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9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759


承认统考?太迟了!


2018-03-17星洲日报/主场在野

~文:庄敏


承认统考文凭,其实无助于希盟获得的支持率显著增加,因为行动党及当时的民联在上届大选获得的华人票已达到巅峰,无法再超越....

独中生在乎政府承认统考吗?其实不尽然。在我们或者父母选择让我们念独中的那一刻起,公立大学已不在我们的升学范围内,成为有铁饭碗的公务员也不会是我们的梦想。

马来西亚的政治现实,也让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渐渐明白选择接受华文教育的独中生不会受到任何特别照顾。

从过去念独中到现在,我从来不在乎政府是否承认统考文凭,因为政府就算没有承认统考,独中生无法到学费较为低廉,教育品质更高的公立大学;或者去当每年可拿几次花红,各式各样津贴,退休后每个月还有退休金领的公务员,我们还是活得好好的。

那时候的我,只是一名中学生,但我已经意识到,我不需要政府的任何恩惠,这也不会影响我对国家的爱。只希望在这个国家,能受到基本的公平对待。

但所谓的基本与公平待遇,若是乞讨或要求施舍才能得到,那没有也罢。

希盟如今抢先宣布承认统考文凭,国阵就算较后再宣布,也吸引不了多少选票,作用已不大。如今看到马华早已开始避谈统考课题,国阵迟迟不承认统考文凭,对马华的杀伤力最大,尤其是负责承认统考工作的教育部副部长兼马青总团长,被网民攻击为“张一里”的张盛闻,在他与行动党组织秘书陆兆福的芙蓉选战上,统考课题若在大选中被炒作,将令张盛闻的选情从原本的“五五波”变为不甚乐观。

承认统考文凭,其实无助于希盟获得的支持率显著增加,因为行动党及当时的民联在上届大选获得的华人票已达到巅峰,无法再超越;而想改变的马来人对统考课题则无感;但这能稳定华人票,或动摇来届大选华裔中间选民的心。

意义重大的是,希盟敢做国阵执政60年都做不到的事,而且是在马哈迪与慕尤丁这些被指是“华教/承认统考文凭阻挠者”的同意下。

但,在这个课题上,我不会责怪马华,马华搏命去为华社华教争取权益,作为记者的我当然比一般选民看得更多,了解得更多。国阵政府不承认统考,大家都知道,不是马华的错。

星洲日报日前专访巫统最高理事兼旅游部长纳兹里,纳兹里说,在高教部长依德利斯朱索的协助下,P南利艺术大学即将是大马首个承认统考文凭,并计划特别为统考生保留30%学额的公立大学。

这个好消息却令人觉得格外讽刺。

这名巫统部长将强烈要求内阁通过上述建议,若没有足够的信心,我不相信好胜且强势的纳兹里会率先宣布。

纳兹里不止一次公开攻击马华,他甚至不屑马华替他在硝山区助选,也有信心自己可以胜出。他毫不掩饰自己对马华的轻视,似乎认为国阵不需要马华,若促使政府首次承认统考的是一名巫统部长,华人又会怎么看待马华?

巫统部长有办法让他部门下的大学接受统考文凭,马华至今在统考课题上徒劳无功,问题就出在巫统一党独大的国阵由始至终没有承认统考文凭的政治意愿。就算首相纳吉知道,宣布承认统考文凭能大大提振马华士气及迎战大选的信心,承认统考的目标达成,也能让马华终于可以抬头挺胸地面对选民和行动党。

听闻国阵民调显示承认统考不会影响或动摇华裔的投票取向,光是这点,巫统就不会批准承认统考文凭,甘冒马来选票可能流失的风险。

就算国阵最后宣布承认统考文凭,对我来说,已嫌太迟,也意义不大,因为那会被看作是一项施舍,这背后究竟累积了多少乞讨?



不以功利眼光学华文


2018.03.16星洲日报/砂拉越.评论

~作者:詹亨敏


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放榜前,紧张的不仅是考生及家长,校长及教师同样忐忑不安。

有校长笑言,这份成绩单不仅是学生5年学习进度的重大评估,学生成绩更会直接影响学校平均等级(GPS)。

校长们还说,揭开成绩单时心情特不安,因为他们同样在领取一份攸关自己每年评估的“成绩单”。

所以不难理解,为何有些校方为了保住学校的平均等级,会“善意”提醒考生弃考没有把握的科目,尤其是被认定最难考“A”的华文。

教育部部长拿督斯里马哈基尔认同此观点,坦诚历年来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华文科出现特优等级(A+AA-)难考的情况,关键在于华文科的切分点(Cutting Point)标准太高以及考题太深。

有人就批评要报考华文不必太功利,但是在现实环境中,考生整体的成绩表现却直接影响他们申请奖学金或争取热门科系的条件。这对于学生前景影响深远,教育部不得不深思。

采访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获11A的林子彼莱,她赞同华语科系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中被归类为难考的科目,但是她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拿“A”,而是真正享受学习华语的乐趣。

她告诉我,若自己在华文科系中仅仅考取优等(C)甚至是及格(DE),也绝不后悔,更不会为了保住成绩单的“亮眼成绩”而弃考华文,因为她享受的是学习过程及注重在华文科中学到更好,绝非一纸成绩单所能体现。

这样的说法绝非门面话,因为她在学校预考成绩中华文科系虽然考获A-,但平时考试的华文成绩也并非特优,更不会为了要考取好成绩而报读补习班。

怡克伟士(EKOVEST)董事经理的丹斯里林景清也真正体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55岁的他以过人勇气,克服他人异样眼光,报考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并在华文科取得C+的优等成绩。

当越来越多高龄层、友族同胞纷纷加入学习华语及报考华语的行列时,身为华裔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漠视我们的“根”呢?



