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须向沙漠洒水
2014/12/09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罗汉洲
马华在早期有句“与华小共存亡”口號,大多数华人不以为然,盖民族教育大业与政党共存则可,共亡则万万不能。
然而,大多数马来人对“巫统若倒,马来人和土著也倒”这句话深信不疑。
巫统本来就是为了维护马来人权利而成立,数十年来,它也一直遵循这个宗旨,对维护马来人权利毫不妥协,不遗余力,且它又有能力讲到做到。不只于此,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巫统更越过当初的维护范畴,推行新经济政策,进一步为马来人爭取到更多额外权利,巩固了马来人对巫统的拥护,马来人和巫统几融为一体。所以“与华小共存亡”与“巫统倒,马来人与土著也倒”乃不可相提並论;巫统確实有讲这句话的本钱。
华人票少不得
不过,首相纳吉也指出,巫统不能单靠马来票生存,必须有华人票支持才可保住胜算,他也举了例子说明他的论据的確实性,前首相马哈迪也坦承曾因说过不需要华人票而败选,巫统党员在心底也不得不接受华人票是少不得的事实。
简而言之,在许多巫统与伊斯兰党对垒的选区,华人往往起著决定谁胜谁负的作用。基本上,华人支持巫统的时候多,华人也往往在巫统危急时出手相助,帮助巫统候选人胜出。
换言之,如前首相马哈迪形容的討好(华人),仍然是巫统必须做的事,即使討好华人有如向沙漠洒水,但仍不得不洒,因为討好华人就是为了要保护马来人,要確保马来人与土著免于“倒”,就得继续“向沙漠洒水”。
马哈迪说: 马来人已分成三派,一些巫统领袖则说马来人不团结在巫统这边。
既如此,巫统更不可缺少华人票,以后须向“沙漠”洒更多水,即使心里万般不爽也仍须“討好”华人,所为的是保证巫统继续掌权,马来人不会倒。
特別的明吉摩国中
2014/12/09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邓珮珍
明吉摩国中是居鑾唯一拥有逾70%华裔生的政府中学,该校的老师,华裔也佔了大比率,而创校至今,更有多名华裔校长。
也许学校周边的各花园住宅,以华裔居民居多,因此大环境造就了该校的特別。
近年来,选择让孩子进国中的居鑾华裔家长,对该校更是“趋之若鶩”,想方设法,都要让孩子挤入校门。
该校除了有华文学会外,还有华乐团,最近更成立了舞狮团,而每年的农历新年及中秋节,都举办晚会,非常难得。
最“神奇”的是,在该校的对外大型活动中,从大会司仪到演讲的校长、家教协会主席、受邀的贵宾(只要是华裔),都用国语和华语演讲,这可是其他国中所没有的现象。
並没有询问校方是否获得教育局批准这么做,但是多次的活动中,教育局官员都有出席,之后华语还是继续使用,所以说,该校並没有语言的压力。
该校更经常邀请华社到学校参与活动,所谓有接触就会有了解,大家终于知道该校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马来学校”,而是有很多华裔生的国中,更有人称它为“小鑾中”呢!
在有了这样的认知后,当该校筹款建设礼堂时,获得华社支持,让学生免受日晒雨淋。
或许有人会说,政府学校何必要靠华社来协助建设?校方就说了,等了30年都没等到礼堂,如果不靠外界支持,何时能有礼堂?
有了良好的硬体建设,最重要的是学习氛围和学生素质,这方面校方有必要加强和努力,別只是虚有其表。
华教转型应扎根本土
2014/12/10 光华日报/言论版
~文:廖珮雯
华文教育是以华团、华文报营造舆论形塑而成,在建构华人族群意识上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华族文化传承延续的最具展演性的具体形象。
早期华教运动和现今的社会运动一样,是轰轰烈烈的。如此的斗争史和压迫史一直在传颂着。早期的华教运动和所谓的民主价值,尚无太明显的冲突,基本上是民主社会的少数族群为争取平等受教权利而抗争的运动。
不过,这样的论述近年来已无法获得大部分年轻人支持,从近几年董总多次号召的抗议行动,出席者多为中老年人可以看出。年轻人多支持如净选盟的社运,追求民主自由、响应环保、关怀弱势群体,相较之下,华教课题已无法引起大多数华裔年轻人的共鸣。其中原因真如外界批评般,华教不够开放,固守华人族群思维,走不出族群意识吗?
