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6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760


华小的二手桌椅


2018/03/23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魏祥敬


大约10年前参观槟岛一所乡区华小时,学校董事对我说,由于经费欠缺,学生桌椅破损不堪及不再安全也继续用,必须等到附近一所国小准备丢弃他们用过多年的旧桌椅时,才“讨” 来替换。

为了学生的利益,董事们必须与国小校方保持友好关系,不断打听国小获得教育部提供新桌椅的日期,以确保有关的旧桌椅能顺利的移到该华小,否则将被抛去垃圾堆。

因此,尽管该华小的学生人数不多,但桌椅有多种款式,大小不一,全都是勉强凑合起的二手货,相信拿到罗弄古力去卖,也很难找到买家,看了无不心酸与愤慨。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现象在近几年来已不复存在,槟州的乡区及市区华小的基本设施,甚至整个校园景观已经焕然一新。

自槟州政府在2009年成立华校协调委员会关注州内华校困境,并开始给州内华校制度化拨款后,情况开始大大的改变。

在过去9年来,凡是面对基本设施损坏或有其他紧急需求的槟州华校,都获得或多或少的州政府拨款,有者一次获得数万令吉,一些扩建或重建校舍的,还获拨数十万令吉。

而且这种拨款不是一次性,或者临大选时才有,而是绵绵不绝的,每一年都可以申请,细水长流的拨款使差不多所有州内华校,不必再使用残旧二手桌椅。

更值得一提的是,槟州政府的此类拨款是直接汇入学校董事部的银行户头中,一分不少的让校方用在改善学生福利的设施上,完全不会出现干捞事件。

与之前不同的是,现在的槟州政府不会预先设下条件,规定校方必须向指定的承包商寻求服务或供应。



掌握国语有何难?


2018/03/26 南洋商报/评论

~作者:江振鸿


希望联盟日前正式推出的来届全国大选竞选宣言中承诺将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允许独中生以统考文凭申请进入本地大学及公共服务领域,但条件是须考获大马教育文凭(SPM)国语单科优等。可见得希盟与国阵双方无论是谁执政,都是很注重国人对国语的掌握。

我几天前去移民局更新护照时,现场见到一对华裔父子因无法使用国语与官员良好地沟通,而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结果最后我禁不住出面充当翻译员助他们解围。

那位父亲约五十多岁,而儿子则约二十来岁。

我看了不禁感叹。

如果这种情况是发生在国民普遍教育水准不高的五六七十年代,或在一位五六七十岁的老人家身上,我尚能理解。

然而在普遍上几乎每个国人尤其是非常注重教育的华裔都有机会接受基本教育的今时今日,一位二十来岁的华裔年轻人居然无法使用国语与别人进行一些基本的沟通,这点坦白讲,我既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

也许你会说那位年轻人可能是不幸没有机会受教育的少数,那为何我们却很少有听说过一个同样没受过教育的印裔不能使用国语与别人沟通(我想这就是为何华裔及华校的国语掌握能力一再被有心人士挑起吧)?甚至是一些完全没在大马受过教育的外劳都能在短期内掌握国语?

以国语进行基本沟通

其实,不少华人因为马来文不是经济价值高的国际语言,及在政治上对相关执政政府一些政策的不满,而导致华人不注重及不爱使用国语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不注重及不爱使用国语和是否掌握基本的国语却是两回事。

我所谓掌握基本的国语不是要求您能用国语在台上演讲或与人辩论,而是能以国语与别人进行基本的沟通。

你可以不爱使用国语,但在大马土生土长了好几十年,有受过基本大马教育的你如果连使用基本的国语与人沟通都有问题,那就是真的有问题了。

所以,当那些政客挑起华裔及华校生的国语掌握能力问题时,在我们生气及不爽的同时,是否有真正去检讨到底当中的问题出在哪里?

因此,与其浪费时间及精力去反驳这些质疑及炒作华裔和华校生的国语掌握能力的声音,我们不如脚踏实地的去学好国语,以行动来反驳这些言论及声音,并让这些有心人不能以华校生的国语掌握能力不佳为借口,来反对我国的华教发展!



任务型英语教学引领风骚


2018-03-21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祁毓里


根据语言学家的定义,任务型教学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的同时,使用目标语言(欲学习语言)去理解、应用以及口语表达和讨论,从而习得该语言。英语课堂的语言任务,其实就是为语言学习者营造一个英语情境并提供以该语言交谈的必要场景。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法的演进过程,经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的行为学派别《听说教学法》的“机械式句型演练”发展到“沟通式句型演练”、“配对交谈” 、“班级讨论”,一直到今天的“任务型活动”教学。可说是沟通式教学与时俱进的演变,促成了任务型教学的广泛应用。

近年来坊间不乏标榜其所采用特殊教学法让学习者得以快速开口说英语的机构,致使许多家长与学生皆趋之若鹜。若细究其内容,多半不脱任务型教学的范围,因而其实也是一般英语教师都能在课堂教学时加以应用的。

