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745


勿让问题年年重演


2017/12/28 中国报/中言


 根据全国校长职工会的调查,随着一些老师在今年内陆续退休或离职,以致明年新学年开课时,全国华小缺乏500多名教师。

这些空缺原本是由今年底毕业的400多位师范华小组毕业学员填补,但教育部在明年3月份才安排他们到学校执教,使明年新学年1月份开课时,一些华小面对师资不足的问题。

教部必须探讨

这也意味着,缺乏教师的华小,若要教学进度不受影响,必须在明年1月至3月期间花费聘请代课老师。

华小向来经费有限,部分学校唯有作出调整,通过缩减班数来缓和教师不足问题。缩减班数相等于把原本的班数“浓缩”,增加每班的学生人数,从而减低对教师的需求量。

教育部必须探讨师范学院毕业学员不能赶在学校开课日填补教师空缺的问题,避免问题年複一年重演。

根据教育部的作业程序,师范学院毕业生,不能直接到学校执教,他们必须经过面试,才能成为正式教师。

加快面试程序

但面试程序,使到师范学员毕业3个月后才上能履职,也使到华小面对3个月的教师不足情况。

教育部应加快面试程序,或让师范学员提早毕业,以便新师资供应与开课日期接轨。

既然今年师范毕业生赶不及在明年12日开课到学校执教,教育部便须作出妥当安排,以聘请临教方式,先聘请400多位已经毕业的师范学员,作为代课老师。等面试完成后,这批临教以正式教师身分继续执。这也使得师范毕业生,不必呆在家裡空等,造成师资浪费,可说是一举两得。

教育部必须履行应有责任,承担聘请临教的费用,确保所有学校,包括华小在新学年开课时都有足够师资,让学校得以顺利运作,让学生安心上课。



公平提供偏远地区学子就读控制学校的机会


2017/12/28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愛梅


教育部近来改革动作频频,先是管控小学生作业簿,再来不公开UPSR成绩,大众对这两项措施有褒有贬。不过,近日表示,控制学生录取新生的模式改变,只要成绩符合升上中一的条件,住在学校附近,就有机会在控制学生就读。做为在乡村长大的小孩,笔者反对这项政策,因为这将会扩大城乡差距。

以槟岛来说,位于城区的锺灵和槟华是很多华校生的首选学校。笔者成长于槟岛西南端的小渔村,从小家境贫穷,但母亲一直督促我们要用功读书,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小孩不知什么理想,只知道要用功读书,考进槟华,替家里争口气,回报辛苦工作的父母。

年到四十,回首前半生:能够进入槟华女中念书或是我生命最重要的转捩点。从乡下到城市,从班上第一名到中间偏后面班。到了槟华,世界变辽阔了,也了解自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倘若控制学校取消了,那居住在乡下的小孩就无法到城里来念书。社会缺乏流动性,穷人家就没有希望了。教育,是社会最重要的流动因素。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居住在乡下的穷小孩也有受优良教育的机会!授制学校给了乡下的穷小孩这样的机会!

控制学校的名额有限,倘若不看成绩,让所有居住在附近的学生自动进入控制学校,这是不公平的!我在槟华女中念书时,槟华小学的女学生,不管她们的成绩有多糟,都会自动升上女中。这对非槟华小学的学生来说,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是一位难求,她们只因念槟华小学就可直升。听说,后来在杨礼昭校长掌校后,就进行了改革,成绩差的槟华小学学生不能直升槟华女中。当时,听到这改革时,笔者大叫好!

以居住地决定能否被派往学校,那控制学校附近的屋价必然水涨船高,这也挤压到非居住在控制学校附近学生的就学权。试问:我们能将马大录取优先权给居住在马大附近的人吗?如此一来,怎对得起居住在沙巴、玻璃市的莘莘学子?

行行出状元,社会的稳定在于各司其职。将程度相当的学生集在一齐教导,往往能提高教学效率。别为了“淡化重视成绩现象”给居住在附近的学生优先权,因为这会强化城乡的差距,挤压到偏远地方学生入学权。



提升为完整大学重要吗?


2017.12.24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陈定远·(中国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教授·)


这三所大专院校,不论是课程还是学生,都是以学院为为主,大学本科部分规模尚小,因此,这些院校的简称不应该是南大、新大或韩大,而应该简称为南院、新院和韩院,要不然,人们还以为是南洋大学和新加坡大学呢。院校本身和媒体,都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犯上这种简称上的错误,应该予以纠正,名不正,言不顺。

我们华社原有的三所民办学院,都已正式升格为大学,因为不是完整大学,都自称为大学学院,它们是南马柔佛的南方大学学院,中马雪兰莪的新纪元大学学院和北马槟城的韩江大学学院。

这三所大专院校,不论是课程还是学生,都是以学院为为主,大学本科部分规模尚小,因此,这些院校的简称不应该是南大、新大或韩大,而应该简称为南院、新院和韩院,要不然,人们还以为是南洋大学和新加坡大学呢。院校本身和媒体,都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犯上这种简称上的错误,应该予以纠正,名不正,言不顺。

