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国际化”的省思(上篇)
2014-10-17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穗昕
年前有论者从关丹中华中学参与独中统考的争议中突发联想,建议独中统考转型为国际性会考。近日有关论者又旧事重提,认为独中统考应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华文会考,并成为世界认可鉴定华文水平的公开考试。
笔者不以为然。这个课题不仅涉及独中统考的性质与功能,还攸关独中高中教育的定位与价值取向;须要从长计议,深虑慎思。
独中统考的性质与功能
独中统考创办之际,即标示其主要作用:统一衡量各华文独中的学生水准,以免参差不齐;为毕业生之升学与就业制造有利之条件;为国内外大学提供一项招生的准绳;为社会人士提供一项征聘的依据。按今天教育评量的作用言之,独中统考具有评鉴性与甄拔性两大功能。而随着独中教育的深入发展,初中统考倾向于评价学生学习表现,年前已定位于学习水平评鉴考试;高中统考则维持其传统两大功能。
独中统考已为独中教育树立品牌形象,也是独中学生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今天国外超过500所大专院校,包括82所顶尖大学认可独中统考文凭为入学录取标准。从这个意义上看,独中统考早已是独中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的中介了。
实质上,独中教育不能满足于培养能考上大学的毕业生。独中高中教育也不能仅定位于大学的预备教育,专为大专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其功能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如果单方面突出独中统考的“甄拔功能”,用以区分学生的水平,界定升学的标准,迷思其作为升读大专唯一的“敲门砖”,这未免失去举办独中统考的意义。
独中高中教育如何正确定位,应该考量高中教育的性质特点和价值取向。
独中高中教育的价值取向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思维与人格发展的基本定型期。这时期学生志向逐渐形成,兴趣逐渐聚焦,优势潜能逐步显现,是学生选择决定自己今后生活道路的关键时期。高中教育宜抓住学生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让学生志向舒展,激发其内在动力;聚焦兴趣体验,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个性化地发展优势潜能,开拓未来发展的指向性领域。
为此,高中教育就要着眼人的现代发展、终身发展,创设丰富多样的、可选择的载体与平台,提供学生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当前独中高中分流教育模式,就具备这方面的优势。独中高中教育实宜在现有理文商工分流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课程建设的多样性与选择,寻求多样化与特色发展,为不同潜质、不同兴趣与爱好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个性彰显特色。
独中课程结构借鉴IB国际课程
在探讨独中统考“国际化”过程中,有论者倡议仿照英文源流IB国际文凭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将独中统考提升至中文IB国际文凭地位。
因为IB文凭是当前国际公认最高水平的中学毕业生的标志。
IB课程原为世界各地“流动家庭”的子女提供的一种全球认可的基于欧洲的大学预科课程。
它的创设使学生跨国接受教育成为可能,学生在任何一个国家IB成员校修完所有的IB课程,并通过严格的考试,获得IB文凭,就可以申请全球的顶尖大学。
其实,IB课程的精髓,不仅在其文凭的价值。
IB课程宏大而全面的教育理念,多样性、跨学科的课程结构,高度的“可选择性与综合性”,对学生个性化知识构成的促进以及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创造思维的培育等,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预示了全新方向,更值得独中教育借鉴。
统考“国际化”的省思(下篇)
2014-10-18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穗昕
IB课程结构包括基本课程和核心课程两大部分。
基本课程由6组学科群组成:母语或第一语言;语言(第二语言)课程;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历史、地理、哲学、经济、信息技术等);实验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数学与计算机科学;艺术科学(音乐、美术、电影、戏剧等)。核心课程则有拓展论文写作(强调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知识论;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实践进行学习)。
IB课程两大部分9门类课程,又各有标准级和高等级两个层次,每个层次还细分不同水平层级,提供学生高度的选修课程空间。除了必修的核心课程,全科学生可以在6组学科群中选修6门课程,其中母语或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数学是必修课程,其余3门课程可以在剩下的3组学科群中选读,但每组学科群所选课程不得超过2门。由于每组学科群所提供选择的科目是繁多丰富的,给予学生选择科目和选择层次的自由。这样的课程设置,既保证了基本、必修课程的学习,也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兴趣、潜能的需求。统考“国际化”勿落“应试”窠臼。
提高统考学术水平
如果独中统考“国际化”,势必强化独中高中教育的“大学预科教育”功能。届时“以学备考”,应试体系取代正常的学习体系,学生“被教育”“被学习”“被考试”,个性发展泯灭,教育价值严重扭曲变形。因此,片面谈论独中统考“国际化”,既不符合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也不利于独中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培养多层次人才的教育需求。
再者,独中统考是依附独中统一课程而存在,是对使用独中统一课程的学生群体进行学习评价。独中统考“国际化”了,则独中统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必须适应高等教育预科的要求进行重新改组和调整,意即独中课程文化、课程内容、教学媒介等都得转变;甚而转型为“国际学校”精英化办学模式。为了“国际化”,有损“民族性”,这毕竟是得不偿失的!
独中统考需要改革和发展。当务之急,是加强教育考试理论建设,完善考试纲要科学范式,提高命题内容与形式的规范与素质,发展年度学科试卷试题分析与评价,全方位提高独中统考整体学术水平;对外争取政府全面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以便独中毕业生得以升读本国官方大学,或者就职官方机构,更好地为社会国家服务。
回顾1999年华团诉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014/10/18 光华日报/言论版
~文:林大刀
从2008年的308大选,到2013年的505大选,国阵已经连续两届全国大选失去了华裔及印裔选民的支持。尤其是华裔选民,高达80%倒向民联;就算首相纳吉在505前夕大打中国牌也没用,华裔选民就是不买账。
首相纳吉和许多巫统领袖不断问:华裔到底要什么?