根据语言学家的定义,任务型教学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的同时,使用目标语言(欲学习语言)去理解、应用以及口语表达和讨论,从而习得该语言。英语课堂的语言任务,其实就是为语言学习者营造一个英语情境并提供以该语言交谈的必要场景。

或许时至今日依旧相对罕见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是因为认为所谓的“任务”,范围实在太广了,担心无的放矢式的教法根本达不成教学目标。

然而,美国语言学家们针对语言学习中的“任务”目标已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范围,也就是应能让学习外语者达致以下几种语言能力:取得、填写及处理申请表,对戏剧、诗歌、歌曲及电影情绪的表达,安排预约,为自己的立场抗战与辩驳,询问同侪看法、喜好及愿望,书写文章,策划社交活动,在商场购物,必要时说明及重申消息,提出要求,祝福、称赞、邀请别人及透过电话与别人交谈等。

同时,语言学家斯登也提出,外语学习者可在课堂内使用不一定合乎该语言文法结构的“非正规语言”完成以下任务类型:指示及执行指示、收集及交换资讯、解决问题、及参与角色扮演和戏剧表演。此说法无疑呼应了澳洲语言学家大卫努南所言,语言课堂任务的重点是意思的传达,而非句型的使用。毕竟正确的句型是可以透过“听”“说”的应对而逐渐习得的。

那么对于教师而言,可以透过哪些教学安排以达成这些“任务”呢?这时便需要教师进行较灵活的课堂教学设计,即便课程内没有提及或安排任务型活动,教师们也可以参考前述“任务”内容,视学习情况举一反三设计沟通式任务型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毕竟身处一个创造出有效学习环境的任务型教学课室时,教师在使用包含听、说、读及写4种综合技能的课本之余,也扮演以下角色:沟通式教学的诱导者,成员以及观察和学习者。

任务型教学要有显著的成效,教师在课堂内或外必须耗时间处理学生的知识认知(对学习所知)及情绪反应(对学习所感),在技巧上推陈出新(如全班亲临某一场景进行的经验式教学、要求学生上网查询的探究式教学、设定为同组分数迫使同侪抢答的形式或只是边听指示边画出物品的教学方式),在支援上无处不在(在班上走动提供协助或网络群组中解答疑惑),从而达致成功的任务型沟通教学。



承认统考文凭的困难


2018-03-19 星洲日报/观点

~作者:廖德来


希盟主席马哈迪表示,希盟的政策纲领是接受多源流学校制度、接纳独中及承认统考文凭,而统考生的大马教育文凭只要马来文科目考获优等,就能以统考成绩申请进入国立大学和担任公务员。

在一个跨宗教晚宴上,与土著权威组织高层闲聊,当谈及我国教育与族群概况时,他认为,根据我国教育政策与制度,独中理应纳入国家主流教育制度,成为国民型学校,使用国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而学校也会提供各语言科目予学生学习,以让学生掌握母语,但为何独中依旧还在体制外,坚持使用华语教学,这与我们国家政策不符,也分化了国民的团结……相信很多华裔听到此处,都会以雄辩姿态,向他充份表达华社对母语教育的情怀与想法,企图说服他改变想法,但无可否认的,上述说法对许多巫裔社群而言是合理,且备受他们认同的,要说服他们支持承认统考文凭,我们需要从他者的角度用同理心思考。

日前,希盟主席马哈迪表示,希盟的政策纲领是接受多源流学校制度、接纳独中及承认统考文凭,而统考生的大马教育文凭只要马来文科目考获优等,就能以统考成绩申请进入国立大学和担任公务员。

他的说法得到旅游部长纳兹里的认可,但人们内心不禁疑问,承认统考文凭的学术资历是什么?

是相等于大马教育文凭,还是等同于大马高级学校文凭?对于两者之间的选择,大家都避重就轻没有明示,因为选其一都会惹一身蚁,若是前者,华社和董教总应该会马上拉布条,发文告集体抗议;若是后者,这将冲击整个国家教育政策,引起极大争端,甚至影响60%马来选票的去向。

只要在谷歌输入承认统考文凭的字眼,就能发现在2012年时任教育部长的慕尤丁、2016年首相纳吉到最近教育部长马哈基尔,都一贯地以1961年教育法令和1996年教育法令为理由,表明政府不承认统考文凭的立场,或许背后的担忧正如上所述。

此外,这也足以说明为何政府能迅速批准弥补国家税收的消费税、国安会法令等议案的通过与执行,承认统考文凭却是一里路的永无止境,遥遥无期。

既然政府都有固有立场,可是每逢大选时期,双方都施展出承认统考文凭的伎俩,企图捞取华裔选票,然后事后就忽悠选民了。

这项消费了数十年仍旧乐此不疲的议题,已使许多人反感,不管承认统考文凭与否,独中生都能到国内外1000所大专院校圆升学梦,甚至毕业后在各个领域大放光彩,我国首富郭鹤年就是其中一个最佳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