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4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737


忆林苍祐与林连玉


2017/12/04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谢诗坚


不知不觉,林苍祐离世已经7年了,他出生于1919528日,而在20101124日逝世,终年91岁。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也许林苍祐这三个字已有所模糊,甚至也记不起来了。再过一代人即20年或30年以后,新一代的国人将可能只留下一个名字的认识。比如在槟城的沿海大道已正名为“敦林苍祐大道”,但没有人叙述他的历史功绩和光荣的纪录。

也许在三五年后,又见在雪兰莪州出现一间“林苍祐国民型华文小学”。但什么时候落实?要等马华公会作出详细的交待才能知晓。

除了路名和校名外,还有什么标志是纪念林苍祐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人提议建立一座“林苍祐纪念馆”。若再拖拉下去,也就会对这位改变槟城命运的政治人物越来越不知其所以然了。

我姑且提出一件“陈年旧事”(也不算太久远)来了解林苍祐对于兴办华校的心态。在1999年时,已故许平城(前州议员)传达西南区9间华小的心愿,希望能在西南区兴建一所国民型中学,以收容西南区的华小毕业生。当时陈国平和我才进入韩中董事会,有太多的校务要整顿,也就希望此事可放缓。但当地的华小董事会表示已不可能再等了,因为9间华小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被分派到市区的国民型中学的学生已越来越少。从过往的60%(毕业生的人数比例),到今天(指1999年)只剩下不到50%,已逼使成绩较好的华小毕业生被派往国民中学。

我们后来做了一个实地调查报告,结果发现情况已有所恶化,因为西南区内没有一间国民型华文中学。

当陈国平和我把报告及建议书草案征询林苍祐的意见时,林苍祐的回应是教育乃政府之职责,我们不必为教育而操心。后来经过我们的解释,他才了解到我们名义上是要建国民型中学,实则希望能保存华人文化及华校传统。

因此他支持争取兴建国民型中华文中学,但又反问我们用其名字为校名是否恰当?因为上层不一定认同用华人的名字。

不过我们认为这是众人的意见,也是要用来纪念他对槟城的贡献;尤其是他把峇央峇鲁的稻田和农业地变成工业区和高楼大厦的住宅区。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他把国际知名的工厂引进槟城,从10间开始慢慢地发展。

与此同时,他也在威省的施布朗再也发展包括重工业区在内的新工业区和建上数以千间的廉屋。

就这样峇央峇鲁在他的精心策划下,朝向电子工业迈进。到了80年代,这个地方已成为“东方的矽谷”(Malaysias Silicon Valley),进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子产品的生产基地。

这不但增加万千个就业机会,也让槟城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从1970年到1990年的整整20年,林苍祐用行动回答了陈修信形容槟岛在自由港消失后(1966年起),将会沦为一个渔村。

槟城不但没有沉沦下去,反而成为全马发展最快速的州,每年的经济成长超过10%

如果在西南区建林苍祐中学,肯定会获得峇六拜区的商家和工厂的大力支持,筹款不成问题。

在不置可否下,林苍祐同意用他的名字尝试申请看结果如何。当我们呈上申请书半年后,了解到政府从未批准一间新的国民型中学成立,至多只有分校或相同名字的第二校,而且此事不在教育部长的权限内,除非首相首肯。因为这是大事,也需要“大老板”点头。

由于情况不允许,我们的申请暂时被搁置。后来时任首席部长的许子根转而要求教育部批准菩提国民型中学迁校,总算解决了西南区华小生升学的问题。

2012年时,恒毅也捷足先登向教育部申请在西南区建分校(其时的董事长是骆育民)。结果在2014年获批准而在2017年开课。

这样一来,西南区就不存在缺乏中学的争议了,反而有人开始担心西南区的华小生越来越少。

至此我们也要挑起另一段往事。

回顾1958年,林苍祐参加马华公会改选,被提名攻打总会长与创会会长陈祯禄对垒。出乎意料地,林苍祐的阵容全胜,连同他的亲密战友朱运兴(副教长)也当选总秘书,杨邦孝则当选宣传主任。