校规的合理性


2018/03/1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张兼荣


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日前放榜,全国整体成绩较去年有所提升,各州也纷纷宣布考获全A的考生人数,佳音接踵而来。返校日领取SPM成绩,对歷经5年中学生涯的学子来说,这天无疑是重要的日子。手中的成绩单,就是见证这些年努力的成果(一般说法)。

然马六甲的公交中学有十余名学生来到校门口前却被阻,事因这些离校生染髮而抵触校规,当场遭到校长与纪律老师勒令离开校园。校风之严谨,校规的对象也包含校友;消息一出,网民也开始热议,大致也分出两派:支持校方做法,认为校规非形同虚设,必须遵守;抨击校规无理,校友即非在籍学生,针对禁止染髮根本无需遵守。

网民的留言互相角力,貌似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针对该校的处理方式,我认为还是欠缺公平的。一套或一项规则的產生,必然是时势的產物,但设计规则应该谨慎,考虑其具体条件、涉及对象、违规后果等多方考量才能促成。

我能理解学校禁止染头髮,理由不外乎形象上的维护。现在很多中学生制服上应该有名字或编號了,由此,作为一名学生,不仅仅是代表个人,更是代表著学校,在校內严谨的校风让学生自律,保持端庄的外形,所谓学生该有学生的样子。而作为校外人士,校友或是家长是否需要遵守校內的某些规则呢?

若是针对在校生,其合理性无可置疑,但离校生应该有自由的权力,染髮属于个人自由,况且已经脱离了学校,无需对校规负责。

有人会说,进入学校就要遵守校规,不然你可以穿短裤进政府机构吗?这就涉及规则条件与对象的问题,如果没註明涵括校外人士,何来犯规?再说,校外人士应遵守的是不影响或妨碍校方的公共规则,而非属于针对学生个体(禁止染髮、留指甲、留长髮、带电话等)。不过,还真有人穿短裤进政府机构。



侨众老师聚会感怀


2018/03/15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作者:夏耘


2018311日(星期日)中午11时,是雅加达丹拿旺前侨众学校老师,假本市新大旺酒家举行一年一度聚会的日子。那天,我和内人也参加这次聚会,因为过去我也是侨众学校的一位老师。早10点左右,老师们兴高采烈地陆续抵达酒家,场面温馨感人。

往日悠悠岁月里,我在侨众执教时,侨众老师们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侨众学校是一间初级小学的学府,在校任教的老师,大部分是是年轻的老师。他们不争名夺利,不轻浮傲慢,不挑拨离间,不自私自利。大家一视同仁,平坐平起,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与前辈老师一道,为教育好下一代使命尽心尽力、鞠躬尽瘁地奉献爱心。闲暇时,彼此交流教学心得或经验,取长补短,获益匪浅;或谈笑风生,谈生活琐事、人生梦想等,乐趣无穷。置身其中,让我有如沐春风的感受。但可惜这些美好愉快的日子,随着无情的岁月流逝,永不复返了,只能成为我一种美好、温馨、愉悦的记忆,毕生难忘。

岁月的脚步匆匆而去,岁月不饶人,如今老师们都已耄耋之年,满头白发,一脸皱纹,垂垂老矣。但老师们依然神采飞扬,满面红光,精神饱满,步履稳健,还很健谈,可谓老当益壮。只有几位老师年迈力衰或脚力欠佳,行动不便,要靠拐杖或扶手。但他们还是欢天喜地、满面红光到酒家参加聚会,共度重逢的温馨、欢乐和美好的时光,真让人深深感动。

久别重逢,老师们一见面,大家紧紧握手,亲切嘘寒问暖,浓浓老师情表露无遗。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好!”虽然这句话是那么平常,那样简单,但却包含了老师之间的相互关怀,相互爱护的一种真挚感情表现。

人生难得几回聚,因此老师们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聚会,也趁这难能可贵的机遇,热情洋溢地尽情倾吐彼此的心声,问长问短,话特别多。谈话的内容除共叙旧情外,谈“健康”成为关键词。可不是吗?对于老年人来讲,他们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只要每天一日三餐温饱外,最重要的就是身体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过上乐悠悠的生活,人生多惬意啊!换言之,有了健康的身体,就是他们最大的福分。

这次聚会,老师们享用了丰富菜肴,大家津津有味地吃着,大快朵颐。这次聚会虽然没有精彩纷呈的余兴节目,只有郭玄品老师主讲的“良好的饮食习惯”与大家分享,但也让大家度过了一个欢乐、友爱、祥和的美好时光,怡然自得。

其实,聚会余兴节目是次要的,主要是联络感情,加强团结,增进情谊,使彼此关系更密切。

聚餐毕,老师们一起拍照留念后,又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此时此际,老师们依依不舍地相互握手道别,“珍重”、“后会有期”声音在新大旺酒家餐厅此起彼落,不绝于耳,老师们陆续离去,聚会拉下帷幕。

但愿以后老师们有更多时间再相聚团聚,再让大家共度一个团圆、温馨、欢乐的美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