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5日星期四

茂物正中校友会华文补习中心2017广州冬令营



2018/03.15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聆听讲解。
和马来西亚营员合影。
在华南师范大学前留影。
在南越王博物馆前留影。
记得2005年,已是花甲耄耋之年的校友们,仍不忘初心,迎难而上,借着民主改革的春风,本着“复兴华教,回报母校”的情愫,在叶正欣、林民根、谢家悌等校友的倡议和带领下,组织起来成立了正中校友会,并把举办华文补习班当成工作的重中之重,旨在不愿看到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华文盲。
补习班创办之初,有学生200位,搞得红火,颇具规模,可谓是我们的蜜月期。可现在学生只剩80多位,我们遇到的难题一是师资短缺,二是学生流动性大,三是好多家长对子女的华文教育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半途而退者不少。
这些因素一直困扰着我们,鉴及以此,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华文的积极性,扩大影响,寓教于乐,我们找了个突破口,申请参加冬令营。由创办人叶正欣校友牵线搭桥,联系广东省侨办,很快获得批准,迈开了可喜的一步。
20171217日清晨,我们20位学生在文教部侯春兰和黄淑华老师的带领下,怀着兴奋的心情飞往广州,参加华南师范大学承办的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午后安抵广州白云机场,冬天的寒风迎面扑来,疲乏的感觉顿时消失,让大家精神抖擞。当晚入住文星酒店,每人分得一张500元的饭卡和营员服。
这次我们和马来西亚霹雳清远会馆的50名学员共同参与学习。在18日的开幕典礼上,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秦洪雷副院长和广东省侨办王奕华副处长,分别发表讲话,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通过这次活动,希望大家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华语,更多地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为弘扬中华文化和两国文化交流的积极推手。
接下来的几天着重学汉语课,根据学员的程度,张老师教得很到位,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感受,学员们都非常认真听课,全程跟进,还大胆地向老师提问。不敢说有进步,起码学华语的热情给调动起来了。年轻貌美的林老师教学员们中国脸谱、中国剪纸,大家兴趣盎然,还领略了书法和中国武术。
每天都有安排课外活动,坐落在广州附近一个小岛上的岭南印象园大学城,环岛一圈就见到具有现代化建筑的十所名牌大学;参观神农草堂博物馆,让学员们对中草药有初步认识。看到走廊上的好句录志如下:天有三宝——日月风;人有三宝——精气神,耐人寻味,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荔枝湾属于地标性建筑之一,将臭水沟打造成具有老广州面貌的牌坊供游客欣赏,因靠近荔枝湖而得名;参观南越王墓博物馆,是迄今岭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随葬物最丰富的彩绘石室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丝缕玉衣等万件文物,令我们大开眼界。
陈家祠,集岭南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精工细雕,富丽堂皇;“聚贤堂”为祠堂的建筑中心,是早年陈姓族人议事聚会之地。
据传,但凡陈家子弟要赶考状元,都得在这里住上几天,沐浴祖德。郭沫若先生曾赋词赞之:“天公人可代,人工天不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最后的行程中,我们参观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华侨博物馆、花城广场,也来了个珠江游。作为华族后裔,学员们都深有感触,知道自己祖先下南洋的历史,及自己的根所在,加深了对身份的认同。
1225日的闭营典礼及才艺汇报表演,将冬令营推向了高潮,学员们很用心地排练。我们出演的节目有诗歌朗读、大合唱、小组合唱《茉莉花》,还有舞蹈;马来西亚学员表演哑剧《华侨南下》,一首大合唱《朋友》,结束了闭营典礼,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感谢华师大老师们的精心教诲,也感谢小美老师(雅加达孔子学院外派读研)的全程陪伴,更感谢侨办安排的集文化、知识、趣味性一体的冬令营。
回程机票是30日,剩下的几天我们游览桂林、阳朔,皆大欢喜。
一次故乡行,一生中华情,这是一次成功的寻根感悟之旅,学员们零距离接触了先祖辈生命和精神栖息、古老而日新月异的家园,对祖籍国从一无所知到深深吸引,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通过学习中华才艺,领略中华美景,品味中华美食等一系列活动,增强了学员们对中华文化和身份的认同。他们之中不少人定下规划,将来有机会一定再去祖籍国深造,愿作传承中华文化和两国交流的小天使,也为将来的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茂物正中校友会--华文补习中心供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