在林苍祐当选总会长后,教总主席林连玉的回忆录中这样说,林苍祐鉴于危机的可怕,乃出面斡旋。当时是政府要将考试制度作改变,其一不用甄拔考试,用初级文凭考试以英文出题和作答,但学生要及格才能上高一,否则不能升级。其二是高中会考(甄拔考试)被政府的教育文凭考试(后来的SPM)或剑桥考试取代,而且用英文出题和作答。

站在教总的立场是:初中会考只能当成测验性质,不能当成升学的条件,同时不论是初中会考或高中会考,均以学校的教学媒介语出题和作答。

195861日的马华教育中央委员会开会时(马华、董总和教总,共33名委员组成,马华总会长为主席),林苍祐身为主席也解决不了问题,就决定派杨邦孝找教育部长佐哈里商议,结果传来佳音,教长同意初中会考只属测验性质。

由于没有白纸黑字,杨邦孝就自签下“保证书”,也使到林连玉宽下心来,消弭另一场大规模的全马大罢课。

及后林苍祐也支持林连玉对华教的据理力争,包括在19596月给东姑的密函中也要求在政纲中列出对教育多元性的保证和要求分配40个国席参选以便在修宪时先与马华磋商。

讵料此信成为计时炸弹,东姑拒绝与林苍祐合作,径自与陈修信及陈东海派合作,逼使林苍祐在1959年大选后修函辞卸马华总会长(他也不是联盟的候选人)。林连玉说,林苍祐的被排斥让所有华人都感到非常痛心。

1961年林苍祐重返政坛,成立民主联合党。此时林连玉公民权已被褫夺,林苍祐挺身而出为他作证人。这一华教情让林连玉终生难忘。

1968年林苍祐又合创民政党,在1969年大选胜出,成为槟州第二任首席部长,直到1990年退休。在这之前的5年,林连玉走完他的坎坷一生(1901-1985)。

此外,杨邦孝退出政坛后,1969年迁居新加坡,1990年被李光耀委为新加坡首席大法官,在2006年退休。如今已是91岁高龄。

林苍祐与杨邦孝“珠帘合璧”不成,反而在10年后各放异彩。时局弄人,莫过于此。还有我在2005年时承诺替林苍祐找一张与林连玉的合照,可惜找来找去都找不到。直到今天,我还欠林苍祐这张“找不到”的旧照片,真是抱歉!



十间华小,五年完工?


2017/12/02 光华日报/言论版

~文:董恪宁


听闻国家教育部据云准备着手增建十间华小,然后呢?一个月余过去,不知进度如何?早前报告喜讯,马华署理总会长兼马来西亚教育咨询委员会主席魏家祥发布的文稿,到底语焉未详,轻写淡描,一字带过:

马华将统筹统办办校,教育咨询委员会召见搬迁学校的董事部,随之成立建委会,跟教育部密切配合,并由教育副部长张盛闻协助。从土地图测再到诸事安排,我们已经拟定时间表,并将尽快开始工作 ……既是尽快,由此可见此事不仅仅是攸关土地和建筑的筹办,另有诸多曲曲折折的事宜安排。纵然发展商算计了最终的好处,纷纷愿意排队献地;眼前的那一纸的批示,只是千里之行的第一里路。

推敲魏家祥之语自可明白了:“我们有时间表,我不是不想说(动工的时间),但还是有可能会受到一些问题影响,如一些申请程序,有可能马上就能批准,但也有可能会拖延一段时间。当然我们都想要快(动工)。”

纵然第一里路确实启动了,接踵而来的项目、流程和作业,层层叠叠,所涉及的组织和部门,到底是错综复杂。不知凡此种种,是否皆有明细;说实在话,局外之人至此谁也不懂。

诸如校长为首的行政处,下设三个副校长,以及n个书记。设想书记配给三人,一间学校的管理,至少需要1+3+3=7人任之。十间华小累计,则需 7 x 10 =70人。可是,教育部是不是已经提前运筹,开始招聘?