林大刀认为,这根本是明知故问。华社要的是什么,纳吉先生其实心知肚明。
华裔要的东西,早在1999年就写在“华团大选诉求”里了。15年后的今天,既然纳吉先生忘记了,林大刀就再一次重提,好让大家温故知新。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历史必须永远被铭记,不可遗忘。
话说1999年全国大选前夕,基于热爱国家与关心民族前途,以董总、教总、校友联总、留台联总、广东会馆联合会、福州社团联合总会为首的11个全国性华团草 拟“1999年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大选诉求”(简称《大选诉求》),以向所有政党和来届政府,提出要求支持与实践这份文件内容。
基于热爱国家与关心民族前途,华团提出17项诉求,吁请所有政党和来届政府支持与实践这些诉求。也吁请全体我国人民共同努力实现这些诉求。
以下是17项诉求的内容:
1. 促进国民团结
2. 落实议会民主
3. 维护人权及伸张正义
4. 杜绝贪污
5. 公平的经济政策
6. 重新检讨私营化政策
7. 开明、自由及进步的教育政策
8. 让多元文化百花齐放
9. 环境保护
10. 新村的发展及其现代化
11. 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
12. 保障妇女的权利
13. 公正的大众媒体
14. 建立人民对警方的信心
15. 改善社会福利
16. 尊重工人的权利
17. 扶助原住民
1999年8月16日文件通过媒体发布后,在短短的一个月内,除获得朝野各政党的认同,至1999年大选前,“华团大选诉求”获得全国2095个华团热烈响应及签署。
1999年9月23日,诉求工委会与马华公会总会长林良实、民政党主席林敬益、人联党刘贤镇等多位内阁部长对话;当时,林良实、林敬益及刘贤镇代表内阁表示“原则上接纳华团大选诉求”。
时候证明,当时国阵放软姿态表示“原则上同意”接纳诉求,最大目的就是在骗取华社欢心,争取华裔选民支持国阵过关。因为当年巫统因为将安华革职及开除,引发马来社群大分裂,国阵选情告急,马哈迪当时最紧张的就是要确保国阵在大选胜出。为了胜选,他不择手段,也不考虑过后反悔会如何得罪华裔选民;诚信不重要,最重要必须赢得1999全国大选!
事实证明华裔选票成了关键少数,协助国阵重新取得执政权,反对党阵营溃不成军,林吉祥与加巴星也在国会选区败阵;华裔选民成为1999年全国大选的“造王者”。
但是,当时的华社并没有意识到,马哈迪正在暗中铺排,为“诉求”秋后算账了!
8月30日星期三,首相马哈迪在他的国庆献词中,正式向“诉求”开炮;他指责“诉求”伤害马来人的感受,将诉求工委会与共产党和伊斯兰极端组织“奥玛乌纳”相提并论!
马哈迪的献词,令举国为之震惊!华社群众尤其深切感到很受伤。有部分民众甚至公开表示考虑移民。“诉求”在马哈迪强力打压之下宣告无疾而终。
对于内阁在“诉求”课题上出尔反尔,马哈迪较后对其中的权谋考量直认不讳:“大选期间,你们提出一个政府很难接纳的诉求,但对马华及民政却是一个威胁,而他们是你们的伙伴。他们需要你们的支持。如果我们不接受“诉求”,选民可能转向支持反对
党,所以良实只好接受你们的诉求。先让马华和民政在全国大选过关再说。”
马哈迪间接承认他当时就是存心骗取华裔选票。上当的华社,从此不再支持国阵,直到今天。
所以,“华社为什么不支持国阵”,“华人到底要什么”这些问题,还需要问吗?
拨款RM50,000,000的那些事
2014/10/17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董嘉欣
首相纳吉在2015年预算案中宣佈,拨款5000万给华小、2500万给国民型中学;5800多所国小则取得4亿5000万拨款,引起朝野一番爭论。
行动党太平国会议员倪可敏就批评,马华重新入內阁当官,华教拨款不增反减;马华领袖则认为,政府以实际行动认可华教,还把原来给华小每月顶限2000令吉的水电费津贴调高至5000令吉。
前首相阿都拉曾在2008预算案中推行不分家庭经济背景的全民贷书计划,並取消小学与中学特別费(Yuran
Khas);纳吉曾在2012预算案中宣佈取消学校每年新学年向中小学生征收的附加费(Yuran
Tambahan),改由政府补贴並承担2亿令吉成本,让99%学生享有中小学免费教育。
2011年,政府开始为华小提供每月2000令吉水电费津贴。2012与及2013年,政府拨出1亿给华小。
由于国民型中学未在2013年预算案中受惠,以致时任马华总会长蔡细歷不满,纳吉较后应马华要求,拨出3000万令吉给国民型中学供基设提升及维修用途,但是在2014年预算案国民型中学却不获分文。
这几年来,华教的拨款情况確是有所改善,国民型中学从长期性被忽略转为间断性得到拨款。然而,仍有许多人认为华教受到亏待。民眾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是因为教育拨款的分配未做到无微不至。
国小数量虽比其他源流学校多,学生人数也多,可彼此的拨款额度仍差別太大。华小、淡小、教会学校、政府宗教学校与寄宿学校等,同得相同款额拨款,也显示政府未有考虑到各类型学校的数量和建筑规模差异,使得华小平均所得比其他源流学校少许多。
此外,政府为华小承担水电费的顶限大幅提高,却没有考虑到学校规模各有不同,水电用量有別;大型华小的电费也许会超过顶限。
表面上的公平分配,却使人们感到不公平;政府就不能再稍微用心一些,让各源流学校都得到更完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