身分认同转化
这或许和年轻一代对自我身分认同转化有关。老一辈马来西亚华人仍有大中华主义情意结,中国是寻根的祖国,甚至还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在故乡,到中国是“回乡”。对年轻人来说,中国是遥远的外国,本身是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人,再来才是华族,和所谓的中国(祖国)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和深厚的情感,和祖国情感的联系是断裂的。而年轻一代的家乡是马来西亚的土地,从小成长的地方。
因此,对接受完整华教体系的年轻华人来说,一方面,华教频繁强调中华文化的传承,形塑大中华民族主义的民族性,马来西亚华人属于大中华文化圈的一员,又或者是离散海外华人的一部分。
无论何种说法,主体都是以“华”为先,再来才是国籍马来西亚,而文化上是脱离马来西亚而“奔向”大中华文化圈的。如此的身分定位都无法为年轻一代建构真正的身分认同,因而经常产生焦虑。
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希望重新诠释和定位,因此出现汲汲追求、思索和寻找自我身分认同的焦虑的一群。他们不完全苟同老一辈为他们定下的身分位置,但仍然无法在拒绝先前的定位下,提出新的身分位置,这恐怕是他们感到焦虑的来源。或许,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时代任务吧。
华教沦为政治伪装术
早期的华教斗争运动还可说是带有民主价值的抗争,向巫统掌控的单一马来文化霸权提出挑战,但随着裙带关系以跨族群方式延伸,华团、华文报、华教高层频频和巫统权势者“眉来眼去”,文化和教育议题逐渐被锁定在“安全范围”内,以不触及政治意识形态和巫统霸权的方式,形塑和建构华族的族群意识,并进一步在华社内建构附庸于这些既得利益者的论述,即文教的传承意识。
于是,华教论述逐渐被形塑成具有霸权性质的论述,是一种政治的伪装术,与早期的抗争初衷逐渐偏离。
年轻一代在公民社会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普世价值,开始找到跨越族群,又属于马来西亚人的共同价值,不再只从属于华族族群意识。社会需要年轻一代回应由上一辈遗留(造成)的阶级不平等社会现象,单一族群意识逐渐被跨族群的普世价值取代,以追求马来西亚人的共同福祉。
因为,以往针对族群的不公平政策,现已转为阶级的不平等。如此的不公平其实出现在各族群中,许多富有的成功华人也附着于巫统裙带关系层中。公正平等的价值不再适用于仅仅华族这个群体,加上年轻华人对身分认同的焦虑和追寻,华教有关文化传承的论述已在年轻一代中失去市场。
重新寻找华人定位
华教在此转型之际,应该思索的是,如何以跨族群意识为基础,回到追求民主价值的初衷。同时,扎根马来西亚本土文化,而非遥望大中华文化圈。
从华文报经常能看到诸如“就连中港台的文化人都赞誉马来西亚的华教是海外最完整的华教”此类说法,无疑是寄望得到外国中华文化势力的肯定,然后才对自身文化引以为豪,实为主次颠倒。
其实,扎根本土,重新寻找马来西亚华人的定位,才是应尝试建构的论述。至于是否获得任何权力中心(巫统霸权或大中华文化圈)的认同,则已不太重要了。
华教新时代挑战
2014/12/09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侯亨能博士
21世纪是个知识时代,一个资讯科技掛帅、诡譎多变的时代。这个时代讲求寻觅、吸纳、分析、融合、应用铺天盖地的信息,创造性地將之化为崭新知识、新颖服务以及拓展型业务。
新时代对华教的挑战,就是华教能否栽培出大量具备复杂沟通能力、专业思考能力、创造力及应用能力极强的学子?若能,华教將引领群伦,不单只在大马吃得开,即使在环球领域,也能成为人类发展前沿的佼佼者。
问题是这个新时代的挑战是极其尖锐的,对于华教一直以来的传统风格,甚至有要求彻头彻尾改革的意味;至于成功与否,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华教领导到底认同不认同这样的腾跃,儘管“无限风光在险峰”?华社赞同不赞同走这样一条艰辛难行的华教道路?