人事编算既然有了,薪金跟着随之。如果平均月薪2000令吉,行政7人,加上老师10人,则每间华小每月薪酬的开销,至少 RM 2000 x 17 = RM 3400010间总计,月支一共34万。

如果加上日常所需的点点滴滴,诸如水电、电话、网络、打印、纸张、出差、津贴、福利;维系10间新建学校,保守估计,必然月逾50万令吉,迨无异议。可是,国库可曾据此规划?

不独这些,教育部采用的各个系统,也需编入十间华小的档案。举例言之,雪兰莪州教育局,以BBA的编码标识诸校。那么,分别坐落在瓜雪、雪邦、瓜冷金务大湾、本查阿以及雪邦五校,如今是否已有预设的编号呢?

深究下去,有待厘清的相关环节,自然还有很多。不管怎样,1027日公布的2018年财政预算,对此既然没有字言片语;可见学校的造建和搬迁,恐怕不会赶在未来12个月完工。

追溯201788日,教育部长玛兹尔书面答复火箭古来国会议员张念群律师提问所言,未来两年之内,国家其实也没有增建华小的计划。要是部长之言的确如此,当可知道,到了2019年杪,应该也不会落实。

算到这里,最早之际,当是2020年之后。届时,情况将会如何落幕,此时前排的领导尽管说得洋洋洒洒,唯恐也只是耐人寻味的开场白,唯有少安毋躁,拭目以待,再下定论。

思虑至此,回顾往事,想必大家必然心中有所保留。何况,董总早前的推算显示,全国所需,不是10间;仅是雪隆两地,就得额外的16所。此外,槟城(13)、柔佛(8)、砂拉越(6)、霹雳(1)、沙巴(1),亦各有所求。

可惜,教育部的规划,始终没有全盘计划,而是灵光一闪,意思意思。看穿这些,十间华小,是否一如马华总会长廖中莱在年度大会所言,五年完工;这里也就毋庸多说,想必南中国海两岸的选民,心里也有数了。



创新思维,改变教育制度


2017/12/01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一枝花


早前教育部欲减少小学生的课业课本,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警告学校和作业本业者不得取巧,以三合一的方法来推销作业本。稍后,教育部也禁止小六UPSR考试详细成绩,比如多少个学生考获多少个A

教育部这个做法算是跨了一小步,值得赞扬和支持。当然若和其他先进国家比起来,我国学生还是得面对繁多的课业,我国的教育制度仍注重学术成绩,这是令人感到遗憾和有待改进的。

坦白说,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世界变化太快,学生要面对的是变化无穷的世界,如果学生还是接受填鸭式的教育,这是不合时宜,对学生而言也是百害无一利。因为学生只懂得课本的知识,其他一窍不通,更何况课本上的知识,仅止于理论而已,无助于学生生活上的应用。

有鉴于此,在这快速改变,一日千里的时代,训练自学能力远比传授知识重要,学生上课前自己学习基础知识,再靠师生互动学习知识运用与深化,这才能学以致用。再加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教育方式已跟不上时代,如今许多学生靠上网自学,因为传统教育要在固定的场合学习,网路实在是方便和灵活得多了。不仅如此,互联网如一个汪洋大海,百川流汇,学生可在网上学各种知识,以及互动,及时请教他人,做到百花齐放,集各家之大全,这是传统教育办不到的。

也因为如此,如今的教育方式已经不管用,甚至可说是落伍了,如果我国要栽培人才,就应该一改现有教育制度,而不只是单单减少课业这么简单。

以我一个亲戚的孩子为例,移民美国的他们,并没有循正规教育上学,高智商的他在十五岁已经懂得大学电子工程课程,呆在学校太无趣了。于是在父母同意下,辍学在网上自学,无需交课业,所有学习都是他有兴趣的,十八岁就自己创立公司获得肯定,其公司被另一科技公司收购,自己也获这公司赏试,高薪聘请。如今他不但凭卖了公司赚到一笔钜款,在新公司获得更多资源让他发挥所长,简直如鱼得水。凭心而论,如果这学生是在我国,一定被我国刻板的教育制度牺牲掉!

