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6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452



关中考统考须有协商机制


2014/10/16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 墨雪
 

关中报考统考所引发的爭议及乱象,对董总、华团以及华社而言,已经造成某种程度的伤害。如果问题在短时间內仍无法获得解套的方案,任其继续恶化下去,恐怕会分裂华社对华教的团结,对华教的发展弊多利少!

不少有心人对关中考统考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及建议,如一、董总先批准关中考统考,而后华社继续向政府爭取修改批文;二、建议董总召开全国独中董事长和校长联席会议,寻求解决关中考统考的方案;三、华社举行公投,决定关中考统考的意向;四、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属下学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討关中报考统考的问题。近日有报道,森州董联会建议召开全国华团大会,商討关中考统考的议题,让全体华社共同承担关中考统考可能引发的问题。

就华社目前的局势来看,森州董联会的建议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如同该会所说的,华社普遍上的意愿是让关中学生考统考。若董总坚持不让他们考统考,最终必定成为眾矢之的。董总若能体察此点並作出让步,让关中考统考不仅可俯顺民意,更能促进华社的团结与合作。董总主席叶新田对森董联会的此项建议並没有拒绝的意思,唯表示这个建议必须要看其他华团是否愿意接受,才能做决定。其实,笔者以为董总本身即可做出此决定,无需再观望等待下去。

眼前森董联会要做的是,从速將要求让关中考统考,以及召开全国华团大会的建议正式以书面的方式提呈给董总,好让董总早日做出决定,让扰攘华社多时的爭议得有协商及解决的机会。

此项会议若能如愿召开,董总与华团將会出现双贏的局面。因为对董总而言,华教尤其是有关独中的问题,董总始终是扮演领头羊的角色。在董总登高一呼之下,华社及华团势必都乐意给予全面的配合,踊跃出席有关的会议,共同商討有关课题。

另一方面,近年来华教的课题,华团方面如董总、教总及华团领导人难得有机会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地详谈、研討。不同的意见往往藉由媒体喊话或作出人身攻击,引致更多的爭议及误会的產生,图增解决问题的阻力及困扰,陷入亲者痛仇者快的窘境!

我们企盼全国华团大会能尽快顺利的召开,让关中考统考扰攘多时的课题有望解决!

 

挑肥拣瘦自家句 避重就轻雅座辞


 2014/10/16 光华日报/言论版

~文:胡一刀
 

“胡渐彪,高谈南大却避谈独大,而且,把逮捕囚禁华教领导人、林连玉被褫夺公民权等,都推诿给英殖民政府?哎呀胡老弟,你是不愿讲、不便讲,还是不要讲、不敢讲?胡渐彪,你可能不知道,或者你亦可能没有办法体会,华社当年欲创办独大的那种家国情怀?”

前大专辩手,前NTV  7新闻主播、马华白沙罗州议席前候选人胡渐彪,参与北京卫视节目《我是演说家》,以“荒漠中的华教”为题马上走红。

怎么个红法?好吧,上网查看Youtube,“胡渐彪说出了大马华人心声”,观看率就快达到34万次了。说完一句,胡渐彪大概也从来没有如此红过呗。

Youtube网民留言,有人看了鼻子一酸,有人看了热泪盈眶,也有人大赞他说出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心声”。但原来反弹也很大,有人叫他收声,有人骂他说谎,还有人批评他扭曲事实真相。

维护胡渐彪的说词,不外是时间太简短,其中一则比较有代表性的说,“他始终借助了这个平台,……漂亮演绎出我们的心声和心酸。……既然这样,我们能不能暂时抛开个人成见、门户之分、政治立场,一起享受这我们都认同和引以为豪的一刻呢?”

可惜可惜,不是每个人一样看法,包括胡一刀也不敢苟同。

为什么?很简单,胡渐彪并没有感动到胡一刀。这样说吧,我们姑且不分政见,但胡渐彪说到历史,却模糊了事实真相,可以说似乎误导了上亿中国观众,有意无意把华教问题推诿给英殖民政府?

