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451



华小的5000


2014/10/13 光明日报/专栏

~文:刘子健
 

在北马再次面对烟霾锁城的时候,首相纳吉也再次於国会提呈他任內的第六份財政预算案,一如以往,再次的,必然是有些期待落空,有些则部份落实,有些则如愿以偿。毕竟,財务预算和分配,其先决条件就是在有限资源下,执政者对於国家发展中的各別领域,进行他认为何者轻急缓重的资源分配。不管是理论或实务上,预算的编列,在本质上是无法满足所有领域的所有需求。

一如以往,每次財政预算案的提呈,执政者、媒体或舆论者都会总括性地来形容预算案的主轴观念,过往的甚么“无痛苦预算”、“低负担预算”、“全民预算”等等,今年看来则轮到“人民需求的预算”上场。讽刺的是,每年都是无痛苦、低负担、全民欢喜、人民需求的预算编制,可是,到头来,预算案的喜悦总是仅止於首相宣读而已,紧接著就是每天的通膨、成本、住宅、开销等等的压力、负担,乃至於抱怨、谩骂了!

这种执政者的以为、论者的判断和民间的、基层的感受落差,在世界各国都会发生,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但是,这个“官与民”的落差,有时候却会被巧诈的执政者拿来当作偏差、不公平、不公正、朋党经济等预算编列的藉口,堂而皇之地合理化不合理的预算分配。其结果就是受惠者有感,一般百姓则不仅无感,还徒添怨恨。比如,首相宣佈石油及天然气豁免消费税,却刻意遗忘已经在民间引起压力、怨气的RON95汽油涨价20仙的財务决定。

偏离財务资源分配正义

再者,华社长年盼望的、诉求的、施压的,或你可以自嘲是苦苦哀求的公平、公正华教预算,在此次的財政编列中,是反映了合理原则吗?没有的话,这个预算案能叫做“人民需求为本”的预算吗?难道华社普遍、公认的华教公平拨款需求,就不算需求吗?要求政府公平对待华文教育被视为“天真”、“不识时务”、“博廉价宣传”,还是不得不做个“会哭的小孩才有糖果吃”?怎么说都可以,我们都得坚定,政府在编列预算时,是不能偏离財务资源的分配正义的。

去年拨给华小的设施提昇和维修预算是1亿令吉,今年和明年则减半,只有区区5000万令吉;去年提拨3000万令吉予国民型中学用作设施提昇,今年的被“忘记”提拨,明年再度“想到”拨款2500万令吉,没有补加,反而减少500万令吉。要怎么解读呢?董总主席叶新田看来只能无奈说声“只获得5000万令吉,可说是微不足道!”

以檳城州內90所华小为例,每年向州政府作出的学校设施提昇和维修拨款申请,动輒高达6000万至7000万令吉;再以威南日新国民型分校的3000万令吉建校费用来比较,再依此放射到全国各地华小,首相宣佈的5000万令吉华小拨款的分配不正义也就不言而喻,也无需赘言了!

撇开届时的预算编列与实际执行的差距不谈,5000万令吉的华小拨款就已经赤裸裸地宣告分配的不正义,又岂能叫华社相信这是个“人民需求为本”的预算案呢?

 

华小存在妨碍什么人?


2014/10/13 光华日报/言论版

~文:谢诗坚
 

沉静一时的华教争议又再因巫统八打灵北区区部副主席莫哈末阿兹里建议巫统大会辩论关闭华小课题引发轩然风波,华社内的华团和政党纷纷发表谴责乃是意料中事。但为什么时不时会有人以种族主义的眼光看待教育问题?这就需要寻根问底了。他们所持的理由不外是:华小的存在妨碍了单元教育的推行;而单元教育才是团结国人的媒介。

但他们似乎忘了在立国之初,政府已明文规定华小的完整性,并把华小纳入政府的教育体系。因此莫哈末阿兹里的提议将会落个自讨没趣,也不会被巫统高层所重视,但我们不要忽略了这股势力所要达到的目的。为此我们不得不依据法律条文和事实来驳斥阿兹里这要不得的言论。