从这点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制度在这日益变化的社会中已经落伍,无法应运社会的需求,反之,灵活性的教育制度,加上网上趋势兴起,传统大学若不做出改变,我国的教育制度还是那么跟不上时代,必然会受到严重冲击。

国内年轻人失业或待业人数节节上升,工资调升迟缓,除了是年轻人选择不合适的课程外,更大的问题来自教育制度,我们依然追求学术成绩,把文凭摆得高高在上,于是绝大多数人只好拼命死读书考好成绩,以期能进入大学。然而,当大学的教育功能跟不上时代,培训出来的学生缺乏思考、创新和应变能力,这种大学生除了浪费本身的时间,也浪费社会资源,甚至对社会毫无贡献。

是故,政府需要创新思维,改变的是教育制度,而不仅仅减少课业作本数量。政府理应以新观念与方法培育人才,想想国外那些成功人士,微软的盖兹、苹果的贾伯斯、脸书的祖克柏,充满冒险精神与自信,半途辍学自我学习或创业,毕竟如今学位已经不是品质的保证,雇人不应再只靠学历,而是将阅读、长短期工作经验,及与别人建立社群,培养自己所需能力列为考量范围,如此才能培训出具有独立、创新和应变的人材,国家发展才能事半功倍。



21世纪教学之迷思


2017/12/04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 关嘉辉


迈入21世纪,实施將近30年的小学课程標准(KBSR)在2011改为小学標准课程(KSSR)直到今年开始的小学標准课程修订版(KSSR Semakan)。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指导方法、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学评估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变。

为了有效施行21世纪教学,教育部开始注入「21世纪教学方式」。学校开始设立21世纪课室:要求教室內各科需设有学生投问题的箱子、学生以举交通灯红色或绿色牌子,表明是否明白教师的教导。

教学重视高思维技能的培养,于是有了KBAT。遗憾的是,培养高思维技能不是为什么,只为打好根基,在新考试格式下考获佳绩,把高层次思维培养的目標直接指向考试。

不仅如此,i-THINK思维图亦是其中一种被推崇的学习工具。学生必须掌握8种不同的思维图进行思考,理清条理和思路。从课堂到学生的作业,再到考试都不难找到这些思维图。

看到了未来的教育趋势,教育部开始让「青蛙」慢慢跳进21世纪的课堂。政府花费了大量的资源推动「青蛙虚擬学习模式」(FROG VLE),为了不白白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教育部设下绩效指標,以確保师生使用这学习平台。教师须通过系统给学生安排课业、测试和创设学习网站;学生透过该平台自学和提交作业。意识到合作学习的必要,课室的桌椅排法也由传统教室整齐的排成行变成多种排阵。

教学形式非重点

以上的21世纪教学的「標誌」,每每教育部官员或学校行政人员前来视察教学时,成了评价的標准:在官员眼中,符合以上標准才是一堂21世纪的好课。为此,有的教师会在被视察时绞尽脑汁,根据「標准」进行教学;有者以防官员突击检查,乾脆一点,每堂课都这么上。

21世纪的学校已不仅仅是学生吸取知识的地方,而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为未来的世界做好准备。试问把重点放在教学的形式而非教学的內容和呈现方式有意义吗?以这样的標准进行教学真的確保能教出面向未来的世界主人吗?

教师应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標、教学內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而非生搬硬套地把教学內容套进「21世纪教学」里头。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21世纪教学的倡导和改革標誌著我国教育新的里程碑,但以上述的標准將一堂课定义为21世纪的教学的课堂,也未免太武断。教师若只是盲从所谓的21世纪教学,也只有名无实,最终效果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