对韵声”古文精要


2017/12/12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潘文国教授等与部分与会者合影。
【本报讯】雅加达客属联谊会与印华作协129日在雅加达客属联谊会会所三楼联合举办题为《文化传承与华教关系及跨文化的文学创作》的座谈会,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文国老师主讲,由印华作协总主席兼印尼客属联谊总会秘书长袁霓任主持人。

潘文国教授在中爪哇省华文教育协调机构负责人叶联强老师的陪同下上台演讲,他自谦在文学涉猎不深,只希望和大家交流。首先,潘教授讲述了华人写作和华文写作的不同点,华文教学和华语教学也略有不同。

值得提起的是叶联强老师自潘文国教授从上海抵达印尼后,便马不停蹄陪随前往泗水和万隆,分别在泗水Petra大学、泗水教联及印华作协万隆分会召开讲座会,如今又风尘仆仆来到了雅加达。

中国古代的孔子等创造了文言文,然后在近代的“五四运动”创建了白话文,同时也有了“文学”的称谓,许多人都说中国古代只知有“文章”,不知有“文学”,“文学”这个词语是从西方引进来的。

然而潘教授指出,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所著《文心雕龙》已有提及“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刘勰当时已经认识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因而应该文质并重。而且也强调“文必有采”,但必须以“述志为本”,不能“以文害质”。

这位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兼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认为真正的“美文”应该有“对联”或“韵文”的基础。他还说,中国汉字是多功能的文字,在教学上通过“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作为识字教材,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容易记牢,使到学生很快认识许多汉字。

如果能善于使用白话文,再加上古典文学的辅助,写出的文学创作自然是锦上添花。所以潘教授建议大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还要注意“言、对、韵、声”四个要素。所谓“言”,就是四言诗、五言诗等等,“对”是对仗,“韵”是押韵,而“声”是平仄两声的运用。

最后,潘教授在回答印尼商报副社长邝耀章的提问时说:“我们提倡写简体字,但也要认识繁体字。就我本身而言,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必须以繁体字为准。”

印尼儒雅诗社社长戴俊德老师也在会场上发表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精辟见解,他还鼓励大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

(高博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