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9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743


提升独中英语程度的几点意见


2017.12.18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胡子


一言而蔽之,独中应在不影响独中办学的宗旨和方向之下,多注意英语科的学习,如英语科的听、读、说、写的语文技能等;如此独中必然成为华裔首选的学校。

提升独中英语程度和以华语作为数理教学媒介是可以同时进行,没有冲突的。我们可以在以华语做为数理教学媒介的当儿,用其他的方法来提升独中英语程度,以达到双赢的局面。

我们知道以英语教数理的话,只是使学生多机会接触英语而已。但在教学法上来说,却是不通的。因为数理科是传授知识;而英语科却是要学习掌握语文技能的语文科。他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法是完全不同的。

数理科传授的有关知识,必须用学生最熟悉最易懂的母语来教学,这样才会事半功倍。如果用英语来教学,不但达不到传授知识的良好效果,更是学不到语文的技能。那才真是两头不到岸,并造成学生学习数理时的困扰而得不偿失。

目前有些独中设有学习英语的专门建筑,里面设有许多学习英语的设备和资料。如学习英语的CDVCD、英文书刊和电脑软件等。鼓励学生自动自发的学习英语。这远比用英语教学数理来得更有效,更能提升英语程度。(最好是有专门老师负责,有系统地规划和鼓励学生灵活的利用该中心的设备)。

纵观我个人的经验和视察我女儿学习英语的过程,我认为学英语不能只单靠学校的老师,这是不够的,必须额外校外补习英语。我的女儿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就让她校外补习英语。当她在中五(她是在国民型中学就读的)参加英国剑桥“Olevel英语单科考试时,我更送她去补习专门应付“Olevel英语的课程。结果她考到“3”,打破该校历年来的成绩(一般上学生只有考到567);后来我女儿到外国工作,并自修考英国硕士学位,英文也应付的绰绰有余。根据我的经验和观察,很多国民型中学的学生,英文成绩好的,大多数都有在校外补习英文,并非单靠学校老师教导。

这是事实的真相。

所以我认为,提高独中英语程度和用华语教数理,根本是没有冲突的。

据我所知,目前巴生一些独中,在各学科方面都办得相当不错(我的外孙女,自升上独中后,表现得非常积极。她告诉我,她很享受独中学习的气氛和独中的学习生活)。我觉得独中如果能在英语科方面,更加注意一点,那将会成为更完美的学校。

学习英语,除了靠学校,靠补习外,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和自身努力学习的精神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校方如果能多方面鼓励,多举办学生阅读英语课外读物的活动和比赛,相信也能帮助提高学生的英语程度和兴趣。

一言而蔽之,独中应在不影响独中办学的宗旨和方向之下,多注意英语科的学习,如英语科的听、读、说、写的语文技能等;如此独中必然成为华裔首选的学校。



再“捞”也不能捞教育


2017/12/17 中国报/中言


华人常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份根深蒂固的使命却也常把愁孩子教育的家长搞得“很穷”,尤其为了确保孩子学业突飞勐进、成绩优秀,总是不吝于花钱买作业簿和参考书,让孩子恶补功课。

正因为华社对教育的重视,华小变相成了“最好捞钱”的地方?即便不能以偏概全,但许多牟利桉例确实都发生在华小,週五就有甲州家长投诉一些学校的作业簿价格,相比书局贩卖的价格偏高,希望贸消部及教育部调查与监督。

别挑战教育部

教育部在2个月前宣布,明年起严厉执行已颁布的《2000年小学作业簿使用指南》通令,仅允许小学在其中5个规定科目可让高年级学生添购一本额外作业簿,以减轻学生书包,却出现投机取巧的学校,推出“三合一”作业簿浑水摸鱼。

“三合一”修订本作业簿价格调涨了3倍,让家长成了掏腰包的受害者,教育部为此警告校方遵守有关作业簿指南,别挑战教育部,因为教育本质本应以塑造学生品格和素质为主,而非着重考试成绩。

彻查相关投诉

教育部副部长拿督张盛闻日前也在国会严正否认,校长与书商有利益输送关係才售卖高价作业簿,并指教育部从未强制家长向校方购买作业簿,家长可选择在外面书局购买。

教育部有必要彻查相关投诉,摒除出版商走入校园牟利的不良作风,校方也应严格遵守指南,而非让出版商为所欲为,甚或狼狈为奸,家教协会也有责任扮演监督角色,终归大家都需站在同一阵线,为孩子的教育齐心努力。

经济不好,家长们养育孩子的负担只会越来越重,希望各造严格把关,别让求好心切的家长无辜沦为“商业教育的提款机”!