首先在1960年的拉曼达立报告书中建议所有的华小将在改制下成为政府的国民型华文小学,这份报告书在1961年成为教育法令,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华教的面貌。

就华文小学来说,要成为政府的学校必须要有本身的校舍,不能像过去那样可以假借会馆或公会上课。于是许多的华校也就设立自身的学校。在教育条例下,这些学校已不再是私立学校,而是名副其实的政府学校。教师的调派、老师的待遇、学生的分配、课本的内容乃至学校行政的操作都归政府控制。换句话说,从那个时候起,私立华文小学不见了。

在改制下,学校的行政及组织法却依照1957年教育法令中的规定。这个规定如下:董事会由15人组成:官方代表3人、赞助人3人、信托人3人、校友3人及家长3人。

在董事会内只设董事长、秘书(校长兼任)及财政(可由有身份的董事担任),其余皆为董事。而要成为董事者则得由校长呈报教育局方始生效。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有些董事与校方闹得不愉快或董事闹双胞之争,因为手续没办好,也就容易出问题。

董事会权力减少

由于董事会主权已移交,政府已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和管理权。而董事会则是在1957年的教育法令下成立的,不另行向公司或社团注册,权力也相对减少了,但它是否具有法人地位也受到质疑?

另一方面,在教育法令下,也有家长教师协会之设。这个组织以校长为顾问,而老师和家长各占一半,同样没有另行注册。虽然家协的主席一般由家长担任,但它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学校维修和提供教师及学生福利。通过经常交流,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就显得亲切。

这类的华小在1962年时共有1020间,学生人数有348,171人(西马半岛)。到了2009年,全国(包括东马)的华文小学共有1292间(目前已增至1294间),学生人数则有627, 699人。由此可见,华小生从1962年到2009年的47年间,已增加了27万余名(参阅教总出版《华小建校、迁校和微型华小资料集》2009年)。

由于得到华社的支持;尤其是在70年代中期之后许多英文小学转成了国民小学(马来小学)之后,许多的华裔子女纷纷将孩子送进华小受教育,他们相信华小可以给子女提供三语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有利无弊。

根据记录显示,马来西亚小学生共有300余万名,其中华小生60余万名,占总数的20%,这60万名的学生,有8万名是非华裔生。除了华人家长有90%以上送子女入华小外,友族家长看中华小的也大不乏人。

直到今天为止,华小仍保留其华校特征,也成为华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马来西亚的华小有40%是“发育不全”的。根据政府提供的数字显示,有537间华小少过学生150名;这之中有357间的华小人数是少过100名(参阅教总,华小资料集,第97页)。这就是说,马来西亚的华小有其灿烂的一面,也有其晦暗的一面。但整体来说,因为华小的存在,且已纳入国家教育主流(即允许用华语为媒介语),也就使到马来西亚的大多数年青华裔在80年代后懂得掌握华语华文。

华中生存的后盾

由于华小在不变质下进行改制,也就确保国民型中学及独立中学有了生源,成为“华中”生存的坚强后盾。

但有两个现象是华小所应正视的,其一是政府把校地归董事会的称之为半津贴学校;而校地全属教育部或献给教育部的则属全津贴学校。

前者半津贴学校若要扩建、重建或迁校,得由董事会自行筹措,政府在这方面的拨款是因时而异的。目前的1294间华小中有80%以上被列为半津贴学校。

后者全津学校则全属政府负担,不过这类的学校可能没有董事会的存在。

其二是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的发展,从过去的71间发展到今天的97间,这些收费特高,但以英文教学的学校已可能冲击华小的未来,毕竟家长是现实的。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巫统的莫哈末阿兹里为什么要反对华小而不反对国际学校呢?这分明是有政治议程的挑衅,完全乖离宪法和教育法令。再者既然要走单元路线,为何又让国际学校一间间开呢?所以阿兹里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华小基本上已被政府控制得七七八八,也按政府教育政系行事,已没有所谓大主权之争,难道阿兹里要把华小从教育政系中抽离?他又能得到什么好处?