你看,在节目里,胡渐彪是这样说的,“为了捍卫我们学习母语的权利,我们曾经需要和殖民地政府抗争,曾经有人因此被逮捕囚禁,还曾经有人因此被褫夺了公民权。”

事实是,我们的确曾为了华教与英殖民政府抗争。根据董总2001年出版的《风云激荡180年》,英殖民政府1950年发表“巴恩报告书”,主张设立以英文或马来文为主要媒介语的国民学校,并废除其他语文源流的学校。

废除华校非同小可,华社当然激烈反对。而后,英殖民政府从善如流,又委任联合国两位教育专家,研究华校问题并提出“方吴报告书”,主张政府承认华校的地位并协助其发展。

在这种背景之下,当英殖民政府强制50万华民迁入新村,都会保留新村一块地段建设华文小学,而且建校经费都由英殖民政府负责。

根据记录,当时英殖民政府在马来亚成立了约莫500个新村,而几乎每一个新村都建了一间华小,有些新村情况特殊还有两间华小。雪州政府出版的《爱新村——雪州华人新村的美丽和哀愁》,在这方面亦有着墨,比如双溪比力新村、士毛月新村都有两间华小。

英殖民政府的新村计划,华人固有很多不愉快回忆,但今天换个角度回头来看,英殖民政府建设的近500间华小,曾经孕育了多少华人子弟?

说是历史的偶然也好,说是历史的必然也罢,英殖民政府对华教或许还是功多于过?

再说,英殖民时期华教抗争,所谓曾经有人被逮捕囚禁,还曾经有人被褫夺了公民权,董总《风云激荡180年》并未有此记载。

反而,马来亚独立之后,19611123日,教总主席林连玉先生被褫夺了公民权,198710月“茅草行动”,则扣留了董总主席林晃升、教总主席沈慕羽、教总副主席庄迪君。

至于胡渐彪提到的,“我们曾经有一所华文大学”,为什么不直接指明是新加坡南洋大学呢?为什么不提华社曾经要创办的独大呢?

而且,新加坡和马来亚、沙巴、砂拉越,是在1963916日联合成立马来西亚,然后紧接着不久的922日,南洋大学理事会主席陈六使公民权也被褫夺了。

胡渐彪在参与演说里有两句口头禅:“你可能不知道”、“你可能没有办法体会”。嘿嘿,胡一刀很想亲自问问胡老弟,“你可能不知道,已故马华总会长陈修信说过,独大的成立比铁树开花更难。”哎呀,胡老弟呀胡老弟,我们可能没有办法体会,你所谓的自豪感和沧桑感,但你是否同样没有办法体会,华社当年欲创办独大的那种“家国情怀”?

一句话,既然胡渐彪选择“荒漠中的华教”这个题目,不可能没有针对华教历史做过功课。只是,胡一刀未免狐疑,究竟胡老弟是不愿讲、不便讲,还是不要讲、不敢讲?

网上有句对联:“挑肥拣瘦自家句,避重就轻雅座辞。”哦,挑肥拣瘦,避重就轻?说完了,反正只是演说节目,你又何必那么认真?

 

独中不是贵族学校


2014/10/16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 许万忠
 

林连玉基金主席吴建成见到一些独中选择学生和提高收费,或与民间企业合作,通过互惠互利方式取得持续性发展基金,担忧独中乖离民族教育基本原则,开始走向精英化、贵族化与商业化。

独中是不平等教育制度下的產物,独中的存在,標誌母语教育被排斥在主流之外,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地位;独中是华裔当权派屈服于权威统治,牺牲民族利益討好统治阶层的最好例子。