我的几位华公老师


2017/12/18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张


在我求学的旅程中,华侨公学是我的第三个母校。当年我是初中三插班进来的。华公校规严明,男生不许留长发, 女生不许烫头发,在校不准唱黄色歌曲,一周六天必须穿白兰校服,等等。

华公教师的年纪,一般都比较年轻。就拿我们初三的老师吧,除了教语文的王群望老师,其他老师的岁数和我们都大不了多少。所以师生间思想容易沟通,关系也比较融洽。

教我们代数的,是一位以严格出名的王新政老师。身材高挑挺拔的王老师,在课余时间喜欢和同学打乒乓球。他也是一位篮球运动员。虽然在课室里大家都有点敬畏他,但在球场上,他就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大家都是球员,平起平坐。王老师带球时,我们该拦就拦,该抢照抢,毫不手软。

李妙娜老师小巧玲珑,两条长长的辫子直垂到她衣裙,是我班的几何老师。乍看她这身打扮和个子,似乎年纪还没我们大呢。不少同学都打心眼里感到纳闷, 这个初出茅庐,其貌不扬的三尺姑娘, 能教得了我们这群八尺莽汉吗?然而,人不可貌相,李老师用她对几何学的洞悉力和坚强的自信心,很快就赢得了我们的信任和尊重。

李妙娜老师步态轻盈,身手快捷,发音清脆悦耳,铿锵有力,教书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她能把复杂的几何图形,驾轻就熟,巧妙地解析的犹如在把玩七巧板一样,简单明了。这样优秀的老师,可惜只教我们几个月就回国深造去了。

我们的地理课由声如洪钟的施良德老师教的。有次施老师有事缺席,暂时由一位高中刚毕业出来的郑锦树老师代课。这位文质彬彬,俊逸潇洒的年轻老师一开口,立刻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过去我所知道的地理课是一门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课目。无非就是地名啦,面积啦,人口,气候,特产之类。想不到这位新来的代课老师教的地理别出心裁,完全不按教科书讲,反而更像是一位说书人话西游,从当时的热门话题,人造卫星上天,日食月食的形成,直谈到南北半球四季的变化,说的真是天马行空,风生水起,一节四十五分钟的课,一下就过去了。

老师怎样影响学生,往往不在乎他讲课时间的长短。郑锦树老师那一节精彩的地理课,直到五十八年后的今天,我还是记忆犹新。

在华侨公学求学的一年时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最崇敬的温天福老师 。他中等身材,白皙皮肤,圆圆面孔,鼻梁上架着一幅厚厚的眼镜,两眼炯炯有神,走起路来一步一个脚印,目不斜视, 脸上从来不露半点笑容,不怒自威,儒雅中自然透出一股英气,这就是我们的物理老师,温天福老师。

不少同学一听到“物理”两个字,不免谈虎色变,再加上这样一位谨慎而又喜怒不形于色的老师,的确令人心中直打鼓。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温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非常耐心且极富幽默感的老师。温老师讲课总是不缓不急,一字一句特别清晰。他擅长用通俗的语言,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物理名词、定义以及原理,同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深入浅出,有条不紊地解释给我们,从而把物理课讲得既浅显易懂而又趣味盎然。

一位老师一旦能够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他就是一位成功的老师。在我的求学生涯里,物理课一直成了我的最爱课目, 这要归功于温天福老师循循善诱的启蒙教诲。



参加东爪哇华文教师互助会第23次恳亲聚会有感


2017/12/19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作者:林敬学


123日,印尼东爪哇华文教师互助会第23次恳亲聚会,会议由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主办,李光迈主席主持,会议邀请到了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潘文国教授莅临讲座,活动组织严密,形式多样,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会议第一项,由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全体成员齐唱《互助会》会歌,会场气氛热烈,老一辈华文教师神采奕奕,精神抖擞,展现了他们对华文教育的无比热爱。之后,统筹机构主席李光迈发言,谈到印尼的华文教育的辛酸和泪水,经历了太多沧桑与磨难,给老一辈华人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很多长期在海外的华人华侨都有一个共同心愿,发展华文教育,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他们共同的心愿,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势在必行。李光迈主席还说,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碰上了好机遇,赶上了好时期。国家之间的互信与支持,民众的渴求,印尼的华文教育才有了雨后春笋般的繁花似锦。最后他强调,华文教育的推广任重而道远,希望下一代,努力学好华文,说好华文,深层次了解中国文化。并表示每年会继续选派热爱华文优秀的初、高中毕业生赴华学习深造。回国后当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争做印中两国文化的使者。

接下来,中国驻印尼泗水总领事馆彭副领事,中爪哇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的叶联强副主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本次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华文教育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与会者尤其是年轻的会员要担负起身上的责任,努力推动华文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会上,还宣布了新当选华文教育机构的会长,希望他们努力工作,锐意进取,开创教育新局面,进一步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

接着,由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潘文国教授做了《汉语教学教与学》的学术报告。潘教授曾经走访过几十个国家,对目前各国华文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对印尼华文教育和发展规划给予了肯定,同时也对其发展华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改进的地方给出了建议和中肯的意见。第一,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华族子弟对华语学习认识肤浅,缺乏学习动力;第二,本土师资力量不够,缺乏华文教育的推动力,学习氛围不浓厚;其三,没有适合印尼的华文教材。潘教授用亲身经历生动给大家进行了描述。他说:在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最大的图书馆里,竟然没有一本中文图书,唯一看见有中文符号的是几本挂历上的印刷文字,令人不可思议。潘教授还饶有兴致地用一组数据来说明印尼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全世界有孔子学院1500多所,而整个印尼只有6所。由此他感叹道:华文教育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教师投入进去。华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需要所有热爱华语的人士和华文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海外的华文教育才会开花结果,茁壮健康成长。

最后,潘教授幽默风趣地谈了人格修养、语言与文字、语言的曲折性、语言的炼着性、语言的顾虑性以及学习语言的背景等问题。报告完毕后,潘教授同与会代表进行互动交流,详细回答了与会老师们提出的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生动积极地为大家解惑答疑,所有与会者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