 

华教越冷越开花


2014/10/13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戴美清
 

首相纳吉在万眾期待下公布2015年度財政预算案,华社最关注的其中一项,就是对华文教育领域的拨款。

5000万令吉拨款分配给全马800多间政府资助华小,每间华小仅分得约6万令吉而已。

拨款多寡且不先评论,不过可以举个例子,最近森美兰芙蓉国民华小筹建食堂暨建设综合体育馆基金,目標已是250万令吉。

多少年来,华社已造就许许多多的百万,甚至千万令吉建校筹款活动,这分达成目標的毅力、为华教贡献的热忱,来自华社有共识的使命。

从独立前先辈设私塾、建华小,排除万难歷经艰辛,直至今天,华社仍然还要为华教有更好的明天,继续努力耕耘。

以前华族先辈担心孩子没机会受教育,今天,华社期盼孩子可以获得更完好教育,把学校规模发展至现代化,为新生代打造更舒適及完善的教育环境,与时並进。

边建边筹

在经营教育路途中,华社凝聚了庞大资源,除了出钱,最可贵的是目標一致、努力达成建校计划的毅力,还有热心教育人士以责无旁贷的精神维护华教。

以华人占马来西亚不到四分一的人口比例,华社在现阶段或许无法爭取到心目中的公平待遇。但长期磨练出来的坚韧,是华社重要的资產,梅花越冷越开花就是我们的精神!

再举一个例子,芙蓉沉香九龙宫是一间神庙,旗下的云龙堂是一间民办教育培训中心,为让单亲家庭或中下层双亲工作的家庭能安心为生活打拼,云龙堂以慈善的形式提供幼儿教育及学生安亲班服务。

最近九龙宫举行动土礼,兴建200万令吉的云龙堂教育培训中心;儘管目前只筹了30多万令吉,不敷100多万令吉,但还是动土准备开展工程,边建边筹。这分信心与能耐,就是马来西亚华人长时间培养出来对教育的坚持与意志,勇于承担责任与接受挑战。

不论是华小的5000万令吉或国民学校的4亿5000万令吉,也只是个数字。公平拨款是我们要爭取的目標,爭取到也好,无法实现也罢,华社已学会祝福自己,在资源匱乏的环境中,实现许多宏愿,大马华人不论走到何处,都能坚强自立。

 

思想狭隘的政客


2014-10-10星洲日报东海岸

~文:刘爱玲
 

巫统灵北区区部署理主席莫哈末阿兹里日前发表要关掉华小的言论,引起朝野政党领袖討伐,认为这番言论很伤人。

莫哈末阿兹里要关闭华小的理由是因为华小已经成为反对党散播种族仇恨及反政府情绪的温床,似是而非的理由给华小套上莫须有的罪名。

这种要求关闭华小的言论,三不五时都会出现,思想狭隘的政客并不会因为时代的进步而在思想上有所开放,他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永远原地踏步。

老是要求政府关闭华小的政客是否清楚知道,现在越来越多马来家长把孩子送到华小就读,说明华小的教学理念得到马来家长的认同,而且让孩子有机会与华人叫朋友,促进国民团结,并没有出现如政客所言,华小阻碍国民团结。

这些政客给予种种堂而皇之的理由要关闭华小,试问一下,他们是否有证据可以证明就读华小的学生被灌输反政府、憎恨其他种族的观念,如果没有,就停止继续发表伤害华社的言论。

如果他们有机会翻阅华小的课本,可以看到华语课本有着肯定政府贡献的课文、道德教育的课本有着教导学生尊重各族文化风俗的课文,何来反政府、反种族之说呢?

华小不应该关闭,应该关闭的是这些肤浅又带有种族歧视的政客的嘴巴,还我们一个种族和谐的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东海岸记者隨笔文:刘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