华教人士不会忘记1961年通过的教育法令,迫使华文中学在「改制」和「成为自立的独立中学」之间做一选择。威迫利诱下,大部分前华文中学接受改制;寧可不要津贴也要坚持走母语教育路线的,只佔少数。时任上议员的马华党要陈东海,在上议院附议《1961年教育法令》时这么说:「此法案的实施,將使华人语文有更大之发展,並使华人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53年后的今天,「华人语文有更大发展,华人文化更加发扬光大」是事实,却不是马华的功劳,更非1961年教育法令的成果,而是华社出现一批又一批不怕牺牲,不畏阻难,排除万难,去爭取华教平等的斗士;两线制逐渐成形和客观环境的变更,也迫使统治阶层不得不稍作调整。

政府明知独中为国家培育英才,在提升民智方面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却始终漠视独中的存在,把独中排除在国家教育体系之外。教育拨款没有独中的份,地方政府的所谓「赞助」视政治需要而定,时有时无。马六甲州政府曾经拨款给州內唯一的独中培风中学,却因国阵得到的华裔选票减少而停止。马华议员多次重申首长已经答应恢復拨款,至今仍然「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数十年来,独中就是在完全没有官方资助之下自力更生,绝大部分办学经费源自华社的捐献。撙节成了独中董事首要任务,精打细算已是常態。独中成就显著,眾多家长愿意把子女送入独中就读,报考的小六毕业生逐年增加;硬体设备有限,不得不通过入学考试选择学生。不是摒弃有教无类,而是情势使然。

我们惯常以「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形容教育工作者,要他们任劳任怨,为华教牺牲。国中老师待遇和福利不断加强,退休后生活有保障的时候,怎能不考虑独中老师的感受,继续要他们「吃草」呢?

高薪才能留住好老师。独中强调素质教育,著重培养研究型教师,鼓励教师进修与研究,都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华社已经不胜负荷,能增加的捐献不多,提高收费成了最佳选择。可是,提高收费必然导致家长的不满以及华社的批评,必须谨慎从事。马六甲培风中学「能者多付」的应对之策,很有参考价值。

培风董事会提高学费,也採取实际步骤减轻家长的负担。对策之一,是增加助学金名额至600人,使学习进度较慢的经典班在內的四分之一学生受惠。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对策之二,是来自入息低于2000令吉家庭的学生,全部免费。另一对策,是徵求热心人士领养学生,每名每年4000令吉。

有教无类是培风中学的办学宗旨,致力栽培优秀学生,也照顾进度较慢同学;提高学费,不忘家长。多管齐下,「贵族化」负面批评必然偃旗息鼓,无疾而终。

 

华教发展崎嶇不平


2014/10/15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蒲公英
 

NTV7前新闻主播胡渐彪日前参加中国卫视节目《我是演说家》,以大马华裔捍卫华教的艰辛之路为题材,感动全场观眾和评审,最终成功晋级。

胡渐彪的《荒漠中的华教》演讲內容,在网路疯传,却也引起两极反应,有者认为他道出大马华裔同胞的心声,也有者以政治观点和学者论述展开批评。

姑不论胡氏的某些论点正確与否,我国华教在夹缝中求存,已是铁一般的事实,也是无容置疑的可悲现象。

正如胡氏所说,我国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拥有“热爱华语等于种族主义者”的政治见解,华裔就是在这么一种政治误解中,一代一代地捍卫自己学习母语的权利。

华小资源不足、师资短缺、没有制度化拨款、统考成绩不被承认等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却不见政府以积极行动来解决问题。

在政策偏差和缺乏资源的环境下,华教依旧坚持至今时今日,华小依然屹立不倒,华裔同胞仍然能说得一口流利的华语、写得一手漂亮的华文,从来就不是侥倖。

在这片多元种族的国土上,华裔子弟学习华语,看似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可是却从不是理所当然的现象。

华教,这两个再容易书写不过的方块字,背后隱藏无数华裔先贤的血汗和奉献。

经歷风风雨雨的华教发展之途,一路崎嶇不平,却始终无法打击华人学习母语的决心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