华社民办学院好不容易升格为大学,自然要把大学的部分办好,然后朝向完整大学的目标前进。办个学院比较容易,要把大学的部分办好,绝非易事,而且是困难重重。鉴于办大学本科较难,办学院较为容易,于是有的院校便舍难求易,偏向发展学院,以致忽略了大学本科的发展;但是也有院校,本身条件尚未具备,羽翼未丰,便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希望早日实现完整大学的愿望,热衷于开办高级学位诸如硕士和博士等不切实际的课程。

我很赞同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两句名言,梅贻琦校长在上个世纪50年代,几乎成为我的母校南洋大学的校长。他说的第一句是:“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另一句是:“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

他说大学要有大师,指的并非一定要有大师级人物,大师难求,他指的是要有优秀素质的教学人才。大学应该要有一个良好的师资团队,这个团队要由一位不负众望的校长来领导,而所谓大楼者,尚属次要。

三所大学学院招收到的学生,也许多数是那些学术成绩低下的学生,许多学生也许是因为进不了其他院校,才来到华社民办院校来修读。这些学生都不是坏学生,只是不用功读书罢了,他们其实在其他方面都有非常优秀凸出的才华。三大大学学院收了他们,让他们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学习,得以发挥所长,也许就是三大大学学院的最大贡献之一。

三大学院之所以今天能够成为大学,每次都似乎要拜全国大选的即将来临,执政党为了争取华人选票所赐。将三大学院提升为大学,完成华社一路来希望学院升格为大学的愿望,三大大学学院就应该专注于大学部门的发展,而非偏重发展学院部门,或去发展条件尚未具备的高级学位部门。

华社民办院校,能够招收到较多学生的是商学院系,发展的较好师资较强的是中文系,于是就有在这些院系开办硕士博士课程的打算。开办硕士课程相信没有人会反对,但是开办博士课程是否合适?是否具备条件?不免让人怀疑。

目前在大学学院长校的人物,虽有博士学位,却没有在其他大学任过职或教过书,在掌校之前,可以说没有大学的办学经验。校长没有大学办学经验,虽然不是必要的条件,但是贸然提出开办博士学位课程,而且是三番几次提出,特别是在商学院系开办博士课程,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开办博士课程最基本的条件,是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师资阵容,要能够有人给博士生授课,要能够有人给博士生提供高水平高素质的学术研究指导。试问现在的大学学院,特别是在商学院系,有几人懂得做学术研究?有几人曾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要指导博士生,首先自己要懂得做学术研究,要能够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即使在中国,不是当了教授就能指导博士生,而是必须具备博士生导师(博导)资格的教授才能负起指导博士生的责任。在没有具备这些条件之前就开办博士班,不是无知就是好高骛远,把开办博士班想的太简单,当儿戏了。不过,话说回来,遗憾的是,如今要大学拿一个博士学位,确实比以前容易得多了。

此外,大学开办一个课程,应该是一个实际有用的课程。有个大学学院,虽不具备充分条件,几年来不遗余力推出一个翻译专业硕士课程,所幸的是这个课程并没有开成。翻译这个职业,已经是夕阳职业,不会再有多大的前途。以前我们总是嘲笑机器翻译谷歌翻译的拙劣,但是谷歌翻译今天来了一个华丽转身,令人惊艳。以后翻译工作,基本上由机器来做了,有谁还会去修读一个什么翻译硕士学位?

我们都知道,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士,是受到极端不公平待遇的一群人,他们精通两种语文,但是他们的薪酬很低,社会地位也不高,这也许是受到精通华文的“毒害”。在新马,特别是新加坡,只懂得英语一种语文的人是精“英”,只懂得华文单一语文的人会被看不起,普遍上,懂得华文的人会被华文拖累。但是星移物转,光阴荏苒,如今华文地位日益提高,精通华文的人是精“华”!

现在的三大大学学院,迫切的当务之急是把大学本科的课程做好,至于何时实现完整大学的愿望,应该是在很久以后的将来也没有必要去考虑的问题。



马哈迪担忧各族学生分化


2017/12/24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菁草


敦马哈迪医生当年领导马来西亚20年后,赫然发现我国各族学生越来越趋向分化!

马哈迪是在1982年开始担任首相兼国民阵线主席,在200177日,就是他领导国家20年之后,在一项国阵大会上,他感慨地说:“国阵已经体验到年轻人不会对国阵的成果感恩,也不承认国阵的成果和努力。 

“这些年轻人对国阵的支持将会减弱,他们也不再相信各族间的合作。”他说。

他看到,在学校和大学里,各族学生越来越分化,而在他们离开学校出来社会工作后,他们就会各分东西。

马哈迪是在国阵大会上讲话。

提到国家经济发展,他说政府不会剥夺其他种族的财富,而是扩大国家的经济蛋糕。马哈迪指出,该大会展现出国阵各成员党的新精神面貌。

“我们在大会上展现不随意辱骂敌对党的文化,而是揭露对方的伎俩及面具。

“我们相信大多数人民不欣赏反对党那套肆意谩骂的方式。”

在讲话中,马哈迪再次说反对党组成的替代阵线是“试图抄袭国阵的理念”。

他又说,如果行动党相信回教党(现称“伊斯兰党”)的谎言,行动党可能会在下届大选后消声匿迹。

16年后的今天,已经摇身一变沦为反对党阵线的最高领袖的马哈迪最近感慨年轻人不支持反对党,因此,如果反对党要攻入布城,不能靠年轻人。

行动党也没有消声匿迹,而是成为马哈迪的重要盟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