那无疑是难以取捨的抉择。无论如何,以本人看来,做出这样前瞻性的抉择,总比关闭自守,自圄于死框框,天天为诸如关中是否“纯种”独中,可否考统考一类问题伤脑筋,来得高瞻远瞩。
知识时代的关键能力
根据研究,知识时代人类存活的关键能力有下列:
*口说与文字沟通的能力
*严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水准和工作道德
*团队工作和分工合作的能力
*与多种小组合作的能力
*使用科技的能力
*领导才能和管理专业的能力
(摘引自《教育大未来》)
坦言之,上述能力与现今的华教大异其趣。现在华教强调考试至上,哪有时间去培育那么多“旁门左道”的生活学习与做人的软技能。现在华教讲求栽培杰出人才,哪有空閒去搞什么团队合作?现在华教注重传授知识,“背多分”,哪有閒情去搞什么解决问题?现在华教教导科技是让你知道就好,哪里想到教人如何使用科技。
这样看来,要使华教能培育出上述时代关键能力,试问:教学是不是必须彻头彻尾地改革?首先要改革的是教师们,有了拥抱先进思维的教师,才有可能遵循一套崭新的教学法,教出湛然不同的学子。这里牵涉到制订一套全新的课程纲要。其费事费力不在话下。
具体来说,要达致知识时代的关键能力,学习上必须注意以下各方面:
一、拥有专业知识,精于创新
二、身处数位生活,要善于活出学出精彩
三、掌握网际网络知识库,优于处理知识信息
四、塑造新型学习模式如社交学习、实境学习及多样化智能等
数位化生活要求创新、变革、合作、跨文化,新时代的软性关键能力也隨著冒现如下:
一、弹性与適应力
二、进取心与自我导向
三、社交与跨文化合作的能力
四、生產力与当责
五、领导力与责任心
研究新时代教育方案
如果华教希欲面对知识时代的挑战,並试图使华教实现知识时代的教育特徵──培养新时代关键能力;那么我们的第一步棋应是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去认真研究这新时代教育的內涵、实践方案、评量制度与所需的財经资源。
这一点倒不难,如今网际网路弥泛全球,谷歌就宣佈说他们的网路搜寻引擎已拥有一万亿的网页,当然其中所包含的资讯多得不得了。我们华教志士应善用这向前迈进的阶梯。
这里只列举几个值得瀏览的网站:甲骨文教育基金会 www.oraclefoundation.org、21世纪能力www.21centuryskills.org。
切勿断送华教堡垒
2014/12/09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 刘董
关丹中华中学成了华教分裂的「爆炸点」。过去对董总主席叶新田、署理主席邹寿汉的不满,一下好像排山倒海而来。
我国政党与华团的「爭权夺利」,一般是一把手与二把手,现在发展到三把手,也算是开了先例。
那些把领袖斗臭斗垮的本事,如果拿来对付政府的「不公、不正、不善」,会更好。但很可惜,华团领导人就是缺乏这方面的智慧。
有人说,叶邹的领导使得华教无法前进,另一方便却没有看到华文独立中学学生的逐年增长的事实,显然是感情用事,不够客观。
很多团体,喜欢干涉其他团体的管理机制,就会形成结党结派,无法真正的对事不对人。谁的朋友多,谁就佔上风。
如果今天董总去干涉华总的事务,华总去抨击中总的议案,中总对教总指手画脚,各个团体不守自己的「本份」,都自认为自己才是领导中的最高领导,您说华人社会会安寧吗?
內部看叶邹,更多的是看他们的「作风」,外界看叶邹,更多的是看他们的「表现」。
要问,他们串通了政界出卖华教捞了好处吗?他们领导下的独立中学走下坡了吗?他们使得统考的文凭越来越被人瞧不起了吗?他们与政府对抗是「玩假」的吗?他们在上届505大选前搞了这么多场的群眾大集会是帮了政府还是间接壮大了反对党?他们吃里扒外了吗?
人事纠纷误伤董总
看到那些臚列出对叶邹的罪状,严格而言,实在是「小吵小闹」,谈不上有什么对「大格局」的不满。人事的纠结,一向在任何组织都会发生的,难道有些人为了扩大事端,以迎合「未知」的政治操盘与危机?现在那些曾经在董总工作而先后离开的退休人士,现在集合在一起来个大反击,把叶新田斗倒斗臭以一报「一职之仇」。恩怨搀和其中,却误伤了董总,实在为「莽撞」。
政府对董总一向「如芒在背」,欲除而后快,苦于「束手无策」。现在看了华社的恶斗,正可以「乐观其成」了。
华社正是掉入了「为了一所国中,毁掉一座董总」的陷阱还不自知。
互联网及面子书上一片对董总的「护驾」,已经看出华社部分团体对董总领导层的「赶尽杀绝」是有违背民意的,是错估形势的,不然不会「骂声四起」,甚至准备另立组织来捍卫董总。
太多的个人恩怨搀和在董总的內部运作,而外界的「朋党」趁机搞局,以致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与乱局的根源。
华团领导人的远见与短视、正义与不义、担当与萎缩,关丹中华中学就像一幅照妖镜,把他们的身段与面貌照得一请二楚。
您可以很討厌叶邹,但您准备「不计代价」的消灭他们的同时,也將无可避免的间接摧毁了董总。您可以假扮「正义之士」,但叶邹的「坏」也只有成就您的「恶」,为何您们还看不清自己的「位置」。
我建议全国所有的华人社团或许可以来一个全国性的公投,以断关丹中华中学的立场,公开表態,让歷史为做一个见证。
华社很清楚政府的口头保证是不可信的,但还是有人为了个人利益的驱动,硬是要误判形势。
煽动法的忽悠群眾,又一次口头的背信弃义,难道还不清楚吗?
我们华人社会到今天还不知觉醒,悲哎!
(东方日报)